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丁華(2008.07.31)。《我國青壯年志願役退伍軍人就業研究: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的觀察》。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方世榮(2001)。《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第八版》。台北:華泰,146-173 頁。
中央社(105.04.20)。《退輔會:服志願役滿4年非榮民 權益不同》。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60420006325-260407。
中華民國國防部網站(2005):http://www.mnd.gov.tw/。
中華民國內政部役政署網站(2017) :http://www.nca.gov.tw/
四年期國防總檢討,民102年:http://voh.gpwb.gov.tw/voh/ddoc/def102105
朱明譯(1993)。《美國陸軍傳統價值觀的社會性鴻溝》。國防譯粹月刊,20 (10),73-83。
李志堯(2003)。《中華民國軍事戰略與兵役制度-募兵制之研究》。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李景聖(2008)。《論我國兵役發展─國防現實需求觀點》。世新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城保、張守義(2009)。《台灣人口結構趨勢對推動募兵制知影響》。國防管理叢書:國軍推動全募兵制面臨知困境與策進方案。台北:國防大學管理學院。
李碧華 (2013/7/28)。《國軍募兵 成敗5大關鍵》。人間福報,取自: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314136。
李君睿(2014.09)。《募兵制之可行性研究》。澎湖縣馬公市公所103年研究發展報告。
李正修(104.08.31)。《健全募兵制攸國家安全》。東森新聞雲,取自: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50831/557676.htm。
柳婷(2005.10.03)。《廣告與行銷》。臺北:五南。
林忠和(2006)。《國軍募兵廣告意涵研究—平面廣告的符號分析與解讀》。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弘展(2015)。《影響志願士兵招募與留營意願之因素》。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吳宜蓁、李素卿譯, E. Tborson & J. Moore 編(1999) 。《整合行銷傳播》。台北:五南。
吳怡國、錢大慧、林建宏譯(2003)。《整合行銷傳播-21世紀企業決勝關鍵》,頁 80。
吳明隆(2012)。《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五南。
吳嘉芳譯,村上知紀等編(2013)。《網路行銷關鍵字X100從SEO到社群媒體的致勝觀點》。台北:城邦文化。
徐中慶(2008)。《我國最適兵役制度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周郁翔(2002)。《台灣地區企業廣告使用概況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周昇煒(2011)。《口碑傳播對從軍決策之影響研究─以專業軍官班為例》。國防大學政戰學院新聞系碩士論文。洪錦成、施奕暉(102.06)。《我國兵役制度的演進、變革與展望》。《檔案季刊》12卷2期,P30-45。施正鋒(2002)。《徵兵制與募兵制的比較》。台北: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張樹禮(2007)。《我國推行單一募兵制之政策論證研究》。高雄: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調查(2011):http://www.ixresearch.com/
翁秀琪(2016)。《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
孫秀蕙(1997)。《公共關係:理論、策略與研究實例》。台北:正中書局。
陳浩平(2004)。《使用者對網路宗教訊息的接受與認同-以臉書虛擬社群為例》。佛光大學傳播學系碩士論文。陳烜知(2007)。《認知心理學》。台北:五南。
陳珮珣(2011)。《軍隊人才招募網站分析:從網頁構面到網站敘事》。國防大學政戰學院新聞系碩士論文。
陳尚勇(2015.08.13)。《廣告學十版》。台北:華泰。
陳一新(2015.09.15)。《全方位提升募兵》。中國時報電子報,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915000450-260109。
陳彥孜(2016.06)。《我國募兵制的現況、發展與挑戰》。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曹開明、黃鈴媚、劉大華(2016.06.19)。《數位語藝批評方法結合電腦文本探勘 工具初探 ─以反核臉書粉絲團形塑幻想主題為例》。中華傳播學刊11E1。
郭添漢(2013.01)。《我國募兵制招募政策與作為檢視》。國防大學海軍指揮參謀學院。
黃玉玲(2012.11.30)。《「好男不當兵」 募兵制準備好了嗎?》。自立晚報。
楊念祖(2008)。《我國推動全募兵制的認知、思維與應有作為》。台北市:高等政策協會。
詹中一(2012.08.01)。《國軍面實施募兵制對廣儲後輩影響之研究》。海軍雙學術月刊46(4),124-139頁。
鄒中慧(2001)。《軍聞報導與國軍形象以青年日報90.1.1起改版為例》。軍事社會科學學刊,95-125頁。閻亢宗、梁成明(2011)。《實施募兵制對退伍軍人輔導體系影響之研究》。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蔡自青譯,朗恩 薩夫科編(2013)。《看完這本再做行銷計畫》。台北:美商麥格羅 希爾。
劉建順(2005.01.01)。《現代公共關係學》。台北:智勝文化。
劉文州(2015)。《我國精兵政策發展之研究:歷史制度論分析》。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博士論文。鄭伊純(2013.06)。《社群廣告對廣告效果、消費者購買意願與態度之影響以7-ELEVEN Facebook 粉絲專頁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趙傑忠(2014)。《我國兵役政策之分析~ 募兵制度之可行性》。第301期空大學訊--補充教材,取自:http://enews.open2u.com.tw/~noupd/book_up/723/4037.htm
賴志宗、莊耀成(2014.01)。《全募兵後替代役變革方向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蘇云貞(2007)。《募兵政策可行性之研究》。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蘇局玄(2007.06.26)。《全民國防與學生軍訓教育發展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國軍人才招募中心(2010):http://rdrc.mnd.gov.tw/rdrc/index.aspx
國防部新聞(102年12月31日)。說明「『募兵制』推動暨相關配套措施」。
國防委員會質詢(95年04月03日)。《立法院公報》。立法院第六屆第三會期會議記錄。
國防部(2011)。《100年國防報告書》人才招募。台北:國防部。
國防部(2013)。《102年國防報告書》人才招募。台北:國防部。
國防部(2015)。《104年國防報告書》人才招募。台北:國防部。
國防施政報告(2012)。《101年國防施政報告》。立法院第四會期會議記錄。
國防施政報告(2013)。《102年國防施政報告》。立法院第五會期會議記錄。
國防施政報告(2014)。《103年國防施政報告》。立法院第五會期會議記錄。
國防施政報告(2015)。《104年國防施政報告》。立法院第五會期會議記錄。
資策會(2014)。產業情報研究所(MIC)「網路社群使用現況分析」報告。台北:資策會。
英文部分
Armstrong & Hagel (1997). Net Gain: Expanding Markets Through Virtual Communities.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April 11, (2009), from theWorld Wide.
Branscombe, N. R., Ellemers, N., Spears, R., & Doosje, B. (1999). The context and content of social identity threat. In N. Ellemers, R. Spears, & B. Doosje (Eds.), Social identity: Context, commitment, content (pp. 35–58). Oxford: Blackwell.
Barber (1998): Barber, A.E. (1998). “Recruiting employees: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perspectives.” CA: Sage Publications.
Briones, R. L., Kuch, B., Liu, B. F., & Jin, Y. (2011). Keeping up with the digital age: How the American red cross uses social media to build relationships.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37, 37-43.
Christopher, A. J. (1998). Internet community primer-Overview & business opportunities.Retrieved.Michaels ,Handfield-Jones and Axelrod,2001。
Checkfacebook.com網站調查(2009):https://www.CheckFacebookcom/
Donna,H.L.,& Novak,H.P.(1996). A New Marketing Paradigm for Electronic.The Information Society,February 19,pp.42-55。
Diane H. and Steven U. (1997). ”Design Management and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Linking People and Process. ”Designment Management Journal,Spring,pp.40-55。
DiStaso, Marcia W., McCorkindale, Tina & Wright, Donald K. (2011). How public
relations executives perceive and measure the impact of social media in their organizations.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37(3), 325-328.
Erik H. Erikson.(1968).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ew York: W. W. Norton Company
Eyrich, N., Padman, M.L., Sweetser, K.D. (2008). PR practitioners’ use of social media tools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34, 412-414.
Foss, K., & Griffin, L.(1995) Beyond Persuasion: A Proposal foe A Invitational Rhetoric.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62,2-18.
Glen Fest(1999)http://www.adweek.com/contributor/glen fest
Kenneth R.Cooke.,“One voice,one force:Identity at the USAF.”Design Management Journal, Winter, 68-76,(2002),ISSN:1045-7194。
Muralidharan, Karthik and Venkatesh Sundararaman, “Contract Teachers:Experimental Evidence from India,” 2010. and , “Teacher Performance Pay:Experimental Evidence from India,”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11, 119 (1),39–77.
Newman,R.J.,(2000)Recruiting in Cyberspace.Air Force Magazine,83(7),pp.142-150。
Peter F.Drucker(1973). Management:Tasks,Responsibility,Practices,N.Y.Harper & Row.
Perterson,R.A.,Stridhar B.,& Bart,J.B.(1997)Exploring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Internet for Marketing,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5(4),pp.325-350。
Parasuraman, A., Zeithaml, V.A. & Berry, L.L. (1985). A Conceptual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Journal of Marketing, 49(4),41-50.
Rubin, A. (1993). Audience activity and media use.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60(1), 98-105
Santrock, J. W.(1996). Adolescence , 6th ed., Madison: New York ,Brown & Benchmark Publishers.
Suler, J. (2002). The online disinhibition effect. Retrieved.
Sarkesian et al.(2006). Social Sciences and the Military: An Interdisciplinary Overview. Giuseppe Caforio
Web:http://www.rider.edu/~suler/psycyber/disinhibit.htm
Williams, F., A. F. Philips, and P. Lum(1985). “Gratif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new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Rosengren, K. E., P. Palmgreen, & L. A.Wenner (eds.). Media Gratifications Research :Current Perspectives.
Windahl, S. (1981).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at the crossroads. In G. C. Wilhoit & H.deBock(Eds.), Mass communication review yearbook 2(pp174-185).Beverly Hills,CA: Sage.
Warnick, B. (2007). Rhetoric online: Persuasion and Politics on the World Wide Web.NY: Peter Lang.
Waters, Richard D., Emily Burnett, Anna Lamm, and Jessica Lucas. 2009.“Engaging stakeholders through social networking: How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re using Facebook.”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35, no. 2: 1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