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2.114)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31 08:2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佩欣
研究生(外文):CHANG, PEI-HSIN
論文名稱:童軍運動對青少年公民教育意義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ignificance of Scouting in Young People Civic Education
指導教授:蕭揚基蕭揚基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IAU, YOUNG-KEY
口試委員:蕭揚基曾賢熙廖顯謨
口試委員(外文):SHIAU, YOUNG-KEYZENG, XIAN-XILlao, Xian-Mo
口試日期:2018-07-3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大葉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4
中文關鍵詞:童軍運動公民教育非正規教育青少年活動計畫
外文關鍵詞:Scoutingcivic educationnon-formal educationyouth activity program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30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8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童軍運動是貝登堡發起專為青少年建置具有教育性的社會活動,提倡給予青少年不受限制的學習機會以及訓練青少年成為未來良好公民。透過非正式教育的童軍運動,運用青少年活動計畫幫助青少年實踐所學,協助青少年探索、體驗戶外活動,擴展學習成為未來公民的道路。故本研究目的有四:(一)探討童軍運動發展及其教育方式,(二)探討童軍運動的青少年教育意義,(三)童軍運動培育青少年的模式與特色,(四)探討童軍運動在青少年公民教育的意涵。
根據文獻分析、歷史研究來了解貝登堡童軍運動發展理念、原則和精神,再者探究童軍運動與公民教育的內涵,最後實踐童軍運動之青少年活動計畫培育青少年成為負責公民。研究過程中,本研究發現如下:
一、童軍運動採用非正規教育方式並遵循童軍基本原則和精神,讓青少年參與戶外運動、探索大自然。
二、童軍運動教育青少年培養主動學習的生活態度、規範自我的行為舉止、實踐所學的學習方式。
三、童軍運動運用青少年活動計畫於各個活動中,賦能於青少年培養青少年適應未來生活的能力。
四、童軍運動在青少年公民教育目的為修正青少年錯誤的價值觀和行為的偏差,期望培育未來優秀公民。
綜合言之,非正規教育的童軍運動幫助公民在公、私領域皆能實施公民教育,主動參與社區學習進而能陶冶個人品格達到終身學習的目的。
Scouting was initiated by Baden-Powell to create educational social activities for young people. Scouting promotes unrestricted learning opportunities for young people and trains young people to become good citizens of the future. In informal education, Scouting uses youth activity programs to help teenager practice their learning, explore and experience outdoor activities, and expand their learning path.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First,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Scouting and its educational methods. Second,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youth education in Scouting. Third, explore the patter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couting to nurture young people. Fourth, explore the implications of Scout in youth civic education.
This study based on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historical research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philosophy, principles and spirit of Scouting in Baden-Powell. In addition, explore the connotation of Scouting and civic education. Finally, the youth activity program of Scouting is practiced to nurture young people to become responsible citizens. During the research, the study found the following:
First, Scouting adopts non-formal education and follows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spirit of the Scouts to allow young people to participate in outdoor sports and explore nature.
Second, Scouting education educates young people to cultivate active life attitudes, regulate self-behavior, and practice ways of learning.
Third, Scouting uses youth activities to empower young people to develop their ability to adapt their future life.
Fourth, Scout in the purpose of youth civic education aims to correct the deviations of the values and behaviors of young people's mistakes, and hopes to cultivate future outstanding citizens.
To sum up, Scouting in non-formal education helps citizens implement civic education in both public and private areas. Young people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learning and can cultivate their personal character to achieve lifelong learning.
封面內頁
簽名頁
中文摘要 iii
Abstract v
致謝辭 vii
目錄 viii
表目錄 x
圖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的意義 5
第三節 研究的方法與目的 8
第四節 名詞解釋 9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童軍運動發展及其教育方式 12
第一節 童軍運動創始與發展 12
第二節 童軍運動的意義 17
第三節 童軍運動的內涵 19
第四節 童軍運動相關理論 25
第三章 童軍運動的青少年教育意義 33
第一節 社會變遷及其對青少年之影響 33
第二節 童軍運動的青少年教育模式 36
第三節 童軍運動與童軍教育的差異 41
第四章 童軍運動培育青少年的模式與特色 46
第一節 青少年活動計畫原則 46
第二節 青少年活動計畫緣起 52
第三節 青少年活動計畫內容 54
第四節 青少年活動計畫進展週期 60
第五章 童軍運動的青少年公民教育內涵 63
第一節 新時代的公民教育 63
第二節 童軍運動培育現代公民 73
第六章 結論與反思 81
第一節 結論 81
第二節 反思 83
參考文獻 86
丁恰瑛、陳雅芳(2006)。探索教育體驗之初探。雲科大體育,9,251-256。
丁斯洋(2011)。自然主義教育思想視域中我國當前人的教育。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5/6),75-78。
中國國民黨童子軍司令部(1927)。全國黨童子軍宣傳大綱。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宣傳部。
中國童子軍社會團聯誼會(1992)。世界活動政策—青少年活動方案(世界童軍總部原著)。台北:中國童子軍文教基金會。
中國童子軍總會(1999)。童子軍手冊:世界兄弟版(Baden-Powell原著)。台北:中國童子軍文教基金會。
中國童子軍總會譯(1958)。童子軍運動的要義(Baden-Powell原著)。台北:中國童子軍文教基金會。
中華民國童軍總會(2014)。童軍團長暨服務員手冊。台北:中華民國童軍總會。
中華民國童軍總會(2017)。中華民國童軍總會中程計畫草案(2017 至2023年)。台北:中華民國童軍總會。
中華民國童軍總會(2018)。2017年全國國民中小學童軍大露營。取自:http://www.scout.org.tw/Content.aspx?SeqNo=1785&TabSeqNo=5
內政部(2017)。異國聯姻比率。取自:https://mobile.stat.gov.tw/public/Data/7731676USMXSNUA.pdf
內政部(2018)。離婚對數。取自:https://web.moi.gov.tw/stat_chart/chart_full.aspx
內政部戶政司(2017)。各縣市人口數按性別及五齡組分。取自:https://www.ris.gov.tw/tr/346
王琪(2011)。美國青少年公民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14。
朱佳俐(2013)。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中世界公民教育內涵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何永彬(2009)。自然主義教育思潮下的體育教學。大專體育101,22-26。
何澍(2000)。解決問題教學法。載於教育大辭書。台北,文景。
吳清山(2003)。知識經濟與教育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呂建政(1988)。國民中學童軍教育課程現況及問題剖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呂建政(2005)。新時代童軍教育的研究與發展。載於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主編),2005 童軍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10)。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呂達、劉立德、鄒海燕(2008)。杜威教育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教育。
李平漚譯(2008)。愛彌兒(盧梭原著)。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政霖(2013)。談國中「隔宿露營」之教育價值。教師天地,183,65-70。
李政霖(2014)。童軍團在國中階段的經營與發展。學生事務與輔導工作的願景與實踐發表之論文。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李政霖(2017)。貝登堡《童子警探》之教育心理與實踐。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36,25-45。
李萍、鐘明華(2002)。公民教育—傳統德育的歷史性轉型。教育研究,10,66-69。
周慧菁(2003)。品格要怎麼教?。天下雜誌,287。
柯正峰(1999)。終身教育政策法治之探討。教育資料集刊,24,81-97。
美國童子軍委員會(2010)。培養男子漢─教給孩子終生受用的生存技能和價值觀。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
秦樹理(2004)。國外公民教育概念。河南:鄭州大學。
秦穗齡(2005)。童子軍與現代中國的青少年訓練(1911~1949)(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高振擇(2007)。國中學生全球知識與全球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張春、馬翠鳳 (2008)。淺論公民教育。琼州學院學報,4(15),88-89。
教育部(1932)。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鑑。台北,傳記文學。
教育部(1991)。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鑑。台北:宗青。
教育部(2014)。法規內容。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FL009166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16)。我國學生公民認知排名世界第二,近九成的學生表現達到高標以上–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研究。取自: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2A4C34B580317401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1985)。中華民國教育年鑑:第五次。台北:正中書局。
梁福鎮(2009)。全球化脈絡下臺灣公民教育的挑戰與回應。教育科學期刊,8(1),63-86。
許育典(2010)。媒體素養教育在我國公民教育的現況與檢討。當代教育研究,18(4),121-159。
許佳琪(2011)。杜威的教育哲學對於終身學習之啟示。育達科大學報,29,163-172。
陳光輝、詹棟樑(1998)。各國公民教育。臺北市:水牛。
陳剛(2016)。勞動力遷移、親子分離與青少年犯罪。青年研究,2。
彭大鈿(2013)。兩性生命教育:雕塑E世代伊甸園的兩性角色與實作 (第二版)。台北:新文京。
彭如婉(1998)。公民教育的理論與實施。載於張秀雄編,公民教育的理論。臺北:師大書苑。
彭筱婷(2004)。世界觀教育之表徵:國小四、五、六年級社會教科書中地圖教材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黃富順(2000)。非正規學習。臺北:師大書苑。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2018)。新北彙編「全國首套童軍補充教材」提供全國下載使用。取自:http://www.ntpc.edu.tw/news/index.php?mode=data&id=9338&parent_id=10003&type_id=10024
楊國德(2002)。成人教育在學校社區化的角色與功能。教育資料集刊,27,73-92。
楊國德(2005)。志願服務社團提供非正規學習的角色與功能。中華民國成人及終身教學會主編,非正規學習。臺北:師大書苑。
楊淑萍(2012)。消費文化對青少年道德觀的影響研究。教育研究,10,47-53。
葛操(2005)。公民社會能力素質研究。河南:鄭州大學,15-16。
廖申白譯(2003)。尼各馬可倫理學(亞里斯多德原著)。北京:商務印書館。
趙素娟(2000)。公民概念的澄清及公民教育理論與實踐之探討(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劉黎明(2015)。論西方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人文價值。湖南第一師範學院學報,15(3),35-41。
蔡正昆(2001)。傳統教學與網路教學之比較研究-從教學媒體、班級經營及教學評量來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
蔡連裕(2008)。成為公民:童軍教育的知識與技藝(1945-2001)(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
蕭揚基(2004)。形塑現代公民:高中學生公民意識發展與培育之研究。台北:韋伯。
蕭揚基(2015)。社區營造與公民德行:一個共和主義的觀點。大葉大學通識教育學報,15,253-275。
蕭揚基(2018)。 陪伴青少年公民發展─童軍運動的非正規教育實踐。大葉大學通識教育學報,21,105-122。
蕭繼宗編(1976)。十年教訓:總裁實踐總理遺志史錄(二)。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賴敏慧(2003)。國中童軍利社會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鍾南(1998)。童子軍傳入中國的經過和早期的發展(一)。中國童子軍月刊,35(3)。
簡妙娟(1992)。台北市國民中學學生世界觀知識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藍順德(1986)。公民教育的內涵。高雄:復文。
蘇永華(2001)。中國童子軍的建立及在江蘇的發展。檔案與建設,3。
Baden-Powell, R. (1919). Aids to Scoutmastership. London: Herbert Jenkins Ltd.
Baden-Powell, R. (1929). Scouting and Youth Movements. London: Ernest Benn Limited.
Baden-Powell, R. (1964). Rovering to Success: A Guide for Young Manhood. London: Herbert Jenkins.
Baden-Powell, R. (2007). Scouting for Boys: A Handbook for Instruction in Good Citizenship(Dover Value Editions). NY: Dover Publications.
Baden-Powell, R. (2010). Young Knights of the Empire:Their Code and Further Scout Yarns. Memphis, TN: Greneral Book.
Bunting, C. J. (1982). Managing stress through challenge activities.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 53(7), 48-49.
Combs, P. H., & Ahmed, M. (1974). Building new Education Strategies to Serve Rural Childen and Youth. New York & Essex, CT: UNICFF and the Council for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Dewey, J. (1916).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NY: Macmillianco.
Freedman, R. (1967). Scouting with Baden-Powell. New York: Holiday House.
Iida, M. (1975). Adventure oriented programs: A review of research. In Research in Camping and Environmenlal Educalion, edited by B. van der Smissen, 219-41.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HPER Series No. 11.
IOM. (2018). World Migration Report 2018. Switzerland: Geneva
Kiernan, R. H. (1939). Baden-Powell. New York: Sentry Press.
Meier, J. F. (1978). Is the risk worth taking?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Dance, 49(4), 31-33.
Nicholson, E. (1940). Education and the Boy Scout Movement in America.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eterson, C. A. (1978). The right to risk.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49(4), 47-48.
Rosenthal, M. (1986). The Character Factory. NY: Pantheon Books.
Schugurensky, D & Myers, John P. (2003). Citizenship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Encounters on Education, 4, 1-10.
Sigmon, R. (1996). The problem of definition in service-learning. The Journey to Service-Learning, 54(4), 307-319.
The Scottish Parliament. (2001). 3rd Parliamentary Year, Session 1(12 May 2001 – 11 May 2002). Journal of the Scottish Parliament, 3.
UNESCO. (1979). Terminology of adult education.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7. Paris: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1996). Learning: The Treasure Within-Report to UNESCO of the International. New York.
UNESCO. (2003). Nurturing the Treasure. Vision and Strategy 2002-2007. Hamburg: UIE.
World Organization of the Scout Movement [WOSM]. (2011). Constitution of the world organization of the scout movement. Switzerland: World Scout Bureau.
World Organization of the Scout Movement [WOSM]. (2015). Triennial Plan 2014-2017. Switzerland: World Scout Bureau.
World Scout Bureau. [WSB]. (1989). Fundamental principles. Switzerland: World Scout Bureau.
World Scout Bureau. [WSB]. (1998).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scouting. Switzerland: World Scout Bureau.
World Scout Bureau Inc. [WSBI]. (2015a). Youth Programme: World Scout Youth Involvement Policy. Switzerland: World Scout Bureau.
World Scout Bureau Inc. [WSBI]. (2015b). Youth Programme: World Scout Youth Programme Policy. Switzerland: World Scout Bureau.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