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丁維新(1998)。警察勤務新論。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文崇一、楊國樞(2000)。訪問調查法,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臺北:東華。
內政部警政署警政知識聯網(2015)。警察性別政策推動情形統計資料,頁1-7。
田蘊祥(2002)。公務人員工作壓力之世代差異研究:以考試院部會機關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政治研究所,臺北。
白景文(1997)。工作價值觀、領導型態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性研究:以研華集團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吳靜吉、潘養源、丁興祥(1980)。內外控取向與工作滿足及績效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學報,41,頁61-74,臺北。吳聰賢(1983)。農村青年職業興趣、工作價值與職業選擇之關係研究。行政院青輔會,臺北。
吳秉恩(1985)。組織行為學。臺北:華泰書局。
吳芝儀、廖梅花等譯(2001)。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嘉義:濤石文化出版社。
吳家來(2008)。警察人員工作滿足與工作投入之研究—以花蓮縣警察局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余致力(2007)。性別差異對公共管理者任用之影響:代表性文官體系的理論省思與實證探討。國家菁英季刊,3(4),頁61-84。李湧清(1996)。警察勤務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桃園。
李湧清(2000)。論當代民主社會中警察的角色與功能。中央警察大學警察叢刊,30(6)。
李青芬、李雅婷、趙慕芬合譯(1998)。組織行為。臺北:華泰書局。
李震洲、王成基、劉約蘭(2007)。警察人員相關考試建制、發展及其未來改進之研究。國家菁英季刊,3(1),頁127-151。李彥穎,2017年1月10日。雙警消工作危險性高,基層:年金絕不能少。TVBS新聞。取自https://news.tvbs.com.tw/life/699411。閱覽日期2017年7月7日。
呂佩恩(2013)。職場性別平權研究-以軍事職場與普遍職場性騷擾問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國防大學,桃園。林幼琦(1997)。台灣女警的工作處境與困境。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林振華(2007)。臺灣女性警察人員職場角色意識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
林潔玲,2014年8月29日。雙漲!基本工資調漲3.81%月薪37,208元時薪120。ETNEWS新聞雲。取自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0829/395405.htm。閱覽日期2017年7月7日。
胡雅芬(2010)。新進基層特考女警工作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施能傑,2015年01月14日。新聞警察薪水不夠高嗎。蘋果即時新聞。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0114/541434/。閱覽日期2017年9月27日。
章光明(2000)。警察業務分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陳禮中(1976)。論女警工作。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7(2),頁53-55。
陳純瑩(1997)。台灣女警的創建與發展初探。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5,頁17-54。
陳明傳、李湧清、朱金池、章光明合著(2006)。警察行政。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陳添壽(2000)。政經轉型與警察角色變遷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33 (2),頁26-35。陳淳斌(2014)。我國外勤女警執行勤務及工作適應問題。收錄於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評論,頁1-2。
陳啟中(2015)。女警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義守大學管理學院碩博士論文,高雄。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書局。
張潤書(2000)。行政學,四版。臺北︰三民書局。
張又心、范廷育、温鉯雯、簡敬家(2016)。警察壓力探討之研究以國道警察為例。銘傳大學社會與安全管理學系專題研究,臺北。
翁翠芳(2002)。台灣地區警察人員社會支持與工作壓力對其飲酒行為之影響。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33(1),頁21-46。
翁榮華(2006)。警察人員工作特性與工作壓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翁翠芳(2007)。性別多元化與組織績效之研究:女警比例會影響犯罪發生率嗎?行政暨政策學報,56,頁85-116。
徐瑋伶(2003)。工作動機研究之回顧與前瞻。應用心理研究,(19),頁89-113。
常曉鈴(2009)。台北市外勤女警職場安全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
涂雄翔(2008)。警察在政治體制中角色之研究(1949~2005)。國立中山大學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高光義(2013)。性別職業隔離對派出所女警工作影響與組織調適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公民與社會教學碩士論文,臺北。
戚樹誠(2010)。組織行為:台灣經驗與全球視野。台北︰雙葉書廊。
曹際旺(2004)。領導類型、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之探討-以國軍某單位為例。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商綉慧(2003)。台灣地區女警工作與角色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許士軍(1977)。工作滿足個人特徵與組織氣候─文獻探討與實記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臺北。許春金、陳玉書、黃蘭媖、柯雨瑞、黃明昭、黃曉芬(2004)。警察機關在修復式正義理論中角色扮演之研究。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委託研究報告,PG9308-0326,093-301010200C1-007。
許乃丹(2010)。是性道德或身體自主權?—性騷擾防治法實務運作爭議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莊弼昌,2016年9月7日。警察交通安全素養夠嗎。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7339/1944759。閱覽日期2017年7月8日。
曾浚添、林瑞欽(2003)。警察勤務時制對基層員警在工作規畫及生活上適應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34(1),桃園,頁119-140。楊清江(1996)。警察勤務(新論)。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楊濰萍(2006)。在陽剛職場中打滾的女人-以台灣基層女警的職涯路徑為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楊惠真(2009)。鐵路警察人員情緒勞務負荷對工作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楊美芳(2009)。對於影響女性警察人員工作表現因素之探討-以第一屆女警楷模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公共事務管理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東。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等編(2012)。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方法上冊。臺北:東華書局。
葉倩妏(2009)。工作負荷、工作家庭衝突與工作滿意度之關聯研究論文。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
葉毓蘭(2004)。女警政策的回顧與前瞻。中央警察大學學報,41,桃園,頁107-132。
葉臻,2017年1月11日。6都警民比例桃園最懸殊。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111000483-260107。閱覽日期:2017年8月26日。
趙連順(2015)。警察基層主管情緒勞務對工作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新北市政府警察局為例。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論文,新北市。廖修鴻(2015)。臺北市派出所女性警員工作壓力之研究。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劉炯炫(2010)。外勤女警勤務適應之研究:以臺北市中正第二分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蔣基萍(1984)。我國女警工作之調查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蔣基萍(1994)。臺灣地區女性警察自尊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24(4),頁147-181。
羅昌發(2008)。政府採購法與政府採購協定論析。臺北:元照圖書出版社。
鄭安盛(1989)。我國警察人力資源管理之研究:從現有人力評估觀察。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蔡良文(2007)。我國公務員俸給與福利制度相關議題之分析。考銓季刊,(51),頁12-14。黎文明(2001)。我國警察人員陞遷制度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謝文彥(2002)。親密關係殺人犯罪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論文,桃園。
謝麗秋(2011)。公務員調薪法制化之評析。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評論,頁1-2。
賴政忠(2001)。調查局外勤調查員工作績效制度與工作壓力之研究。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89thu00636019。薛錦春(2014)。女警在工作職場扮演角色、壓力及其因應策略之質性研究-以屏東縣警察局為例。國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簡建中(1984)。績效需求評估。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蕭仁豪,2017年3月9日。關於婦女節,你應該看見的女性警察。蘋果即時新聞網。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70309/1072249/。閱覽日期2017年7月8日。
內政部警政署全球網站(2015)。現行「警察性別政策」推動情形,頁1-3。
內政部警政署人事室全球網站(2016),警察人事統計資料。
桃園市政府警察局全球網站(2017),警察機關簡介資料。
國家教育研究院(2000)。教育大辭典,參與管理名詞解釋。
貳、西文部分
Adams, J. Stacey (1963),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Inequity”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7( 5), pp. 422-436.
Alderfer, C. P.(1969), “An Empirical Test of a New Theory of Human Need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4(2),pp. 142-175.
Armeli, S., Eisenberger, R., Fasolo, P., & Lynch, P. (1998).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and Police Performance: The Moderating Influence of Socioemotional Need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3(2), pp.288-297.
Allen, N. J. & Meyer, J. P. (1990). The Measurement and Antecedents of Affective, Continuance and Normative Commitment to the Organization. C. A.: Sage Publications.
Ashforth, B. E. & M. Fugate. (2006).“Attributional Style in Work Settings: Development of a Measure.”Group &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12(3), pp. 12-29.
Chao, G. T., O'Leary-Kelly, A. M., Wolf, S., Klein, H. J., & Gardner, P. D. (1994). Organization Socialization: Its Content and Consequence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5(5), pp.730-743.
Cambell, J. P., et al. (1970), Managerial Behavior, Performance, Effectiveness, N. Y. : Mcgraw-Hill.
Cribbin, James J. (1972). Effective managerial leadership. N. J.: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Deegan, M. J. (2011). Self, War, and Society: George Herbert Mead's Macrosociology. N. J.: Transaction Publishers
Hoppock,R(1935). “Job Satisfaction,”,New York︰Hamper&Row.
Frederick Herzberg (1959). Bernard Mausner, & Barbara Bloch Snyderman, “The Motivation to Work”. New York : Wiley.
Kalleberg, Arne L.,(1977), “Work Values and Job Rewards: A Theory of Job Satisfac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42, pp.124-143.
Karsh, B., Booske, B. C. ,&,Sainfort, F. (2005). Job and Organizational Determinants Ofnursing Home Employee Commitment,Job Satisfaction and Intent to Turnover. Ergonomics, 48(10), pp.1260-1281.
Locke, A., 1976.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Job Satisfaction, 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Marvin Dunnette, ed, Chicago: Rand McNally, pp.1297-1350.
Martin, S. E. (2004) .The Interactive Effects of Race and Sex on Women Police Officers. In McGraw Hill.
Munir, F., Jones, D., Leka, S., & Griffiths, A.(2005). Work Limitations and Employer Adjustments for Employees with Chronic Illn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28(2), pp.111-115.
Price, J. L. ,&C. W. Mueller (1981). “A Causal Model of Turnover for Nurses.”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4(3), pp.543-565.
Porter, L. W. , &D. Lawler, E. E.(1968) .Managerial Attitudes and Performance. Homewood, Ill.: R. D. Irwin.
Robbins, S. P. (1996).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 (7th ed). New York︰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c.
Shimoni, T., Ronen, S., & Roziner, I.(2006). Predicting Expatriate Adjustment: Israel as a Host Count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ross Cultural Management : CCM, 5(3), pp.293-312.
Smith﹐P.C.﹐Kendall﹐L.M.&Hulin,C.L.(1969).Measureement of satisfaction in work and retirement﹐Chicago︰Rand McNally.
Tzuner.Maanen, J. (1990).Organization Staffing and Work Adjustment.NEW York:Prager.
Takeuchi, R., Wang, M. , & Marinova, S. V. (2005).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Psychological Workplace Stain During Expatration: A 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Personnel Psychology, 58(4), pp.925-948.
Vroom, V.H.(1964).Work and motivation. New York︰John Wiley&Sons, Inc.
Wang, X. ,& Sangalang, P. J. (2005). Work Adjustment and Job Satisfaction of Filipino Immigrant Employees in Canada. Canadian Journal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22(3), pp.24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