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力民(2012)。校園防制學生藥物濫用策略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萬能科技大學,桃園縣。王韻齡(2015)。行政主管荒學校運作停擺。親子天下雜誌,70,20-22。
王福林(2007)。學校、家庭、社區及社會毒教育。研考雙月刊,31,38-48。
行政院(2014)。特定人員尿液採驗辦法(民103年1月28日)。
行政院(2008)。防制毒品進入校園實施策略(民97年4月21日)。
李景美、林秀霞、劉雅馨(1998)。中學生藥物濫用認知、態度、行為及求調查研究,衛生教育學報,11,59-76。
李景美、賴香如、李碧霞、張鳳琴(2000)。台北縣市高職學生物質濫用之危險因子與保護因子研究。行政院衛生署科技研究發展計劃。
李昆泰(2013)。國民中學生教組長之角色知覺與工作滿意度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李維紘(2015)。從藥物濫用到持續戒治─青少年時期藥物濫用者戒治經驗之敘說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李思賢、林國甯、楊浩然、傅麗安、劉筱雯、李商琪(2007)。青少年毒品戒治者之認知、態度、行為與因方式之質性研究。行政院衛生署管制藥物管理局96年度科技研究發展計畫,計畫編號:DOH96-NNB-1014。
李樂樂(2007)。臺北市高中職校春暉專案反毒活動推行現況與困難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李樂樂、陳漢瑛(2007)。臺北市高中職春暉專案對學生有助益性反毒活動之研究。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27,23-46。
李易蓁(2010)。高風險用藥少年戒癮防治處遇之實務探討。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13。
江振亨、林瑞欽、黃秀瑄(2006)。95年度三、四級毒品處遇設計及策略研究。法務部95年度委託計畫研究報告。(計畫編號:p950627),未出版。
余育斌、許華孚(2005)。藥物濫用少年與其社會網絡之互動要素分析:以明陽中學收容少年為例。犯罪學期刊,8(1),94。
何祥裕(民99年1月13日)。藥頭深耕校園國中K幫橫行。聯合報,A8版。
林水波、施能傑、葉匡時(1997)。強化政策執行能力之理論建構(初版三刷)。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
林庭蔚(2015)。金門地區少年物質濫用關鍵影響因素及其歷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桃園市。林瑞欽(2004)。犯罪少年用藥盛行率與社會及心理危險因子之探討。行政院衛生署管制藥物管理局93年度科技研究發展計畫,計畫編號:DOH93-NNB-1011。
林志鴻(2013)。以少年警察隊的觀點論少年施用毒品之現況與對策。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林宗毅、張萩琴、廖容瑜(2016)。探討輔導人員於高中職學生非法藥物使用之輔導能力與過程投入。藥物濫用防治,1(1),27-40。
吳齊殷(2001)。看顧台灣的未來:台灣青少年藥物使用相關信念、態度與行為的相關研究。行政院衛生署管制藥物管理局90年度科技研究發展計畫,計畫編號:DOH90-NNB-1001。
吳定(2000)。公共政策。臺北市:中華電視股份有限公司。
吳吉裕、陳巧雲(2014)。青少年販毒組織架構及其網絡分佈之初探。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6(1),30-80。
吳怡萱(2010)。以生活技能為基礎之國中學生預防藥物濫用追加教學介入成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范瑋益(2007)。運用情境互動媒體於防制藥物濫用知識學習與健康信念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醫學大學,臺北市。周祉緹(2015)。少年施用毒品以行政先行措施替代司法處遇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周碧瑟(1992)。臺灣地區青少年用藥盛行率與危險因子之探討。行政院衛生署專題研究成果報告(DOH82-PA-002)。
周碧瑟(1994)。臺灣地區青少年用藥盛行率與危險因子之探討。行政院衛生署專題研究成果報告(DOH83-PA-003)。
周碧瑟(1995)。臺灣地區青少年用藥盛行率與危險因子之探討。行政院衛生署專題研究成果報告(DOH84-PA-002)。
周碧瑟(1997)。臺灣地區在校青少年藥物濫用盛行率與危險因子之探討。1997藥物濫用防治研討會。行政院衛生署。
周碧瑟、劉美媛、李燕琴(1999)。台灣地區在校青少年藥物使用流行病學調查研究,行政院衛生署民國88年委託研究計畫。
周慶隆(2008)。高中(職)軍訓教官執行「防制學生藥物濫用」實施現況與需求調查之相關研究-以雲嘉南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法務部(2015)。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民104年2月4日修正)。
法務部(2016)。常見的毒品分級表。法務部無毒家園網http://refrain.moj.gov.tw/np.asp?ctNode=373&mp=1
洪百薰(1998)。以大學生為領導員之成長團體活動對預防高職學生使用成癮物質之效果評價。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徐宗國(1997)。質性研究概論,一版,臺北市:巨流圖書。
黃宏仁(2009)。國民中學學生反毒知識現況及反毒教育需求研究~以嘉義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黃徵男(2002)。新興毒品與青少年藥物濫用。新興犯罪問題與對策研討會論文集。嘉義: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系。
黃秀媚(2008)。應用焦點解決短期諮商於藥物濫用之青少年。學校衛生,53,57-71。
黃逸民(2007)。臺灣地區公立國民中學生教組長角色壓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黃躍雯(2006)。我的質性研究經驗與概念。世新大學觀光學系,未出版手稿。
黃于真、林永豐(2017)。臺灣國民小學階段防制學生藥物濫用課程之探究與規劃。藥物濫用防治,2(1),29-46。
許玉青(2015)。心理健康促進教學提昇中部某高中學生自我概念與預防藥物濫用知識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許皆清、梁杏娟(2006)。幫派入侵校園之問題與對策。華醫學報,24,119-132。
陳廷民(2014)。雲林縣警察局與教育單位執行在學學生藥物濫用防制工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桃園市。陳為堅(2003)。台北地區青少年藥物濫用調查—全國性青少年調查之先導研究。行政院衛生署管制藥品局委託科技研究計畫(編號:DOH92-NNB-1008)
陳為堅(2004)。全國性青少年非法藥物使用調查。行政院衛生署管制藥品局委託科技研究計畫(DOH93-NNB-1012)。
陳為堅(2005)。全國性青少年非法藥物使用調查。行政院衛生署管制藥品局委託科技研究計畫(DOH94-NNB-1014)。
陳為堅(2006)。全國性青少年非法藥物使用調查。行政院衛生署管制藥品局委託科技研究計畫(DOH95-NNB-1012)。
陳智偉(2014)。臺北市立國民中學行政人員工作壓力與續任意願之相關研究—以訓導人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葉俐君(2014)。獨樂樂!?眾樂樂!?少年個別與集體施用K他命的意義。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曹育榕(2015)。桃園市高中職及國中執行少年毒品防制工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開南大學,桃園市。國民教育法(民國105年06月01日修正)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FL008927&KeyWordHL
教育部(2014)。教育部深化推動紫錐花運動實施計畫(民103年8月18日)。
教育部、法務部、衛生福利部、外交部(2012)。101年反毒報告書。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法務部、衛生福利部、外交部(2015)。104年反毒報告書。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法務部、衛生福利部、外交部(2016)。105年反毒報告書。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4)。各級學校特定人員尿液篩檢及輔導作業要點。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4)。防制學生藥物濫用教師工作簡易手冊。臺中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張鳳琴(1992)。以社會學習與社會連結變項預測收容所中用藥少年之用藥狀況。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張素菁(2009)。台北市國中學生成癮物質使用行為與社會影響因素、風險知覺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張碧雲(2010)。臺北市國中生非法藥物使用及其家庭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張雪梅(2013)。國民中小學學務系統實務方案建構計畫成果報告。教育部學生事務及特殊教育司委託研究計畫。臺北:未出版 。
張立何(2016)。高中職軍訓教官執行校園反毒工作之研究─以彰化縣高中職校春暉專案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郭憲文、李玫姿(2004)。台灣地區在學國中、高中生藥物濫用之調查。行政院衛生署委託專題研究計畫。
項程鎮(民105年6月3日)。蔡英文:只要做總統一天不放任毒品氾濫!自由時報電子報。取自
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717662
彭如仙(2000)。反毒教育宣導訊息與在校青少年用藥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臺北市。彭如瑩、李景美(2001)。臺北市國中學生家長之預防子女藥物濫用措施與藥物教育需求。衛生教育學報,16,77-111。
曾維新(2015)。臺北市國民中學學務人員工作壓力與續任意願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傅有生(2014)。高雄市高中職校推行紫錐花運動反毒宣導教育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大學,高雄市。楊士隆、吳志揚(2009)。青少年藥物濫用防制策略評析。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編號:RDEC-RES-098-039),未出版。
楊士隆、戴伸峰、顧以謙、白新名、鄭凱寶(2013)。青少年使用非法藥物調查研究-以高雄市為例。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5(1),91-130 頁。
楊士隆、張梵盂、曾淑萍(2016)。青少年非法藥物使用進階之實證調查:以收容少年為例。藥物濫用防治期刊,1(2),1-25頁。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1999)。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臺北市:臺灣東華,904-906。
廖容瑜、林宗毅、許曉霈、陳玟宇、郭鐘隆(2016)。青少年非法藥物輔導的看法及需求評估之研究。藥物濫用防治,1(3),27-42。
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4),1-7。
熊迺群、張弘昌、游振昇、喻文玟(2010年3月19日)。國中生當藥頭校園買毒像買飲料。聯合報,A11版。
鄭宏斌(2016年5月20日)。蔡英文520就職演說全文。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udn.com/news/story/1/1707647。
鄭泰安(1994)。青少年藥物濫用之流行病學研究。行政院衛生署委託專題研究計畫。
鄭泰安(1996)。青少年藥物濫用之流行病學研究。行政院衛生署委託專題研究計畫。
鄭泰安(1997)。青少年藥物濫用之流行病學研究。行政院衛生署委託專題研究計畫。
鄭泰安(1998)。青少年藥物濫用之追蹤研究。行政院衛生署八十七年度委託研究計畫。
鄭泰安(1999)。青少年藥物濫用之追蹤研究。行政院衛生署委託專題研究計畫。
鄭翔仁(2006)。藥物濫用青少年的用藥行為及與藥物濫用行為有關之個人及家庭因素。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醫藥大學,臺中市。寧嘉齡(2014)。國中導師對少年藥物濫用的認識與防治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2015)。爸媽「非毒」Book。臺北市:食藥署。
劉宜廉、徐秋君、陳聘琪、楊佩君、林誠、薛素美(2009)。宜蘭地區青少年非法藥物使用及其為防制策略之研究。健康管理學刊,7(2),165-178。
劉世閔(2004)。質性研究小百科:主要報導人。教育研究月刊,111,152-153。
劉美媛(2005)。校園藥物濫用防制之探討。國立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生活科學學報,9,205-224。
劉時均(2017年4月4日)。反毒最大障礙 家長保護心態。聯合電子報。取自https://vision.udn.com/vision/story/10985/2382053。
蔡維禎(2000)。煙毒輔導面面觀。臺北市:晨曦文化。
蔡宗名(2012)。臺中市公立國民中學生活教育組長不願續任問題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戴伸峰、曾淑萍、楊士隆(2011)。台灣地區非法藥物濫用高危險群青少年對現行毒品防治政策成效及戒毒成功因素評估之實證研究。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3(2),51-72。
薛良斌(2011)。彰化縣高級中等學校實施春暉專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蕭瑞麟(2007)。不用數字的研究。臺北市:臺灣培生。
簡貝珊(2009)。青少年藥物濫用行為探討-2005年國民健康訪問暨藥物濫用調結果初探。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蘇位榮(民106年4月2日)。驗毒的漏洞 缺專責機構。聯合報,A9版。
簡威弘(2012年4月18日)。小五童拉K拿嬤敬老卡磨粉。蘋果日報電子報。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20418/34167752/。
警政署(2017)。2012~2016年警察機關查緝少年毒品嫌疑犯人數。取自https://ba.npa.gov.tw/npa/stmain.jsp?sys=100。
籃婉鳳(2012)。高風險青少年非法藥物使用之風險及保護因素─以韌性觀點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Bainbridge,W.S,(1989).Survey Research:A Computer-AssistantIntroduction. Belmont, CA:Wadsworth.
Keefe, K. (1994). Perceptions of normative social pressure and attitudes toward alcohol use:Changes during adolescence. Journal of Studies on Alcohol and Drugs, 55(1), 46.
Knowles , M. S. (1980). Modern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 Cambridge, New York: The Adult Education Company.
Minichiello V., Aroni R., Timewell E. &Alexander L.(1995) In-depthInterviewing,Second Edition.southMelbourn Longman.
Mertens, D. M.(1998).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Integrating diversity with quantitative & qualitative approaches. Thousand Oaks CA:Sage.
Marshall,C.,&Rossman,G.B.(1995).Datacollection methods. 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2.
Maslow, A.(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3rd ed). NY: Harper Collins.
Office of National Drug Control Policy, &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6).Girls and Drugs:A New Analysis: Recent Trends, Risk Factors and Consequences.
Pat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2nd ed.)Newbury Park, CA:Sage.
Scissons, E. H. (1982). A typology of needs assessment definitions in adult education. Adult Education;33 (1), 20-28.
Spooner, C. (1999).Causes of adolescent drug abuse and implications for treatment. Drug and Alcohol Review, 18, 457-479.
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2015). Developing and integrated drug information system. New York: United N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