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毓葆、馬傳鎮(1989) 竊盜、暴力少年犯與一般少年親子關係、性格特質、腦波類型極其潛在犯罪性之比較研究,行政院七十七年度研考經費補助專案。
[2]呂朝賢(2007)〈貧窮動態及其成因─從生命週期到生命歷程〉
[3]吳芝儀(1998) 暴力犯罪青少年之處遇策略初探,法務部、教育部、嘉義市榮譽觀護人協進會、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主辦,當前青少年暴力犯罪問題與對策研討會發表論文。
[4]邱柏嘉(2014)〈家庭經濟對犯罪率影響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5]卓雅苹(2014)《從貧窮、犯罪與社會排除論少年犯罪問題之研究》
[6]林紀東,《少年事件處理法論》,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8。
[7]林宛儀(2017)家庭經濟與教育文化之關係--比較城鄉的差異。健行科技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碩士論文。[8]侯崇文(1996)〈巨視社會控制、微視社會控制與青少年犯罪〉《犯罪學期刊》(台灣),2期,15-48
[9]張清富(1992)。貧窮變遷與家庭結構。婦女與兩性學刊,3,41-58。
[10]陳毓文(2005)青少年憂鬱情緒之相關因素研究:家庭經濟壓力與社會支持。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所碩士論文
[11]許春金(2007),《犯罪學》,臺北市:三民。
[12]許春金(1998)〈青少年偏差行為、家庭與有效的助人關係〉《現代教育》(台灣),12期,15-23。
[13]許春金(1997)〈青少年偏差行為早年預測之研究〉行政院青輔會
[14]許春金,《兒童、少年觸法成因及處遇方式之比較研究》,青年輔導研究報告之一○六,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1996 年。
[15]鍾源德(1986),《青少年犯罪問題之研究》,文景出版社。
[16]法務部105年犯罪狀況及其分析-2016犯罪趨勢關鍵報告
[17]法務部 法務部犯罪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報告提要集,臺北:法務通訊雜誌社。
[18]內政部警政署(2013)。警察機關處受(處)理刑事案件少年嫌移犯人數。未出版之統計數據。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year/list.htm
[19]內政部警政署網站http://www.npa.gov.tw
[20]台灣行政院主計總處,網站:http://www.dgbas.gov.tw/。
[21]台灣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學會,網站:http://www.ccunix.ccu.edu.tw/~tsjjr/。
[22]蕭琮琦(2013)。台灣家庭經濟安全探析:生命歷程與貧窮動態觀點的詮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博士論文。[23]Agnew, R. (1995). Testing the leading crime theories: an alternative strategy focusing on motivational process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rime and Delinquency, 32(4), 363-398.
[24]Bonger, W. A. (1916). Criminality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25]Devine, J. A., Sheley, J. F., and Smith, M. D. (1988). Macroeconomic and social-control policy influence on crime rate chang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3(3), 407-420.
[26]Fajnzylber, P., Lederman, D., and Loayza, N. (2002). Inequality and violent crim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45(1), 1-40.
[27]Merton, R. (1938). Social structure and anomi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5), 672-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