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部份 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2018年,3月).臺閩地區護理人員統計表-(107年3月)。取自http://www.nurse.org.tw/publicUI/H/H10201.aspx?arg=8D57F68B5A068A1041 王大維(2012)。提升職前教師性別意識之研究:以「性別教育」課程實踐為例。教育科學學刋,11(1),1-24。 王志嘉(2013)。營造醫療場域具性別敏感度的環境。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28(12),328-331。 王志嘉、羅慶徽(2009)。論「性別差異」對醫療行為及病人同意的影響。科技法學評論,6(2),219-230 王秀紅(2011)。性別主流化與護理。護理雜誌,58(6),5-10。 王秀紅(2012)。性別主流化與性別力。載於楊素真(主編),性別與護理(4-20頁)。臺北市:華杏。 王秀紅、楊詠梅、黃志忠(2010)。醫療體系中性別學養的意涵。醫療品質雜誌,4(5),75-79。 王秀雲(2008)。不就男醫:清末民初的傳道醫學中的性別身體政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刋,59,29-66。 王秀雲(2009)。太太醫學臺灣婦女醫學寶鑑(1950s-2000s)初探。臺灣社會研究季刊,76,119-177。 王桂芸、張淑蓉(2014)。世紀回眸-臺灣護理專業的演變與發展。護理雜誌,61(4),55-61。 王淑芳(2011)。性別差異與就醫行為。醫療品質雜誌,5(2),81-85。
成令方(2002)。性別、醫師專業和個人選擇:臺灣與中國女醫師的教育與職業選擇,1930-1950。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4,1-41。 成令方(2010)。為什麼醫療需要有性別觀點。臺灣醫學,14(5),560-563 成令方(2011)。護理職場中的性別觀係。護理雜誌,58(6),10-14 成令方(2012)。護理專業與性別視角。載於楊素真(主編),性別與護理(42-61頁)。臺北市:華杏。 成令方(2013)。護理工作:為未來護理人員上的一堂課。載於游美惠、楊幸真、楊巧玲(主編),性別教育(245-263頁)。臺北市:華都文化。 成令方(2017)。跨界的性別與醫療教育。臺灣社會學會通訊,86,27-30。 朱慧蘭(2003)。男性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形成與鬆動。應用心理研究,17,85-119。 李佳燕(2008)。醫療專業中的性別照護。醫療品質雜誌,22(6),83-85。 李美秀、馬淑清、許欽津(2011)。關懷理念在臺灣之臨床實務與醫護教育的應用情形。臺灣醫學人文學刋,12(1-2期),116-130。 李美枝、鐘秋玉(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6,260-299。 李貞德(2000)。中國古代醫療史與性別-從漢唐之間的母職談起。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55,50-51。 李貞德(2003)。唐代的性別與醫療。載於鄧小南(主編),唐宋女性與社會(415-446頁)。上海:辭書。 李素貞(2008)。關懷在護理倫理理論中之定位-女性主義觀點。弘光學報,53,43-54。 李雅芬、楊玉娥(2012)。以男護生於婦產科病房實習反思護理的性別平等意識。領導護理,13(4),2-8。 李雅芬、楊玉娥、涂嘉玲(2013)。看見性別或專業-男護生於婦產科病房之實習經驗。護理雜誌,60(3),64-72。
李麗君、陳彰惠、楊玉娥(2010)。性別差異對男性護理人員關懷照護之影響。護理雜誌,57(1), 77-81。 性別主流化- 促進婦女權益及兩性平等的一項全球性策略(2016年)。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取自http://www.lwb.gov.hk/Gender_Mainstreaming/chi/introduction.html 性別平等幸福升等(2017年12月)。行政院性別平等委員會。取自https://www.gec.ey.gov.tw/Content_List.aspx?n=AFBAFABE2BDA9035 林貴滿、李選(2010)。由性別觀點探討男性護理人員在護理專業之發展。澄清醫護管雜誌,6(2),44-48。 洪麗卿(2015)。一位國小女性教師開展性別意識之敍事探究。壹北市立大學學報,46(1),51-72。 胡藹若(2006)。台灣婦女教育之探討-就兩性平權的觀點而言(1949~2005)。復興岡學報,87,307-330。 徐侑瑩、唐婉君、張玉坤、馬素華(2013)。臺灣男性護理人員工作價值觀及其相關影響因素之探討。護理雜誌,60(2),50-59。 徐宗國(2001)。拓邊照護工作:男護士在女人工作世界中得其所在。臺灣社會學刋,26,163-210。 徐宗國(2015)。隱藏性的工作?情境管理作為男護士在女性行業中的工作策略。本土心理學研究,44,151-208。 徐宗國(2016)。認出認同與應用男性身份:男護士在女人行業中的工作策略。應用心理學研究,65,129-196。 徐金會(2004)。人類性別的生物學基礎。曲阜師範大學學報,30(1),85-87。 徐畢卿(2012a)。新一代南丁格爾與護理認同。載於楊素真(主編),性別與護理(159-177頁)。臺北市:華杏。
徐畢卿(2012b)。照顧與關懷的性別視角。載於楊素真(主編),性別與護理(178-192頁)。臺北市:華杏。 張如慧(1997)。多元文化社會的兩性教育改革- 從女性教師的性別角色談起。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邁向未來的課程與教學(81-97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淑卿(2012)。臺灣護理史的性別關照。載於楊素真(主編),性別與護理(22-37頁)。臺北市:華杏。 張淑卿(2015)。臺灣護士形象的源起與建構:以《護士季刊》為案例的分析。長庚人文社會學報,8(2),257-299。 張媚(2017)。護理教育在護理專業發展中的角色。護理雜誌,6(1),5-10。 張菊惠(2005)。臺灣婦女就醫環境的省思。護理雜誌,52(3),5-9。 張詠翔、楊幸真(2016)。認識性別的多樣性-營造友善的就醫環境。高醫醫訊,36(6),11。 曹英(2013)。男性與護理工作。彰基護理,13(1),1-9。 畢恆達(2004)。女性性別意識形成歷程。通識教育季刋,11(1&2),117-146。 畢恆達(2011)。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新北市:小畢空間出版社。 陳向明(2007)。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建國、袁繼芳(2010)性別角色與女性休閒運動的研究。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 25(2),20-22。 陳莉玲(2017)。從職場性別倫理談性別教學。育達科大學報,144,137-150。 陸偉明(2016)。性別教育與生活。臺北市:雙葉書廊。 曾雅玲(1997)。護理界也需要兩性教育—談如何避免性別刻板印象對護生之影響。護理雜誌44,(3),56-60。 曾雅玲(2000)。男護士—探討隱藏在性別與職業角色下的問題。護理雜誌,47(1),69-73。 曾雅玲、陳靜如(2008)。男護士臨床護理工作之生活經驗。實證護理,4(1),61-70。 鈕文英(2012)。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黃俊哲、郭英玲(2011)。男性護理人員職業發展現況之探討。護理雜誌,58(6), 90-94。 黃惠滿、高家常、孫凡軻、候佩儀(2010)。隱私權及病人隱私權之概念及法律規範。長庚護理,21(3),314-322。 楊巧玲(2013)幼教工作:適合女生來做。載於游美惠、楊幸真、楊巧玲(主編),性別教育(225-244頁)。臺北市:華都文化。 楊佩陵、蔣立琦、楊嘉禎、高啟雯、杜友蘭(2014)。為國舉才:軍護使命與課程發展。源遠護理,8(1),5-13。 楊幸真(2012a)。了解性別與性別關係。載於楊幸真(主編),性別與護理(89-110頁)。臺北市:華杏。 楊幸真(2012b)。陽剛特質與陰柔特質。載於楊幸真(主編),性別與護理(111-131頁)。臺北市:華杏。 楊幸真(2013)。男成為孩:陽綱特質的學習路。載於游美惠、楊幸真、楊巧玲(主編),性別教育(51-76頁)。臺北市:華都文化。 楊政議(2000)。男護士的緣起、發展與相關研究。護理雜誌,47(4),47-51。 溫世頌(2007)。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三民。 溫世頌(2013)。心理學導論。臺北市:三民。 葉永文(2009)。醫療與文化。臺北市:洪葉文化。 葉重新(2013)。心理學。臺北市:辰皓。 劉盈君(2014)護理科學文本如何型塑護理專業中的性別照護。人文社會與醫療學刋,1(1),57-75。 劉霞(2012)。守貞與當代大學女生的自我概念。青年現象與問題研究,171,77-81。 蔡青青(1996)。自尊的概念。護理雜誌,43(1),90-94。 盧美秀(2017)。醫護倫理學。臺北市:五南。 蕭宏恩(2011)。性別、關懷與醫學倫理。臺灣醫學人文學刊。12,(1&2),50-65。 蕭郁溏(2014)。請問貴性?從「心別」與「身別」談性別。臺北市:白象文化 賴勇強(2006)。自我概念中自我認知的最初發展。紅河學院學報,4(4),55-60。 駱俊宏、林燕卿(2003)。性別刻板印象對男性護理人員的影響。臺灣性學期刋,9(2),95-102。 駱俊宏、陳勝皇、余幸宜、許秀月(2010)。以性別為基礎探析自尊對男性護理人員於臨床護理之影響。臺灣健康照顧研究學刋,8,22-37。 駱俊宏、陳勝皇、傅綢妹(2011)。性別角色期待的枷鎖:擺盪於「性別」與「專業」之間的男性護理人員。醫療品質雜誌,5(4),16-19。 鍾聿琳(1994)。專科護生產科實習之壓力源。護理研究,2(4),315-326。 鍾聿琳(1999)。生產支持。護理雜誌,46(6),77-82 叢培進、汪鳴(2008)。染色體、基因、環境與性別決定。教學月刊-中學版,9A,51-53。 嚴祥鸞(2009)。性別與工作:社會建構的觀點。臺北市:巨流。 蘇芊玲(2012)。性別平等與臺灣社會。載於楊素真(主編),性別與護理(68-75頁)。臺北市:華杏。 Archer, J., & Lloyd, B.(2004)。性與性別(簡皓瑜譯)。臺北市:麗文。(原著出版年:2002)。 Babbie, E. R.(2010)。社會科學究方法(劉鶴群、林秀雲、陳麗欣、胡正申、黃韻如譯)。臺北市:雙葉(原著出版年:2009)。 Basow, S. A.(1996)。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劉秀娟、林明寬譯)。臺北市:揚智文化(原著出版年:1992)。 Carter, R.(2011)。大腦的袐密檔案(洪蘭譯)。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99)。 Harding, J.(2008)。性的扮演:陰/陽特質的實踐(林秀麗、黃麗珍譯)。臺北市:韋伯文化(原著出版年:2008)。 Robbins S.P., &Coulter, M.(2006)。管理學(林孟彥譯)。臺北市:華泰文化(原著出版年:2005)。 Sax, L.(2006)。養男育女調不同(洪蘭譯)。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2006)。 Smith, B.(2008)。性與性別教育-發展心理學取向(蔡春美譯)。臺北市:華騰(原著出版年:2007)。
外文部份 Ajzen, I. (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50, 179-211 Berry, F. B. (1956). Florence Nightingale’s influence on military medicine. Bulletin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Medicine, 32(7), 547-553. Eisenhardt, K. M. (1989). 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4(4) , 532-550. Geddes, L. (2016). The complex circumstances that defined your gender.Retrieved from http://www.bbc.com/future/story/20160620-the-complex-circumstances-that-defined-your-gender Greenhalgh, J., Vanhanen, L., & Kyngas, H. (1998). Nurse caring behaviours.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27, 927-932. Keogh, B., & O’Lynn, C. (2007). Male nurses’ experiences of gender barriers: Irish and American perspectives. Nurse Educator, 32(6),256-259. Kouta, C., & Kaite, C. P. (2011). Gender discrimination and nursing: A literature review. Journal of Professional Nursing,27(1), 59-63. Onyemocho, A., Johnbull, O. S., Umar, A. A., Ara1, B. I., Raphael, A. E., Pius, E. O., & Polycarp, A. U. (2014). Preference for health provider’s gender amongst women attending obstetrics/ gynecology clinic, ABUTH, Zaria, Northwestern Nigeria.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Research, 2(1),2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