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0.143.3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4 17:1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羅汶欣
研究生(外文):LO, WEN-HSIN
論文名稱:跨專業團隊合作模式運用於中輟生服務方案之研究-以屏東縣某機構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transdisciplinary model to dropout students: the experience of Pintung
指導教授:蘇金蟬蘇金蟬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U, CHIN-CHUM
口試委員:巫珍宜蘇文彬
口試委員(外文):WU, JEN-YISU, WEN-PIN
口試日期:2015-07-2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長榮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社會工作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3
中文關鍵詞:飛夢林家學園中輟生跨專業團隊模式中介教育
外文關鍵詞:Familydropout studentstrans-disciplinary modelAlternative educ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64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2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為輔導中輟的學生,多年來我國政府、學校及民間團體曾實施慈輝班、資源班、中途學校等多元型態的中介教育措施,具有初步成效。然而,對於多重因素(包括個人、家庭、學校、社會等)所造成的中輟問題,仍然無法解決。有鑑於此,屏東縣政府於101年整合教育、社政以及民間團體等資源,在學校外另成立飛夢林家學園,針對這些中輟學生設計另類課程及提供規範性住宿的實驗計畫。由於此實驗為一跨專業合作的服務模式,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跨教育與社政合作的困境與解決策略,期能發展出適合我國中輟防治的新模式。研究者以飛夢林家學園為場域,不同的工作人員為研究對象,使用深度訪談與焦點團體等方法蒐集資料。
研究發現已建置飛夢林家學園組織的編制與工作人員的分工,也有正式與非正式的合作機制,如入離園評估會議、生活輔導員與教師的交班日誌、家學園團隊會議、不定期的個案討論會議、教育處、社會處、家園、學園等單位的四方會議,以及非正式的網路群組溝通。
同時有發現在合作過程中仍因公私協力不對等、彼此的專業價值與角色期待有差異、教育為主社政弱勢以及家學園人事制度明顯差異而有衝突。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幾點建議:1.發展公私協力長期關係;2.教育、社政彼此平等合作;3.促進教育與社政專業間的交流與分享;4.解決人事異動與低薪問題。

In the past few years, the government in Taiwan, schools and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implemented diverse alternative educational strategies, including Tzu-Hui Classes, Recourses Classes, Halfway Schools, etc. for helping dropouts back on track. These programs were effective to a point; however, not so much for the dropouts involved with multiple factors, including individual,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al aspects. Thus, in 2012 Pingtung County government integrated resources from education, social welfare and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in the community to establish Family Society, in addition to the original school system. Family Society is an experimental project that provides tailor-made curriculums for the dropouts as well as a structured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This experimental project provides cross-disciplinary services; thus,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the collaboration between educational and social welfare sectors and its possible solutions. It is hoped that a new paradigm for dropouts prevention program would be developed as well. The researcher collected data from multiple staff members at Family Society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 and focus group.
It is found that a residents’ organization and the allocation of tasks among staff have been established in Family Society. There is a formal and informal collaboration mechanism, such as the evaluation meeting for entry and termination, the daily log of guidance counselor and the teachers, the Family Society team meeting, case conferences held when it is needed, multidisciplinary team meeting including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the Department of Social Affair, the Family Society and the Family School, and the informal communication via social networking systems.
It is also found that conflicts occurred in the collaborations due to the incompatible input between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professional values and the expected roles, the education system exceeds the social welfare system,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personnel system of the Family Society/School. Based on the findings, the researcher suggested that, 1. Developing a long-term collaboration between the public and the private sectors; 2. Improving the equality in the collaborations between the education and the social welfare systems; 3. Facilitating the communication and sharing between the education and the social welfare system; and 4. Resolving the turnover rate among staff and the underpay issues.

碩士學位論文考試合格證明
長榮大學碩博士論文授權書
誌謝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研究問題與重要性 -------------------------------8
第二節 中輟成因與相關理論探討 -------------------------14
第三節 目前中輟防治措施與決策探討----------------------23
第四節 中輟防治措施-中介教育的現況與發展---------------34
第五節 中介教育合作模式之相關研究----------------------41
第六節 小結------------------------------------------4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對象 -------------------------------------47
第二節 研究問題 -------------------------------------51
第三節 研究設計--------------------------------------52
第四節 研究倫理--------------------------------------57
第五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方向-------------------------5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第一節 機構緣起:地方政府整合教育與社政,解決中輟問題---60
第二節 機構型式:開啟教育與社政合作的新頁--------------64
第三節 正式與非正式的合作機制-------------------------77
第四節 資源不足與專業不對等的困境----------------------83
第五節 研究結論--------------------------------------88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討論--------------------------------------94
第二節 研究建議--------------------------------------96
參考文獻--------------------------------------------98
附錄
附錄一 受訪同意書----------------------------------103
附錄二 訪談大綱------------------------------------104
附錄三 研究申請函----------------------------------105
附錄四 同意核備函----------------------------------106
圖次
圖2-2-1:生態環境與其組成要素----------------------------------15
圖2-2-2:中途輟學危機因素交互影響歷程的概念模式------------------22
圖2-3-1:中輟防治路徑圖----------------------------------------32
圖3-1-1:屏東縣飛夢林園區人力配置分工圖-------------------------48
圖3-1-2:屏東縣東新國中飛夢林學園就學輔導就讀工作流程------------49
圖3-2-4:飛夢林家園兒童及少年安置服務流程圖---------------------50
圖5-1-1:飛夢林跨專業合作歷程圖--------------------------------92

表次
表2-1-1:民國97-101學年度全國及屏東縣中小學中輟人數統計---------10
表2-1-2:民國97-101學年度全國與屏東縣中輟學生背景與身分概況-----11
表2-1-3:民國95-100年中輟青少年犯罪統計資料表------------------13
表2-2-1:全國與屏東縣中輟學生中輟成因統------------------------17
表2-2-2:國內外中輟因素一覽表---------------------------------19
表2-2-3:國內外中輟因素歸納比較表-----------------------------20
表2-3-1:台灣地區中輟工作重要記事一覽表------------------------28
表2-3-2:台美中輟防治方案一覽表-------------------------------31
表2-3-3:台美對中輟行為防治措施歸納表--------------------------33
表2-4-1:台灣多元型態中介教育措施差異比較表--------------------37
表2-4-2:美國、香港、台灣之中介教育措施比較--------------------38
表2-5-1:台灣中介教育措施相關研究一覽表------------------------42
表3-3-1:深度訪談受訪者資料表---------------------------------53
表3-3-2:焦點訪談受訪者資料表---------------------------------54
表5-1-1:教育工作與社會工作次文化之比較------------------------90

中文文獻:
內政部(2000)。社會工作辭典。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王鳳鶯(2014,4月)。台灣中介教育發展趨勢。挑戰與創新-兒少安置教養機構跨領域合作-台港兩地院生就學模式實務研討會。屏東縣。
李麗惠(2006)。民間團體辦理中輟生中介教育之研究-以彰化縣宗教團體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論文。
呂寶靜主編(2011)。社會工作與台灣社會。新北市:巨流。
林千瑄(2008)。中輟生中介教育設施實施情形之研究-以一所合作式中途班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芝儀(2001)。中輟生的危機與轉機。台北:揚智。
吳其鴻(2003)。復學路迢迢-中輟生教育的迷思與展望。師友,431,50-53。
林佩君(2006)。學校社會工作師和教師專業合作歷程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素卿(2012)。教師行動研究研究導論。高雄:麗文
法務部保護司(2012)。100年少年兒童犯罪概況及其分析。法務部。
林勝義(2007)。學校社會工作理念及實務。台北:學富
林萬億、黃韻如等(2010)。學校輔導團隊工作:學校社會工作師、輔導教師與心理師的合作。台北:五南。
周愫嫻(2004)。少年犯罪。台北,五南出版社。
林曉蓓(2006)。民營中介教育設施學生自主發展空間之探討-以北市一機構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洪慶源(2009)。國民中學中輟學生輔導團隊之運作研究-以方圓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台北。
屏東縣東新國中(2012)。屏東縣飛夢林學園實施計畫。屏東縣「國小學童家庭功能不彰轉銜中介教育機構-飛夢林學園教學推廣」研習手冊。
郭靜晃(2008)。兒童少年與家庭社會工作。台北:揚智。
紐文英(2012)。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雙葉。
陳調文(2008)。國民中學資源式中途班導師服務領導與領導效能相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
陳慧琳(2005)。資源式中途班與回歸普通班中輟復學生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財團法人善慧恩社會慈善基金會(2013)。飛夢林家園安置輔導服務手冊。善慧恩基金會。
許富美、王姿勻(2007)。國中中輟高關懷班學生之課程規劃。北縣教育,61,49-55。
張安進(2011)。中介教育導入產學合作模式之規劃。逢甲大學經營管理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張書玲(2012)。國中慈輝班經營運作與學生學習適應之個案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朝忠(2005)。分部式慈輝專班對中輟生在一般課程、技藝課程及家庭觀念影響之質性研究-以台南縣永仁國中慈輝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賀孝銘、林清文、李華璋、王文瑛、陳嘉雯(2007)。我國中輟防治工作現況與困境之研究。輔導與諮商學報,29卷,2期,73-98頁。
粟惇瑋(2007)。中輟學園帶領中輟生往何處去?論中輟學園的中介教育。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系碩士論文。
黃木添、王明仁(1998)。中途輟學學生服務與輔導—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服務概況,關懷中途輟學學生研討會。臺北:教育部。
黃品瑞(2002)。少年中途輟學模式預測之探討研究-以台中市少年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韻如(2006)。台灣中輟高風險學生社會工作干預之研究。國立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
楊蕙萍(2004)。「資源式中途班」實施成效探討-以屏東縣一所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劉玉琼、梁玉珍、王定茹(2008)。處理學童缺課及輟學問題-家庭為本實務手冊。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家庭及小組實務研究中心。新鴻基地產。
蔡金龍(2007)。數字會說話。法務部;元照出版社。
劉宏信(2010)。中介教育措施的「中介」意涵:以合作式中途班「台北善牧學園」為例。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鄭崇趁(2014)。中途班現況調查與分析-朝群育學校發展規範:專案研究計畫期中報告。教育部委託研究。
鄭崇趁(2014,4月)。中途班現況調查與分析-朝群育學校發展規範專案研究計畫期末報告。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委託研究。
顏莉璟(2011)。婚姻暴力網絡合作因素之亮表示用性初探。長榮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蔡德輝(1993)。少年犯罪原因與輔導策略。訓育研究,32,1-8。
譚玟娟(2011)。國中慈輝班經營運作與學生學習及生活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蘇金蟬(2011)。從中輟問題談親師合作的困境。社區發展季刊,135,248-261。


電子媒體資料:
中正大學,取自:http://www.ccunix.ccu.edu.tw/~deptndpc/Research3.htm
台灣幼兒園電子報。關懷中輟生 兒少展協創奇蹟(大紀元2010年12月22日), 取自:http://www.kidschool.org.tw/epaper_view.php?id=218
教育部(2007)。全國中輟生復學輔導資源研究中心-成果報告(95.10.01~96.09.30)。取自:http://dropout.heart.net.tw/
教育部(2011)。強迫入學條例。全國法規資料庫。2014年4月 20日,取自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History.aspx?PCode=H0070002
教育部(2012)。第七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2014年6月25日取自http://history.moe.gov.tw/important_list.asp?sort=1
教育部(2012)。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學生通報及復學輔導辦法。全國法規資料庫。2014年4月 20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15
教育部(2012)。100學年度教育部全國中輟統計分析【原始數據】未出版之統計數據。2014.2.10取自http://www.edu.tw/displ/index.aspx
教育部 (2013)。101學年度教育部全國中輟統計分析【原始數據】未出版之統計數據。2014.3.10取自http://www.edu.tw
林惠敏(2014)。香港匡智會-匡智翠林晨崗學校。2014年7月23日取自http://www.hcmstl.edu.hk/book/02/29/29_13.pdf
屏東縣立東新國民中學飛夢林學園http://163.24.48.1/web/index.php?option=com_weblinks&view=category&id=56&Itemid=413
香港教育局(2013)。中央統籌轉介系統。2014年7月22日,取自
http://www.edb.gov.hk/attachment/sc/edu-system/special/support-subsidy/special-school/ccrm/ssd_4_ccrm_chi.pdf
香港教育局(2014),2014年7月22日取自:http://www.edb.gov.hk/attachment/tc/
國立教育資料館-國民教育電子媒體資料,2014年6月25日取自
http://2d3d.naer.edu.tw/2d/citizan/teach/teach_0201.asp
香港遊樂場協會(2014)。機構簡介。2014年7月22日,取自http://www.hkpa.hk/
葉大華(2008)。從青春不輟執行現況探討中輟政策。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網頁資料,2014.4.10取自:http://www.youthrights.org.tw/doc_content.php?menu_id=1&doc_id=67&docid=368&docid2=382



英文文獻:
Carven, Lewis & Tice (2010). Alternative Schools and Programs for Public School Students At Risk of Educational Failure:2007-2008.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14.7.6, Available at http://nces.ed.gov/pubs2010/2010026.pdf
Colorado Foundation For Families and Children.(2012). YOUTH OUT OF SCHOOL:LINKING ABSENCE TO DELINQUENCY.(2nd.ed.). 2014.3.19,Available at http://www.fairfaxzerotolerancereform.org/images/Research_CO_Found_Youth_Out_of_School_Linking_Absence_to_Delinquency2_2002.pdf
Dembo, R. & Gulledge, L.M. (2009).Truancy Intervention Programs: Challenges and Innovations to Implementation. NIH Public Access.U.S.2014.1.28,Available at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805010/
Hosley, N.S., Hosley, J.,& Thein, M. (2009). Survey and analysis of alternative education programs II. Lock Have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Yeide, M.& Kobrin, M.(2009). Truancy literature review. Department of Justice Office of Justice Programs.U.S. 2014年1月26日,Available at
http://www2.dsgonline.com/dso/Truancy%20Literature%20Review.pd
Hinds,D.S.W.(2013).Evaluating Alternative High Schools: Program Evaluation in Action. Portland State University. U.S. 2014.8.16,Available at http://pdxscholar.library.pdx.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2075&context=open_access_etd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