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17:3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鄞玲苓
研究生(外文):YIN, LING-LING
論文名稱:大學生智慧型手機成癮之調查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for Smart Phone Addi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指導教授:林政德林政德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 CHENG-TE
口試委員:林政憲凃保民
口試日期:2019-07-01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康寧大學
系所名稱:企業管理研究所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7
中文關鍵詞:智慧型手機智慧型手機成癮因素大學生
外文關鍵詞:SmartphoneSmartphone AddictsUniversity Student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72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2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論文在探討大學生智慧型手機使用情形、智慧型手機成癮現況和影響因素。藉由探討相關文獻,依據「智慧型手機成癮量表」為研究工具,採用網路問卷調查法,以大學學生為樣本,採便利抽樣,期望藉由網路問卷能更近一層瞭解大學生智慧型手機成癮的因素。
(一)、智慧型手機的使用現況
1.本研究結果顯示有高達99.8﹪的學生使用智慧型手機,九成以上使用智慧型手機有三年以上的經驗,八成五以上的大學生每天花三小時以上在使用智慧型手機,最常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時段是在課後及放學時間。
2.大學生使用智慧型手機的功能及目的是以社交性和娛樂性及查資料為主,而使用智慧型手機最常連絡的對象以朋友最多其次是家人,大學生認為使用智慧型手機的好處是便利性與紓解壓力,壞處則以選擇「身體機能變差」及「浪費時間」。
(二)、智慧型手機成癮情形
本研究結果顯示有14.5%的大學生達預警級,更有29.1%的學生達危險級。針對手機成癮情形分析結果顯示「性別」不同、不同「年級」、「使用年資」、「每日平均使用時間」都會影響大學生智慧型手機成癮程度。
(三)、智慧型手機成癮的因素
1.大學生在「成績表現」及「課業壓力」均達顯著差異,表示成績表現越差及課業壓力越大在智慧型手機成癮程度上也越嚴重。
2.在社會與環境因素方面,「家長經常限制」、「家人關係不好」及「學校生活滿意度不滿意」智慧型手機成癮程度高。
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一是對學校單位之建議,二是對家長之建議,三是對學生之建議,希望本研究能有利於教育相關單位及家長和學生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iscuss how the smartphone spread in the university campus in Taiwan, and the behavior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o use smartphones. A descriptive survey design was adopted to collect the data, and to assess how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get smartphone addicts accordingly.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reach up to 99.8% of university students use smartphones; 90% of university students use smartphones more than 3 years, and 85% of university students use smartphones more than 3 hours per day, the major time slot of using smartphone is after classes.
The entertaining/social medias and searching for data are the major functions to use smartphone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most of them use smart to contact their friends, followed by family. The advantages of using smartphone are convenience and pressure releasing, the disadvantages of using smartphone are health deterioration and wasting time.
The results also revealed that up to 14.5% of university students reach a “alarm level” and 29.1% of university students reach a “dangerous level” to smartphone addicts.
The more years or the more time per day they use smartphones; the more tendency to get smartphone addicts.
The findings and suggestions of this study may serve as a guide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as a reference to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schools, students and parents.
摘要...............I
Abstract...............II
目錄...............III
表目錄...............IV
圖目錄...............V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6
第三節 名詞解釋...............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9
第二章文獻探討...............10
第一節 智慧型手機之特性及使用行為...............10
第二節 智慧型手機成癮內涵與相關研究...............12
第三節 社會與環境的內涵與相關研究...............15
第三章研究設計與實施...............17
第一節 研究架構...............17
第二節 研究流程...............18
第三節 研究對象...............19
第四節 研究工具...............20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24
第四章研究結果與討論...............25
第一節 背景資料及智慧型手機使用現況分析...............25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與智慧型手機成癮之差異分析...............30
第三節 智慧型手機成癮的因素之差異分析...............40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52
第一節 研究結論 ...............53
第二節 研究相關建議...............56
參考文獻...............60
附錄...............63
附錄一 正式問卷...............63
附錄二 CIAS因素結構與計...............65
【華視】全球失控... 追蹤「網路遊戲成癮症」2018-09-01。
2011/03/11經濟日報。
Android http://www.android.com/
Apple http://www.apple.com/
HTC台灣官方網站http://www.htc.com/tw/
MBA智庫百科(https://wiki.mbalib.com/zh-tw/%E5%A5%A5%E5%B0%94%E6%B3%A2%E7%89%B9%E7%9A%84%E4% BA%BA%E6%A0%BC%E7%89%B9%E8%B4%A8%E8%AE%BA)。
SmartM解讀:2017全球網路使用調查報告:網路、社群、手機就是我們日常生活Strategy Analyticsu,2014。
TECHNEWS 電子報(2014);EMARKETER 2014中國智慧型手機用戶數量首破5億,預期2018達到7億。
The Korea Times(2015.4.29)報導。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
中國時報 張翠芬╱台北報導2012年2月29日 上午 05:30。
尤吉祥(2014)。父母管教方式與國中生手機上網成癮傾向(未出版之博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新北市。
王智弘(2008)。網路成癮之成因分析與輔導策略。輔導季刊,44(1),1-12
呂傑華、門菊英、呂昕禹、黎政諺(2013)。Just Call Me, Be Happy!- 花蓮高中職學生手機使用行為。傳播與管理研究,13(1),33-72。
林慧婷(2012)。網路成癮與手機依賴之大學生人格特質的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邱紹一(Shao-I Chiu)(2014)。青少年智慧型手機沉癮因素與預防策略初探研究。育達科大學報,37, 21-41。
施美雲(2014)。基隆市高中職學生手機成癮傾向與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柯志鴻(2005)。網路成癮疾患診斷準則。網路成癮問題暨輔導策略研習會。大華技術學院,新竹。
科技菁英先鋒(2016年7月2日)。 智慧型手機的作業系統有哪些?你的手機是用哪個作業系統呢?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tech/6n3mp3.html。
孫佳穗(2016)。基隆市國中生智慧型手機成癮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秦永悌(2005)。高中職學生手機使用行為、人際互動與社會支持的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屠斌斌、張俊龍、姜伊素(2010)。大學生有機成癮傾向問卷的初步編制。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66,48-50。
張雅涵(2015)。大學生智慧型手機成癮傾向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陳其生(2007)。智慧型手機之消費行為研究-以商務人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
陳明秀(2007)。智慧型手機對典藏機構電腦媒介溝通之影響。檔案季刊,6(1),79-88。
陳淑惠 (1999)。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沈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一:網路沈迷現象的心理病理之初探 1/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陳淑惠、翁麗禎、蘇逸人、吳和懋、楊品鳳(2003)。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之編製與心理計量特性研究。中華心理學刊,45(3),279-294。
陳新峰(92年10月1日)細說網路沉迷。嘉南藥理科技大學教育學程中心通訊,11。2008年5月25日取自http://cte.chna.edu.tw/communication/%E6%95%99%E8%82%B2%E5%AD%B8%E7%A8%8B%E4%B8%
曾清芸(2013,5月23日)。7成青少年睡前必看手機。自由電子報。
湯如燕、楊崇宏、林建宏、蔡賢亮、周照偉(2012)。偏鄉地區國中生人格特質與網路使用行為之研究。區域與社會發展研究,(3),245-267。
楊明磊(2003年6月27日)幫助你,因為錯在你?「青少年網路成癮」社會脈絡的另類詮釋。淡江大學「青少年網路成癮行為研討會」。2008年5月25日
http:////ymlxxx.myweb.hinet.net/cp_youthnetaddict.htm
葛纓、何華敏、夏文芬(2013)。大學生手機依賴與人格特質的關係研究。重慶高教研究,1(5),46-51。
資策會 FIND(2013)。2013年第三季我國行動上網觀測。台北:資策會。
資策會(2015年7月20日)。資策會 FIND服務創新體驗設計,系統研究與推動計劃。
電子商務時報(Electronic Commerce Times, 簡稱EC Times)亞洲大學「中亞聯大網路成癮防治中心」(2015.9.4)。
廖婉沂(2008)。青少年手機使用與成癮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大學,嘉義市。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Wiki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tw/各國智慧型手機普及率列表。
劉朝鋒(2012)。普通本科院校大學生手機依賴現狀調查研究。河南科技學院學報,9,116-119。
蔡政軒(2011)。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在校學習態度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研究所。高雄市。
蔡淑琴(2012)。台南市國中生手機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及親子互動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鍾才元、陳明終、賴阿福、楊政穎和林慧婷(2013)。網路與手機雙重成癮者人格特質分析。TANET2013 臺灣網際網路研討會-【論文集】。
蘇安莉(2012)。大臺北地區青少年數位科技使用行為及態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饒家銘(2014)。智慧型手機態度及使用行為與成癮之研究–以台中市高中職學生為例(碩士)。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Avidar, R., Ariel, Y., Malka, V., & Levy, E. C. (2013). Smartphones and young publics: A new challenge for public relations practice and relationship building.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Retrieved 15 October 2014, from http://www.academia.edu/6777840/Smartphones_and_young_publics_A_new_cha llenge_for_public_relations_practice_and_relationship_building.
Bolle, C.L.(2014).Who is a smartphone addict? The impact of personal factors and type of usage on smartphone addiction in a Dutch population.
Brenner, V. (1997). Psychology of computer use: XL VII. Parameters of Internet use, abuse and addiction: The first 90days of the Internet usage survey. Psychological Reports, 80, 879-882.
Bronfenbrenner,U.(1992).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Revised formulations and current Issues In Vasta,R.(Ed)Six theories of child development. Great Britain: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Ltd.
Greenfield, D. N.(2000). The Net effect: Internet Addiction and Compulsive Internet Use. 〔 On-line〕Available: http://www.virtual _addictin. Com
Griffiths, M. (1998). Internet addiction: Does it really exist? In J. Gackenbach (ed.),Psychology and the Internet: Intrapersonal, interpersonal, and transpersonal implications, 61-75.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Kim, H., Kim, G. J., Park, H. W., & Rice, R. E. (2007). Configurations of relationships in different media: FtF, Email, Instant Messenger, Mobile Phone, and SMS.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12, 1183-1207.
Kwon M, Kim D-J, Cho H, Yang S (2013) The Smartphone Addiction Scal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hort Version for Adolescents. PLoS ONE 8(12): e83558. doi:10.1371/journal.pone.0083558
LaRue, E. M., Mitchell, A. M., Terhorst, L., & Karimi, H. A. (2010). Assessing mobile phone communication utility preferences in a social support network.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 27, 363-369.
Leung L.(2008).Leisure boredom, sensation seeking, self-esteem, and addiction.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359-81.
Leung, L. (2000), R. Wei, “More than just talk on the move: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ofcellular phone.”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77(2), Summer 2000, pp. 308-320.
Lin Y-H, Chang L-R, Lee Y-H, Tseng H-W, Kuo TBJ, Chen S-H (2014)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Smartphone Addiction Inventory (SPAI). PLoS ONE 9(6): e98312. doi:10.1371/journal.pone.0098312
Matlock, M. D. (2011). The Young and the Digital: What the Migration to Social- Network Sites, Games, and Anytime, Anywhere Media Means for Our Future - By S. Craig Watkins. Teaching Theology & Religion, 14(1), 84-85.
Ozcan, Y. Z., & Kocak, A. (2003). Research note: A need or a status symbol? Use of cellular telephones in Turkey.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8(2), 241-254.
Srivastava, L. (2005). Mobile phones and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behaviour. Behaviou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4(2), 111-129.
Young, K. S. (1996).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04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ugust 11, 1996. Toronto, Canada. RetrievedOctober 15, 2005, from http://www.netaddiction.com/articles/newdisorder.html
Young, K. S. (1998). The center for on-line addiction ─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Retrieved October 5,2005, from http://www.netaddiction.com/faqsindex.ht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