壹、中文部分
Chava Frankfort-Nachmias、David Nachmias,1998,潘明宏譯,《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上冊)》,5,臺北:瑋柏文化事業出版社。
David Osborne、Ted Gaebler著,劉毓玲譯,1993,《新政府運動》(Reinventing Government),臺北:天下文化出版。
Earl Babbie,2004;邱泯科、陳佳穎、蔡毓智、江馨彥等譯,《研究方法:基礎理論與技巧》,臺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Earl Babbie,2010;劉鶴群、林秀雲、陳麗欣、胡正申、黃韻如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12,臺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王乃玉,2013,〈臺中市社區大學評鑑制度及指標建立之研究-以績效管理的觀點〉,臺中: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第三部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王彤,2010,〈比較促參法委外管理模式ROT與OT之公共治理〉,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江明修,1999,《第三部門: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臺北:智勝文化。
吳明儒、呂朝賢、賴兩陽、陳昭榮、陳筠蓁、王宥蓁,2012,〈社區發展工作評鑑制度評估及未來方向之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臺北:內政部。吳英明, 1996,《公私部鬥協力關係之研究:公私部門聯合開發與都市發展》,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吳英明,1993,〈公私部門協力關係和公民參與之探討〉,《中國行政評論》,2(3):頁1-14。吳英明,1996,《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兼論公和部門聯合開發與都市發展》,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吳英明等,1996,〈公共管理三P原則-以BOT為例〉,黃榮護編,《公共管理》,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頁585-632。
吳濟華,1994,〈推動民間參與都市發展:公私部門協力策略之探討〉,《臺灣經濟月刊》,208:頁1-150。李永展,2005,〈社區永續發展指標:以臺北市士林區名山里為例〉,《研考雙月刊》,29(5):頁79-91。李宗動,2007,《政府業務委外經營理論、策略與經驗》,臺北:智勝文化。
李宗勳,2004a,〈公私協力與委外化的效應與價值:一項進行中的治理改造工程〉,《公共行政學報》,12:頁41-77。李宗勳,2004b,〈「安全社區」新視野與社區管理的構聯〉,《公共行政學報》,10:頁25-62。李柏諭,2005,〈公私協力與杜區治理的理理論與實務:我國杜區大學與政府經驗〉,《公共行政學報》,16:頁59-60。李柏諭,2008年,《跨域問題中的公私協力研究:社區大學為例》,嘉義: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暨研究所博士論文。沈宗瑞,2001,〈我國社區大學發展的政治社會學分析〉,《通識教育季刊》,8(4):頁1-26。林振春,2001,〈社區大學的危機與挑戰〉,《社教雙月刊》,106:頁41-44。林振春,2004,〈社區大學與台灣社區學習文化的深耕〉,《兩岸社區大學經營理念與實務運作研討會會議手冊》,頁4-23。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林淑馨,2013,《檢證:民營化、公私協力與PFI》,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孫本初,2011,《新公共管理》,4,臺北:一品出版社。
張慶仁,2006,〈人文社會科學量表的建構觀點及策略〉,《人文與社會》,1(9):頁137-162。
教育部,2013,《102年度教育部評鑑直轄市暨縣(市)政府辦理社區大學業務評鑑手冊》。
許世雨,1995 ,〈非營利組織與公共行政〉,《中國行政》,58:頁61-85。
許耿銘,2009,〈協力理論在跨界人力資源管理的應用:以「政府機關與績優民間機構人才交流實施辦法草案」為例〉,《文官制度季刊》,l(3):頁55-79。許耿銘,2014,〈臺灣都市氣候治理模式比較之初探:五都個案之分析〉,《空大行政學報》,27:頁47-97。許耿銘、林淑娟,2015,在〈公私協力推動環境犯罪防治之研究─大台南環檢警結盟之個案分析〉,《中國行政評論》,21(2):頁75-105。陳金貴,2013,〈治理之理論與發展〉,《公共治理季刊》,頁25-36。陳姿月,2010,〈社會資本與社區組織/社區發展:以苗栗縣南陣鄉東河社區發展協會為例〉,宜蘭:國立東華大學社會發展系碩士論文。陳珮君,1999,〈公私部門協力理論與應用〉,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陳敦源、張世杰,2010,〈公私協力夥伴關係的弔詭〉,《文官制度季刊》,2(3):頁49-51。
陳景霖,2008,《公私協力夥伴關係之治理模式—以花蓮縣豐田社區總體營造為例》,宜蘭: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曾人口、林采霖、李佩倫、李森永、葉珠紅、黃志成、黃昭通、尤秋玲、陳清文,2009a,〈第一篇 地理〉,《口湖鄉志》,雲林縣口湖鄉公所:頁95-111。
曾人口、林采霖、李佩倫、李森永、葉珠紅、黃志成、黃昭通、尤秋玲、陳清文,2009b,〈總敘〉,《口湖鄉志》,雲林縣口湖鄉公所:頁4-5。
雲林縣社會教育發展促進會,2017,《106年海線社區大學經營計畫書》。
黃武雄教授,1999,〈我們要辦什麼樣的社區大學?一地方政府設置社區大學計劃通案〉,《第一屆全國社區大學研討會論文》,頁2-18。
黃進能,2008,〈「社區發展工作評鑑制度」之研究:以臺北市社區發展協會為例〉,臺北: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黃源協、莊俐昕、劉素珍,2015,〈社區能力與社區生活品質之研究:對社區治理與社區發展的意涵〉,《公共行政學報》,49:頁1-35。黃源協、劉素珍、莊俐昕、林信廷,2010,〈社區社會資本與社區發展關聯性之研究〉,《公共行政學報》,34:頁36-37。
黃榮護,2000,《公共管理》,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楊佳穎,2009,〈社區大學社區參與指標建構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楊婷雅,2008,〈文化公民概念型塑之研究:以社區總體營造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葉晉嘉、翁興利和吳濟華,2007,〈德菲法與模糊德菲法之比較研究〉,《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21:頁31-58詹鎮榮,2003,〈論民營化類型中之「公私協力」〉,《月旦法學雜誌》,102:頁8-29。廖俊松,2004,〈公私協力:重建區社區總體營造執行方案之案例研究〉,發表於「公共服務改革與民營化的現代課題」學術研討會(5月11日),臺北:東海大學。
蔡勇美、廖培珊、林南,2007,《社會學研究方法》,臺北:唐山出版社。
蔡傳暉和鄭秀娟,2002,〈社區大學評鑑制度之規劃〉,臺北: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蔡傳輝、顧忠華與黃武雄等,1999,〈臺北市設置社區大學規劃研究報告暨試辦計畫:文山社區大學試辦紀實報告〉,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鄭敏惠,2009,〈臺北市社區大學績效指標建立之探討:由下而上途徑的觀點〉,《公共行政學報》,32:頁105-142。鄭惠觀、翁琪涵,2010,〈成人終身學習的社區大學〉,《台灣教育》,12(666),台灣省教育會:頁26-31。
鄭錫楷,1999,〈新結盟主羲(Neo-Coalitionism)之BOT模式本質〉,詹中原編,《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諭與實務》,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頁335-378。
盧志明,2014,〈以平衡計分卡觀點分析社區發展經營策略〉,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會計學系企業高階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賴貞男,2009,〈公私協力治理理論與應用—以屏東縣黑鮪魚文化觀光季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賴嘉柔,2012,〈環境政策之公私協力-以我國及便利超商自願性節約能源合作意向書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
貳、英文部分
Ansell, C., & A. Gash (2008).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8(4): 543-571.
Beywl, B., & P. Potter(1998),RENOMO 一 A design tool for evaluations: Designing evaluations responsive to moderation method. Evaluation,4(l),53-71.
Glickman, N. J., & Servon, L. J. (1998). More than Bricks and Stickers: Five Corporation Capacity. Housing Policy Debate, 9(3), 497-539.
Jeffrey R. Cornwall and Baron Perlman, Organization Entrepreneurship. MA.:IRWIN,1990.
Jessop, B. (2000). Governance Failure. In G. Stoker (Ed.),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pp. 11-32). Basingstoke, Hampshire:Macmillan Press.
Kouwenhoven, V (1993)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A Model for the Management of Public-Private Cooperation in J. Kooiman(Ed.), Modern governance: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London:Sage.
Lynne Moulton and Anheier, Helmut K.(2000)"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Stephen P. Osborne(ed),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 Theory and Practice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London and New York : Routledge. pp.105-119.
Peters,G. B.,1996,The Future of Governing : Four Emerging Models. KS: University of Kansas.
Taylor, M., A. Barr, & A. West (2000). Signposts to community development. London: Community Development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