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方春蘭(1995)。台灣古蹟維護之探討。史聯雜誌,26,1-22。
2.王榮愷(1996)。商業環境視覺設計-重塑都市環境美學。商業現代化,18,17-18。
3.王瑞卿(2001)。購物中心「探路系統」指標設計原則之研究。中原設計學報,4(1),23-41。
4.王薇(2004)。城市步行街環境設計初探。工業建築,34(12),36-38。
5.王玫方、蔡瓊瑤(2005)。消費者對化妝品包裝設計要素的偏好度之研究。圖文傳播藝術學報,15-26。
6.王藍亭、黃詩珮(2005)。硬幣圖像之視覺辨識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類,36(2),1-18。
7.王藍亭、陳怡誼(2010)。盾形標誌之視覺圖像傳達研究。設計與環境學報,11,33-51。
8.王韋堯、周穆謙(2010)。包裝品牌命名字形設計差異化及其視認性研究。設計學報,15(1),1-22。
9.江淑吟(2015)。色彩組合偏好與產業商標圖/地色彩適合度對產品評價之影響。設計學年刊,3,305-324。
10.何培夫(1986)。古蹟維護及其問題之剖析。高雄文獻,26/27,43-64。
11.李重耀(1987)。從古蹟的修復技術及維護觀念談建築界今後的共勉。營建世界,74,26-34。
12.李重耀(1987)。為古蹟保存與維護進言。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13(1),44-47。
13.邱淑蘋(1997)。公共圖書館破壞行為之研究-原因、結果及預防之道。台北市立圖書館館訊,15(2),1-10。
14.李素馨(1999)。都市視覺景觀偏好之研究。都市與計劃,26(1),19-40。
15.李繼尊(2000)。淺談營建工程與古蹟維護。六堆雜誌,78,12-13。
16.李新富(2003)。環境視覺規劃與設計要點之探討。商業設計學報,7,201-228。
17.邱宗成、洪明宏、王伯勛(2006)。嘉義縣旅遊視覺圖像之建構以地區導覽圖及設施為例。樹德科計大學學報,8,347-306。
18.李傳房、何晉亭、林佳慧(2007)。交通標誌辨識能力之研究。工業設計,35(2),130-137。
19.阮綠茵、管倖生(2010)。色彩知覺與產品創意設計。科學發展,453,30-42。
20.邱英浩、張至敏(2013)。環境色彩對城市意象之影響:以桃園縣大溪老街為例。都市與計劃,41(1),81-102。
21.李宗薇、鄭雅文(2014)。以訊息設計原則探討「Yahoo!奇摩」版面設計及個人化服務。國民教育,54(6),91-100。
22.林品章(1996)。商業環境視覺設計之我見。設計,71,58-60。
23.林品章(1997)。從社區總體營造觀念談商業環境視覺設計。臺灣手工業,63,14-17。
24.林榮泰(1998)。文化差異影響公共標誌認知的研究。設計學報,3(2),13-29。
25.林慶利、管倖生(2005)。台灣標誌設計的發展和未來趨勢。設計研究,5,84-92。
26.林昆範(2008)。色彩的視覺與應用。科學發展,428,62-69。
27.周美利、蔣丞哲、邱致清(2009)。色彩之意象對受測者短期記憶與感知之影響。崇右學報,15(2),153-166。
28.林廷宜(2009)。視覺資訊設計的基礎元素與概念。設計學研究,15(1),61-86。
29.林純如(2012)。網路視覺標誌設計的意象與造形認知研究-以Google Doodles的設計表現為例。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碩士論文,新北市。30.林銘煌、王靜儀(2012)。以眼動路徑探討多義圖形的辨識歷程。設計學報,17(2),49-72。
31.林葭瑀、羅尤娟(2015)。為山域許一個更安全的未來-公私協力設置簡易標示系統機制。台灣林業,41(5),44-51。
32.柳婉郁、汪俞靜、蕭靖宇(2014)。觀光意象對遊客滿意度與行為意向影響之研究-以九份老街為例。人文社會學報,7(1),57-94。
33.洪悅甄、劉宥瑩、陳孝銘(2017)。淡水城市文化之色彩分析-初探。東方學報,37,77-87。
34.宮澤功(1998)。指標設計與都市空間。設計,82,71-73。
35.桂雅文(2013)。藏在公共標誌裡的文化訊息。美育,193,2-17。
36.陳以超(1986)。英國古蹟之保存維護。史聯雜誌,9,3-19。
37.陳明石(1988)。都市的個性創造。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14(11),109-112。
38.陳明宏(1997)。從文化觀點談公共標示設計。設計,75,54-56。
39.陳建雄(1998)。色彩辨識度與應用在使用者介面設計上的探討。工業設計,27(2),58-63。
40.陳曉菲(2000)。視覺認知訓練之應用教學。書畫藝術學刊,8,53-65。
41.陳郁佳(2001)。視覺傳達效果的實證研究。藝術學報,67,33-46。
42.郭介誠(2003)。以圖像符碼視覺語彙營造國際化的生活環境。研考雙月刊,27(3),29-40。
43.莊修田(2007)。室內設計作品之創意評量、美感判斷與視覺偏好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44.康台生、呂靜修(2007)。視覺、標誌符號與表徵。設計研究學報,1,78-89。
45.陳燕玲(2009)。文化符號認知對設計美感體現的作用:以2008北京奧運標誌設計為例。藝術論衡,2,167-187。
46.陳美娟、莊素貞、葉欣宜(2010)。色彩對比對弱視生閱讀之影響。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5,14-20。
47.陳可馨(2011)。高雄市立兒童美術館指示標誌設計創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48.陳昭榮(2012)。文化資產保存法古蹟定義範圍的思辨。文化資產保存學刊,20,5-26。
49.陳俊宏、李貴連、嚴貞(2013)。包裝設計前後與搭配嗅覺刺激對腦波影響之研究。科技學刊,22(1),51-63。
50.莊育鑫、李傳房、楊旻洲(2014)。模擬不同環境條件對視認可變資訊標誌之影響。科技學刊,23(1),65-75。
51.陳進東(2015)。泰雅族文化元素應用於茶葉禮盒包裝之創作-以新佳陽部落梨山茶為例。景文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數位文創設計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新北市。52.陳宗鵠、施瑤煖、徐南麗(2016)。色彩能量於健康住宅之應用。健康與建築雜誌,3(3),1-10。
53.黃秀政(1991)。談文化資產的維護--以古蹟為中心。台灣文獻,42(1),261-264。
54.張清波(1993)。視距視角改變對於看版字體大小影響之研究。技術學刊,8(3),379-386。
55.張俊彥、蔡協欣、翁仕堯(1995)。從環境認知觀點探討遊客破壞行為之成因分析-以台中市中山公園為例。戶外遊憩研究,8(3),67-89。
56.黃敬賢(2000)。太極標誌設計之造形研究。藝術論文集刊,15,1-21。
57.張雨青(2006)。標示系統之功能與設計原則。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9(2),77-88。
58.張勝添(2008)。古蹟再利用與文化創意產業之研究-以淡水紅毛城為例。國立台灣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59.張文郁(2010)。交通號誌、標誌、標線之性質及其救濟。臺灣法學雜誌,157,109-115。
60.張子涵、黃雅卿、陳俊宏(2011)。色彩嗜好性別說之理論探討與驗證。商業設計學報,15,57-76。
61.黃敬賢、楊清田(2012)。以符號學觀點解析太極圖像標誌設計之符號運用。藝術論文集刊,18,87-116。
62.曾絲宜(2012)。圖文傳播課程導入環境教育之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新北市。63.黃志雄(2016)。以眼動探討符號元素對發展遲緩幼兒及同儕溝通圖形符號辨識差異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41(3),67-98。
64.黃元儷、陳文誌(2016)。色彩複雜度的主觀與客觀評估初探-以都市街景為力。工業設計,44(1),31-36。
65.楊朝明、周郁軒(2013)。不同認知需求層級與雙關修辭品質對於平面廣告記憶的影響。設計學報,18(1),1-24。
66.楊增華、鄭雅筠(2013)。環境態度與情境因素對遊客破壞行為之影響-以陽明山國家公園遊客亂丟垃圾行為為例。戶外遊憩研究,26(4),83-98。
67.管倖生、洪嘉永、陳肇杰(1991)。色彩的情感距離之研究。成功大學學報,26,199-211。
68.廖信、馬立懿、楊瑞吉(2009)。台灣雜誌封面色彩配置之初探。印刷科技,25(1),54-65。
69.廖慈純(2010)。視覺思考融入色彩學課程設計與實施之行動研究。師說,217,4-18。
70.趙曼白、黃任億、李永棠、林國良、廖又葶、鄭雅方、林靖翎、彭桂瑤(2011)。關渡濕地遊客遊憩行為認知與規範之研究。德霖學報,25,141-162。
71.廖世義、鄭喬云(2013)。綠色EQ對消費者品牌評價之影響-以碳足跡標章知覺為中介變項。中小企業發展季刊,27,81-106。
72.榮芳杰(2017)。以價值為基礎的古蹟管理維護計畫架構:臺灣、澳大利亞與英國之比較研究。建築學報,99,97-121。
73.廖卿枝、謝德旺、許雅嵐、吳尚融(2017)。表格中襯背景色設計模式對菜單資訊閱讀之影響。設計學年刊,5,139-160。
74.劉怜芬(1992)。視覺教材設計研究-色彩之探討-。視聽教育雙月刊,34(1),10-15。
75.劉寧顏(1993)。談古蹟之維護問題。史聯雜誌,23,116-126。
76.蔡進興(1996)。平面設計師風格形成背景之研究以資深設計之海報設計為對象。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77.蔡聰淵(2000)。「文化資產保存與維護研習」心得報告。書苑,46,79-85。
78.閻偉傑、黃玲君、翁志昇、姚怡君(2003)。台北地區民眾對於公共化妝室標示牌辨識度與美感度之探討。圖文傳播藝術學報,62-82。
79.蔡啟清(2005)。文字標誌設計的創作實務。設計實戰,23,26-30。
80.劉萱、楊椏智、林志鴻(2006)。以眼動追蹤法探討圖文與視覺認知之關係。資訊傳播學報,148-157。
81.蔡奇睿(2007)。淺談標誌設計的構思與創意。藝術欣賞,3(2),49-57。
82.蔡進興(2011)。三階段設計法課程教案,台北:景文科大。
83.劉財龍、郭嘉珍(2013)。遊客行為意圖之研究:以主題樂園為例。大仁學報,42,31-47。
84.賴瓊琦(1987)。色彩意象調查及分析。臺北工專學報,20,221-245。
85.賴永貳(2001)。文物保存管理維護理念舉隅。故宮文物月刊,19(2),46-53。
86.魏健宏、李友仁、林士敏、林豐福、張仲杰(2006)。應用駕駛績效與安全評估流程實作於駕駛模擬系統之研究。中華道路,45(4),11-27。
87.賴文英(2014)。從美學觀點談文學欣賞。美育,201,58-65。
88.龍冬陽、李建國(1996)。商業環境視覺設計。設計,69,56-59。
89.戴孟宗、廖信、楊宜瑄(2010)。色彩形容詞與感知強度指標之研究。中華印刷科技年報,230-246。
90.顏鎮榮(2004)。圖像視覺認知與認知結構之探討。嶺東學報,15,205-220。
91.嚴貞、孫志誠(2001)。環境指標設計文字視認性之研究-以門牌號碼設計為例。科技學刊,10(4),313-325。
92.蘇文清、嚴貞、李傳房(2007)。符號學與認知心理學基礎理論於視覺設計之運用研究-以“標誌設計’’為例。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3(1),9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