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志誠 (2011)。實用證券交易法,新學林。
2.王韻濤 (2015)。公司經營權監督之研究-以監察人與審計委員會為中心,逢甲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學位論文,1-115。
3.向銳、李琪琦 (2010)。公司治理環境與自願設立審計委員會-基於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13(12),111-117。
4.朱日銓 (2001)。論我國公司內部監控模式之改造-以外部董事與外部監察人制度之選擇為中心,台北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5.何里仁 (2003)。公司治理之資訊透明度與績效評核關聯性之研究,逢甲大學會計與財稅研究所碩士論文。6.吳當傑 (2007)。公司治理理論與實務,中華民國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
7.吳慧玲 (2013)。淺談我國審計委員會制度發展沿革及相關規範。證券暨期貨月刊,第三十一卷第五期(專題一)。
8.呂文生 (2016)。審計委員會特性對財務報導品質之影響,臺中科技大學會計資訊系碩士班學位論文,1-44。9.李秀玲 (2011)。淺談審計委員會之設置,證券暨期貨月刊,第二十九卷。
10.易明秋 (2007)。公司治理法制論,台灣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頁120。
11.林鴻鵬 (2009)。我國企業採用國際會計準則之問題探討-以電子業為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高階主管管理碩士學程學位論文,1-56。12.柯承恩 (2000)。我國公司監理體系之問題與改進建議。
13.柯芳枝 (1984)。公司法論,三民書局。
14.范宏書、許志偉 (2013)。IFRS差異調整數之股價反應與影響因素之探討,當代會計,14(1),33-56。
15.范瑞華 (2002)。新修正施行公司法下之內部管控制度檢討。
16.孫嘉欣 (2007)。從各國公司治理改革趨勢論完善我國公司內部監察體制之改革-以獨立董事、監察人法制之改革為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學位論文,1-258。
17.徐翠梅 (2002)。公司董監在企業監控問題中職務角色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經營碩士學程專班碩士論文。18.翁如妤 (2005)。金融自由化下金融監理體制的變革-兼論我國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之源起與發展現況,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學位論文,1-218。
19.張玉文 (2000)。知識管理-哈佛商業評論精選,台北:天下文化公司。
20.張志裕 (2005)。董事會特性,資訊揭露與經營績效之關聯性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1-92。
21.張雅琳 (2004)。我國企業獨立董事機制與經營績效之關聯性研究,大葉大學會計資訊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縣。22.曾宛如 (2003)。我國有關公司治理之省思以獨立董監事法制之改革為例,月旦法學雜誌,103,2003。
23.黃銘傑 (2000) 。公司監控與監察人制度改革論-超越 “獨立董事”之迷思,臺大法學論叢,29(4),159-208。
24.黃鳳丹 (2017)。CSR表現將列上市審核參考。工商時報。2017/6/7,取自: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607000222-260210
25.黃瓊慧 (2015)。財務報表分析:IFRS國際會計準則,普林斯頓國際。
26.黃齡慧 (2005)。我國上櫃公司設置審計委員會決定因素之探討,淡江大學會計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1-79。27.楊文鋐 (2016)。以審計委員會取代監察人制度之探討-以A公開發行公司為例,中原大學會計研究所學位論文,1-42。
28.楊敏華 (2005)。企業與法律:公司治理之監事制度研究,社團法人中華公司治理協會。
29.葉銀華、李存修、柯承恩 (2002)。公司治理與評等系統,台北:商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30.葉銀華、許培基 (2012)。董事會與審計委員會開會次數的決定因素之研究:東亞驗證,會計學報,4(2),1-30。
31.廖秀梅、李建然、吳祥華 (2006)。董事會結構特性與公司績效關係之研究-兼論台灣家族企業因素的影響,東吳經濟商學學報,(54),117-160。
32.劉連煜 (2002)。公司法理論與判決硏究(Vol.4),劉連煜出版。
33.劉連煜 (2006)。證交法新修規範引進獨立董事與審計委員會之介紹與評論,月旦法學雜誌,8(1),2006。
34.劉連煜 (2010)。現行上市上櫃公司獨立董事制度之檢討暨改進方案-從實證面出發.政大法學評論,(114),53-156。
35.賴英照 (2006)。最新證券交易法解析:股市遊戲規則,賴英照出版。
36.謝祐昀 (2014)。論我國公開發行公司內部監控制度之課題-以監察人及審計委員會為中心,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學位論文,1-174。
37.蘇振文 (2008)。公司之內控機制-以監察人為中心兼論審計委員會制度之設計,臺北大學法律學系學位論文,1-174。
二、英文部分
1.Beasley, M. S. (1996).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board of director composition and financial statement fraud. Accounting review, 443-465.
2.Cheng, C. H. (2006).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earning management in Taiwanese tech industry, Chinese Studies, 8, 99-112.
3.Daily, C. M., & Dalton, D. R. (1993). Board of directors leadership and structure: Control and performance implications.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17(3), 65-81.
4.Fama, E. F., & French, K. R. (1992). The cross‐section of expected stock returns. The Journal of Finance, 47(2), 427-465.
5.Fisher, F. M., & McGowan, J. J. (1983). On the misuse of accounting rates of return to infer monopoly profit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3(1), 82-97.
6.Healy, P. M., & Palepu, K. G. (2001). Information asymmetry, corporate disclosure, and the capital markets: 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disclosure literature.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31(1-3), 405-440.
7.Holthausen, R. W., & Verrecchia, R. E. (1988). The effect of sequential information releases on the variance of price changes in an intertemporal multi-asset market.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82-106.
8.McMullen, D. A. (1996). Audit committee performance: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consequences associated with audit committees. Auditing, 15(1), 87.
9.Morck, R., Shleifer, A., & Vishny, R. W. (1988). Management ownership and market valuat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 293-315.
10.Zahra, S. A. (1993). Environment,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A taxonomic approach.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8(4), 31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