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于健、張喬和(2015)。跑走運動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的影響-以雲林縣立仁國小為例。觀光與休閒管理期刊,3(1),90-102。方進隆(1993)。健康體能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漢文書店。
方進隆(1997)。體適能推展策略與未來研究方向。中華體育,12(2),70-77。
方進隆黃泰諭(2011)。我國學生體適能政策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5(3),451-461。
王三幸(1993)。影響國小高年級學生數學學業成就的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王天苗(2004)。幼兒發展與學習之影響因素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7,1-18。王明仁(2005)。教師養成背景與學生學業成績的關聯性之研究:以臺東縣國小五年級為例。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6(1),35-68。王駿濠、張哲千、梁衍明、邱文聲、洪蘭、曾志朗等(2012)。運動對孩童認知功能及學業表現的影響:文獻回顧與展望。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7(2),65-94。
王忠宏(2013)。體適能課程對學童健康體適能發展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屏東市。石培欣(2000)。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
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宋岱芬、張育愷、林季燕(2015)。肥胖與體適能對孩童認知功能之影響。中華體育季刊,29(3),229~236。巫有鎰(2005)。學校與非學校因素對臺東縣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結合教育機會均等與學校效能研究的分析模式。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市。金車教育基金會(1998)。週六非常體健營。青少年體育休閒問卷調查報告。
吳裕益(1993)。台灣地區國民小學學生學業成就調查分析。台南師院初等教育學報,6 ,1–31。
吳婷琴(2009)。國小學童體適能與學業成績之關聯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彰化縣。吳宛霖、佘永吉(2016)。有氧舞蹈對促進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肌力與肌耐力表現之研究。身心障礙研究,14(4),290-308。吳冠德(2016)。不同體適能水準學生間學業成就差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高雄市。林正常(1997)。體適能的理論基礎。國立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主編),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47-59)。臺北市:教育部。
林晉利(1999)。認識體適能的相關概念。北縣國教輔導,9,4-7。
林晉利(2002)。體能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國民體能推廣教室指導員講習會,1-12。
林俊瑩、吳裕益(2007)。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階層線性模式的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3(4),107-144。林巧惠(2009)。國高中體適能與學習成就之相關分析-以二林高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休閒運動管理研究所,臺中市。林貴福、盧淑雲(2011)。運動保健與體適能。新北市:冠學文化。
林素美(2016)。不同地區新移民子女學業成績影響因素之研究-比較高雄市鹽埕區與旗津區二國小。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嘉義縣。林正凱(2016)。國民小學學童體適能與學業成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工業管理學系,新竹市。李勝雄(1998)。健康與體育科教材教法概論。臺中市:必中出版社。
李勝雄(2001)。體適能教學策略與應用。臺北市:五南圖書。
李文益、黃毅志(2004)。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學生成就的關聯性之研究:以臺東師院為例。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5(2),23-58。李虹儀(2013)。高職學生家庭背景、網路行為對學業成績之影響─以W高中(高職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碩士班,臺中市。李明娟(2013)。國小學童體適能與學業成就及智力表現之性別差異與關聯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運動保健學系,桃園市。李毓勛(2015)。國小學童體適能現況探討-以嘉義縣梅北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嘉義縣。李詠振、李文良(2015)。鄭多燕健身操12週介入活動對國小體重過重及肥胖學童體適能之成效。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4,77~90。李文益(2015)。103 學年度大一新生健康體適能現況研究。萬能學報,37,237-247。邱文成(2010)。體適能緣起及概念發展趨勢。第三屆運動科學暨休閒遊憩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80-289。
邱佩瑜(2010)。宜蘭縣國小學生體適能未來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佛光大學未來學系,宜蘭縣。邱俊惟(2011)。國小學童體適能與學業成績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教練研究所,桃園市。邱次郎(2015)。體適能納入十二年國教比序對學生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花蓮縣。孫清山、黃毅志(1996)。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台灣社會學刊,19,95–139。
梁衍忠(2012)。以資料探勘分析影響國民中小學學習成就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花蓮縣。教育部(2005)。亞洲區體適能檢測推廣策略高峰會議。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6)。94學年學生體適能檢測與護照實施績效之調查研究。臺北市:教育部。
郭宜禎(2009)。兩所國小學童體適能與學業成就的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臺中)體育研究所,臺中市。陳正昌(1994)。從教育機會均等觀點探討家庭、學校與國小學業成就之關係。未出版之博士論文,政治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陳俊忠(1995)。挑戰極限-運動事件省思。臺北市:傅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曉佳(2004)。臺灣地區國中學生文化資本、習性與學業成就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陳麗珠、鍾蔚起、林俊瑩、陳世聰、葉宗文(2005)。國民小學教師合理授課節數與員額編制之研究。教育學刊,25,25-50。陳德雄(2004)。男性青少年學業成績與體適能相關之研究∼以新竹市立三民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臺北市。陳炳憲(2013)。國中學生健康體適能與學業成就表現之相關因素探討~以臺中市某公立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醫療暨健康產業管理系,臺中市。陳啟彬(2014)。國中學生體適能表現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臺南市個案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嘉義市。陶怡萱、章菀真、劉榮華、葉丁嘉(2015)。不同體育教學活動項目對國小兒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運動與遊憩研究,9(3),60-76。
許義雄(1999)。體適能與生命品質。國立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主編),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22-31)。臺北市:教育部。
許崇憲(2002)。家庭背景因素與子女學業成就之關係:臺灣樣本的後設分析。中正教育研究,1(2),25-62。許樹淵(2009)。卓越體適能。臺北市:師大書苑。
許順賓(2016)。北桃園高年級學童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能商和學業成績的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運動與健康科學學院,桃園市。張杏如、譚合令、周雪惠、王天苗(1991)。「學前兒童學習能力測驗」第二次修訂及其相關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7,43-66。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善楠、黃毅志(1999)。原漢族別社區與學童學業成績關連性之因果機制。載於洪泉湖、吳學燕主編台灣原住民教育,149-178。臺北市:師大書苑。
褚馥瑜(2013)。高中職學生學業成績影響因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臺北市。黃毅志(1995)。台灣地區教育機會不平等性之變遷。中國社會學刊,18,243-273。黃文俊(1998)。國小五年級男童通學方式與身體活動在健康體適能之影響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黃文俊(1998)。學童體適能之探討—淺談國小學童體適能之現況。學校體育,8(2),24-29。
黃永任(1998)。運動、體適能與疾病預防。國民體育季刊,27(2),5-13。黃思維(2012)。體適能研究現況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屏東市。黃以芃(2016)。高中生健康體適能與學業成績之相關分析-以國立岡山高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體育學系,臺北市。鄒孟婷、鄒孟文(2003)。「健康知識、教育程度與肥胖之關係」。台灣衛誌,22(4),295-307。
廖本民(2006)。健康體適能概念及測驗評量辦法探討。通識教育學報,9,145-154。
廖敏竣、陳金海、施國森、侯淑玲(2015)。長榮女中不同年級學生健康體適能比較分析。運動與遊憩研究,10(1),70-77。
盧強 (1987)。山地國中學生自我觀念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之調查研究。教育研究所集刊,29,155-163。
薛雅蓮、張耀川、曾盛熒(2016)。不同跳躍活動對國小低年級學童身體發展之影響-以高雄市桂林國小為例。健康產業管理期刊,4(1),23-35。
謝錦城(1998)。運動、體適能與健康的認知。國民體育季刊,27(2),20-26。魏嘉宏(2015)。國中學生健康體適能與學業成績之關係-以新北市五峰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體育學系,臺北市。羅凱暘、吳明城、何健章、謝錦城、童淑琴(2015)。臺灣地區10~18歲青少年體適能世代趨勢―1997~2013年。大專體育學刊,17(4),443-460。二、英文部分
AAHPERD(1984).Technical Manual:Health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Washington, D.C.: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Clarke,H.H.(1967).“Application of measurement to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4th ed. English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Inc.
Chaddock,L.,Erickson,K.I.,Prakash,R.S.,VanPatter,M.,Voss,M.W.,Pontifex,M.B.,&Kramer,A.F.(2010).Basal ganglia volume is associated with aerobic fitness in preadolescent children. Developmental Neuroscience,32, 249-256.
Christensen,H.,Korten,A.E.,Mackinnon,A.J.,Jorm,A.F.,Henderson,A.S.,& Rodgers,B.(2000).Are changes in sensory disability, reaction time, and grip strength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memory and 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 Gerontology,46(5),276-292.
Downey, D. B.(1995). When bigger is not better: Family size, parental resources, And children’s educational performanc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60,746-761.
Greenberg,J.S.andPargman,D.(1986).Physical Fitness:A Wellness Approach. Prentice-Hall, Inc.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Gallahue,D.L.(1996).Developmental physical education for today’s children (3ed.). Madison: Brown & Benchmark.
Entwisle,D.R.,Alexander,K.L.,&Olson,L.S(1994).The gender gap in math:Its possible origins in neighborhood effect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59,822-838.
Heyward,V.H.(1997).Advanced fitness assessment & exercise prescription (3rded.). Champaign: Human Kinetics.
Garrett,P.,Ferron,J.,Ng’andu,N.,Bryant,D.,&Harbin,G. (1994).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56(1),147-162.
Jensen,C.R. andHirst,C.C.(1980).Measurement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Athletic.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New York.
Lockheed,M.E.,Fuller,B.,&Nyirongo,R.(1989).Family effects on students’ achievement in Thailand and Malawi. Sociology of Education , 62 , 239-256.
Pate,R.R.(1988).The evolving definition of fitness. Quest. 40,174-179.
Pontifex,M.B.,Raine,L.B.,Johnson,C.R.,Chaddock,L.,Voss,.W.,Cohen,J.D.,Hillman,C.H.(2011).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and the flexible modulation of cognitive control in predolescent children.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23(6),1332-1345.
Parcel,T.L.,&Geschwender,L.E.(1995).Explaining Southern Disadvantage in Verbal Facility among Young Children . Social Forces, 73(3),841–872.
Powell,B.,&Steelman,L.C.(1990). Beyond Sibship Size:Sibling Density, Sex Composition, and Educational Outcomes. Social Forces 69(1),181–206.
Sallis,J.F.(2010).We do not have to sacrifice children’s health to achieve academic goals.The Journal of Pediatrics, 56(5),696-697.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1996).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A Report of the Surgeon General Atlanta, GA: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National Center for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Voelcker‐Rehage,C.,Godde,B.,&Staudinger,U.M.(2010).Physical and motor fitness are both related to cognition in old age.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31(1), 167-176.
Wener W.K. Hoeger & Sharon A. Hoeger. (2012). Fitness and Wellness. Cengage Learning.
三、網站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7)。認識健康體能。取自:http://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571&pid=884。
教育部體育署體適能網站(2017)。體適能指導。取自:http://www.fitness.org.tw/direct01.php。
學生健康資訊系統(2017)。國民小學學生之足歲體位分佈百分比。取自:https://hs.nh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