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籍
﹝1﹞ 春秋 左丘明撰、竹添光鴻會箋,《左傳會箋》,臺北:天工書局,2005年。
﹝2﹞ 戰國 莊周撰、郭慶藩集釋、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2004年。
﹝3﹞ 戰國 韓非撰、張覺校疏,《韓非子校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4﹞ 西漢 司馬遷撰、宋 裴駰集解、唐 司馬貞索隱、唐 張守節正義、趙生群修訂,《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5﹞ 西漢 劉向集錄、清 朱彬訓纂、沈文倬和水渭松校點,《禮記訓纂》,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
﹝6﹞ 西漢 劉向集錄、王更生註譯,《晏子春秋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書館,1987年。
﹝7﹞ 西漢 劉向集錄、范祥雍箋證、范邦瑾協校,《戰國策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8﹞ 西漢 劉向編著、趙善詒疏證,《說苑疏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9﹞ 東漢 王充撰、王雲五主編,《論衡》,上海:商務出版社,1939年。
﹝10﹞ 東漢 班固撰、清 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11﹞ 東漢 班固撰,《漢武故事》,摘自中國野史集成續編委員會編《中國野史集成──續編》第一卷,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
﹝12﹞ 東晉 王嘉撰、梁 蕭綺錄、齊治平校注,《拾遺記》,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13﹞ 劉宋 劉義慶編著、蕭梁 劉孝標注、楊勇校箋,《世說新語校箋》,臺北:正文書局,1992年。
﹝14﹞ 劉宋 劉義慶編著、蕭梁 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15﹞ 劉宋 劉義慶編著,《幽明錄》,臺北:廣文書局,1989年。
﹝16﹞ 蕭梁 沈約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90年。
﹝17﹞ 蕭梁 徐陵編著,吳冠文、談蓓芳、章培恒彙校,《玉臺新詠彙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18﹞ 蕭梁 蕭子顯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南齊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90年。
﹝19﹞ 蕭梁 蕭統編著,唐 李善、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注,《六臣注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20﹞ 北齊 顏之推撰、周法高輯撰,《顏氏家訓彙注》,臺北:商務印書館,1993年。
﹝21﹞ 北齊 魏收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魏書附西魏書》,臺北:鼎文書局,1990年。
﹝22﹞ 唐 李百藥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北齊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90年。
﹝23﹞ 唐 李延壽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北史并附編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90年。
﹝24﹞ 唐 李延壽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南史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90年。
﹝25﹞ 唐 房玄齡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并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1990年。
﹝26﹞ 唐 姚思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陳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90年。
﹝27﹞ 唐 歐陽詢等編撰,《(宋本)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28﹞ 北宋 李昉等編撰,《太平廣記五百卷》,臺北:新興書局,1968年。
﹝29﹞ 清 李漁撰,《肉蒲團》,臺北:微風草堂文化,2001年。
﹝30﹞ 清 紀昀撰,《閱微草堂筆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31﹞ 清 袁枚撰,《隨園隨筆》,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32﹞ 清 嚴可均輯,《全梁文》,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線裝本。
﹝33﹞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二、專書
﹝1﹞ 小明雄,《中國同性愛史錄》,香港:粉紅三角出版社,1997年。
﹝2﹞ 王書奴,《娼妓史》,臺北:旭昇圖書有限公司,2006年。
﹝3﹞ 矛鋒,《同性戀美學》,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4﹞ 矛鋒,《人類情感的一面鏡子──同性戀文學》,臺北:旭昇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
﹝5﹞ 史楠,《中國男娼秘史》,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4年。
﹝6﹞ 吉川忠夫撰、王啟發譯,《六朝精神史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
﹝7﹞ 吳先寧,《北朝文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8﹞ 吳存存,《明清社會性愛風氣》,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9﹞ 李澤厚,《美的歷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10﹞ 施曄,《中國古代文學中的同性戀書寫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11﹞ 侯旭東,《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朝廷、州縣與村里》,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12﹞ 孫琴安,《中國性文學史》,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5年。
﹝13﹞ 康正果,《重審風月鑑──性與中國古典文學》,臺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
﹝14﹞ 張在舟,《曖昧的歷程:中國古代同性戀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
﹝15﹞ 許輝、邱敏、胡阿祥主編,《六朝文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
﹝16﹞ 梁啟超,《飲冰室專集》,上海:中華書局,1989年。
﹝17﹞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臺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
﹝18﹞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文化史》,臺北:雲龍出版社,1995年
﹝19﹞ 聞一多撰、鄭臨川編,《聞一多論古典文學》,重慶:重慶出版社,1984年。
﹝20﹞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80年。
﹝21﹞ 劉達臨,《中國古代性文化》,臺北:新雨出版社,1995年。
﹝22﹞ 劉師培撰、程千帆導讀,《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23﹞ 劉達臨,《縱橫華夏性史──古代性文明搜奇》,臺北:性林文化出版社,1995年。
﹝24﹞ 劉達臨、魯龍光,《同性戀性史》,臺北:柏室科技藝術出版,2005年。
﹝25﹞ 劉毓慶、楊文娟,《詩經講讀》,臺北:龍視界出版社,2014年。
﹝26﹞ 克理斯‧巴克(Chris Barker)著,羅世宏譯,《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10年。
﹝27﹞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著、謝石譯,《性史》,臺北:結構群出版社,1990年。
﹝28﹞ Alexander Doty. Flaming Classics: Queering the Film Can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29﹞ Eve Kosofsky Sedgwick. Epistemology of the Closet.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30﹞ Judith Butler.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31﹞ Michel Foucault.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Vol. 1: An Introduction. Trans. Robert Hurley.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78.
﹝32﹞ Robert van Gulik. Sexual Life in Ancient China: A Preliminary Survey of Chinese Sex and Society from Ca. 1500 B.C. Till 1644 A.D. Leiden: Brill, 1961.
﹝33﹞ Stuart Hall. ed. Representati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London: Sage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Open University, 1997.
三、期刊論文(按年份排列)
﹝1﹞ 何志宏,〈明清男同性戀現象初探──以筆記小說為主要建構〉,《史苑》58期,1998年。
﹝2﹞ 張瀛太,〈照花前後鏡,情色交相映──《品花寶鑑》中的男色世界〉,《中國文學研究》13期,1999年。
﹝3﹞ 游美惠,〈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期,2000年。
﹝4﹞ 陸永峰,〈佛教與豔詩〉,《中華佛學研究》6期,2002年。
﹝5﹞ 王力堅,〈道德距離與審美距離——從蕭綱詩看南朝宮體詩的美學意趣〉,《名作欣賞:鑒賞版》4期,2004年。
﹝6﹞ 何大衛,〈明末清初的「男色」風氣與笠翁之文學作品〉,《中國文學研究》19期,2004年。
﹝7﹞ 崔榮華,〈明清社會「男風」盛行的歷史透視〉,《河北學刊》24卷3期,2004年。
﹝8﹞ 王一芝、戴忠,〈《世說新語》中男女角色的審美錯位〉,《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7卷4期,2006年。
﹝9﹞ 秦起秀,〈明末男色靡行的表現和成因〉,《文教資料》18期,2007年。
﹝10﹞ 劉小菠,〈論中國文學作品對同性戀的表現〉,《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3卷4期,2007年。
﹝11﹞ 小謝,〈二百年道行,毀於男色──從《閱微草堂筆記》看清代同性戀〉,《書城》10期,2008年。
﹝12﹞ 王玫、趙鵬雲〈試論魏晉六朝文學中的同性之愛〉,《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5期,2008年。
﹝13﹞ 何水英,〈從《玉臺新詠》看中國古代詩歌對同性戀的表現〉,《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0卷4期,2008年。
﹝14﹞ 李志英,〈太平天國男風現象初探〉,《華商》20期,2008年。
﹝15﹞ 許璇,〈淺析魏晉南北朝「男風」的盛行〉,《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0期,2008年。
﹝16﹞ 黃勇生,〈男性情愛的想像與期待──論《品花寶鑑》〉,《宜春學院學報》30卷1期,2008年。
﹝17﹞ 王麒越,〈「魏晉風度」下的男性美容現象探討〉,《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期,2009年。
﹝18﹞ 朱麗霞,〈明清同性戀文化的詮釋與思考:以明清之際男性同性戀為例〉,《江淮論壇》4期,2009年。
﹝19﹞ 馮藝超,〈《聊齋志異》中的男同性戀書寫〉,《淡江中文學報》21期,2009年。
﹝20﹞ 石艷梅、吳敢,〈明代劇曲中的「男風」文化考釋〉,《昆明學院學報》5期,2012年。
﹝21﹞ 施文斐,〈男風世界中的「欲色」與「至情」──略論《宜春香質》、《弁而釵》中的衝突、調和與規範〉,《名作欣賞》2期,2013年。
﹝22﹞ 劉姣,〈從《弁而釵》、《宜春香質》看明清男風小說的另類美〉,《懷化學院學報》6期,2013年。
﹝23﹞ 程豆豆、雷勇,〈「欲望」與「至情」──《金瓶梅》與《紅樓夢》中的同性戀書寫〉,《陝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32卷4期,2014年。
﹝24﹞ 陳俊川、鄭茜方,〈從《宋書‧恩幸列傳》看沈約對士人精神的塑造〉,《唐山師範學院學報》39卷6期,2017年。
﹝25﹞ The editorial Collective. “Why Gender and History?” Gender and History 1.1(1989)
﹝26﹞ Paul F Rouzer. “Watching the Voyeurs: Palace Poetry and the Yuefu of Wen Tingyun.” Chinese Literature: Essays, Articles, Reviews 11 (1989)
四、碩博士學位論文(按年份排列)
﹝1﹞ 徐淑卿,《漢代皇帝的感情生活》,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2﹞ 周淑屏,《清代男同性戀文學作品研究》,香港:能仁書院中國文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3﹞ 何志宏,《男色興盛與明清的社會文化》,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4﹞ 林慧芳,《《弁而釵》、《宜春香質》與《龍陽逸史》中的男色形象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5﹞ 蕭涵珍,《晚明的男色小說:《宜春香質》與《弁而釵》》,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 何大衛,《中國古代男色文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7﹞ 林雨潔,《晚明男色小說研究──以《龍陽逸史》《弁而釵》《宜春香質》為本》,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8﹞ 賴淑娟,《《龍陽逸史》之「小官」文化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9﹞ 劉德明,《清代男色風氣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10﹞ 范育菁,《風俗與法律:十七世紀中國的男風與男風論述》,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11﹞ 陳偉達,《晚明男色小說情慾書寫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12﹞ 陳菀馨,《晚清狹邪小說的人倫世界——以《品花寶鑑》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13﹞ 陳香年,《由《品花寶鑑》看清代優伶男風》,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2年。﹝14﹞ 魏墨青,《中國古代男色文學研究》,山東: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碩士論文,2012年。
﹝15﹞ 戴億青,《明末清初話本小說之男色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