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翠苓、王秀銀、黃碧月(2005)。十二週有氧舞蹈課程對健康體適能之影響。文化體育學刊,3,119-122。王文君(2013)。飛盤遊戲課程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童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桃園市。王文科主編(2000)。特殊教育導論第三版。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敏男(2000)。國小體育課程與教學。台東市:時岱印刷公司。
方進隆(1993)。健康體能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漢文書店。
方進隆(1995)。體適能與全人健康。中華體育季刊,9(3),62-69。方進隆(1997)。教師體適能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行政院動部勞動部(2014)。身心障礙者勞動統計。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12月8日。取自網址:https://www.mol.gov.tw/statistics/2462/19476/19049/。
李玉琪(2011)。瑜珈運動對智能障礙兒童健康體適能與人際互動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體育研究所,新北市。李翠玲、劉淑英、黃澤洋(2009)。智能障礙兒童創造性舞蹈教學之初探研究。特殊教育現在與未來特殊教育叢書,9801,15-29。
何華國(2001)。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吳伊婷、蔡俊賢(2014)。國內外體適能檢測項目比較研究。高師大體育,12,49-54。卓俊辰(1992)。健身運動處方的理論與實際(第三版)。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會。
邱文成(2010)。體適能緣起及概念發展趨勢。運動科學暨休閒遊憩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208-289。
尚憶薇(2002)。木球運動對於智能障礙學生之助益。大專體育,62,143-145。
林正常(1997)。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林正常(2001)。運動訓練法。臺北市:藝軒圖書出版社。
林正常(2005)。運動生理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怡君(2000)。建構教學對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數概念應用成效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高雄市。
林桓立、林桓正(2003)。有氧訓練的流程及其目的-以有氧舞蹈為例。大專體育,66,24-31。林惠芬(2006)。智能障礙者教育(載於許天威、徐享良、張勝成,新特殊教育通論)。臺北:五南。
林貴美(1991)。音樂活動介入對中重度智能不足兒童學習不專注行為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4,409-460。
林輝雄(1990)。協調性訓練的原理與方法。台灣省中小學生體能訓練手冊。台中縣: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林寶城(2008)。運動生物力學。台中市:華格納企業。
林寶貴、吳純純、林美秀(1994)。台灣區兒童普通推理能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灣師大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1(1),1-18。胡庭甄(2012)。樂趣化體育教學方案對增進高職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體育研究所,花蓮縣。侯堂盛(2008)。跑走運動對智障者健康體適能與運動體能之影響。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7(3),44-58。姚翕雅(2012)。路跑活動訓練對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體適能自我概念及職業職業體能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適應體育研究所,桃園縣。姚漢禱(1993)。大學男子生活型式和健康體能的關係,體育學報,15,373-390。夏淑琴(2000)。談智能障礙兒童認知差異之體育教學策略。學校體育雙月刊,10(5),49-53。翁于婷(2010)。適應舞蹈課程對於輕度智能障礙肥胖學生健康體適能之影響-以台北市立文山特殊教育學校高職部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舞蹈碩士班,台北市。許秀桃、戴玉林(2003)。淺談體適能教學—以兒童體適能教學課程為例。中山通識教育學報,2,95-102。梁法澤(2013)。國內外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比較研究。福建體育科技,32(3),53-55。
陳玉燕(2014)。新式健身操對國中智能障礙學生體適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台東縣。陳定雄、曾媚美、謝志君(2000)。健康體適能。臺中市:華格那企業有限公司。
陳牧如(2003)。柔軟度。運動生理週訊148期。線上檢索日期:106年11月17日。取自網址:http://www.epsport.idv.tw/epsport/week/show.asp?repno=148。
陳牧如、林正常(2003)。下背痛的預測及其防範運動。中華體育季刊,17(1),1-7。陳怡君(2009)。步行運動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心肺耐力及步行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高雄市。陳秀梅(2009)。跳繩課程對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影響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陳俊佑(2013)。拔河運動對中等學校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的健康體適能影響之研究-以國立彰化啟智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大葉大學運動事業管理研究所,彰化縣。陳俊榮(2007)。有氧舞蹈對國中生體適能之研究-以高雄縣岡山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體育研究所,臺中市。陳琬甄、林曼蕙(2004)。智能障礙成人體適能運動教室實施成效之探討。台灣適應體育運動學刊,2(2),35-42。
陳榮華(1992)。智能不足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靜江(1999)。台灣地區智能障礙青年心理生活素質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3,1-32。
陳靜妙(2014)。MAP適性運動方案對中度智能障礙國中生健康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運動教育研究所,台北市。莊美華(2014)。身體活動介入對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體育研究所,新北市。郭為藩、陳榮華(1985)。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新北市:心理。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郭勇佐(1997)。增強替代行為改善極重度智能障礙者刻板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彰化市。陸莉、林秀錦、黃玉枝、朱慧娟(2000)。智能障礙學生輔導手冊。台北市:台北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教育部(2010)。各教育階段身心障礙學生轉銜輔導及服務辦法(民國99年修正)。
教育部(2013)。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民國102年修正)。
教育部(2015)。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民國104年修正)。
教育部(2015)。體育署SH150方案。線上檢索日期:106年10月2日。取自網站:
http://www.fitness.org.tw/allnews.php。
教育部(2017)。體育署體適能網站。線上檢索日期:106年10月2日。取自網站:
http://www.fitness.org.tw/direct01.php。
教育部(2018)。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體適能超額比序資訊網。線上檢索日期:2017年5月18日。取自網站http://www.fitness.org.tw/12basic/msgcontent.php?i=16。
麥秀英(1984)。有氧舞蹈對大專女生體適能的影響。體育學報,6,135-141。
張美莉(1995)。10與14週階梯有氧舞蹈極高衝擊有氧舞蹈學習課程對一般大學生健康體適能影響的探討。台灣體育,3,120-131。
張春興(2000)。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臺灣東華書局。
張銘仁(2012)。跳繩課程對智能障礙學生體適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台東縣。黃聖山(2016)。運動介入對國立花蓮特殊教育學校智能障礙學生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體育研究所,花蓮縣。黃國榮(1992)。智能不足者之特質與教學輔導。特教園丁,7(3),9-10。黃壽南(1989)。國民小學啟智教育之理論與實際。高雄市:復文。
鈕文英(1990)。人格適應和學習效果的影響對國中輕中度智能障礙學生不同教育經驗和教育安置。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台北市。
鈕文英(2005)。啟智教育課程與教學設計,新北市:心理。
葉素汝(1998)。大學生身體自我概念與運動參與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楊毓芬(2015)。交叉循環運動訓練計畫對特殊教育學校智能障礙者體適能之改善效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高雄醫學大學運動醫學研究所,高雄市。趙慧如(2014)。馬克操遊戲課程對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及功能性體能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適應體育研究所,桃園市。管麗屏、陳張榮(2016)。智能障礙學生的適應體育教學策略。桃竹區特殊教育,27,26-33。
廖家祺(2000)。中等強度有氧舞蹈訓練對女性身體組成、血液生化值及抗氧化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桃園市。廖貴地、卓俊伶、闕月清、張智惠、楊梓湄(2000)。各類身心障礙學生體適能檢測辦法研究報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7)。身心障礙者人數。線上檢索日期:2017年4月20日。取自網站:
http://www.mohw.gov.tw/cht/DOS/Statistic.aspx?f_list_no=312&fod_list_no=4198。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7)。身體質量指數。線上檢索日期:2017年8月17日。取自網站:
http://health99.hpa.gov.tw/Article/ArticleqaDetail.aspx?TopIcNo=379。
蔡阿鶴(1989)。智障兒的語言障礙與輔導。台北市:心路文教基金會。
劉榮聰(1999)。運動行為與身體狀況對健康體適能影響之分析研究。藝術學報,65,205-215。劉潤興(2004)。規律有氧運動訓練對國小過重學童健康體適能及血脂肪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體育研究所,屏東市。鄭詠蔚(2010)。快走訓練對國小高年級中度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與注意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研究所,高雄市。謝淑芳(2003)。有氧舞蹈訓練對高職輕度智能障礙男生體適能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台北市。鍾宜橋(2013)。十二週直排輪課程對智能障礙高職學生動作能力、體適能與適應行為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南市。羅鴻仁(2009)。參與規律運動之老人身體活動能力之研究。屏東教大運動科學學刊,5,1-18。蘇伊琳(2013)。健走運動訓練對提升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台南市。龔玉華(2015)。斜坡道健走對高職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台北市。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1968). Special fitness test manual for the mentally retarded. Washington, D. C.: Author.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Active Lifestyles and Fitness American Alliance for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AAALF-AAHPERD). (1995). Physical best and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A handbook for inclusion in fitness programs, ed. J. A. Seaman,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American Association on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AAIDD). Definition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American Association on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Retrieved Septembe 8, 2016. from the world web: http://www.aamr.org/content_198.cfm.
Bonnie, J. B. D. (1992). Aerobic dance and the mentally retarded: A winning combination. Physical Educator, 39(1), 25-29.
Cooper, K. H. (1992). The Prudential FITNESSGRAM test administration manual. Dallas, TX: Author.
Cluphf, D., O'Connor, J., & Vanin, S. (2001). Effects of aerobic dance on the cardiovascular endurances of adul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 18, 60-71.
Corbin, C. B. (1970). Concepts in physical education with laboratories and experiments. Dubuque, Iowa: W. C. Brown Co.
Cooper, K. H. (1968). A means of assessing maximal oxygen intak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sdical Association, 203(3), 135-138.
Casey A. F., Wang X., & Osterling K. Test-retest reliability of the 6-minute walk test in individuals with Down Syndrome.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11, 2068-2074.
Dun, J. M. (1997). Special physical education. Dubuque, IA: Brown.
Donncha, C.M., Watson, A. W. S., McSweeney, T., & O’Donovan D. J. (1999). Reliability of Eurofit fitness items for adolescent males and without mental retardation.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 16, 86-95.
Francis, R. J., & Rarick, G. L. (1959). Moto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ntally Retarded. Amer. J. Mental Deficiency, 63, 792-811.
Fox, K. R. (1997). The Physical Self: From Motivation to Well-being, Edition. Champaign, LI: Human Kinetics.
Fox, K. R., & Corbin, C. B. (1989). The physical self-perception profile: Development and preliminary validation,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11, 408-430.
Gillespie, M. (2003). Cardiovascular fitness of young Canadian children withand without mental retardati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38(3). 296-301.
Hallahan, D. P., & Kuffman, J. M. (1991). Exceptional Children: Introduction to Special Educa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Johnson, R. E., & Lavay, B. (1988). Kansas Adapted/Special Physical Education Test Manual. Topeka, KS: Kansas Stat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Laureline Salaun & Sophie E. Berthouze-Aranda.(2012). Physical fitness and fatness in Adolescen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Applied Research in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25, 231-239.
Massara, E., & Stunkard, A. (1979). A method of quantifying cultural ideals of beauty and obe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3, 149-152.
McCord, P., Nichols, J., & Patterson, P. (1989). The effect of low impact dance training on aerobic capacity, submaximal health rates and body composition of college-aged females.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 29, 184-188.
Moon, S., & Renzaglia, A. (1982). Physical fitness and the mentally retarded: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16, 269-287.
McAlpine, C. (1991). Recognition of facial expressions of emotion by person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American Journal on Mental Retardation, 96(1), 29-36.
Pommering, T. L., Brose, J. A., Randolph, E., Murray, T. F., Purdy, R. W., Cadamagnani, P. E., & Foglesong, J. E. (1994). Effects of an aerobic exercise program on community-based adult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Mental Retardation, 32(3), 218-226.
Shavelson, R. J., Hubner, J. J., & Stanton, G. C. (1976). Self-concept: Validation of construct interpreta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7, 649-659.
Willford, H. N., Blessing, D. L., Barksdale, I. M., & Smith, F. H. (1988). The effects on aerobic dance training on serum lipids, lipoproteins and cardiopulmonary functio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 28, 151-157.
Winnick, J. P., & Short, F. X. (1999). The Brockport Physical Fitness Test Manual.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