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0 20:1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饒聖宏
研究生(外文):Sheng-Hung Jao
論文名稱:思考地圖融入閱讀理解與寫作之研究-以國小中年級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Study on the Integration of Thinking Maps into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Writing - Taking Middle School Grade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吳有龍吳有龍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u-Lung W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義守大學
系所名稱:資訊管理學系
學門:電算機學門
學類:電算機一般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8
中文關鍵詞:閱讀理解思考地圖寫作教學
外文關鍵詞:reading comprehensionwriting teachingthinking map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16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應用思考地圖於三年級的國語科教學現場上,對於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提升,以及將閱讀理解轉換為有效的寫作教學策略之表現。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進行,以研究者任教之25位三年級學童為對象,自2018年2月至2018年6月,為期一學期,進行以思考地圖融入國語科閱讀理解及寫作教學研究。透過持續觀察、歸納及分析學生的摘要及寫作表現後,獲得研究結果如下:
1. 運用思考地圖結合摘要策略於國語課文教學之成效
1. 有助於學生對於訊息的處理,並連結個體記憶,達成有意義的學習。
2. 有效提升學生摘取重要訊息並整理摘要後訊息之能力。
3. 有助於促進學生之後設認知。
2. 思考地圖運用於寫作教學之成果
1. 能運用圓圈圖聚焦主題,擴散發想寫作素材。
2. 能運用泡泡圖掌控敘事要素。
3. 能運用流程圖釐清事件發展次序及動態細節描寫。
3. 運用思考地圖於讀寫教學之策略
1. 師生以思考地圖共構課文脈絡。
2. 運用不同類型思考地圖訂定寫作計畫。
3. 同儕合作學習。
4. 自評與互評。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thinking maps in the third-grade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scene, the improvement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 of students, and the conversion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to an effective writing teaching strategy.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using the action research method. The 25 third-grade students who were taught by the researchers were selected from February 2018 to June 2018 for a one-semester period to conduct a study of thinking and reading into the Mandarin language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writing teaching. After continuous observation, induc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student''s abstract and writing performance, the results obtained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use of thinking maps combined with abstract strategies in the teaching of Mandarin texts:
1. Help students deal with the message and connect the individual memory to achieve meaningful learning.
2. Effectively enhance students'' ability to extract important messages and organize their posts.
3. Help to promote students'' cognitive awareness.
Second, think about the results of maps used in writing teaching:
1. You can use the circle map to focus on the theme and spread the imagination material.
2. You can use the bubble chart to control the narrative elements.
3. Can use the flow chart to clarify the sequence of event development and dynamic detail description.
Third, the use of thinking maps in literacy teaching strategies
1.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ink about the map to construct the context of the text.
2. Use different types of thinking maps to set up a writing plan.
3. Collaborative learning.
4. Self-evaluation and mutual evaluation.
摘 要I
目 錄Ⅲ
圖目錄 V
表目錄 Ⅵ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5
第三節 名詞釋義7
第二章 文獻探討8
第一節 閱讀理解相關研究8
第二節 思考地圖相關研究24
第三節 閱讀策略相關研究45
第四節 閱讀寫作相關研究57
第三章 研究方法63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方法流程64
第二節 研究對象66
第三節 研究設計68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72
第四章 我的教學故事76
4
第一節 教學故事一:師生共構文本76
第二節 教學故事二:運用流程圖整理重要訊息84
第三節 教學故事三:應用泡泡圖呈現敘事要素94
第四節 教學故事四:運用圓圈圖於作文教學101
第五節 教學故事五:運用泡泡圖於作文教學 114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121
第一節 運用思考地圖於閱讀教學的有效方法121
第二節 運用思考地圖對學生摘要的表現125
第三節 運用思考地圖於寫作教學之結果與討論134
第四節 運用思考地圖於讀寫教學之策略與討論138
第五節 成長與反思142
參考文獻149
一、中文部分149
二、英文部分157
一、中文部分
1. 王瓊珠(2004) 。故事結構教學與分享閱讀。臺北市:心理。
2. 王慕瑄(2006) 。帶孩子到沙灘上築城堡─談閱讀與組織能力。國教新知,53(3),53-63。
3. 余民寧(1997) 。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台北市:商鼎文化。
4. 朱似萼(2007)。國民小學閱讀教育政策執行情形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桃園縣深耕書田追求卓越專案計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5. 呂宗昕(2008)。K 書高手。臺北市: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6. 曾志朗、洪蘭(2001) 。兒童閱讀的理念─認知神經心理學的觀點。教育資料與研究,38,1-4。
7. 曾志朗、洪蘭(2006) 。見人見智─大腦與心智的行動交響曲。台北市,天下文化。
8. 洪蘭(2002) 。活化大腦 激發創造力。天下雜誌,263,92-94。
9. 洪蘭 (2003) 。閱讀:新一代知識革命。台北市:天下雜誌。
10. 洪蘭(2004) 。兒童閱讀好處多。幼獅少年,330,92-93。
11. 洪月女譯(1998) 。談閱讀(原作者Ken Goodman 著)。台北市:心理。
12. 柯思涵、林文鶯(2010) 。閱讀推理能力的評量。國教新知,57(2),2-4。
13. 柯華葳(1993) 。語文科的閱讀教學。載於李咏吟主編。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pp307-349) 。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14. 柯華葳(2006) 。教出閱讀力。台北市:天下雜誌。
15. 柯華葳(2007) 。台灣需要更多「閱讀策略」教學。載於何琦瑜、吳毓珍主編:教出寫作力,191-200。臺北市:天下雜誌。
16. 柯華葳(2009) 。培養super 小讀者。台北市:天下雜誌。
17. 柯華葳(編)(2010) 。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18. 柯華葳、陳冠銘(2004) 。文章結構標示與閱讀理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36(2),185-200。
19. 柯華葳(2010a)。閱讀的關鍵,在思考。載於李佩芬主編:閱讀,動起來 3,閱讀力實戰關鍵:回到閱讀核心,提升思考力(PP. 23- 31)。臺北市:天下雜誌。
20. 柯姿伶(2009) 。圖形組織運用於國小二年級國語課文大意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21. 張玉成(1993) 。思考技巧與教學。臺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大限公司。
22. 張海森(2011 年8 月) 。2001-2010 年中外思維導圖教育應用研究綜述。中國電化教育,總295,120-124。
23. 張瀚中、陳均伊(2010)。融入閱讀策略於科學探究教學中新住民子女的閱讀策略表現。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58,33-64。
24. 張新仁 (1992) 。寫作教學研究─認知心理學取向。高雄:復文。
25. 張新仁 (2009) 。臺灣閱讀摘要研究回顧與前瞻。國科會人文處主辦之「臺灣閱讀研究回顧與展望」座談會手冊。
26. 張春興 (2003) 。教育心理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27. 張文彬(2007) 。澎湖縣國民小學實施閱讀教學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臺南市。
28. 張必隱 (1992) 。閱讀心理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
29. 張莉珍 (2003)。故事構圖策略與摘要策略對增進國小六年級低閱讀能力學生閱讀理解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桃園縣。
30. 林惠芬(2012)。國中學習不利學生在生物科文本閱讀之研究。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14,215-241。
31. 林清山、蘇宜芬(1992) 。後設認知訓練課程對國小低閱讀能力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與後設認知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252,45-267。
32. 林清山譯(1997) 。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原作者Richard E.Mayer)。台北市:遠流。
33. 林宜俐(2002)。整合繪本與概念構圖之寫作教學方案~對國小三年級學童記敘文寫作表現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34. 林巧敏(2009) 。推動國中小學童數位閱讀計畫之探討。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5(2),49-67。
35. 林秀娥(2007)。心智繪圖在國小五年級記敘文寫作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36. 林寶山譯 (1974) 。國家在危機之中─美國的教育改革計畫。高雄:復文。
37. 林寶貴、錡寶香(2000) 。中文閱讀理解測驗之編製。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9,79-104。
38. 林美珍編著(1996) 。兒童認知發展。台北市:心理。
39. 陳麗華(2008)。評介「為學習而設計的教科書」及其對我國中小學教科書設計與研究的啟示【Textbooks for Learning:Nurturing Children''s Minds,Marilyn J. Chambliss & Robert C. Calfee 著】。教科書研究,1(2),137-159。
40. 陳佩秀譯(2001) 。Arthur L.Costa & Bena Kallick 編。活化和運用心智習性。David Hyerle 著。思考地圖:活化心智習性的視覺工具(PP.91-105),台北市:遠流。
41. 陳智康(2008)。故事情境融入數學寫作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師在職進修語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42. 陳明蕾(2012) 。什麼是「閱讀策略」?【李佩芬 採訪整理】。載於柯華葳等著:閱讀,動起來 4,閱讀策略,可以輕鬆玩:臺北 VS. 香港 一課兩教,90-111。臺北市:天下雜誌。
43. 陳明資(2007) 。應用圖像思考策略於少年小說閱讀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44. 陳密桃(1992) 。從認知心理學的觀點談閱讀理解。教育文粹,21,10-19。
45. 陳靜宜(2005)。即席演講培訓之行動研究以三位國小學童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師在職進修語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46. 陳聖謨(1998) 。讓思考看得見─簡介「思考圖」在教學上的應用。國教之友,49(4),56-62。
47. 陳文安(2006)。國小學生摘要策略之教學研究—以六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48. 李麗霞(1990) 。新竹縣國小教師實施作文教學之現況調查。國教世紀,25(4),11-18。
49. 李吟(2000) 。認知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市:心理。
50. 李茂興譯(1998) 。教育心理學(原作者Guy R.Lefrancois 著)台北市:弘智文化。
51. 李素卿譯(2003) 。認知心理學(原作者Michael W.Eysenck & Mark T Keane著)台北市:五南。
52. 李欣蓉(2005) 。圖像化學習─在不同課程領域使用圖像組織(原作者Karen Bromley, Linda Irwin- De Vitis & Marcia Modlo 著)。台北市:遠流。
53. 李玉貴(2006) 。解構現行課文教學的忽育與實踐─從讀寫結合取向的寫作鷹架談起。載於國文作文教學的理論與實務 (1-55) 。台北市:心理。
54. 李玉馨(2006)。與大環境拔河的人:教改下國中國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上的困難和因應策略。彰化師大教育學報,9,23-64。
55. 李玉琇、蔣文祈譯(2010) 。認知心理學(第五版)(原作者Robert J.Sternberg著)。台北市;新加坡商聖智學習。
56. 連啟舜(2002)。國內閱讀理解教學研究成效之統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57. 劉惠卿(2006) 。概念構圖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國語文摘取大意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58. 劉明宗(2001) 。從讀者本位的觀點談閱讀與閱讀歷程─以古德曼的《談閱讀》為主。屏縣教育季刊,5,7-12。
59. 劉潔玲(2001)。香港中學中文科輔導教學模式的調查研究。教育曙光,44,64–72。
60. 蔡雅泰(1995) 。國小三年級創造性作文教學實施歷程與結果之分析。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61. 蔡雅泰(2006 年3 月) 。不能大意的大意教學。師友月刊,466,62-65。
62. 蔡玉貞(2010)。計畫寫作教學對於國小中年級學童在敘事類記敘文的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63.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64. 顏惠君(2011) 。閱讀教學探究:香港與臺灣經驗之比較。教育研究月刊,210,36-48。
65. 顏若映(1992)。教科書內容設計與閱讀理解之認知研究。教育心理與研究,15,101-128。
66. 梁財妹(1994 年5 月5 日) 。培養兒童摘去大意的能力。國語日報。
67. 梁雲霞譯(2003) 。大腦知識與教學(Teaching with the brain in mind)(原作者Eric Jensen 著)。台北市。遠流。
68. 吳敏而(1998) 。語文學習百分百。台北市:天衛文化。
69. 吳沐馨(2008) 。談閱讀教學策略。教師之友,49(2),77-78。
70. 吳裕聖(2007) 。鷹架概念構圖教學模式的建立與實施成效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71. 吳幸真(2012)。臺南市國民小學教師實施閱讀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習課程與教學碩士班,臺南市。
72. 吳英長(1998)。國民小學國語故事體課文摘寫大意的教學過程之分析。臺東師院學報,9,150-183。
73. 胡鍊輝(2001) 。教孩子輕鬆閱讀。台北市:國語日報。
74. 胡永崇(1995) 。後設認知策略對國小閱讀障礙學童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75. 秦麗花(2000) 。教師行動快易通。台北:翰林。
76. 秦麗花(2007) 。數學閱讀指導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洪葉文化。
77. 邱麗珍(2010) 。用思考地圖教導國小學生外語寫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78. 彭子芸(2012) 。思考地圖融入國小二年級故事體課文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79. 彭曉瑩(2009,7 月5 日)。資訊融入英語教育:以mind 42 軟體 繪製心智圖應用在英詩寫作。全國教師在職進修網教師專業發展電子報,7。2012 年7 月16 日,取自http://www4.inservice.edu.tw/EPaper/ep2/indexView.aspx?EID=220
80. 魏靜雯(2004) 。心智圖與摘要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與摘要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81. 邵冰如(2006 年8 月21 日) 。曾志朗、洪蘭 見人見智新書座談。聯合晚報。
82. PIRLS2006 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2005) 。關於PIRLS。取自http://www.sec.ntnu.edu.tw/PIRLS/PIRLS2006/
83. 陸怡琮 (2011) 。摘要策略教學對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童摘要能力與閱讀理解的成效。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6(3),91-118。
84. 翁麗鵑(2004)。摘取大意的教學—記敘文閱讀摘要策略教學設計。師友月刊,444,64-66。
85. 黃尤君(1996) 。台灣地區國小作文教學觀念演變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86. 施杏枝(2012) 。思考地圖融入國小低年級提早寫作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87. 杜淑貞(1996) 。國小作文探索。台北:學生書局。
88. 羅秋昭 (1999) 。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89. 羅文酉(2009)。看見自己的思考~以圖像組織提昇國小三年級學生寫作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臺東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90. Vygotsky,L.S(1962) 。Thought and language.Cambridge,MA:MIT Press.
91. 教育部(2011)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取自:http://teach.eje.edu.tw/data/files/class_rules/chinese.pdf。
92. 徐守濤(1994) 。兒童作文評鑑的探討。八十二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台北市。
93. 程嬇玲(2009) 。思考地圖運用於生活故事寫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94. 姜淑玲(1996) 。「對話式寫作教學法」對國小學童寫作策略運用與寫作表現之影響。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95. 藍乙琳(2008) 。晨讀10 分鐘─培養快樂閱讀習慣、增進學習力78 種高效策略。屏縣教育季刊,34,46-48。
96. 賴明貞(2004) 。國小社會科教科書可讀性分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5(3),111-127。
97. 何嘉雯、李芃娟(2003) 。交互教學法對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學生教學成效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1,101-125。
98. 謝錫金、林偉業、林裕康、羅嘉怡(2005) 。兒童閱讀能力進展─香港與國際比較。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
99. 楊菁菁(2010)。國民小學實施閱讀教學現況、困境與因應策略之研究--以南部一所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臺南市。
100. 蘇雲惠(2012)。國小ㄧ年級學童口與轉換書面語寫作教學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處教師在職進修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101. 施能宏 (1999) 。淺談學童的閱讀理解。國教輔導,38(5),19-23。
102. 鄭麗玉(2000) 。認知與教學。台北市:五南。
103. 夏清林等(譯)(1999) 。行動研究方法導論(原作者:Herbert Altrichter, Peter Posch & Bridget Somekh)。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1997)
104. 岳修平譯(1998) 。教學心理學─學習的認知基礎(原作者E.D.Gagne’,C.W.Yekovich,F.R.Yekovich 著)。台北市:遠流。
105. 簡馨瑩譯(2011) 。所有教師都應該知道的事─學習、記憶與大腦(原作者Donna Walker Tileston 著)。台北市:心理。
106. 孫易新(2001) 。心智圖基礎篇—多元知識管理系統。臺北縣:耶魯國際事業有限公司。
107. 鍾聖校(1992) 。認知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108. 周坤財(2004)。感官觸發導入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師在職進修語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二、英文部分
1. Alger, C. (2009). Content area reading strategy knowledge transfer from preservice to first‐year teaching. Journal of Adolescent & Adult Literacy, 53(1), 60-69.
2. Alvermann, D.E., Swafford, J., & Montero, M. K. (2004). Content area literacy instruction for the elementary grades. Boston: Pearson Education.
3. Kress, G.(1994).Learning to write.New York:Routledge..
4. Bean W.T., & Harper H. (2008). Content area reading: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art. In Lapp, D., Flood, J., & Farnan, N. (Eds. ), Content area reading and learning: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3rd ed.) (pp. 3-18). NY: Routledge Press.
5. Bryce, N. (2011). Meeting the reading challenges of science textbooks in the primary grades. The Reading Teacher, 64(7), 474-485.
6. Bean W.T. (2000). Reading in the content areas: social constructivist. In Kamil, M. L., Pearson, P.D., & Barr, R. (Eds.), Handbook of Reading Research: Volume III (pp. 629-644). Mahwah, NJ: Erlbaum.
7. Dole,J.A,Nokes,J.D.& Drits,D.(2009) Cognitive strategy instruction. In Israel, S.E, & Duffy,G.G.(Eds.),Handbook of research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PP.347-372).Routledge.
8. Fisher, D., & Frey, N. (2008). Student and teacher perspectives on the usefulness of content literacy strategies. Literacy Research and Instruction, 47(4), 246–263.
9. Fine, J., Zygouris-Coe, V., Senokossoff, G., & Fang, Z. (2011). Secondary teachers'' knowledge, beliefs, and self-efficacy to teach reading in the content areas: voices follow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Plakhotnik, M. S., Nielsen S. M., & Pane, D. M. (Eds.), Proceedings of the Tenth Annual College of Education & GSN Research Conference (pp. 24-28). Miami: 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10. Gillespie, C. & Rasinski,B.S.(1989).Content area teachers’ attitudes and practice toward reading in the content areas: a review. Reading Research and Instruction, 28(3), 45-67.
11. Vacca R. & Vacca, J. (2005). Content area reading: literacy and learning across the curriculum (8th ed). Boston, MA: Pearson
12. Hyerle, D. (2004). Student Successes With Thinking Maps (pp. 1-28). California, Corwin Press.
13. Conley, M.W. (2008). Content area literacy: Learners in context. Boston: Pearson Education.
14. Duke, N.K, & Pearson, P.D. (2002). Effective practices for develop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What research has to say about reading instruction, 3, 205-242.
15. Hyerle, D.(2008) Thinking Maps:Vidual Tools for Activating Habits of Mind.In A.L.Costa &B.Killick(Eds.),Learning and leading with Habits of Mind:16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for success(pp.149-173).Alexandria,VA: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16. Hyerle,D. (1991).Expand Your Thinking. In A.L. Costa(Ed.), Developing Minds: Programs for Teaching Thinking(pp.16-26) Alexandria,VA: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17. Hyerle, D.(2000). Thinking Maps:Visual Tools for Activating Habit of Mind.Retrieved August 20,2012, from http://www.thinkingfoundation.org/research/journal_articles/journal_articles.html
18. Hyerle,D.(2011) Thinking Maps as a Transformational Language For Learning.In David Hyerle(Ed),Students Successes With Thinking Maps (pp.1-12).Newbury Park,CA:Corwin press.
19. Kinney ‐ Sedgwick M.,& Yochum, N. (1996). Content area literacy instruction: viewpoints of elementary teachers and literacy professors. Reading Research and Instruction, 35(4), 298-315.
20. Kathryn I. M. & Kimberly K. (2003). Reading comprehension: Books & strategies for the elementary curriculum. Oxford: Scarecrow Press.
21. Reutzel,D.R.(1984). Story mapping: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comprehension. Reading World,16-25.
22. Rozmiarek,R.(2006).Improving reading skills across the content areas: Ready-to-Use activities and assessments for grades 6-12. CA: Sage.
23. Raphael, T.E, George, M, W, Catherine M, & Nies, A. (2009). Approaches to 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Israel, Susan E, & Duffy, Gerald G.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 PP.449-469) . Routledge.
24. Richardson, J.S, Morgan, R.F, & Fleener, C.E. (2012). Reading to learn in the content areas(8th ed.). Belmnt: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25. Siena, M. (2009). From rreading to math: how best practice in literacy can make you a better math teacher, grades K-5. CA: Sausalito.
26. Kintsch (1998). Comprehension:A paradigm for cogni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7. Novak,J.D.& Canas,A.J.(2008).The Theory Underlying Concept Maps and How to Construct Then.Florida Institute for Human and Machine Cognition.Retrieved from http://cmap.ihmc.us/Publications/ResearchPapers/TheoryCmaps/TheoryUnderlyingConceptMaps.htm
28. Kragler, S., Walker, C.A. & Martin, LE. (2005). Strategy instruction in primary content textbooks.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59(3), 254–261.
29. Dye,M.(1993).Graphic Organizers to the Rescue ! Teaching Exceptinoal Children.Jan/Feb 2000,32(3),72.
30. Coutinho,S.(2008)Self-Efficacy,Metacognition,and Performance.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Pschology.2008,10(1),165-172.
31. Davies, M. (2011). Concept mapping, mind mapping and argumentmapping: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and do they matter? High Educ, 2011, 62, 279–301.
32. Jiang, X. & Grabe, W. (2007). Graphic Organizers in Reading Instruction: Research Findings and Issues. Reading in a Foreign Language, 2007 Apr, 19(1), 34-55.
33. Kinney ‐ Sedgwick M.,& Yochum, N. (1996). Content area literacy instruction :viewpoints of elementary teachers and literacy professors. Reading Research an Instruction, 35(4), 298-315.
34. Misulis K.E. (2009). Promoting learning through content literacy instruction. American Secondary Education, 47(3), 10–19.
35. Moje, E.B, Stockdill, D., Kim, K., & Kim, H. (2011). The role of text in disciplinary learning. In Kamil M. L., Pearson P. D., Moje E. B., & Afflerbach P. (Eds.), Handbook of Reading Research: Volume IV (pp. 453-486). Routledge.
36. Urquhart, V., & Frazee, D. (2012). Teaching reading in the content areas: if not me, then who? (3rd ed). VA: ASCD.
37. Medina C. (2008). Successful strategies for reading in the content areas (2nd ed. ). CA: Shell Education.
38. Ulusoy, M., & Dedeoglu, H. (2011). Content area reading and writing: Practices and beliefs. Australi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36(4), 1-1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