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一)中文專書
王雅各(2004)。質性研究導論。載於謝臥龍(編),質性研究,(頁2-58)。台北:心理。
立法院(1997)。立法院第三屆第四會期國防委員會第八次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86 (55),375-377。
立法院(2011)。立法院公報第100卷第8期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100 (8),184-185。
吳冠輝(2001)。兵役法之軍人權利制度與軍人生活需求之實證研究。政治作戰學校軍社中心「國軍官兵行為研究諮詢委員會」專安研究,政治作戰學校軍社中心。
李文琪(2013)。國軍官基層官兵工作壓力及憂鬱情形調查。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坤崇(1988)。Maslow需求層級論及其實證性研究之分析。台南師院學報,21,207-259。
徐達光(2003)。消費者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國防部(2001)。《中國民國90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國防部編纂委員會。
國防部(2002)。陸海空軍軍官士官服役條例。臺北:國防部人力司。
國防部(2002a)。陸海空軍軍官士官考績條例。臺北:國防部人力司。
國防部(2002b)。陸海空軍軍官士官考績作業規定事項。臺北:國防部人力司。
國防部(2002c)。陸海空軍軍官士官考績績等及獎金標準。臺北:國防部人力司。
國防部(20015)。《中華民國104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國防部編纂委員會。
國防部(2009b)。《中國民國98年四年期國防總檢討》。臺北:國防部編纂委員會。
國防部(2011)。《中國民國100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國防部編纂委員會。
章 璿(1987)。軍人權益之理論與實務(頁 137-139)。臺北:內政部役政司。
莊耀嘉(1982)。人本心理學之父-Maslow。臺北:允晨文化實業有限公司。
陳向明(2007)。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黃英忠(1997)。現代人力資源管理。臺北:華泰書局。
黃同圳(2000)。 績效評估與管理(頁 105-138)。人力資源管理的十二堂課,臺北:天下文化。
韓敬富(2003a) 。我國軍隊福利的發展與市場化變革。社區發展季刊,102,321-343。
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顧萱萱、郭建志合(譯)(2003)。Leon G. Schiffman著。消費者行為。臺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二)學術論文
李昌明(2001)。多層次灰色預測方法-以國軍軍官考績評鑑為例。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論文
李恩溢(2013)。當前兩岸福利制度比較研究。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政治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周子溱(2011)。陸軍基層政戰女性初官的工作經驗與壓力調適之研究。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社會工作碩士班碩士論文。林明德(2005)。人格特質、組織形象與職業特性認知對高中生職業軍人生涯選擇意願之影響。
林家宏(2012)。探討影響國軍官兵就醫選擇之相關因素。嘉南藥理科技大學醫務管理系碩士論文。郝昇騰(2010)。志願役士兵離退傾向之探討:以南部空軍某部隊為例。義守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陳宇陽(2013)。工作特性與工作滿意之關聯性研究 -以志願役陸軍軍官為例。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航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東波(1998)。當代軍事倫理的規範與困境。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陳秋琪(2012)。志願役軍官課稅後工作滿意度與離職傾向之研究-以中部地區後備指揮部為例。朝陽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陸紀銘(2013)。精進士官制度後志願役士官之工作滿意度研究-以臺北市某憲兵單位為例。開南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公共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楊家霖(2012)。軍隊工作壓力知覺、工作幽默感與工作滿意相關研究—工作幽默感的調節效果。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心理碩士班碩士論文。詹介維(2011)。服志願役之動機與人格特質對績效認知之影響-以國軍形象為干擾變數。靜宜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滿莉芳(2002)。情緒勞務工作者情緒勞務負荷與工作結果之研究─以情緒智力與工作特性為干擾。靜宜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趙子維(2012)。志願役士兵留營意願影響因素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蔡嘉和(2011)。國軍志願役士官工作特性、工作價值及工作投入之關聯性研究。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社會工作碩士班碩士論文。蔣治邦(2009)。國軍義務役士兵服役態度、軍中人際對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盧韋志(2013)。情緒勞務、工作滿意與組織承諾之關係-以東部某空軍基地為例。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謝銘昇(2012)。陸軍臺東地區指揮部志願士兵工作滿足與離職傾向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碩士班碩士論文。韓敬富(2003)。我國志願役軍人福利制度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博士論文。蘇竑宇(2014)。陸軍志願役軍士官留任意願之研究。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蘇建榮(2011)。志願役士兵工作生活品質之研究-以陸軍部隊為例。國防大學資源管理及決策研究所碩士論文。蘇映伊(2005)。早期療育社會工作者工作阻礙與工作成就感相關性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宋紘檥(2016)。國軍志願役人員留任意願影響因素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方易商(2014)。國軍志願役軍官服役滿20年留退意願之探究─工作價值觀、工作滿意度與離職傾向因素。南臺科技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趙子維(2013)。志願役士兵留營意願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臺中。
高中良(2015)。國軍人才招募措施、外在環境及服役待遇對離職傾向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臺中。(三)網站資料
國軍人才招募中心(2014)。國防部人才招募中心:專業軍官班>專業軍官簡介>福利、待遇。2014年7月1日,取自http://rdrc.mnd.gov.tw/rdrc/recruit/A-lefGa10.aspx
國軍人才招募中心。自願役軍官、士官、士兵生涯願景與福利待遇。2013年6月5日,取自 http://rdrc.mnd.gov.tw/rdrc/CarPlan/CarPlan.aspx
新華網(2011)。世界各國軍隊軍人工資面面觀。2014年7月1日,取自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il/2011-05/25/c_121455688.htm
徵兵制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維基百科。2013年6月5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E%B5%E5%85%B5%E5%88%B6
二、外文部分
Brockner, J. (1988). The effects of work layoffs on survivors : Research, theory and practice. In B. M. Staw & L. L. Cummings (ed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0, 213-255.
Baumeister, R. F., & Leary, M. R. (1995). The need to belong: Desire for interpersonal attachments as a fundamental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7(3), 497-529.
Hom, P, and Griffeth, W. (1995), Employee Turnover, Cincinnati, OH: South-Western.
Homans, G. C. (1950). The human group.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
Homans, G. C. (1974). Social behavior: Its elementary forms.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Jovanovich.
Kleiman, L. S.(1997).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 tool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Minneapolis: West Publishing Co.
Marshall, C. & Rossman, G. B. (1995). 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Maslow, A. H. (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 Row.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Maslow, A. H. (1987).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 3rd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Mobley, W. H. (1977). Intermediate Linkag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b逢甲大學 e-Theses & Dissertations (102 學年度) 145
Mcmillan, David W., and David M. Chavis(1986), Sense of Community: A Definition and Theory.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4(1), 6-23.
Satisfaction and Employee Turnover.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2 (2), 237-240.
Seashore,S.E. & Taber,T.D. (1975). Job satisfaction and their correlations. American Behavior and Scientists, 18, 346.
Price, J. L. (1977). The study of turnover. Ames: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Robbins S. P. (1993). Organization behavior.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Tett, R. P. and J. P. Meyer (1993). Job Satisfaction, Organization Commitment, Turnover Intention, and Turnover: Path Analyses Based on Meta-Analytic Findings. Personal Psychology, 46 (2), 259-291.
Vieno, A., Santinello, M., Pastore, M., & Perkins, D. D. 2007. Social support, sense of community in school, and self-efficacy as resources during early adolescence: An integrative model.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39(1-2), 177-190.
Wanous, J. P.(1997). Job Survival of new Employee. Journal of Personnal Psychology, 32(4), 651-662.
Zucker, L. G. (1986), Production of trust: Institutional sources of economic structure, 1840-1920.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8, 5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