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移民署統計月報(2017) 。上網檢索日:2018年5月28日,網址:https://
www.immigration.gov.tw/ct.asp?xItem=1330655&ctNode =29699&mp=1
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1,99-127。
王宏仁、張書銘(2003)。商品化的跨國婚姻市場:以臺越婚姻仲介業運作為例。臺灣社會學,6,177-221。
王麗雲(2000)。自傳/傳記/生命史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質的研究方法,265-306。高雄:麗文文化。
王昭琪、蕭文(2007)。國中生之生活壓力、憂鬱經驗與復原力之相關研究。生活科學學報,11,1-31。
王翊涵(2011)。「我很辛苦,可是我不可憐!」東南亞新移民女性在臺生活的優勢觀點分析。臺大社會工作學刊,23,93 -135。
王美玲(2013)。"扛與抗":在臺東南亞新移民女性家務分工之經驗與因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暨南大學,南投縣。
王琡棻、盧臺華(2014)。國小資優生與一般生復原力保護因子之比較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40,1-26。
王蓉貞(2014) 。新婆媳「問題」:臺灣在地婆媳與新移民婆媳互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王品先(2017)。南北越新住民母親在臺子女教養之實踐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暨南大學,南投縣。
李明臻(2006)。彰化縣幼稚園外籍配偶家庭需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市。李健輝 (2009)。隔代教養家庭祖父母復原力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暨南大學,南投縣。李奇勳(2011)。女性單親家庭親子韌力開展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大學,臺北市。
李錦芳(2012)。越籍新移民女性作月子文化飲食調適研究 ─ 以高雄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餐旅大學,高雄市。利翠珊 (2006)。華人婚姻韌性的行程與變化。本土心理學刊,25,233-300。
利翠珊、蕭英玲(2008)。家庭壓力與韌性。應用心理研究,38,15-16。
何青蓉(2005)。解構跨國婚姻移民問題化思維:性別、族群與階級觀點。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5,54-81。
周興隆(2009)。臺灣跨國婚姻研究之初探。網路社會學通訊,80,1。
林姿君 (2007)。新移民女性對烙印覺知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市。林吟美(2011)。我要過「好日子」:越南新娘來臺後的現代性追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暨南大學,南投縣。林津如、王介言、吳紹文 (2005)。新移民女性之組織工作:一個跨領域的實踐嘗試。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主辦第二屆「跨界流離」國際學術研討會:公民身份、認同與反抗, 臺北市世新大學。
呂美紅(2001)。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與婚姻滿意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臺灣地區東南亞新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文化大學,臺北市。
林衍伸(2005)。談新弱勢族群新臺灣之子的教育策略。屏縣教育季刊,22,14-17。
林青霈(2014)。以家庭韌力觀點探究大學生親子衝突經驗─以生涯抉擇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大學,臺南市。邱美瑛(2009)。婆家?娘家?--東南亞新移民女性婆媳互動關係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暨南大學,南投縣。邱清山(2011)。越南外籍配偶生活適應與接受照顧輔導之研究-以臺東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東大學,臺東市。吳芝儀(2001)。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嘉義:石濤文化。
吳美菁(2003)。東南亞外籍配偶在臺的生活適應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吳瓔麗(2013)。一樣的勞動,不一樣的條件?新移民女性之勞動參與(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暨南大學,南投縣。吳羿霆(2015)。臺灣原鄉新住民女性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吳幸嬬(2017) 。穿越黑洞:一位離婚單親女性生命歷程的轉變契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洪世明(2003)。現階段我國跨國婚姻狀況探討--與日本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桃園市。洪誼倫(2008)。越南新移民女性生活適應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市。柯瓊芳、張翰壁(2007)。越南、印尼與臺灣社會價值觀的比較研究。臺灣東南亞學刊,4-1,91-112。
姚以婷(2011)。離婚女性突破婚姻逆境之韌力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凃立德(2016)。桃園市桃園區新住民女性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開南大學,桃園市。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胡韶玲、孫世維(2008)。低收入戶單親母親的復原歷程-論親子力量的影響。應用心理研究,38,61-105。
夏曉鵑(1995)。外籍新娘在美濃。中時晚報,42。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臺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臺北:臺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夏曉鵑(2003)。實踐式研究的在地實踐:以「外籍新娘識字班」為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9,1-47。
徐易男(2006)。外籍配偶的相關教育措施之現況與未來-以高雄縣為例。現代教育論壇,14,524-532。
徐曼真(2006)。遠渡重洋「六月雪」:四位外籍媽媽在臺生活適應之生命史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唐善美、王瑞霞、Berry,D.、陳美芳(2013)。青少年復原力概念分析:以第1型糖尿病青少年為例。志為護理,12,2,58-65。
陸怡青(2014)。越南新移民女性的成長經驗與母職實踐-正向心理學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許珠貝(2008)。外籍配偶生活適應之生命史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東大學,臺東市。梁雅萍(2006)。臺南縣新移民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致遠管理學院,臺南市。梁淑芬(2012)。東南亞華人移民的離散認同:以四位新移民女性的生命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暨南大學,南投縣。陶菁菁(2014)。危機?轉機?~尋找單親新移民女性之韌力(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臺南市。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雪慧(2005)。我們會是一家人?。不要叫我外籍新娘。臺北:左岸文化。
陳祥甫(2010)。在原生家庭背景下促使越南新娘遠嫁臺灣的動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陳黛羚(2012)。新移民離婚女性單親處境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市。陳柔穎(2013)。彩翼單飛跨越生命幽谷-女性單親家長韌性開展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大學,臺北市。陳詩怡(2014)。新移民喪偶女性的單親生活經驗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陳盈伶(2014)。看見亮點:兩位新住民女性之生命史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陳昱安(2014)。一位柬埔寨新住民女性來臺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陳毓綺(2012)。一位新移民女性在臺適應歷程及其影響因素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陳曉筑(2010)。臺北新故鄉-臺北市外籍配偶生活適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陳怡文(2009)。新移民背景究竟為她們帶來了什麼?影響越南新娘在臺就業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陳雅鈴(2007)。貧窮學童復原力發展之研究:以總統教育獎得主為例。屏東教育大學學報,26,1-36。
陳凰鳳(2007) 。新移民女性家庭價值與婚姻調適之探討-以越南新移民女性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實踐大學,臺北市。陳愷祥(2013)。失智症主要照顧者在照顧過程中的逆境經驗與復原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陳維均 (2015)。親職韌力展現:一位視障兒母親的親職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郭蕙瑜(2014)。跨海編織的「韌性」:兩位印尼棉蘭華裔新移民女性超越逆境的生命故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暨南大學,南投縣。畢恆達(1995)。生活經驗研究的反省:詮釋學觀點。本土心理學研究,4,224- 259。
彭德富(2007)。族群歧視與人權政策-以東南亞外籍配偶為例。止善,3,87-103。
黃光國(1995)。知識與行動:中華文化傳統的社會心理詮釋。臺北:心理。
黃小玲(2009)。愛的力量:從經歷哥哥車禍死亡看見自己及家人的哀傷與韌力之自我敘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湯蘇蘭(2013)。影響女性外籍配偶就業決定之因素討論—以基隆市越南籍配偶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曾文志(2007)。大一學生歷經創傷事件與韌力模式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9,317-334。
彭美琪(2009)。婚姻移民女性文化適應:以臺北市、彰化縣大陸籍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實踐大學,臺北市。張書銘(2002)。臺越跨國婚姻市場分析:越南新娘仲介業之運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張素惠(2009)。女性護理人員因應逆境韌力發展歷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葉淑慧(2004)。東南亞女性外籍配偶生活適應與補校學習:以竹北市中正國小補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趙善如、龔家琳、吳雅玲、鐘鳳嬌、陳婕誼(2016)。我是可以幸福的-東南亞婚姻移民女性復原力的展現。社會發展研究期刊,18, 19-53。
鄒方鼎(2014)。跨國婚姻的生活適應與就業選擇之研究—以臺南市南區越南籍女性配偶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成功大學,臺南市。經濟部(2016)。國際貿易局新南向政策專網。檢索日期:2016.12.10。網址:
https://www.newsouthboundpolicy.tw/index.aspx
詹宜珮(2010)。東南亞新移民女性生活現況、子女教養情況與親師溝通之研究-以桃園縣快樂國小四位新移民女性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詹昶誼(2011)。東南亞新移民女性在臺夫妻關係適應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大學,臺南市。鄧蔭萍(2007)。探討東南亞新移民女性子女教養經驗與困境。家庭教育雙月刊,6,7-23。
劉美琪(2012)。教育人員職場韌力影響因素之研究-以新竹縣國民小學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劉鶴群、詹巧盈、房智慧(2015)。困境中生出的力量:以優勢觀點分析東南亞新住民女性對經濟與就業排除之回應。社會發展研究學刊,16, 1-21。
蔡思怡(2016)。新住民孕產婦在臺灣的文化適應與協商:四個女性的生命敘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蔡奇璋(2004)。外籍配偶參與國小子女學習的障礙及其解決途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綸文)。中正大學,嘉義縣。蔡立群(2015)。東南亞新移民女性之家庭適應分析:以宜蘭縣頭城鎮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潘榮吉(2006)。從多元文化視野檢視外籍配偶在臺處境-以「跨文化家庭研究」課程之「服務-學習」型實作為例。臺北:師大書苑。
蔣為文(2013)。越南的明鄉人與華人移民的族群認同與本土化差異。臺灣國際研究季刊,9,4,87-114。
鄭文烽(2011)。離婚單親媽媽創傷與復原歷程之紮根研究(博士論文)。成功大學,臺南市。鄭維瑄、楊康臨、黃郁婷(譯) (2004)。家庭壓力(原作者:P. C. McKenry & S. J. Price)。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2000)
盧玉琴(2012)。置身在離散中的混雜:三位越籍新移民女性生命故事之研究(博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盧叶薰(2015)。跨域時空愛臺灣-新移民女性在臺生活適應之個案研究以柬埔寨、越南、印尼個案為訪談對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謝美娥(2008)。離婚女性單親家長復原力的初探。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8,1-33。
鐘重發(2004)。臺灣男性擇娶外籍配偶之生活經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市。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蕭文(2000)。災變事件前的前置因素與復原力在創傷後壓力症候反應及心理復健上的影響。教育部學生輔導支援中心承辦之九二一震災心理復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2-40。
顏錦珠(2002)。東南亞外籍新娘在臺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市。蘇芳儀(2006)。一樣的婆婆不一樣的媳婦~~臺灣籍婆婆與其外籍媳婦的相處互動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大學,臺南市。 二、英文部分
Black,K.,& Lobo,M.(2008).A Conceptual Review of Family Resilience Factors. Journal of Family Nursing, 14, 33-55.
Dollard,J.(1949).Criteria for t he Life History.New York:Peter Smith.
Gordon,R.L.,(1975).Interviewing : Strayegy, Techniques and Tactics.
Home-wood,IL:Dorsey.
Guba,E.G., & Lincoln,Y.S.(1989). Fourth generation. Newbury Park,
CA:Sage.
Richardson,G.E.(2002). The metatheory of resilience and Resiliency.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58 (3) : 307-321.
Stewart,D.E.,& Yuen,T.(2011).A systematic review of resilience in the physically ill. Psychosomatics, 52 (3):199-209.
Marea, C.T., &Jacob, J.C.(1995).The Labyrinth of Memory.
Westport:Bergin&Garvey Publisher.
Walsh.F.(1996).The Concept of Family Resilience: Crisis and Challenge. Family Process,35 (3):261-281.
Walsh,F.(2003). Family resilience: A framework for clinical practice.
Family Process,4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