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專書
Alan Bullock(2012),《西方人文主義傳統》董樂山譯,北京:群言出版社。(原作1985)
Amos Rapoport著,張玫玫譯「住屋形式與文化」第三章。
Cronon, W(1992),《Kennecott Journey: The Paths Out of Town in Cronon》, W., Miles, G. and Gitlin, J. eds. Under an Open Sky Norton, NY, pp. 28-51.
Tim Cresswell(2004),《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徐苔玲、王志弘譯,台北:群學。
Foucault, M(1967/1986),《Of other spaces》, Diacritics 16(1), pp. 22-27.
Edward W. Soja(2004),《第三空間》,王志弘、張華蓀、王玥民譯,初版,台北:桂冠書局,頁207-219。(原作 1996 年)
Lefebvre, H. (1994)〈空間:社會產物與使用價值〉收於夏鑄九、王志弘編《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
Lefebvre, H. (1991a),《The Production of Space》Oxford: Basil Blackwell. pp. 16。
Alexander,Christopher(1965)"A City is Not a Tree",Forum,April-May,p.58-62.
Norberg-Schulz, Christian(1985),《The Concept of Dwelling: On the Way to a Figurative Architecture》New York: Rizzoli.
Michel Foucault, “Different Spaces,” in Essential Works of Foucault 1954-1984 (Volume 2: Aesthetics, Method, and Epistemology), edited by James D. Faubion, London: Penguin Books, 2000, pp.175-185.
Norberg-Schulz, Christian(Genius Loci, Toward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施植明譯(1995),《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台北:田園城市。
Heidegger, M(1971),《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 Poetry, language, thought》New York: Harper & Row, pp. 145-161。
Jhon.Robell(2007),《靜諡與光明 路易.康的建築精神》(Between Slience and Light Spirit in the Architecture of Louis I. Kahn)成寒譯,臺北市:聯經出版社。(原作 1979 年)Architecture of Louis I. Kahn,成寒譯)。臺北市:聯經出版社。(原作 1979 年)
Rossi, Aldo(1982),《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MIT Press. Scruton, Roger 1979 The Aesthetics of Architecture. London: Methuen. Shilling, Chris 1993 The Body and Social Theory. London: SAGE Press
Clifford A Pearson(1991),《Making the Grade,Architectural Record:January》,pp.91-93。
Fred Luckerman(1964),《Geography as a Formal intellectual Discipline and the Way in Which it Contributes to Human Knowledge》Canadian Geographer 8:4, pp. 167-172.
Doreen Massey(1993),《Power-Geography and Progressive Sence of Place in Mapping the Futures: Local Cultures》Global Change Jon Bird, Barry Curtis, Tim Putnam, George Robertson and Lisa Ticker, eds. (London, Routledge) , pp.59-69.
Edward Relph(1976),《Place and Placelessness》London: Pion.
夏鑄九(2016),《異質地方之營造:理論與歷史》,臺北市:唐山出版社。
夏鑄九(2016),《異質地方之營造:公共空間、校園以及社區營造》,臺北市:唐山出版社。
夏鑄九(2016),《異質地方之營造:由城流鄉動到都會區域》,臺北市:唐山出版社。
王昀(2010),《向世界聚落學習》,臺北市:積木文化。
王維潔(2010),《路康的建築設計哲學 論文集 第三集》,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郭肇立(1998),《聚落與社會》,初版,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胡振洲(1993),《聚落地理學》,三民書局。
畢恆達(2001),《空間就是權力》,台北市,心靈工坊。
陳維祺(1998),《省思建築—尋找詩性的智慧》,台北:美兆文化事業公司。
中原大學研發處(2008),《中原聯合服務中心大樓建築計畫書》,未出版。
胡寶林(2004),《校園空間的社區總體營造》,台北:六合出版社。
陳宇道,林崇傑(1996),《市民的城市:城市設計與地方重建的經驗》,台北:創興出版社。
顏忠賢(1997),《一種建築的說書術,或是五回城市的奧德賽》,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黃海鳴(2003),《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操作參考手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張上冠/ 蔡新樂/ 趙彥春/ 李育霖/ 陳佩筠/ 邱漢平/ 劉建基/ 任東升(2015)《橘枳之間:西方翻譯理論再思與批判》,台灣商務。
高子衿(2014),〈召喚歷史記憶的入口〉,《城市幽靈》,台北。
2.論文
張立本(2005),《魔戒 一九九○年代以降臺北市空間生產與都市社會運動:寶藏巖聚落反拆遷運動的文化策略》,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曾國鈞(2015),《後替代空間經營模式與效益探究-以高雄藝文空間為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碩士論文。蔡佩璇(2014),《「沒有建築的建築師」-建築展覽的策展操作》,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文彥(2004),《學生參與大學校園空間規劃程序之探討—以中原大學活動中心廣場規劃為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桂美(2006),《寶藏巖聚落空間探討與閒置空間再利用》,輔仁大學景觀設計學系碩士論文。夏傳宇(1980),《台北市軍眷村重建之研究》,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柴雅珍(1997),《戰後台灣「外省人」的塑造與變遷(1945-1987)》,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86。林健一(2011),《都市發展衝擊下的文化地景─以新店瑠公圳為例》,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史宓(1999),《違建社區與財富積累--以台北市寶藏巖社區為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周白合(2013),《中原大學建築系館的興建歷程及其空間型態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侯景耀(2004),《中原大學歷史性建築懷恩樓之再利用設計》,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湘民(1999),《中原大學校園整體環境檢討與設計-以校園核心區為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施麗雯(2004),《從「家」的多重意義分析紅棉新村第一代居民的生命歷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宣吟(2011),《眷村歷史意涵與保存之研究 -以桃園縣憲光二村為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彭紹雯(2016),《從環境行為觀察探討中原大學設計合院之空間使用模式語言》,中原大學景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王聲沛(2009),《宿舍圍城變變變-中原大學力行宿舍生活空間參與式設計》,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友嫈(2013),《列斐伏爾的空間再生產:以閒置空間再利用為例》,淡江大學法國語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陳華志(2005),《都市藝文空間發展研究-以台北市空間再利用為例》,東海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方迺中(2006),《都市再生與閒置空間再利用策略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商業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劉雯婷(2004),《「華山藝文特區」之藝文生態及社會關係探析》,東吳大學社會系碩士論文。劉志謙(2013),《三義勝興車站周邊休憩空間(再)生產之研究:以客委會打造桐花村時期為例》,國立虎尾科技大學休閒遊憩研究所碩士班學位論文。吳春籃(2011),《臺灣戰後建築教育實踐的過程與內容-以中原大學建築系為例(1960-1980)》,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林芳怡(2009),《建築展覽的臺灣經驗—「開東合西」(1985年)以來的案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余志隆(2004),《創意文化園區產業形塑空間之研究-以華山創意文化園區為例》,輔仁大學景觀設計學系碩士論文。高英傑(2015),《從畢業設計作品檢視室內設計教育之發展》,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劉雅琪(1999),《從工廠到神殿-荒廢地景的論述-以台金廠為例》,台大建築與城鄉所碩士論文。蔡美文(2005),《閒置空間再造-管理者與藝術家關係》,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系碩士論文。3.期刊
張茂桂(2009),〈想像眷村之「流金歲月」〉,《知識饗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263-287。
陳乃琦(2014),〈廢墟也有春天美育雙月刊〉,《美育雙月刊》,197期,頁83-87。
陳逸杰(2010),〈臺灣工業遺址再利用保存之空間重置的可能提案〉,《文化資產保存學刊》。第十一期,頁23-32。仲澤還(1989),〈一代歲月〉,《中原大學建築系會刊 30+通訊 37》第「30+37」期。
王志弘編(2006),〈論異類空間〉,《空間-社會理論選讀(上冊)》,P3,未發行。
何立德(2009),〈地景多樣性與地景保育〉,《科學發展》,第439期,頁22-29。
孫啟榕(2014),〈關於畢業設計的一種嘗試,技職院校的建築設計教育觀點〉,《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頁82。王增榮(2007),〈建築就是論述〉,《6x2=18 搞設計:2007畢業設計紙上展覽》,2017/4/13,取自http://www.forgemind.net/phpbb/viewtopic.php?t=11523
吳思薇(2010),〈「廢」話連篇—姚瑞中X阮慶岳〉,《人籟論辨月刊》,11月號。
楊光甫(1976),〈視而不見 大觀園-一個聚落的探討〉,《中原大學建築系會刊+通訊(9+15) 》,頁 22-25。
楊光甫(1977),〈建築村之外〉,《將作》,第 17 期,126-137。
張景堯(1983),〈大觀園- 一個聚落的探討〉,《將作》,第24期,頁10-25。
蔡繼元(1994),〈大觀園細說從頭─中原建築系三十年發展回顧〉,《中原大學建築系系展專刊第18屆》,頁1-12。
王紀凱(1972),〈談系館〉,《將作》,第 13 期,中壢市:中原理工學院建築系,頁8-10。
丁文、李康、吳增榮、曾永有、野馬、冀定(1976),〈尌建築論建築-評介中原理工學院建築系館〉,《建築師》,6月號,頁33-40。
王應棠(2009),〈棲居與空間–海德格空間思維的轉折〉,《地理學報》,第五十五期,頁25-42。李謁政(2005),〈建構社區美學:邁向台灣集体記憶之空間詩學〉,《環境與藝術學刊》,第三期,頁1-12。郭肇立(1983),〈歷史建築的時代意義〉,《建築師》,七月號,台北市: 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雜誌社。
陳焜城(1975),〈不要急著蓋房子〉,《中原大學建築系會刊 4+通訊 10》第「4+10」期,頁12-13。
廖盛正(2017),〈以修補式畢業展之地景營造探討異質地方的空間實踐〉,《臺灣建築學會第二十九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
4.報紙
中原大學建築系第52屆(2016)〈建築行動計畫〉,《Summer Show導覽手冊 》,未出版。
5.網路
吳振廷(2014),〈協調的地景,「瑠」住美麗時光 瑠公圳力行路二段非列管眷村的反迫遷行動〉,2017/08/10閱,文化部台灣社區通網頁:https://goo.gl/PR6KyJ
王進坤(2016),〈畢業設計YOUNG TALK〉,欣講堂。2016/8/30閱,取自http://solomo.xinmedia.com/archi/88927-youngtalk
邱彥瑜、陳稚涵(2011)〈正視非列管眷村的歷史難題〉,《台大意識報》,2016/8/20閱,台大意識報網站:http://cpaper-blog.blogspot.tw/2011/06/blog-post_9522.html
蔡佩蓉(2015)〈1950年代大安區土地1坪787元,物價、通膨創首波漲勢〉,《台灣房價史》,2017/12/08閱,好房網News:https://news.housefun.com.tw/news/article/18379852655.html
黃姿綺、葉昱辰、蘇珊平、陳怡靜(2010)〈都市更新下的社會正義〉,《環境資訊中心》,2017.11/22閱,網址http://e-info.org.tw/node/57211
陳義達(化學系48級校友) 〈拾回被吹散遺忘的中原創校初期歷史〉,中原大學新鮮報,2017.10/6閱,網址:http://enews.cycu.edu.tw/Paper2/Paper.srv?cmd=detailPaper&sn=2522
建築53 中原(2017),〈談談大觀園-歷史篇 / 複寫未來 / 中原大學建築系53屆畢業展〉,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Kz714xdRc4&t=4s
中原大學建築系52屆(2016),〈中壢老社區「大觀園」再生計畫〉,flyingV募資平台,網址:https://www.flyingv.cc/projects/11316
馮靖惠(2016),〈畢展垃圾量太嚇人 輔大帶頭520回收〉,《聯合報新聞》,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6928/1693909
陳麗妤、金城(2016),〈冷清市場化身展覽場所 金大建築系盼活化空間〉,《金門日報》,網址:http://www.kmdn.gov.tw/1117/1271/1272/273485/?cprint=pt
Shen Ji New Village 審計新村臉書(2016),《塗鴉牆》,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ShenJiNewVillage/
游崴(2003),〈忘了替代空間,帕夫洛夫之犬〉,網址:http://neogenova.blogspot.tw/2003/05/blog-post.html
宋國誠(2015),〈我的美學筆記(3) : 廢墟美學〉,個人臉書,網址:https://goo.gl/wkG668
康旻杰(2012),〈遊走城市‧閱讀臺北臺北文化地景觀察〉,「臺灣文學與文化」國際遠距教學課程系列演講 (一),網址:http://ocw.aca.ntu.edu.tw/ocw_files/101S133/101S133_AA05L01.pptx
李宛璇、蘇文伶(2009),〈異托邦〉,英文文學與文化資料庫,網址:http://english.fju.edu.tw/lctd/LiteraryCriticism/theoristsWork_Guide.asp?T_No=5&T_ID=27&TW_ID=93https://goo.gl/wkG668
中文百科在線,2017.01/22閱,網址: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zh=zh-tw&lid=1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