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1. 古籍部分,按朝代先後順序排列。
2. 今人專書與單篇論文的部分,以作者姓名筆劃或字母順序排列。
3. 學位論文部分,按發表或出版的年代先後作為排列。
一、古籍及相關注本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左傳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刊本)。
[秦]呂不韋著,[漢]高誘注:《呂氏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黃侃經文句讀:《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漢]毛氏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毛詩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刊本,1955年)。
[漢]司馬遷撰:《史記》(台北:金川出版社,1979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台北:明倫出版社,1972年),第2冊。
[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
[漢]劉向集錄:《戰國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漢]劉向撰,趙善詒疏證:《新序疏證》(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漢]劉向著,楊以漟校:《說苑》(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梁]沈約等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晉]王弼撰:《老子道德經注》(台北:世界書局,1957年)。
[晉]郭象注,[唐]陸德明釋文,[唐]成玄英疏,[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台北:世界書局,1955/2016年)。
[晉]陶潛撰,逯欽立校注:《陶淵明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2011年)。
[晉]陶潛撰,[宋]湯漢注:《宋刊陶靖節詩》(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1973年),第8冊。
[南朝梁]劉勰撰,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台北:里仁書局,2007年)。
[南朝梁]鍾 嶸:《詩品》(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1954年)。
[後晉]劉昫等撰,廉湘民等標點:《舊唐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4冊。
[唐]李白著,張式銘標點:《李太白集》(長沙:岳麓書社,1987年)。
[唐]杜甫著,張式銘標點:《杜工部集‧絕句》(長沙:岳麓書社,1987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冊。
[唐]劉知幾:《史通》(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2年)。
[唐]韓 愈:《韓昌黎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第4、5冊。
[宋]王闢之:《澠池燕談錄》(具涵芬樓舊版影印,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宋]王漙撰:《唐會要》(京都:中文出版社,1978年),上、下冊。
[宋]王 灼:《碧雞漫志》,收入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宋]司馬光撰,黃公渚註,王雲五等編:《司馬光文》(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1947年)。
[宋]朱 熹:《楚辭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宋]───:《詩集傳》(台北:藝文印書館,2006年)。
[宋]───:《四書集注》(台北:藝文印書館,2010年)。
[宋]朱 弁:《曲洧舊聞》,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865冊。
[宋]李元綱編:《厚德錄》(《歷代小史》卷之69,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李 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2版)。
[宋]何 薳:《春渚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周 煇:《清波雜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朋九萬:《東坡烏臺詩案》(叢書集成初編補印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1960年)。
[宋]胡 仔纂集,廖德明校點,郭紹虞主編:《苕溪漁隱叢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
[宋]洪興祖撰:《楚辭補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宋]洪 邁著,魯同群、劉宏起點校:《容齋隨筆》(北京: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5年)。
[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四部叢刊初編集部,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江南圖書館藏明翻元刊本)。
[宋]陳師道:《後山詩話》,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1482冊。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宋]許 顗:《彥周詩話》,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1483冊,集部。
[宋]彭 乘:《墨客揮犀》,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1041冊,子部。
[宋]黃伯思:《東觀餘論》(1986年據上海圖書館藏南宋刻本原大影印,線裝一函全四冊,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87年),第4冊。
[宋]黃庭堅著,劉琳、李勇先、王蓉貴等校點:《黃庭堅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2冊。
[宋]費 袞:《梁溪漫志》,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866冊。
[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楊萬里:《誠齋集》(四部叢刊初編集部,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日本鈔宋本)。
[宋]趙 昇:《朝野類要》,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856冊。
[宋]歐陽修等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8冊。
[宋]歐陽脩著,楊家駱主編:《歐陽脩全集》全2冊(台北:世界書局,1991年)。
[宋]歐陽脩:《六一詞》(台北:華正書局,1987年)。
[宋]魏泰撰,李裕民點校:《東軒筆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蘇 洵:《嘉祐集》(四部叢刊初編集部縮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宋]蘇 洵:《嘉祐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24年)。
[宋]蘇軾撰,石聲淮、唐玲玲箋注:《東坡樂府編年箋注》(台北:華正書局,2000年)。
[宋]蘇 轍:《蘇轍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
[元]張光祖撰,徐敏霞,文青校點:《言行龜鑒》(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
[元]脫脫等撰:《宋史》全40冊(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1、25、31、39冊。
[明]汪 瑗撰,董洪利點校:《楚辭集解》(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1996年)。
[明]茅 維編,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2013年),全6冊。
[明]陳邦瞻編:《宋史紀事本末》全3冊(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清]王文誥、馮應榴輯註:《蘇軾詩集》(台北:學海出版社,1983/1985年)。
[清]───:《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成都:巴蜀書社,1985年),上、下冊。
[清]王夫之:《楚辭通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清]───:《楚辭通釋》,收入船山全書編輯委員會編:《船山全書》(長沙:嶽麓書社出版,2011年),第14冊。
[清]───:《讀通鑑論》(上海:世界書局,1936年)。
[清]───:《宋論》(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清]王先慎撰:《韓非子集解》(四部刊要本,台北:世界書局,1983年)。
[清]王先謙撰,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清]林雲銘:《楚辭燈》(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63/1971年)。
[清]屈 復:《楚辭新注》,收入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第13冊。
[清]姚 鼐:《古文辭類纂》(台北:華正書局,1982年),下冊。
[清]孫詒讓著,孫以楷點校:《墨子閒詁》(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5年)。
[清]孫詒讓撰,王文錦、陳玉霞點校:《周禮正義》,全14冊,(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第1冊。
[清]畢 沅:《續資治通鑑》全9冊(台北:文光出版社,1975年)。
[清]陳本禮《屈辭精義》,收入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清嘉慶十七年裛露軒刊本,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第15冊。
[清]陳元隆:《格致鏡原》,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1035冊。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校讎通義》(台北縣: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67/1981年)。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延吉:延邊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冊。
[清]趙翼撰:《廿二史劄記》(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
[清]劉熙載:《藝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清]鄭文焯:《大鶴山人詞話》(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年)。
[清]潘永因編,劉卓英點校:《宋稗類抄》(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5年)。
[清]蔣之翹:《七十二家評楚辭》,收入楊金鼎等編:《楚辭評論資料選》(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
[清]蔣 驥注:《山帶閣註楚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
[清]錢澄之:《莊屈合詁》(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斟雉堂刻本),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彙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第164冊。
[清]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一、今人著作
(一)專書
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點校:《國語》全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木 齋、張愛東、郭淑雲:《中國古代詩人的仕隱情節》(上海:京華出版社,2000年)。
毛慶:《屈騷藝術新研》(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
王雲五、朱經農主編,葉紹鈞選註:《禮記》(商務印書館,1926/1947年)。
王水照、崔銘著:《蘇軾傳:智者在苦難中的超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王運生:《陶詩及東坡和陶詩評注》(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王德華:《屈騷精神及其文化背景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王璧寰:《北宋新舊黨爭與詞學》(上)(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王友勝:《蘇詩研究史稿》(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王國維撰,王惠玲註譯:《人間詞話》(台南:文國書局,1998年)。
───:《靜庵文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
───著,吳無忌編:《王國維文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王 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孔凡禮:《蘇軾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8/2013年),全3冊。
石聲淮、唐玲玲箋注:《東坡樂府編年箋注》(台北:華正書局,2000年)。
朱自清著,鄔國平講評:《詩言志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
李澤厚:《華夏美學》(北京: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
吳熊和:《唐宋詞通論》(江蘇古籍出版社,2010年)。
汪原放:《王安石全集》(上海:大眾書局,1935年)。
林語堂:《蘇東坡傳》(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3年)。
林燕玲:《唐人之隱:一種文學社會學角度的觀察》(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
林 庚:《中國文學簡史》(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
林宜陵:《北宋詩歌論政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
周 綱:《樂山文叢:蘇軾九章》(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5年)。
周嘯天主編:《詩經楚辭鑑賞辭典》(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2年)。
尚永亮:《貶謫文化與貶謫文學──以中唐元和五大詩人之貶及其創作為中心》(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
姜亮夫:《楚辭學論文集》,收入王小燕等編:《姜亮夫全集》(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8冊。
───:《重訂屈原賦校註》,收入王小燕等編:《姜亮夫全集》(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冊。
───:《屈原賦校註》(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
───:《楚辭通故》(濟南:齊魯書社,1985年),第一輯。
胡奇光:《中國文禍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胡 適:《胡適文存》(洛陽:洛陽圖書公司,內頁十三版自序年),第1冊。
唐圭璋編:《全宋詞》(全5冊)(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1冊。
唐曉敏:《精神創傷與藝術創作》(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1年)。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周秦漢政治社會結構之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1999年)。
───:《中國藝術精神》(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7年)。
郝志達、王錫三主編:《東方詩魂──屈原與中國傳統文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年)。
馬茂元主編:《楚辭注釋》(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
陳俊民:《中國哲學研究論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陳子展撰,范祥雍、杜月村校閱:《楚辭直解》(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
陳怡良:《屈原文學論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屈騷審美與修辭》(台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
陳滿銘:《國文教學論叢》(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1/1998年)。
張麗珠:《袖珍詞學》(台北:里仁書局,2001/2006年)。
───:《中國哲學史三十講》(台北:里仁書局,2007/2012年)。
張正明:《楚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楚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郭延禮主編:《中國文學精神》(宋元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
郭維森:《屈原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郭沫若:《屈原研究》(上海:新文藝出版社,1941/1953年)。
梁廷燦、陶容、于士雄等編:《歷代名人生卒年表 歷代名人生卒年表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
梁啟超:《王安石傳》(北京:東方出版社,2009年)。
曹大中:《屈原的思想與文學藝術》(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
崔高維校點:《周禮》(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成都:巴蜀出版社,1988年),第1冊。
───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2006年),第4、12、44、115冊。
───主編:《蘇詞彙評》(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00年)。
───:《蘇軾評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游國恩著,游寶諒編:《游國恩楚辭論著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3、4卷。
傅璇琮等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7、20冊。
詹安泰:《屈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楊恩寰主編:《美學引論》(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2年)。
趙沛霖:《屈賦研究論衡》(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3年)。
趙 輝:《楚辭文化背景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熊道麟:《先秦夢文化探微》(台北:學海出版社,2004年)。
劉玉堂:《楚國經濟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鄭 均:《時過齋文史論集》(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錢玄等注:《禮記》上(長沙:岳麓書社,2001年)。
羅秀美:《宋代陶學研究:一個文學接受史個案的分析》(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7年)。
羅運環:《楚國八百年》(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
(日)內山精也:《傳媒與真相:蘇軾及其周圍士大夫的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Philip G. Zimbardo, Richard J. Gerrig作;游恆山,李素卿譯:《心理學》(Psychology and Life)(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三版)。
(美)薩義德(Said,E.W.)著,單德興譯:《知識分子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
(美)史蒂夫.鮑姆嘉納(Steve R. Baumgardner),瑪麗.克羅瑟斯(Marie K. Crothers)著,李政賢譯:《正向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二)學位論文
高秋鳳:《天問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5月)。張蜀蕙:《書寫與文類──以韓愈詮釋為中心探究北宋書寫觀》(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0年7月)。林佳樺:《《楚辭》修辭藝術探微》(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3月)。吳旻旻:《香草美人傳統研究──從創作手法到閱讀模式的建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侯月交:《宋代茶酒文化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6月)。
李紫琳:《詩意地棲居:《楚辭》中的空間感與身體感》(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7月)。蔡鈺娟:《春秋楚國霸業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1月)。楊方婷:《蘇軾文學作品中的「遊」》(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7月)。陳逸根:《屈賦神話與屈原美學精神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年)。陳淑卿:《蘇軾、黃庭堅豪放詞之比較研究--以生命意識為考察核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2012年6月)。阮廷俊:《論蘇軾的人生境界及其文化底蘊》(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12年3月)。
陳思蓉:《戰國秦、齊、楚三強爭勝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9月)。(三)單篇論文
[宋]向子諲:《酒邊詞》卷首,收入[明]毛晉輯:《宋六十名家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未注年份),第2集,頁220。
[明]袁宏道:〈敘小修詩〉,收入葉慶炳、紹紅編輯:《明代文學批評資料彙編》(台北:成文出版社,1979年),頁641-642。
尤雅姿:〈文學世界中的空間創設〉,《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0卷第3期(2000年9月),頁153-167。王德華:〈〈卜居〉〈漁父〉:屈原精神困境的揭示和對自我與社會的雙重固持〉,《中國文學研究》2002年第3期,(總第66期),頁3-8。
王水照:〈論蘇軾創作的發展階段〉,《社會科學戰線》1984年第1期,頁259-269。
───:〈從蘇軾、秦觀詞看詞與詩的分合趨向──兼論蘇詞革新和傳統的關係〉,《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1期,頁74-82。
───:〈蘇軾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文學遺產》1989.5,頁87-96。
王兆鵬:〈論東坡範式──兼論唐宋詞的演變〉,《文學遺產》1989年第5期,頁20-29。
朱瑜章:〈〈漁父〉:屈原痛苦而崇高的靈魂自傳〉,《古典今談》2002年,頁4-8。
朱靖華:〈蘇軾的豪放詞及其在詞史上的地位〉,《徐州師範學院學報》1985年第1期,頁51-56。
李學勤:〈論蔿掩治賦〉,《江漢論壇》1984年第3期,頁72-75。
李華瑞:〈酒與宋代社會〉,《酒史與酒文化研究》(第一輯)2012年00期,頁177-194。
李金坤:〈〈風〉〈騷〉「棄婦情結」發微──以〈氓〉〈谷風〉〈柏舟〉與〈離騷〉為中心〉,《中華女子學院學報》第20卷第1期,2008年2月,頁86-90。
李妮庭:〈蘇軾詩中的「遊」與自我意識──以倅杭為中心的考察〉,《東華人文學報》(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第20期,2012年元月,頁59-105。李 川:〈由圖文關係看逸序〈天問〉「呵壁」說〉,收入中國屈原學會編:《中國楚辭學》(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年),第16輯,頁129-146。
何 浩:〈論楚國封君制的發展與演變〉,《江漢論壇》1991年5期,頁72-77。
───:〈戰國時期楚封君初探〉,《歷史研究》1984年第5期,頁100-111。
何念龍、張金海:〈屈原詩歌浪漫主義的本質特徵簡論〉,收入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屈原研究論集》(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84年),頁112-124。
冷成金:〈對傳統士大夫人格的超越──論蘇軾黃州時期的思想與實踐〉,《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1年第4 期,頁96-102。
吳 帆、李海帆:〈幻的浪漫 夢的真實──論蘇、辛的夢幻詞〉,收入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主辦:《中國蘇軾研究(第二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頁341-351。
周葦風:〈《周易‧噬嗑》卦與周公禁酒關係考論〉,《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2年3月第2期,頁69-73。
尚永亮:〈從執著到超越──貶謫與貶謫文學論綱〉,見蔣長棟等著:《貶謫文學論集》(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年),頁1-15。
邱俊鵬:〈蘇軾貶儋州時期的精神支柱與自我排遣〉,收入王靜芝、王初慶等編:《千古風流──東坡逝世九百年學術研討會》(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頁49-62。
柯混瀚:〈屈原、陶潛狂狷論〉,《東方人文學誌》第7卷第4期,2008年12月,(台北),頁43-65。馬銀華:〈一蓑煙雨任平生──論蘇軾的人生哲學與文學創作〉,《烟台師範學院學報》1997年第3期,頁6-10。
馬茂元:〈楚辭評論資料選總序〉,收入楊金鼎等編:《楚辭評論資料選》(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總序頁1-5。
孫作雲:〈屈原在楚懷王時被放逐的年代〉,收入作家出版社編輯部編:《楚辭研究論文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頁291-300。
孫 力:〈蘇軾詞主體意識的再認識〉,《社會科學研究》1992年第2期,頁96-101。
袁行霈:〈論和陶詩及其文化意蘊〉,《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第6期,頁149-161+208。
高秋鳳:〈台灣楚辭研究六十年〉(1946-2005),《國文學報》第四十期(民國九十五年十二月),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頁117-150。陳 亮、許應田:〈台灣楚辭研究論著目錄(1947-2016)〉(一),《東海大學圖書館館刊》第21期(2017年09月15日),頁32-73。暨〈台灣楚辭研究論著目錄(1947-2016)〉(二),《東海大學圖書館館刊》第22期(2017年10月15日),頁23-41。
陳逸根:〈論〈離騷〉之悲劇快感〉,《東方人文學誌》第7卷第1期2008年3月(台北),頁21-40。張高評:〈雕版印刷之繁榮與宋代印本文化之形成──兼論印本圖書對學風文教之影響〉(下),見《宋代文學研究叢刊》(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第12期,頁1-46。
───:〈印刷傳媒之崛起與宋詩特色之形成〉,《成大中文學報》2007年10月,第18期,頁39-76。
張希清:〈論宋代科舉取士之多與冗官問題〉,《北京大學學報》1987年第5期,頁105-116,123。
張 強、楊 穎:〈〈九歌〉主題研究述評〉上,《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4期,2006年7月,頁9-15。
───:〈〈九歌〉主題研究述評〉下,《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5期,2006年9月,頁12-16。
張海鷗:〈蘇軾對白居易的文化受容和詩學批評〉之詳析,收入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中國蘇軾研究(第二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頁264-284。
曹慕樊:〈東坡〈後杞菊賦〉解──兼論蘇賦的淵源及獨創風格〉,收入蘇軾研究學會著:《東坡文論叢》(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年),頁91-100。
曾棗莊:〈三蘇與酒〉,《地方文化研究輯刊》2016年01期,頁3-14。
───:〈東坡與酒〉,《中國典籍與文化》,2009年03期,頁100-106。
───:〈蘇軾與北宋豪放詞派地位辨──與吳世昌先生商榷〉,《四川大學學報》1985年第1期,頁79-85。
彭 毅:〈屈原作品中所呈現的儒者情懷〉,《台大中文學報》第4期(1991年6月),頁87-108。
───:〈楚辭中運用神話的類型〉,收入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印:《臺靜農先生百歲冥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1年12月,頁1-6。。
黃中模:〈論屈原「發憤以抒情」的美學思想〉,收入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屈原研究論集》(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84年),頁84-100。
黃謀燕:〈試論〈九歌〉情感的悲劇性特征〉,《荊州師專學報》1992年01期,頁54-58。
黃永武:〈曠達者得不足慕,失不必哀〉,《意林》2014年10期,頁36。
黃美鈴:〈從前後〈赤壁賦〉談蘇東坡的矛盾心境〉,《中國文化月刊》第164期,1979年11月,頁107-111。閔 豐:〈清聖濁賢話飲酒〉,《文史知識》2006年8期,頁58-62。
葉嘉瑩:〈論蘇軾詞〉,《中國社會科學》1985年第3期,頁175-192。
楊勝寬:〈蘇軾的酣適夢幻境界〉,《樂山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1期,頁19-24+76。
楊儒賓:〈屈原為什麼抒情〉,《臺大中文學報》第40期,2013年3月,頁101-144。雷嘯林:〈東坡詞的基線及其多層次性〉,《社會科戰線》1985年3期,〈文藝學〉,頁263-270。
廖國棟:〈隱藏的自我─試析屈賦中的客〉,《南台人文社會學報》2014年11月第12期,頁1-26。廖棟樑:〈〈離騷〉者,〈小弁〉之怨──關於屈賦之「怨」的一種解讀〉,《東華漢學》第3期,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5年5月,頁51-87。───:〈向死而生:論屈原的死亡與不朽〉,《先秦兩漢學術》第5期,2006年3月,頁55-82。
廖 群:〈「行吟澤畔」:屈辭傳播方式考索〉,收入中國屈原學會編:《中國楚辭學》(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年),第17輯,頁89-97。
裴普賢:〈詩經比較研究──楚辭篇〉(下),《中外文學》,第8卷8期 (1980 / 02 / 01) ,頁46-60。劉揚忠:〈酒趣‧詩心──從蘇軾的飲酒看其文化性格〉,《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頁84-88。
劉乃昌、王少華:〈宋詩論略〉,《江西社會科學》1992年第1期,頁79-85。
魯瑞菁:〈屈原仕進、隱退與水死情節研究──以伯夷、彭咸與伍子胥三組人物為參照的討論〉,《興大中文學報》第23期,增刊〈文學與神話特刊〉,頁1-58。魯樞元:〈用心理學的眼光看文學〉,收入《文學評論》編輯部編:《我的文學觀》(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7年),頁1-13。
鄭 威:《楚國封君研究》,原書未見,轉引自陳思蓉:《戰國秦、齊、楚三強爭勝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9月),頁89。
蔡彥峰:〈屈原三次流放說考辨〉,《雲夢學刊》第28卷第3期,2007年5月,頁50-54。
蔡振念:〈沈宋貶謫詩在詩史上之新創意義〉,《文與哲》2007年12月第11期,頁237-262。潘嘯龍:〈論〈離騷〉的「男女君臣之喻」〉,《文學遺產》1987年第2期,頁31-38。
潘嘯龍:〈略評屈原研究的幾種「新說」〉,《雲夢學刊》,1994年第2期,頁1-7。
潘其添:〈咫尺之圖,千里之景──藝術時間和藝術空間〉,見文化部教育局編:《藝術與哲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年),頁32-36。
顏崑陽:〈漢代「楚辭學」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意義〉,收入,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中國詩學會議」籌備委員會編:《中國詩學會議論文集》(第二輯)(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1994年),頁181-251。
顏崑陽:〈論漢代文人「悲士不遇」的心靈模式〉,收入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所主編:《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頁209-253。
羅鳳珠:〈蘇軾文史地理資訊建構〉,《圖書與資訊學刊》2012年11月第4卷第2期(第81期),頁33-68。───:「網路學習模式範例──時空之旅人物篇──蘇軾」網站。網址:http://cls.hs.yzu.edu.tw/su_shih/ 。網址擷取日期:20171101 。
───,白璧玲,廖泫銘,范毅軍,鄭錦全等撰:〈唐代詩人行吟地圖建構:李白、杜甫、韓愈〉,《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2014年4月,頁4-28。
蕭慶偉:〈北宋黨爭與宋人詩讖說〉,見張高評編:《宋代文學研究叢刊》(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第2期,頁157-165。
龐國雄:〈屈原的自我對話─〈漁父〉中「漁父」形象的分析〉,《消費導刊》2010年第2期,頁226。
譚家斌:〈屈原作品中的酒文化〉,《雲夢學刊》第33卷第4期,2012年7月,頁53-54。
蘇慧霜:〈求異與會同──宋代騷體賦的傳統與新變〉,收入黃忠慎主編:《文化、經典與閱讀:李威雄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頁253-280。
顧久幸:〈楚國的任官制度與其強大和發展〉,《理論月刊》2002年第11期,頁38-41。
(日)王瑞來:〈宋代士大夫主流精神──以范仲淹為中心的考察〉,收入姜錫東等主編:《宋史研究論叢》(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六輯,頁169-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