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莉婷(2011)。青少年的同居態度與婚姻期待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王冠雁(2014)。大學生媒體色情經驗與性態度行為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方韻(2014)。大學生性知識、性態度、一般性經驗與性偏差經驗之調查研究-以嘉義地區為例。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刊,10卷1期,1-22。
林清江(1999)。教育社會學。台北:國立編譯館。
林傳生(2003)。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林琬馨(2001)。大學生網路使用情形及其性態度、性行為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林秀娟(1999)。南區大學生依附類型與其性知識、性態度、性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林儒君(2006)。大學生同儕性話題互動與性態度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醫護科技學刊,8(1),46-64。
林松甫、許齡臻、陳泓劭(2003)。師院生性態度與性行為之相關性調查研究-以台中師院為取樣分析。社會科教育研究,(8),91-134。
江雅芳(2007)。大學生的性態度、性行為與網路交友性行為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李雅惠(2006)。大學生同居態度、同居經驗與心理福祉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李明蘭(2009)。青少年媒體色情經驗與性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何嘉雯(1998)。台北縣市大學生親子關係,婚姻態度對婚前性行為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吳湘琪(2013)。網路與性:大學生網路使用、性知識、性態度與性行為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吳至潔(2004)。未婚同居者之經驗及其意義--詮釋觀點的探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吳昱廷(2000)。同居伴侶家庭的生活與空間:異性戀 V.S. 男同性戀同居伴侶的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城鄉研究所,台北。
柯澍馨、何嘉雯(2005)。大學生親子關係、婚姻態度與同居行為之研究-以臺北縣市私立大學學生為例。餐旅暨家政學刊,2(4),593-609。
胡乾鋒(2003)。臺中縣青春期學生色情經驗、性態度與兩性教育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嘉義。陳宇芝(2003)。大台北地區大學生性知識、性觀念與性行為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美玲(2012)。大學生的性知識與性態度之探究。遠東科技大學,應用倫理教學與研究學刊,7(1),39-49。
陳奎憙(1999)。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翁恆盛、許孟勤(2012)。社會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曙笙(2005)。大學生接觸網路色情、性態度及性行為之調查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張榮富、陳怡伶(2009)。影響大學生未婚同居態度的因素:東海大學為例。「2009年社會與區域發展學術研討會」,台北:國北教大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
張華葆(1994)。 社會心理學。台北:三民。
張春興(2011)。張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黃登榆(1997)。網路色情現象初探:從閱聽人的角度談起。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嘉義。黃德祥(200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出版社。
楊錦登(2007)。大學生性知識與性態度對其性行為影響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楊靜利,2004。同居的生育意涵與同居人數估計。台灣社會學刊,32,189-213
鄭筠樺(2012)。大學生同居議題與親密關係教育需求。家庭教育雙月刊,36,P16-22。
蔡文輝(2011)。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劉清虔(1997)。情色vs.色情。新使者,40。
鍾宜吟(2008)。台灣地區民眾婚前同居、婚姻態度之相關分析。臺北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鍾宜吟、蔡明璋(2008)。婚前同居,婚姻價值與婚姻滿意度:台灣民眾的分析。研究台灣 5:43-72。
戴伯芬等(2014)。性別作為動詞:巷仔口社會學2。新北市:大家出版社。
簡維昌(2010)。不同世代未婚者之同居態度、同居經驗及其婚姻態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簡麗娟(2009)。台北市高中職學生接觸色情媒體經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簡維政(1993)。青少年性態度及性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青少年兒童福利學報,2,149-177。
羅憲哲(2007)。屏東縣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大學生性觀念、性態度與親密關係之相關性研究。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江福貞(2004)。其實你不懂我的心─由青少年身心發展特質談青少年次文化。嘉義大學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線上檢索日期:2015年12月2日。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0/40-26.htm
行政院主計處(2003)。主要國家女性同居及未婚生子概況。線上檢索日期:2015年12月2日。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6050&ctNode=1831
西文部分
Dewevre-Fourcade, M. (1991)。同居(許連高譯)。台北:遠流。
Kasearu, K. (2010). Intending to marry…students behavioural intention towards family forming. Trames, 14, 3-20.
Noller, P., & Feeney, J. A. (2006). Close relationships: function,forms, and process .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Manning, W. D., Longmore, M. A., & Giordano, P. C. (2007). The changing institution of marriage adolescents' expectations to cohabit and to marr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9, 559-575.
Williams, L., Kabamalan, M., & Ogena, N. (2007). Cohabitation in the Philippines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among young women and me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9, 1244-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