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2.134.25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3 10:0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邴繼開
研究生(外文):PING, CHI-KAI
論文名稱:影響研發教育訓練制度因素之探討-以W公司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Factors Influencing R&D Training Program: A Case of W Company
指導教授:黃禮林黃禮林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UANG, LI-LIN
口試委員:仇介民施永裕
口試委員(外文):CHIU, CHIEH-MINSHIH, YUNG-YU
口試日期:2018-01-1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科技管理碩士學位學程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其他商業及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9
中文關鍵詞:教育訓練制度光電產業個案研究深度訪談
外文關鍵詞:Training programElectro-Optical industryCase studyIn-depth intervie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6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面對科技產業的蓬勃發展,培養核心技術能力是因應高度競爭化趨勢的重要方法,而教育訓練也隨之成為高科技產業主要的課題之一。透過完善的教育訓練制度,在企業基礎結構上,給予內部員工技術、知識與態度的提升,將能有效強化公司核心能力。本研究透過與位於中部科學園區的W公司進行合作的個案探討,藉由文獻回顧與公司現有制度,統整出影響教育訓練流程的重要因素,並藉由訪談個案公司內新進、資深與管理人員所產生之回饋資訊,整合分析出影響教育訓練制度的關鍵因素。
To face on the flourishing high-tech industry, cultivating the core technology abilities is an important method to deal with the highly competitive trend. Employee training has also become one of the major topics in the high-tech industries. With the well-established training program, it would effectively strengthen the company's core competencies by improving the employee’s knowledge, skill and attitude from the enterprise infrastructure. By the case study of cooperating with the W company located in Central Taiwan Science Park, this research reviews th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training process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 existing programs of the company. Then, integrating and analyzing the ke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training program from the feedback of interviewing the new, senior and managerial staff in the company.
第1章緒論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動機 3
1.3研究目的 4
第2章文獻探討 5
2.1教育訓練制度 9
2.4.1教育訓練定義 9
2.4.2教育訓練流程 12
2.4.3教育訓練執行方式 15
2.4.4教育訓練績效評估 18
2.2影響教育訓練制度因素 24
2.2.1學習動機理論 24
2.2.2教育訓練滿意度 27
2.2.3教育訓練需求評估 28
2.3本章小結 31
第3章研究方法 32
3.1個案研究 33
3.1.1個案公司背景 33
3.1.2公司文件審查 34
3.1.3深度訪談 34
3.2受訪者背景 34
3.3訪談設計 35
3.4本章小結 39
第4章研究發現與討論 40
4.1成本因素 40
4.1.1教育訓練成本 40
4.1.2基礎人力成本 41
4.2需求因素 43
4.2.1企業整體知識需求 43
4.2.2部門整體知識需求 44
4.2.3職務專業知識需求 45
4.2.4時間需求 46
4.3品質因素 47
4.3.1人事組織 47
4.3.2師資表現 47
4.3.3績效考核 48
4.4本章小結 51
第5章結論 52
5.1研究結論 52
5.2研究貢獻 54
5.3研究限制 54
5.3.1缺乏外部性 54
5.3.2成果限制固定企業特性 55
5.4未來研究方向 55
5.4.1缺乏外部性 55
5.4.2成果限制固定企業特性 55
參考文獻 56
附錄 65
訪談問題 65
一、中文部分:
MBA智庫百科(2017)。內部培訓。上網日期:2017年4月14日,檢自http://wiki.mbalib.com/zh-tw/%E5%86%85%E9%83%A8%E5%9F%B9%E8%AE%AD。
王顯達、謝邦昌、穆萃研(2002)。赴OECD/DSTI、歐盟DGXII、EUROSTAT等調查統計單位考察研究發展統計與技術創新調查之發展趨勢。行政院所屬各機關因公出國人員出國報告書。
印永翔、陳思遐(2012)。創新與研發、知識外溢之因果分析—以 G20 國家集團為例。經濟論文叢刊,40(4),515-538。
朱延智(2007)。人力資源管理。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吳幸珍(2009)。中華電信員工教育訓練成效之研究-以新竹營運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高雄市。
吳秉恩(1984)。管理才能發展方案與實施成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吳秉恩(1999)。分享式人力資源管理:理念、程序與實務。吳秉恩發行。
呂芳華、詹惠晶(2004)。企業體質與競爭力。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發表。
呂碧茹(1999)。高科技產業企業文化,經營策略與人力資源發展及組織績效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台南市。
李月卿(2004)。教育訓練與員工績效之關聯性研究-以美髮業某公司設計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管理學研究所,宜蘭縣。
李嵩賢(2007)。人力資源發展—T&D的理論與應用。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李聲吼(1997)。人力資源發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杜英儀(2007)。台灣研發服務業的發展現況與未來方向。經濟前瞻,(111),53-58。
周瑛琪(2007)。人力資源管理(二版)。台北: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林文蘭、張瑞容(1998)。淺談企業內教育訓練。教育與訓練,16(4),3-6。
林彥妘(2009)。員工教育訓練與工作滿足關係之研究-以台灣國際觀光旅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餐旅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林欽榮(1994)。工業心理學。台北:前程企業管理公司。
施雪切(2014)。服飾製作專業人才教育訓練評估之研究。康大學報,4,43-67。
洪榮昭(1991)。人力資源發展-企業培養人才之道。台北:師大師苑。
胡雯雯(2007)。臺、日、英、德企業教育訓練制度與組織績效關係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桃園市。
張仁家(2005)。企業訓練與發展。台北:全華科技。
張文彥(2003)。受訓動機與社會網路在訓練活動中的角色探討—以壽險外勤人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台北縣。
張火燦(1998)。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台北:揚智文化。
張添洲(1999)。人力資源-組織、管理、發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張瑞村(1980)。企業訓練之課程發展模式。就業與訓練,8(5),67-72。
張鋼、陳勁、許慶瑞(1997)。技術、組合與文化的協同創新模式。科學學研究,15(2),56-61。
莊鴻德(2001)。台灣國際觀光旅館教育訓練實施、員工教育訓練成效與組織績效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嘉義縣。
許文西、許源派(2012)。企業創新與發展新模式。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15(1),1-18。
許宏明(1995)。高科技產業的教育訓練制度與組織績效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桃園市。
許慶瑞、鄭剛、喻子達、沈威(2003)。全面創新管理(TIM):企業創新管理的新趨勢—基於海爾集團的案例研究。科研管理,24(5),1-7。
郭芳煜(1986)。怎樣做好員工訓練。台北:現代管理月刊雜誌社。
郭芳煜(1989)。怎樣做好員工培訓。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陳志樺(2002)。成人技職繼續教育參與動機與障礙因素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陳姿妤(1997)。員工教育訓練成效評估之研究-以本國銀行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台中市。
陳達仁(2004)。研發管理是技術商品化成功的關鍵。上網日期:2017年5月28日,檢自https://www.tipo.gov.tw/mp.asp?mp=1。
陳繼煌(2009)。員工教育訓練成效評估-以H公司個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台中市。
黄富順(1985)。成人的學習動機:成人參與繼續教育動機取向之探討。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黃同圳(1996)。員工訓練與管理發展。工業雜誌人力培訓專刋,民85年,11,60-64。
黃英忠(1993)。產業訓練論。台北:三民書局。
黃英忠(2000)。人力資源管理。台北:三民書局。
黃英忠(2007)。人力資源管理概論。高雄:麗文書局。
黃啟漢(2005)。台灣地區國際觀光旅館業教育訓練之實施及其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新北市。
黃富順(1996)。增強成人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成人教育,34,2-8。
黃誌瑩(2001)。教育訓練制度規劃之個案研究-以K公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桃園市。
楊松德(1998)。企業訓練專業人員工作手冊。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楊翔莉、張書豪、樊晉源(2014)。臺灣科技產業結構的變遷與未來展望。上網日期:2017年3月19日,檢自https://portal.stpi.narl.org.tw/index/article/27。
溫玲玉、林芸安(2005)。學習動機與教育訓練成效相關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系研究所,彰化縣。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2007)。《中小企業白皮書》。上網日期:2017年6月24日,檢自http://www.moeasmea.gov.tw/mp.asp?mp=1。
經濟部技術處(2016)。A+企業創新研發淬鍊計畫-鼓勵國內企業在臺設立研發中心計畫。上網日期:2017年5月15日,檢自http://www.moea.gov.tw/MNS/doit/home/Home2.aspx。
廖晟堃(2005)。以工作分析為本位的訓練需求評估。品質月刊,41(6),71-73。
劉明洲(2015)。教育訓練制度規劃之個案研究-以M公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台中市。
劉明雄(2008)。導遊人員職前訓練重視度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台北市。
劉釩、李光(2009)。中部地區企業研發中心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科技進步與對策,26(14),84-86。
蔡旭昇(1999)。企業訓練與發展。就業與訓練,17(5),3-7。
鄭采玉(2008)。國小學生社會領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屏東市。
黎守明(2000)。訓練經理MANUAL及訓練管理規程。台北:蓋登視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黎菀楚、徐樂、薛德泳(2005)。依靠科學技術促進中部崛起的戰略思考。科技進步與對策,22(9),32-35。
簡建忠(1995)。人力資源發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羅大涵(1988)。企業辦理員工進修訓練的策略與途徑。就業與訓練,6(3),89-94。
羅文基(1988)。技職教育專題研究。高雄:復文書局。
二、英文部分:
Becker, G. S. (1964). Human capital theory. Columbia, New York.
Bierman Jr, H., & Dukes, R. E. (1975).Accounting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sts.Journal of Accountancy (pre-1986), 139(000004), 48.
Boshier, R. (1977).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 re-visited: Life-space motives and the education participation scale. Adult education, 27(2), 89-115.
Boshier, R. 1971.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 of Adult Education Participants: A Factor Analytic Exploration of Houle’s Typology. Adult Education, 21(2): 3-26.
Boshier, R. 1971.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 of Adult Education Participants: A Factor Analytic Exploration of Houle’s Typology. Adult Education, 21(2): 3-26.
Cross, K. P (1982).Adults learners: Increasing participation and facilitating learning.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ress.
Darkenwald, G. G., & Merriam, S. B. (1982). Adult education: Foundations of practice. Ty Crowell Co.
Dessler, G. (1991), Personnel Management, 5th ed.,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Inc.
Egg, M. E., &Renold, U. (2015). The Swiss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What Can Spain Learn from Switzerland?.
Goldstein, I. L. (1980).Training in work organizations.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31(1), 229-272.
Goldstein, I.L. (1993), Training in Organizations: Need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3rd ed., Pacific Grove, CA: Brooks Cole.
Houle, C. O. 1961. The inquiring mind.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Press.
Houle, C. O. 1961. The inquiring mind.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Kirkpatrick, D.L. (1959), “Technique for Evaluating Training Programs”,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13(11), 3-9.
Kirkpatrick, D.L. (1987), Evaluation and Training, In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Handbook, edited by Craig R.L. &Bittles, L., N.Y.: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301-319.
Kirkpatrick., (1994). Evaluating training Program-The-Four-Levels. San Francisco: Berrett-Koehler Publisher.
Lepper, M. R., &Hodell, M. (1989).Intrinsic motivation in the classroom.In A.
Lepper, M. R., &Hodell, M. (1989).Intrinsic motivation in the classroom.In A.
MacDougall, D. (2004). Why are EU countries focusing on R&D credit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axation, 15(7), 38-43.
Morstain, B. R., & Smart, J. C. 1974. Reasons for participation in adult education courses: A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group differences. Adult Education, 24(2): 83-98.
Morstain, B. R., & Smart, J. C. 1974. Reasons for participation in adult education courses: A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group differences. Adult Education, 24(2): 83-98.
Nadler, L. (1984), The Handbook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N.Y.: John Wiley & Sons.
Nadler, L. (1989), Developing Human Resource, 3rd e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hillips, J. J. (1983). TRAINING-PROGRAMS-A RESULTS-ORIENTED MODEL FOR MANAGING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RESOURCES. Personnel, 60(3), 11-18.
R. G. Cooper and Klein Schmidt . New Products : What Separates Winne r from Losers. [J] .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2 ment .4 ,N0. 3 , September ,1 987.
Rigby, C. S., Deci, E.L., Patrick, B. C., & Ryan, R. M. (1992). Beyond the intrinsic-extrinsic dichotomy: Self-determination in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Emotion, 16,165-185.
Rigby, C. S., Deci, E.L., Patrick, B. C., & Ryan, R. M. (1992). Beyond the intrinsic-extrinsic dichotomy: Self-determination in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Emotion, 16, 165-185.
Robbins, S. P. (1982). Personnel, the management of human resources.Prentice-Hall.
Robyn Peterson (1998), Training needs assessment. London: Kogan Page.
Stern, S. &Hiromitsu M. (1990), “The Japanese Difference”.Training& Development Journal, March, 44(3), 74-82.
Swanson, R. A. (1987). Training technology system: A method for identifying and solving training problems in industry and business. Journal of industrial teacher education, 24(4), 7-17.
Tough, A. (1979). Major learning efforts: Recent research and future directions. Adult Education, 28(4), 250-265.
Wexley, K.N. & Latham, G.P. (1981), Development and Training Human Resource in Organization, Scott: Foreman and Company.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