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2119:b261:d24c:ce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07:5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杜迺翔
研究生(外文):Tu, Nai-Hsiang
論文名稱:三晉法家思想發展的哲學探析
論文名稱(外文):A Philosophical Study of Legalist’s Theory: Development in Three Countries of Jin
指導教授:丁原植丁原植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ing, Yuan-Chin
口試委員:陳福濱趙中偉李增王曉波
口試日期:2018-01-08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哲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8
中文關鍵詞:三晉《韓非子》《黃帝四經》
外文關鍵詞:Three Countries of JinHan Fei TsuYellow Emperor's Four ClassicsTaoTeFa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33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文以「三晉法家思想發展的哲學探析」為題,論述三晉法家哲學之發展脈絡、影響,及《韓非子》集大成的法家哲學體系特色。本文認為三晉法家之思想發展與成型,具多重因素,一是三晉地區的歷史脈絡,二是前期法家人物的思想,三是黃老思潮下的理論深化,四是韓非的集成、歸納、推衍。本文依此脈絡分章述之。

第一章以《國語》、《左傳》、《史記》等記載為基礎,論三晉地區的地域性特色,西周分封初期的治國方針,晉國歷史上朝政亂象,多元民族融合,晉國法制的建立與發展,以及三家分晉後,戰國時代「變法運動」的興起,變法風潮如何對各地域發生影響,尋求新制、脫出周禮的發展歷程,以此說明三晉法家思想孕育的外緣因素。

第二章論述法家思想的前期發展,以《商君書》、《吳子》、《申子》、《慎子》為論,探討其哲學核心概念及特點。此四子皆為戰國初期思想家,對後世法家思想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而其內容又與「黃老思潮」有關。

第三章探究出土文獻《黃帝四經》及《老子》思想,並以此說明「黃老思潮」為法家思想發展與深化的重要環節。出土文獻《黃帝四經》中「道生法」一說,是法家理論根源的形上基礎,透過「推天道以明人事」的論述型態,合理化並強調「法」的政治理論具有普遍客觀性。《黃帝四經》中有許多治國層面的論證,與法家中如《申子》、《慎子》、《韓非子》等論述具一致性,亦與齊法家《管子》中四篇相合,足資證明「黃老思潮」是推動法家思想深化、發展的重要內在因素。

第四章聚焦於《韓非子》。論述並析論其篇章性質,與黃老之學的淵源,法家哲學的立論基礎及核心思想。本文認為,直到《韓非子》一書,才真正系統化呈現法家思想。韓非以黃老、《老子》之說為形上根柢,強調「變法」、「因俗立法」之說,並建構起強調法、術、勢並用的法家哲學。

第五章論述秦漢之際學術思想對政治之影響。透過出土文獻《睡虎地秦簡》證明《史記》中批評秦政「苛酷」,並論述秦帝國崩潰因由,乃至漢朝興起及立政上對秦朝法律體系的調整。本文認為雖然秦法有失,但自秦統一以來,中國歷朝興政皆有法制,實是先秦法家的成就。

結論一章簡要說明各章要旨及目的,本文足可呈現三晉法家思想之發展脈絡,並述及先秦三晉法家哲學的特點。
緒論…………………………………………………………………………………01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01
(二)研究方法………………………………………………………………04
(三)研究範圍與旨意………………………………………………………08

第一章 三晉「法」思想形成的歷史地域因素……………………………………15

第一節 晉國的歷史典故………………………………………………………15
(一)「叔虞封唐」─「夷狄雜處」到「晉無公族」……………………15
(二)晉國朝政─宗法制度的崩壞…………………………………………19
(三)晉國法制的建立………………………………………………………24
(四)晉國傳統對法家思想的淵流…………………………………………30

第二節 三家分晉的變法風潮…………………………………………………32
(一)變法風潮的背景與桓管之變法………………………………………32
(二)戰國早期變法實例:魏文侯變法及商鞅變法………………………36
(三)戰國變法的得失………………………………………………………44
(四)變法對法家思想成形的影響…………………………………………46

第三節 「法」從政治實踐到思辨概念的轉化………………………………48
(一)「刑」與「法」的淵源考索……………………………………………49
(二)從周禮「德」的發展到變法的公佈法…………………………………54
(三)中國思辨性結構為「法」概念的成形………………………………58

第二章 三晉「法」思想的前期發展……………………………………………61

第一節 《商君書》的核心思想………………………………………………62
(一)「壹」概念的施政運用…………………………………………………63
(二)「法」治的特質、「壹」與「道」……………………………………74
(三)「聖人」意涵的轉化新義………………………………………………81

第二節 《吳子》的核心思想…………………………………………………85
(一)關於《吳子》文本的真偽……………………………………………86
(二)《吳子》的思想特點……………………………………………………88
(三)吳起思想與法家思想的關聯…………………………………………94

第三節 《申子》的核心思想…………………………………………………95
(一)「道」、「名」與君臣關係………………………………………………97
(二)「道術」的運用………………………………………………………104

第四節 《慎子》的核心思想與哲學觀念……………………………………110
(一)《慎子》的道論………………………………………………………112
(二)「勢」與「法」論……………………………………………………115

第三章 三晉法家思想的哲學性深化……………………………………………121

第一節 《黃帝四經》基本思想………………………………………………125
(一)黃老之學與《管子》四篇的關係……………………………………125
(二)「黃老思潮」的思想特點………………………………………………128
(三)《黃帝四經》中的刑名法術之學……………………………………133

第二節 《黃帝四經》、《老子》的「道」「法」概念對比………………137
(一)《黃帝四經》與《老子》的「道」意涵……………………………137
(二)《老子》與《黃帝四經》「法」思想的異同…………………………140
(三)黃老思潮對前期法家思想發展的影響………………………………142

第四章 《韓非子》法家取向的哲學構劃………………………………………143

第一節 《韓非子》各篇章性質析論…………………………………………143
(一)資料叢集………………………………………………………………145
(二)核心思想………………………………………………………………145
(三)政治論述………………………………………………………………146
(四)批判辯證………………………………………………………………147

第二節 《韓非子》黃老之學的淵源…………………………………………148
(一)〈解老〉、〈喻老〉、〈主道〉、〈楊權〉、〈大體〉解析…………148
(二)法、術、勢皆出於「黃老」、「道德」之說……………………………162
(三)《韓非子》對前期法家思想的反省…………………………………164

第三節 《韓非子》的立論基礎………………………………………………167
(一)《韓非子》的道論……………………………………………………167
(二)《韓非子》的史觀……………………………………………………173
(三)《韓非子》的人性論…………………………………………………185

第四節 《韓非子》的核心思想與哲學觀念…………………………………189
(一)「法」:立國的根本……………………………………………………189
(二)「術」:君主的道柄……………………………………………………192
(三)「勢」:「王」的本質…………………………………………………197

第五章 三晉法家思想的影響與後續發展………………………………………201

第一節 秦帝國對法家思想的運用……………………………………………201
(一)由出土文獻看秦帝國的法律制定……………………………………201
(二)從秦帝國的崩潰看法家思想的實踐與結局…………………………203

第二節 法家思想對漢初政策的影響…………………………………………205
(一)從崇尚黃老到漢武帝獨尊儒術………………………………………205
(二)「陽儒陰法」對漢代學術與政治的影響……………………………207

第三節 後世對法家思想的評價………………………………………………208
(一)法家思想治國與「苛政」……………………………………………208
(二)中國古典法家思想的近代評價………………………………………211
(三)綜觀法家思想的實踐性與當代法學思想……………………………212

結論…………………………………………………………………………………215

參考書目……………………………………………………………………………221
一、原典及譯註:

1.《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清光緒初年浙江書局匯刻本,以四部叢刊景宋鈔校本為底本印行,1986。
2.《四部叢刊.初編.管子》,上海:上海書店,1989。
3.《四部叢刊.初編.商子》,上海:上海書店,1989。
4.《四部叢刊.初編.墨子》,上海:上海書店,1989。
5.《四部叢刊.初編.慎子》,上海:上海書店,1989。
6.《四部叢刊.初編.孟子》,上海:上海書店,1989。
7.《四部叢刊.初編.韓非子》,上海:上海書店,1989。
8.《四部叢刊.初編.淮南子》,上海:上海書店,1989。
9.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0。
10.馬國翰:《法家佚書輯本七種》,臺北:世界書局,1978。
11.朱師轍:《商君書解詁定本》,臺北:鼎文書局。
12.高亨:《商君書註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13.錢熙祚編:《慎子》,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14.王先慎撰,鐘哲點校:《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
15.邵增樺:《韓非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
16.馬銀琴:《韓非子正宗》,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
17.梁啟雄:《韓子淺解》,北京:中華書局,1960。
18.秦惠彬點校:《韓非子》,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
19.張覺:《韓非子校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0.張覺:《韓非子(上、下)》,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6。
21.陳奇猷:《韓非子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2.陳啟天:《增訂韓非子校釋》,臺北:商務印書館,1992。
23.嚴靈峯編:《無求備齋韓非子集成》,臺北:成文出版社,1980。

二、研究專書:

(一)三晉古史研究專書:

1.李元慶:《三晉古文化源流》,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
2.李孟存、常金倉:《晉國史綱要》,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3.李孟存、李尚師:《晉國史》,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4.林天人:《先秦三晉區域文化研究》,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3。
5.馬保春:《晉國歷史地理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6.高專誠:《三晉烽煙:韓趙魏興衰史話》,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7.張有智:《先秦三晉地區的社會與法家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8.馮寶志:《三晉文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
9.劉文強:《晉國伯業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
10.劉續:《晉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二)《黃帝四經》研究專書:

1.丁原明:《黃老學論綱》,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
2.王沛:《黃老「法」理論源流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余明光:《黃帝四經與黃老思想》,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
4.胡家聰:《稷下爭鳴與黃老新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5.胡家聰:《管子新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
6.陳麗桂:《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
7.陳鼓應:《黃帝四經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
8.--- 《管子四篇譯註》,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9.魏啟鵬:《馬王堆漢墓帛書黃帝書箋證》,北京:中華書局,2004。

(三)法家研究專書:

1.李增:《先秦法家哲學思想─先秦法家法理、政治、哲學》,臺北:國立編譯館,2001。
2.何勤華:《中國法學史》,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3.吳德新:《法家簡史》,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
4.孫開泰:《法家史話》,臺北:國家出版社,2004。
5.晉榮東:《法家思想的演變》,瀋陽:遼海出版社,2001。
6.時顯群:《法家「以法治國」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7.孫春增:《先秦法哲學思想研究》,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
8.陳啟天:《中國法家概論》,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
9.張永和編:《「灋」問》,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10.黃公偉:《法家哲學體系指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11.楊玲:《中和與絕對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12.趙小雷:《早熟路徑下的法家與先秦諸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13.韓東育:《日本近世新法家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3。
14.戴東雄《從法實證主義之觀點論中國法家思想》,臺北:三文印書館有限公司,1989。
15.王靜芝:《韓非子思想體系》,臺北:輔仁大學文學院,1977。
16.王曉波:《儒法思想論集》,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3。
17.--- 《先秦法家思想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
18.--- 《道與法:法家思想和黃老哲學解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
19.王邦雄:《韓非子的哲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
20.伍非百:《中國古名家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
21.宋洪兵:《韓非子政治思想再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2.車淑婭:《韓非子詞彙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8。
23.谷方:《韓非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
24.李文標:《韓非思想體系》,臺北:幼獅文化,1977。
25.周富美:《墨子、韓非子論集》,臺北:國家出版社,2008.01。
26.周熾成:《荀、韓人性論與社會歷史哲學》,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
27.馬世年:《韓非子的成書及其文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8.施覺懷:《韓非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29.封思毅:《韓非子思想散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30.姚蒸民:《韓非子通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
31.容肇祖:《韓非子考證》,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32.徐漢昌:《韓非的法學與文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33.徐適端:《韓非子單音動詞語法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2。
34.高柏園:《韓非哲學研究》,臺北:文津書局,2001。
35.曹謙:《韓非法治論》,上海:中華書局,1948。
36.陳蕙娟:《韓非子哲學新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
37.陳奇猷、張覺:《韓非子導讀》,成都:巴蜀書社,1990。
38.張素貞:《韓非子思想體系》,臺北:黎明文化出版社,1974初版。
39.--- 《國家的秩序:韓非子》,臺北:時報文化,1982。
40.--- 《韓非子難篇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
41.張林祥:《商君書的成書與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2.張親霞:《韓非子與中國傳統政治藝術》,長春:長春出版社,2009。
43.張純、王曉波:《韓非思想的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
44.張覺:《韓非子》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5.黃秀琴:《韓非學術思想》,臺北:華僑出版社,1962。
46.黃信彰:《專制君王的德行論─《韓非子》君德思想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6。
47.傅杰選編:《韓非子二十講》,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
48.楊義:《韓非子還原》,北京:中華書局,2011。
49.蔡英文:《韓非的法治思想及其歷史意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
50.趙曉耕:《韓非子》,香港:中華書局,2000。
51.趙海金:《韓非子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66。
52.熊十力:《韓非子評論》,臺北:學生書局,1978。
53.鄭良樹:《商鞅及其學派》,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
54.--- 《韓非子知見目錄》,香港:商務印書館,1993。
55.謝雲飛:《韓非子析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公司,1980。
56.蔣重躍:《韓非的政治思想》,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四)其它研究專書:

1.王曉衛:《兵家史話》,臺北:國家出版社,2004。
2.王德友:《道旨論》,濟南:齊魯書社,1987。
3.皮錫瑞:《經學通論》第四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
4.朱伯崑:《先秦倫理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
5.朱貽庭:《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3。
6.呂思勉:《經子解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
7.--- 《先秦學術概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5。
8.呂文郁:《春秋戰國文化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7。
9.武樹臣:《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10.周云之:《名辯學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
11.林銘鈞、曾祥云:《名辯學新探》,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
12.耿雲卿:《先秦法律思想與自然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
13.范忠信:《中國法律傳統的基本精神》,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
14.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
15.侯外廬、趙紀彬、杜國庠:《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6.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7.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
18.唐端正:《先秦諸子論叢》,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
19.唐端正:《先秦諸子論叢續編》,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9。
20.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一)》,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
21.--- 《中國哲學史新編(二)》,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
22.崔清田主編:《名學與辯學》,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23.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下)》,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24.陳少峰:《中國倫理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25.陳建華:《先秦諸子禮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6.張舜徽:《周秦道論發微》,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
27.張少瑜:《兵家法思想通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8.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
29.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
30.葉志衡:《戰國學術文化編年》,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31.廖其發:《先秦兩漢人性論與教育思想研究》,重慶:重慶出版社,1999。
32.解文超:《先秦兵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3.蔡元培:《中國倫理學史》,北京:團結出版社,2006。
34.蒙文通:《中國哲學思想探源》,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7。
35.鄭克堂:《子產評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
36.鄭開:《德禮之間─前諸子時期的思想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
37.韓德民:《荀子與儒家的社會理想》,濟南:齊魯書社,2001。
38.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北京:中華書局,1981。
39.錢穆:《中國思想史》,臺北:蘭臺出版社,2001。
40.藤田勝久:《史記戰國史料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三、期刊論文:

1.王金濤:〈吳起在楚變法之年代考辨─以「期年」之義為中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二期,2011。
2.王長華:〈從《解老》《喻老》看韓非對老子的吸納和改造〉,《河北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一期,1997。
3.王威威:〈韓非的道法思想與黃老之學〉,《蘭州學刊》,第六期,2008。
4.王倩:〈對荀韓為性惡論者的質疑〉,《孔子研究》,第三期,2004。
5.江貽隆、陸建華:〈韓非之禮學〉,《江漢論壇》,2006。
6.余順國:〈《韓非子•解老》對《道德經》中「道」、「德」概念的解讀〉,《文學界•文學論評》。
7.余樹貴:〈法家倫理思想的獨特內涵〉,《哲學研究》,第十一期,2009。
8.余澤娜:〈無為與無不為─韓非《解老》、《喻老》對《老子》的法家解釋〉,《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七卷第二期,2008。
9.宋洪兵:〈中國現代學術史上的一樁公案─《韓非子•難勢》篇「應慎子曰」辯證〉,《哲學研究》,第12期,2008。
10.--- 〈韓非「勢治」思想再研究〉,《古代文明》,第一卷第二期,2007。
11.李小虎:〈《管子》的「因道全法」思想〉,《山東教育學院學報》,第五期,2010。
12.李忍、陳峰:〈《韓非子》寓言故事來源考索〉,《文學教育》,2009。
13.李穎:〈道為法家之本根─論韓非思想的哲學依據〉,《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二十九卷第五期,2007。
14.來森華:〈試論《韓非子》中所引「孔子」材料─兼及韓非對於孔子思想的取捨〉,《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二十七卷第三期,2011。
15.林文雄:〈探討自然法的意義〉,《月旦法學》第六十四期,元照出版,2000。
16.--- 〈韓非法律思想在現代法學理論上的意義─以其哲學基礎為重心〉,《法制史研究:中國法制史學會會刊》,2005。
17.林義正:〈先秦法家人性論研究〉,《臺大哲學論評》,第十二期,1989。
18.--- 〈商君書的明主論之研究〉,《臺大哲學論評》,第四期,1981。
19.林曉平:〈先秦諸子論歷史盛衰〉,《史學史研究》,第四期,2006。
20.侯磊:〈從商鞅之「法」到韓非之「術」〉,《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板)》,第七卷第三期,2007。
21.胡安武:〈老子韓非合傳論〉,《文學教育》,2008。
22.馬世年:〈關於《韓非子》篇目真偽考辨的幾點思考〉,《文獻學苑》,第六期,2007。
23.馬靜、張覺:〈元校殘本《韓非子》的流傳考述〉,《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六期,2006。
24.高丹:〈淺論《韓非子》對儒家孝道的消解〉,《南昌教育學院學報》,第二十六卷第四期,2011。
25.張永:〈人性理論的倫理學意義〉,《中州學刊》,第四期,1996。
26.張申:〈再論韓非的倫理思想不是非道德主義〉,《中國哲學史研究》,第二期,1989。
27.張岱年:〈中國哲學中的價值學說〉,《哲學研究》,中國哲學史研究專輯,1990年增刊。
28.張林祥:〈《商君書》的成書與命名考辨〉,《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二期,2007。
29.---〈法家起源說述論〉,《哲學研究》,第六期,2008。
30.---〈商君學說流變初探〉,《寧夏師範學院學報》,第三十卷第五期,2009。
31.張覺:〈《韓非子》所記古代史實辯證〉,《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十卷第四期,2008。
32.---〈明代節選本《韓非子》流傳考述〉,《雲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八卷第五期,2008。
33.梁雪霞:〈析韓非子術論的特徵及影響〉,《牡丹江大學學報》,第十九卷第十期,2010。
34.陳洪:〈譬論:先秦諸子言說方式的轉變─以《韓非子•內外儲說》之異聞為例〉,《南京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三期,2009。
35.陳智勇:〈春秋戰國時期的和諧社會觀〉,《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四十二卷第五期,2009。
36.曾春海:〈「管子」四篇與「韓非子」的道法論及對比研究〉,《輔仁學誌》,人文藝術之部,2004。
37.黃文娟:〈先秦法家法治思想的衍變─以《管子》、《商君書》、《韓非子》為中心〉,《管子學刊》,第三期,2008。
38.楊日然:〈韓非法思想的特色及其歷史意義〉,《法理學論文集》,臺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7。
39.楊艾璐:〈戰國時期思想家荀子、韓非子文質觀比較〉,《瀋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十二卷第三期,2010。
40.詹康:〈韓非的道、天命、聖人論及其缺口〉,《漢學研究》,第二十二卷第二期,2004。
41.劉玉梅:〈「道生法」─淺談韓非法思想的本體論基礎〉,《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六期第四期,2007。
42.劉珊珊:〈從韓非的君臣觀中看《韓非子》的治吏思想〉,《四川教育學院學報》,第二十五卷第三期,2009。
43.劉清波:〈法律價值原理之探索〉,《東吳法律學報》,第四卷第一期,1982。
44.鞏日國:〈從戰國秦漢古籍看《管子》的早期流傳〉,《管子學刊》,第三期,2009。
45.羅世烈:〈韓非的倫理思想〉,《中華文化論壇》,2000。
46.羅仲祥:〈《解老》、《喻老》的法家思想〉,《貴州工業大學學報》,第十期第四期,2008。
47.羅敬黨:〈論周秦之際中國天下一統觀念的演化過程〉,《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二十四卷第二期,2009。

四、國內博碩士論文:

1.王季香:《先秦諸子之人格類型論》,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
2.孫邦盛:《荀韓禮法思想及其人性論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
3.邱黃海:《從「任勢為治」說的形成論韓非思想的蛻變》,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
4.高佳琪:《論韓非「法」思想之哲學基礎及其意義》,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
5.陳溫菊:《先秦三晉文化研究》,中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9。
6.黃紹梅:《韓非尊君學說與兩漢政經形勢》,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