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內政部(2015)人口統計資料。內政部統計資訊服務網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x
王時華(2001)。醫療機構從業人員工作壓力、工作滿足感與職業倦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朱敬先(1995)。教學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江麗美(譯)。有效壓力管理。台北市:智庫文化。(Gerard Hargreaves,1994)
何清治、洪錦墩、劉偉文、李美文、李明輝(2014)。某區域醫院從業人員工作壓力、工作滿意度與離職傾向-以中做支持為調節變項。醫學與健康期刊,3(2),25-36。何慧菁、張淑慧、曹瑞雲、張梅芳、陳永煌、楊燦(2010)。醫院員工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中華職業醫學雜誌。17(4),239-252。
巫影潭(2006)。醫師休閒運動態度、參與行為及工作壓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李明濱(2014)。醫師工作壓力之文獻回顧。台灣醫學。18(6)723-730
李榕峻(2006)。安寧療護醫療團隊工作壓力與壓力調適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市。林韋君、鄭晉昌(2008)。台灣地區員工工作壓力來源之探討-以聯合心理諮商所服務對象為例。郭敏珣(主持人),第十四屆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實務專題研究成果發表會,國立中央大學。
林雅雯、張雅雯、蔡佳珍(2004)。醫院員工工作壓力與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之探討 -以台中某醫學中心為例。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3(2),108-120。
林雅雯、張雅雯、蔡佳珍(2004)。醫院員工工作壓力與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之探討-以台中某醫學中心為例。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3(2),108-120。
林雅雯、張雅雯、蔡佳珍(2004)。醫院員工工作壓力與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之探討-以台中某醫學中心為例。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3(2),108-120。
林誠、高振源(2010)。工作滿意、知識分享與工作績效之關聯研究―以3M公司為例。績效與策略研究,7(2),19-34。林誠、張芳梓(2008)。醫院感染管制人員工作投入、工作壓力及工作滿意度之探討。健康管理學刊,6(1),33-47。馬正芳(2007)。主治醫師性與工作壓力之關係-以兩家醫院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學,臺北市。高鳳霞、鄭伯壎(2014)。職場工作壓力:回顧與展望。人力資源管理學報,14(1),77-102。張曉鳳、林育秀、王素美、饒育華、吳芯霈、梁亞文(2010)。醫療服務人員工作壓力源與離職意願之探討。澄清醫護管理雜誌。6(1),21-31。張錦標,祝年豐,董潔,顏瓊姿(2000)。台灣地區某系統醫院醫事檢驗人員工作壓力及其因應之研究。中華職業醫學雜誌,7(2),77-83。許豐祺(2008)。精神科醫師的工作壓力、休閒參與和個人生活幸福感受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陳宥蓁、徐明儀、裕君、林鳳英、張淑真(2012)。醫院護理管理者工作壓力源與工作壓力因應策略之研究。護理暨健康照護研究,8(2),94-105。
陳端容(2005)。心臟科醫師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之關係。醫護科技學刊,7(4)379-392。
陳龍、徐敏耕與徐宗福(2013)。醫療資訊人員工作投入、工作壓力及工作滿意度之探討。醫務管理期刊,14(2),126-146。陸洛、高旭繁(2011)。工作壓力及其後果的群組差異:以OSI模式為理論基礎之大樣本分析。臺大管理論叢。22(1)239-272。葉重新(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心理。
葉婉榆、鄭雅文(2008)。職場疲勞量表的編製與信效度分析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n Occupational Burnout Inventory。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7(5)349 -364。
劉震鐘(2011)。精神分裂症的臨床與精神病Clinical Aspect and Psychopathology of Schizophrenia。台灣醫學。15(4)365-374。
蔡宜儒(2015)醫療機構職場友誼對工作績效之影響知識分享與工作壓力的中介作用文獻探討。長榮大學醫務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鍾政達(2003)。心臟專科醫師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藍采風(2000)。壓力與適應。台北:帅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藍采風(2003)。全方位壓力管理。臺北:幼獅文化出版社。
西文部分
Cannon, Walter B.(1914).The emergency function of the adrenal medulla in pain and the major emotions.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33,356-372.
Copper, C. L., Sloan, S. J., & Williams, S. (1988). The Occupational Stress Indicator.
Ivancevich, J. M. & Matteson, M. T. (1980). Stress and work: A managerial perspective. New York: Scott Forseman.
Kinman, G.(2008). Work stressors, health and sense of control and Commitment in Japanese Organizations, Dissertation Abstrcacts International, 49, 01-A.
Karasek, R., Brisson, C., Kawakami, N., Houtman, I., Bongers, P., Amick, B.(1998).The Job Content Questionnaire (JCQ): An Instrument for internationally comparative assessments of psychosocial job characteristics.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3
Karasek, R., Theorell, T.(1990).Healthy Work - Stress, Productivity,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Working Life.New York:Basic Books.
Lyubomirsky, S. (2001). Why are some people happier than others? : The role of cognitive and motivational processes in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56,239-249.
Rodham, K., & Bell, J. (2002). Work stress: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practices and perceptions of female junior healthcare managers. Journal of Nursing Management, 10, 5-11.
Verhaeghe, R., Mak, R., Van Maele, G., Kornitzer, M., & De Backer, G (2003). Job tress among middle-aged health care workers and its relation to sickness absence. Stress and Health, 19 (5), 265-274.
Steven, M. N., & Koch, L. (2011). In the mood for science: A discussion of emotion management in a pharmacogenomics research encounter in Denmark.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72, 781-788.
Wilson. E. V., & Sheetz. S d. (2010).A demands-resoures model of work pressure in IT student task groups. Computers & Education. 55(1).415-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