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幼蘭(2011)。學校社會工作者面臨倫理兩難經驗之探討—以中輟輔導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王智弘(2005)。諮商專業倫理之理念與實踐。教育研究月刊,132,87-98。
毛文卿(2013)。國小教師工作倫理對工作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牛格正、王智弘(2008)。助人專業倫理。台北市:心靈工坊。
古旻陞(2015)。專業服務:應用倫理學。新北市:新文京。
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2001)。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諮商專業倫理守則。2017年
03月10日,取自 http://www.guidance.org.tw/ ethic_001.html。
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2015)。學生輔導工作倫理守則。2017年03月12日,取自
http://www.guidance.org.tw/school_rules/content.html。
朱建民(1996)。專業倫理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通識教育季刊,3(2),33-56。
何志平(1999)。國民小學輔導人員專業倫理行為與倫理判斷傾向之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余民寧(2006)。潛在變項模式:SIMPLIS的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呂羿慧(2009)。從雙重關係談輔導教師在學校諮商中多重角色的困境。諮商與
輔導,277,11-44。
呂鳳鸞、翁雯惠、吳宗儒、黃馨瑩、吳芝儀(2015)。中小學學校輔導人員面臨的保密困境及因應策略。輔導季刊,51(3),58-67。
沈清松(1996)。倫理學理論與專業倫理教育。通識教育,3(2),1-17。
余挺毅(2006)。國民小學輔導教師多元文化諮商能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宋宥賢(2014)。國民中學專任輔導教師人格特質、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邱競平(2010)。台北縣國小輔導教師專業倫理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大學,台北市。
林火旺(2004)。倫理學。台北市:五南。
林丹貴(2014)。竹苗地區國民中學專任輔導教師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林玉敏(2011)。中部地區國中輔導教師人格特質、工作投入與工作滿意度之相
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林宜霈(2014)。高中職輔導教師面對通報之專業倫理決策歷程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台北市立大學,台北市。
林家興(2004)。諮商專業倫理與中學輔導教師―兼論輔導教師與個案家長溝通
的倫理議題。學生輔導,93,142-149。
林家興(2014)。諮商專業倫理:臨床應用與案例分析。台北市:心理。
林家興、王麗文(2000)。心理治療實務。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慶仁(1986)。學校輔導教師諮商倫理判斷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教育學院,台北市。
吳佩芬(2012)。從實務工作者的角度看國中小兼任輔導教師的諮商倫理議題。
諮商與輔導,313,24-28。
吳清基(1979)。國民中學組織結構與教師工作滿意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吳嘉展(2014)。人格特質、學校組織氣氛對國小輔導教師專業倫理行為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吳孟容(2015)。雙重關係對高中職輔導老師個案諮商之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吳盈慧(2014)。國中專任輔導教師專業承諾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洪莉竹(2008)。中學輔導人員專業倫理困境與因應策略研究。教育心理學報,
39(3),451-472。
洪莉竹(2011)。中小學學校輔導人員倫理決定經驗研究。輔導與諮商學報,
33(2),87-107。
洪莉竹(2017)。實務工作者面臨倫理挑戰的考量與經驗—台灣諮商輔導倫理議
題研究之探討。台灣諮商心理學報,4(1),1-16。
施筱芸(2013)。台灣南部地區國民中學輔導教師工作壓力、輔導自我效能與工
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徐智威(2009)。高中職輔導教師諮商倫理之辨識能力和判斷傾向與其諮商自我
效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許維素(2006)。從學生全人發展觀點談學校輔導教師的定位。中國輔導學會年
會暨學術研討會-輔導新興議題的關懷與學校輔導人員的立法參與。
許清練(2008)。輔導教師與導師合作歷程下的班級經營之行動研究—以三個國
中班級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文玲(1991)。學校輔導教師諮商倫理信念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志信(1992)。輔導教師專業倫理行為及其倫理判斷傾向之調查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秉華(2003)。重建台灣/華人諮商倫理的文化思考。亞洲諮商學報,1(10),
11-32。
陳建誌(2013)。國中專任輔導教師情緒智能、工作壓力及工作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若璋、王智弘、劉志如、陳梅菁(1997)。台灣地區助人專業實務人員倫理信
念、行為及困境之研究。國科會專案研究報告。
連主恩(2005)。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教師效能與教學行為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張臻萍(2010)。國中輔導教師與導師之溝通與衝突經驗的探究(未出版論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秋玉(2014)。專業輔導人員進入校園輔導工作之倫理困境與省思。諮商與輔
導,339,44-47。
張雅淳(2015)。教師專業倫理認知與工作滿意度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馮丰儀(2007)。學校行政倫理理論內涵及實踐之探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
3(3),219-247。
馮淑珍(2011)。學校輔導:趨勢與實務【airitiBooks華文電子書】。取自
http://ermg.lib.nccu.edu.tw/cgi-bin/er/swlink.cgi。
黃婉婷(2002)。國民小學校長倫理取向與教師工作滿意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黃芳銘(2004)。社會科學方法學結構方程模式。台北市:五南。
黃清煌(2011)。高中職教師輔導專業倫理信念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黃俊傑(2013)。國小兼任行政教師行政倫理指標建構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
86,73-89。
楊振昇(1990)。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學校行政決定與工作士氣關係之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楊淳斐(1997)。大專院校輔導教師諮商倫理信念與行為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楊佳穎(2004)。師生諮商雙重關係之經驗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楊雅超(2012)。台灣地區大專院校諮商心理師人格特質與諮商專業倫理判斷傾
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趙慧芳(2010)。國民中學輔導教師專業承諾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趙文滔(2015)。中小學輔導教師跨系統合作之成功經驗探究。家庭教育與諮商
學刊,19,1-31。
壽旭霞(2006)。輔導教師參與校園性騷擾事件處理的反思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蔡進雄(2007)。論正義倫理與關懷倫理對學校行政領導的啟示。中等教育,58(3),20-54。
蔡進雄(2009)。國民中學校長經常面臨的行政倫理議題與倫理決定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23,1-30。
鄭熙彥(1980)。國民中學輔導教師工作滿意度之調查研究。輔導學報,3,1-35。
鄭如安(1993)。國小輔導人員之社會支持、輔導自我效能與輔導成效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鄭熙彥、林杏台、宋湘玲(1991)。學校輔導工作的理論與實施。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
劉容孜(2001)。青少年輔導工作志願工作者專業倫理行為及其倫理判斷傾向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劉秀芬(2009)。國民小學校長倫理領導與教師工作滿意度關係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台南市。劉福鎔(2006)。高中職輔導教師專業承諾影響因素模式驗證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劉雅惠(2011)。中小學教師工作壓力之探究。學校行政,72,77-98。
劉焜輝、黃玉嬋(1997)。輔導原理與實務。台北:三民書局。
劉湘婷、黃嘉鳳、李博勳、張瑋珊、蔡宜潔(2012)。學校諮商面臨的倫理困境與因應策略。諮商與輔導,313,2-6。
盧怡任、王智弘(2012)。諮商心理師倫理判斷與倫理行為之調查研究。教育心
理學報,43(4),783-804。
謝明瑾(2011)。國民小學諮商心理師面臨保密議題的倫理衝突之敘說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American Counselor Association (2014). Ethics and professional standard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ounseling.org/
American School Counselor Association (2016). Ethical standards for school counselor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choolcounselor.org/
Bagozzi, R. P., & Yi, Y. (1988). On the evalu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Journal of the Academic of Marketing Science, 16 (1), 74-94.
Campbell, J. P., Dunnette, M. D., Lawler, E. E., & Weick, K. E. (1970). Managerial behavior, performance, and effectiveness. New York, NY: McGraw-Hill.
Coyle, L., & Witcher, A. (1992). Transforming the idea into action: Policies and practices to enhance school effectiveness. Urban Education, 26, 390-400.
Corey, G., Corey, M., & Callanan, P. (2011). Issues and ethics in the helping professions (8th ed.). Belmont, CA: Brooks/ Cole.
Connell, W. P. (2012). Secondary school administrators’ attitudes toward confidentiality in school counseling. NASSP Bulletin, 96(4), 350-363.
Hair, J. F., Black, W. C., Babin, B. J., Anderson, R. E., & Tatham, R. L. (2006).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6th ed.). London, UK: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Herlihy, B., & Corey, G. (2006). Boundary issues in counseling: Multiple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Alexanderia, VA: 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
Herzberg, F., Mausner, B., & Snyderman, B. (1959). The motivation to work. New York, NY: John Wiley & sons.
Kitchener, K. S. (1984). Intuition, critical evaluation and ethical principles: The foundation for ethical decision in counseling psychology.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12, 43-55.
Kline, R. B. (1998).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New York, NY:Guilford.
Locke, E. A. (1969). What is job satisfactio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4, 309-336.
Leung, S. A., Leung, T. K. M., & Chan, E. P. O. (2003). Ethical counseling practice: A survey of counseling teachers in Hong Kong secondary schools. Asian Journal of Counseling. 10(1), 71-94.
Maslow, A. H. (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NY: Harper.
Moleski, S. M., & Kiselica, M. S. (2005). Dual relationships: A continuum ranging from the destructive to the therapeutic.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JCD, 83(1), 3-10
Remley, T. P., Jr., & Herlihy, B. (2001). Ethical, legal, and professional issues in counseling.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Seashore, S. E., & Taber, T. D. (1975). Job satisfaction and their correlation, American Behavior & Scientist, 18, 346-368.
Sperry, L. (2007). The ethical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Boston, MA: Pearson Education Inc.
Williams, R. L., & Wehrman, J. D. (2010). Collaboration and confidentiality: Not a paradox but an understanding between principals and school counselors. NASSP Bulletin, 94(2), 10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