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2.114)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31 07:3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鍾宜芯
論文名稱:國中身障生的親子關係與同儕關係對手機低頭傾向之影響:自我概念為中介
論文名稱(外文):Effects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Peer Relationship on Smartphone Phubbing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Self-concept as a Mediator
指導教授:吳為聖吳為聖引用關係包冬意包冬意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林清同楊豐兆
口試日期:2018-07-2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大葉大學
系所名稱: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
學門:電算機學門
學類:電算機一般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0
中文關鍵詞:低頭族親子關係同儕關係自我概念國中身障生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18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近年來智慧型手機普及,導致許多低頭族和手機成癮者,本旨在探討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的親子關係、同儕關係、自我概念與手機低頭傾向之間的影響。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新竹市公立國中資源班學生為調查對象。本研究總計發出260份,回收240份,有效問卷212份,佔88.3%,問卷資料以統計軟體SPSS 22進行信度與效度分析、敘述性統計、線性回歸等統計檢定。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國中身障生親子關係能有效預測同儕關係。
(二)國中身障生同儕關係能有效預測自我概念。
(三)國中身障生親子關係能有效預測同儕關係。
(四)國中身障生親子關係能預測手機低頭傾向。
(五)國中身障生同儕關係能預測手機低頭傾向。
(六)國中身障生自我概念無法預測手機低頭傾向。
(七)無法預測國中資源班身障生的自我概念在親子關係與同儕關係對手機低頭傾向是否具中介效果。
依據研究結果,提供學校單位、國中教師、家長及未來研究作為參考。

The Smartphone is popular recently, resulting in many phubbers and Smartphone Addict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Smartphone Phubbing among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Peer Relationship and Self-concept. This study was adopted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In this study, the Disabled Junior High Students from junior high school of Shinchu city in Taiwan were selected to samples respectively. In this study, the grand total provides 260 questionnaire, recycling questionnaire 240, effective questionnaire 212, the effective questionnaire recycling a rate 88.3%. The data were tested by SPSS 22.0 for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nalysi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the Peer Relationship can effectively predict the Self-Concept. (2).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can effectively predict the Peer Relationship. (3).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the Peer Relationship can effectively predict the Smartphone Phubbing . (4). The Self-Concept can’t effectively predict the Smartphone Phubbing and can’t effectively predict as a partial mediator in Smartphone phubbing.

Key Words: Smartphone phubbing,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Peer
Relationship, Self-concept, Disabled Junior High Students




封面內頁
簽名頁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誌謝 vi
目錄 vii
圖目錄 ix
表目錄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流程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手機低頭傾向之研究 10
第二節 身障生的親子關係 14
第三節 身障生的同儕關係 17
第四節 身障生的自我概念 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2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設計 22
第二節 研究工具 24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資料收集方法 31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 32
第五節 預試 33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51
第一節 樣本資料分析 51
第二節 測驗工具分析 61
第三節 預測分析 62
第三節 預測分析結果 65
第四節 結果與討論 7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7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74
第三節 研究限制 76
參考文獻 77
附錄一 量表授權同意書 85
附錄二 預試問卷 86
附錄三 正式問卷 94






一、中文文獻
王文科(2007)。新特教通論第二版。台北市,五南。
王政元(2011)。國小高年級學生親子關係、性別角色與同儕關係之
  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
王智弘(2008)。網路成癮的成因分析與輔導策略。輔導季刊44(1)
  ,1-12。
天庭小子小乾坤。2017年10月12日。小心發展遲緩!12歲以下
兒童不該使用手機、平板的11個理由。取自:https://mamibuy.c          
om.tw/talk/article/92148
王鳳妃(2005)。多媒體聽障者成功故事對國小聽覺障礙學生閱讀成
效與自我概念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教育大學,台中。
台灣新生報。2017年6月14日。視障者學習智慧型手機操作開辦。
取自:https://tw.news.yahoo.com/視障者學習智慧型手機操作-
開辦-160000175.html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INC。2017年7月21日。2017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取自:
https://www.twnic.net.tw/NEWS4/14 4.pdf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網路成癮是一種心理疾病嗎? 從實證輿論述文獻的脈絡檢
視。取自http://mental.health.gov.tw/WebForm/External/ArticleDetail.aspx?
ArticleID=28&Type=14
甘敏郁、佘永吉(2017)。臺北市國中肢體障礙及腦性麻痺學生的自我概念表現低於一般學生表現。
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33,1-27。
江春燕(2005)。國小資源班學障學生網路使用、電子化學習現況與期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自由時報(2014)。玩手機成癮易不安、人際關係差。2014年6月16日。取自: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787790
自由時報(2015)。2015年9月5日。<中部>中小學生成低頭族2成手機成癮。
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912781
自由時報(2016)。2016年8月4日。 <自由廣場>低頭族:phubbing。
取自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018030
自由時報(2017)。家長注意!衛福部:國中男生最易沉迷網路遊戲。2017年1月 17日。取自: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949873
吳明隆與涂金堂(2005)。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市:五南。
吳峻豪(2008)。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和自我概念之
研究-以台中縣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私立中華大學,
新竹。
李兆益(2015)。台灣地區智慧行動裝置產業的現況與未來發展─以宏達電、三星、蘋果為例。數據
分系期刊。10(1),51-88。
李玟儀(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氣質、親子關係與其情緒調整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
嘉義大學,嘉義。
李煜雲(2017)。國中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人際衝突因應策略、人際關係與心理健康之關係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沈秀貞(2007)。淺論雙薪家庭之社會支持、夫妻婚姻係與親子關係
  。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61。
林慧婷(2012)。網路成癮與手機依賴之大學生人格特質的比較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教育大學,台北。
社會工作辭典(2008)。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
金車文教基金會(2017)。九成四青少年手機能上網,兩成小學生上
  網吃到飽。取自:http://kingcar.org.tw/survey/500280
柯志鴻(2004)。青少年網路成癮之相關因子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
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袁振書(2014)。親子關係與自我控制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玩網路遊戲
  之調節效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 ,彰化。
國家發展委員會。106年網路沉迷研究調查報告。106年7月。取
  自:
file:///C:/Users/ASUS/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  
  che/IE/UURN4JXW/106年網路沉迷.pdf
張立人(2013)。上網不上癮:給網路族的心靈處方。心靈工坊。
張玉柏(2014)。臺北市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台北。
張春興(2003)。現代心理學。臺北:正大。
張春興(2006)。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7)。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美麗(2004)。國中學生性別角色、同儕關係與性別教育需求之相  
  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張高賓(2009)。父母教養態度、家庭心理環境青少年網路成癮之相
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6,P93-117。
張錦貴(2001)。親子之間溝通的藝術。
  取自:http://ww2.hcjh.tn.edu.tw/cheer2/a19.htm
教育部(2014)。特殊教育法。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
  LawAll.aspx?PCode=H0080027
教育部(2015)。資訊及科技教育司。學生網路使用情形調查報告。取自:http://depart.moe.edu.tw/ED2700/News_Content.aspx?n=F
  84C9B045D336AF4&sms=BFD0035AFA4CEA76&s=F1AA06D
56E8D6B20
莊秀敏、陳揚學(2016)。大學生自我概念與智慧型手機成癮之相關
研究。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114,P43 - 60。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師大師院有限公司。
陳淑惠(1998)。上網會成癮。科學月刊,26(6),477-481。
陳淑惠、翁麗禎、蘇逸人、吳和懋、楊品鳳(2003)。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之編製與心理計量特性研究。中華心理學刊,45:3,279-294。
傅義婷(2007)。國中學生人際關係、自我概念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游森期(2011)。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及相關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游森期(2017)。你是低頭族嗎?談智慧手機成癮?師友月刊。
雅虎奇摩新聞。台灣人一天上網10小時,6成時間盯手機。2016
年03月28日。取自:https://tw.news.yahoo.com/%E5%8F%B0%
E7%81%A3%E4%BA%BA%E4%B8%80%E5%A4%A9%E4%
B8%8A%E7%B6% B210%E5%B0%8F%E6%99%82-6%E6%88
%90%E6%99%82%E9%96%93%E7%9B%AF%E6%89%8 B%E
6%A9%9F-075358247.html
黃士安、陳怡廷、陳麗如(2015)。樂當低頭族?智慧型手機行動應
  用程式之使用行為與孤寂感的關聯。電子商務研究。13(1),61
  -85。
黃淑玲(1994)。國民小學學生人際關係、學業成就與自我觀念相關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黃惠惠(1996)。自我與人際溝通。台北,張老師文化出版社。取自:
http://lifeline.ehosting.com.tw/book1/fs/b7_2.htm
楊水粉(2008)。生命教育教學對高職部智能障礙學生自我概念影響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楊貴芬(2009)。心理出版社。台北市。心理。
詹文宏(2005):高中職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因應策略、學校適
應及其因果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
大學,彰化。
維基百科。低頭族。取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D%8E%E9%A0%AD%E
6%97%8F
劉明松、吳雅雯(2007)。智能障礙學生國小非身心障礙手足親子互
動關係、手足關係、社會支持與其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東臺
灣特殊教育學報,9,175-194。
衛生福利部。2016全國網路使用行為調查報告。106年1月17日。
取自:https://www.mohw.gov.tw/cp-2621-567-1.html
鄭尹媜(2017)。家長監督管教與親子關係對智能障礙青少年成長歷
  程之心理健康的影響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防醫學院,
台北。
鄭世昌(2005)。國民中學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
。(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賴亞岐(2011)。青少年網路遊戲成癮與心理需求、自我概念同儕概
  念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
戴秀津、楊美賞、顏正芳(2004)。台灣南部青少年網路成癮及其對
身心健康影響之探討。慈濟醫學雜誌,16(4)。
謝龍卿(2014)。青少年網路使用與網路成癮現象之相關研究。台中
  縣國民中學階段身心障礙資源班學生網路使用動機與行為之
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韓佩凌、鄔佩麗、陳淑惠、張郁雯(2007)。北部高中職學生網路沈
  迷模式之徑路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
  系教育心理學報,38 卷,3 期,355 -373 。
蘇筱容(2016 )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生自尊、情緒調節與同儕關係之
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台北。
蘇曉佩(2011)。國中資源班學生的親子互動關係、自我概念及人際
  關係適應之研究:以學習障礙及輕度智能障礙為例。(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二、英文文獻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V (5th ed.). Washington, DC: Author.
Baron, R. M., & Kenny, D. A. (1986).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6), 1173-1182.
Goldberg, I.(1996).Internet addictive disorder(IAD) diagnostic
criteria.Retrieved Dec 2, 2005
Griffiths, M.D. (1998). Internet addiction: Does it really exist? In J.
Gackenbach (Ed.), Psychology and the Internet: Intrapersonal,
Interpersonal and Transpersonal Applications. pp. 61-75.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Lin, Y. H., Chang, L. R., Lee, Y. H., Tseng, H. W., Kuo, T. B. J., &
Chen, S. H. (2014).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Smartphone Addiction Inventory (SPAI). PLOS ONE, 9(6),
e98312.
Lin, Y.‐H., Pan, Y.‐C., Lin, S.‐H., and Chen, S.‐H. (2016),
Development of short‐form and screening cutoff point of the
Smartphone Addiction Inventory (SPAI‐ SF), Int. J. Methods
Psychiatr. Res.
Wallace, P. (2014).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and youth: There are
growing concerns about compulsive online activity and that this
could impede students' performance and social lives. EMBO
Reports, 15(1),12–16.
Young, K. S. (1996).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04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網際網路公開日期:2023072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