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興祥(2012)。自我敘說研究,一種另類心理學。應用心理研究,56,15-18 。
丁興祥、賴誠斌(2006)。回觀心理『科學』:從反思性到善美社會之人文科學心理學。應用心理研究,31,113-132。丁興祥、張繼元(2014)。自我敘說宛如生命詩學:以梁漱溟自我敘說的賦比與實踐歷程為例。哲學與文化,41(2),3-25。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敘說分析(原作者:C.K.Riessman)。台北:五南。
朱儀羚、康萃婷、柯禧福、蔡欣志、吳芝儀(譯)(2004)。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之建構(原作者:M.L.Crossley)。嘉義:濤石文化。
宋文里(譯)(1999)。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原作者:C.R.Rogers)。台北:桂冠。
李文玫(2011)。離散、回鄉與重新誕生:三位客家女性的相遇與構連。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汪文聖(2001)。現象學方法與理論之反思:一個質性方法之介紹。應用心理研究,12,49-76。何粵東(2005)。敘說研究方法論初探。應用心理研究,25,55-72。林玉恩 (2010)。纏迴無路再立新局:拯救孤單的三段愛情故事。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文采、伍娜(2016)。心理營養:林文采博士的親子教育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
洪瑞斌(2005)。尋覓噤聲的畫眉:對「男性失業者」的理解與重構。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洪瑞斌(2010)。為賦新辭強說愁亦或吹皺一池春水:再思組織敘說。應用
心理研究,48 ,19-35。
胡紹嘉(2008)。敘事、自我與認同:從文本考察到課程探究。台北:秀威。
姚仁喜(譯)(2010)。近乎佛教徒(原作者:宗薩蔣揚欽哲諾布)。台北:親哲文化。
徐敬官(2004)。書寫你的生命故事,自我敘事與身份認同。中華廣播學會2004年會
翁開誠、陳柏廷(2015)。略說李澤厚新儒家/心理學對諮商的啟發。輔導季刊,51,1,2-10 。袁美玲、釋果選、陳柏安、梁聯宣(2017)。完形諮商師的基本養成。諮商與輔導, 379,44-47。黃漢耀(譯)(2005)。陰影,也是一種力量(原作者:D.Ford)。台北:人本自然。
黃斐功(2012)。走出自我囚籠的迴圈:一趟用畫敘說生命的旅程。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遊恆山(譯)(1991)。生存的理由:與心靈對話的意義治療學(原作者:Frankl,V.K.)。台北:遠流。
詹志禹(2002)。科學發現與知識成長:我們能從科學哲學當中學到什麼。應用心理研究,15,105-127。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原作者:D.J.Clandinin,& F.M.Connelly)。台北:心理。
蔡敦浩、劉育忠、王慧蘭(2011)。敘說探究的第一堂課 。台北:鼎茂圖書出版。
Kuhn,T.S(1962).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Chicago, IL:Chicago university.
Lincoln,Y.S.,&Guba, E.G.(1994).Competing paradigm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N.K.Denzin & Y.S.Lincoln (Eds.),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Sage.
Ricoeur, P. (1984). Time and Narrative, Vol. I.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