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于健和邱孟緘(2014)。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國小學童網路成癮行為及相關。管理資訊計算,3 卷 2 期,p.357-374。
王文秀(1988。孩子的友誼世界。台北:時報文化。
王文中、呂金燮、吳毓瑩、張郁雯和張淑慧(1999)。教育測驗與評量―教室學習觀點。台北市:五南。
江羿臻和林正昌(2014)。教育心理學報,45 卷 3 期,p.303-327。
李德治、林思行、吳德邦和謝正煌(2014)。國小學童線上遊戲、網路成癮與校園霸凌之關聯。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數理科類,28 卷 1 期,p.23-44。
李玉珍(2006)。國小高年級子職角色知覺與親子關係之研究(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李芸珮(2012)。媽在看我臉書?初探 Facebook 上的親子互動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李曉君(2005)。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與親子互動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市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女子技術學院,台南市。余民寧(2006)。影響學習成就因素的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雙刊,73 期,p.11-24。
吳佳煇(2004)。社會支持對網路成癮的影響。資訊社會研究,7 期,p.173-189。
吳淑珠(1998)。國小學童自我概念、數學學習動機與數學成就的關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所論集第五集,p.259-284。吳朝森、莊雨璇和朱家進 (2014)。網路成癮與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以冒險遊憩中介變項。光與休閒管理期刊,2 卷 2 期,p.39-50。
何振珮和朱正一(2012)。國中生網路成癮傾向與身心健康、學業成績之相關性研究。志為護理,11 卷 5 期,p.58-68。
邱皓政(2014)。統計學:原理與應用 STATISTICS。台北市:五南。
林欣靜(2012)。悄然蔓延的科技心病-網路成癮。取自台灣光華雜誌: https://tw.news.yahoo.com/悄然蔓延的科技心病-網路成癮-123056549.html
林佳一(2016)。電腦使用現況、學習成效與親子互動關係之研究以嘉義市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南華大學,嘉義縣。卓紋君(1999)。父母衝突行為與成年子女親密關係和婚姻態度之 相關研究。嘉義師範學報,13 期,p.26-55。
周倩和周榮(1997)。網路上癮現象、網路使用行為與傳播快感經驗之相關性初探。中華傳播學會 1997 年學刊,p.2-12。
洪毓璟(2002)。子女知覺父母親參與子女學習量表之發展。中國 測驗學會年會論文發表。
施香如(2016)。青少年網路使用的親職教養。輔導季刊,52 卷 2 期,p.62-74。
凃冠妤(2013)。國中生親子關係之探討。家庭教育雙月刊,41 期 102 年 1 月號。
涂嘉玟(2005)。青年網路成癮因素之探討與預防之道。諮商與輔導,23 期,p.29-35。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 ( 2016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網路使用調查。2017 年 11 月 9 日取自:https://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160922c.pdf
https://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170109b.pdf
消基會(2013)。台灣網路成癮輔導網調查。2017 年 9 月 10 日取自:
https://www.techbang.com/posts/14261-ncc-again-involved-net working-areas-network-addiction-health-donation-network-protection-machine。
陳淑惠、翁儷禎、蘇逸人、吳和懋、楊品鳳(2003)。網路成癮量表之編製與心理計量特性研究。中華心理學刊,45 期 3 卷, p.279-294。
陳美娥(1996)。國小學習遲緩兒童父母教養方式與成就動機、生活適應、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師範大學,台北市。陳春秀(2001)。國小中高年級學童親子溝通、家庭氣份與親子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市。陳瑛琪(2013)。青少年網路成癮-現實與虛擬環境間的拉鋸戰。商管科技季刊,14 期 2 卷,p.165-193。
陳慧苓和黃宗堅(2010)。系統觀點取向的阿德勒治療模式於青年網路成癮之應用。諮商與輔導,293 期,p.6-11。
陳瑋婷和黃瓊蓉(2015)。臺灣學生網路成癮性別差異之後設析。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8 卷 3 期,p.351-387。
陳俐君(2002)。青少年自尊、親子關係、性態度與性行為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陳秀莉(2014)。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成癮、人際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苑科技大學,高雄市。許曉琪(2008)。親子互動、親子教育期望差異與學業成績之關係 -以桃園地區社區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市。連廷嘉(2007)。焦點解決取向團體諮商對青年網路成癮行為之成效研究。 諮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17 期,p.39-64。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美玲(2000)。以專題為基礎之教學與學習對國小學科之自然科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師範學院,屏東市。張芳全(2010)。多層次模型在學習成就之研究。臺北市:五南。
黃麗娟(2007)。高中職學生性別角色態度、親子互動關係與異性交往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懷萱(2006)。父母社經地位、管教方式及親子關係與兒童學成就關係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女子技術學院,台南市。曾世煌(2014)。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親子互動與網路成癮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市。楊憲明(2006)。認知能力、認知歷程與學習成探究。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3 期,p.25-40。
詹秀雯和張芳全(2014)。影響國中生學習成就因素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8 卷 1 期,p.49–76。
嘉義縣教育資訊網(2017)。2017 年 10 月 2 日取自 http://schbase.cyc.edu.tw/schbase104/pub/sch_jh.php
鄭友超、呂淑娟和蘇俊鍵(2012)。學生電腦焦慮與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長庚人文社會學報,5 卷 1 期,p.125-158。
鄭石岩(2003)。青少年網路成癮與輔導。學生輔導,86 期,p.6-9。
蔡春美、翁麗芳、洪福財(2001)。親子關係與親職教育。心理出版社,臺北市。
劉馥瑜(2012)。國小六年級學生家庭社經地位、親子互動與學業成就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駱利萍(2010)。國中生網路使用與親子互動之研究--以苗栗縣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聯合大學,苗栗縣。衛福部(2016)。全國網路使用行為調查報告。2017 年 9 月 12 日取自: https://www.mohw.gov.tw/cp-2621-567-1.html。
簡茂發(1978)。國中新生適用「學科成就測驗」之編製。測驗年刊,2 5 期,p.64-74。
羅品欣(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的情緒智力、親子互動關係、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地區為例。家庭教育與諮商學,13 期,p.25-55。
英文部分
Brown, A. L., Campione, J. C., & Day, J. D. (1980). Learning to learn: On training -163-students to learn from texts. (Technical Report No.189). Retrieved from http://search.ebscohost.com/login.aspx?direct=true&db=eric&AN
=ED203297&lang=zh-tw&site=ehost-live Coleman, J. S., Campbell, E., Hobson, C., McPartland, J., Mood, A.,Weinfeld, F. D., & York, R. (1966).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Washington, DC, U.S. : Department of Health, Education & Welfare. Goldberg, I. (1996).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Retrieved December2,2005,from http://www.rider.edu/users/suler/psycyber/supportgp.html.
Gongla, P.A., & Thompson, E. H. (1987) . Single-parent families. Handbook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397-418.
Griffiths, M. (1998). Internet addiction:Does it really exist? In J.
Gackenbach(ed.), Psychology and the Internet:Intrapersonal, interpersonal, and transpersonal implications. 61-75.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Hirschi, T.(1969).Cause of Delinquency. Berkely, CA: University of Calilfornia.
Kandell, J. J. (1998). Internet addiction on campus: The vulner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Cyber Psychology & Behavior, 1(1), 11-17. Retrieved January5, 2004,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inform.umd.edu/CC/Personal/~kandell/iacpbart.htm.
Keijsers, & Poulin. (2013). 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throughout adolescenc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49,2301-2308. Kim, K. S., & Kim, J. H. (2003). A study on adolescents' level of Internet addiction by their perceived relationships with parents. Korean Journal of Human Ecology.
Kim, J. U. (2007). A reality therapy group counseling program as an internet addiction recovery method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Kore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ality Therapy, 26(2), 15-25. King, S. A. (1996). Is the Internet Addictive, or Are Addicts Using the Internet? Retrieved October. 31, 2003, from the World Wide Web:http://webpagescharter.net/stormking/iad.html.
McDowell, D. J., & Parke, R. D. (2009). Parental correlation of children’s peer relations: An empirical test of a tripartite model.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 224-235.
Nalwa, K., & Anand, A. P. (2003). Internet addiction in students: A cause of concern. Cyber Psychology & Behavior, 6, 653-656.
Rice, J., & Richer, R. (1993). Parent-child agreement regarding nuclear issues. Australian Psychologist, 28, 74-79.
Sue, D., & Sue, S. (1994). Understanding Abnormal Behavior. Boston : Houghton Mifflin.
Suler, J.R.(1999).To get what you need: Healthy and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Cyber psychology & Behavior. 2(5).385-393.
Ward, A. W, Stoker, H. W., & Murray-Ward, M. (1996).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Lanham, M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Whitbeck, L., Hoyt, D. R., & Huck, S. M. (1994). Early family relationships, intergenerational solidarity, and support provided to parents by their adult children.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ocial Sciences, 49, 85-94.
Young, K. S. (1998). Caught in the net: How to Recognize the Signs of Internet Addiction. New York: John Wi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