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份
王文科、王智弘(2017)。教育研究法(17版)。臺北市:五南。
王仕圖、吳慧敏(2005)。深度訪談與案例演練。載於齊力、林本炫(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頁97-115。嘉義縣: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王立德(2015)。警政服務協力治理之研究-以「新北市政府 警察局志工協勤」為例。臺北市:中央警察大學。
王東(1998)。客家學導論。臺北市:南天。
王保鍵(2013)。圖解客家政治與經濟。臺北市:五南圖書。
丘昌泰(2009)。台灣客家的社團參與和族群認同。收錄於江明修、丘昌泰(主編),客家族群與文化再現,頁3-23。臺北市:智勝文化。
史美強、蔡武軒(2000,12月)。網絡社會與治理概念初討。中國行政評論,10(1), 頁33-74。
朱惠玲(2013)。公私夥伴關係之研究:以2011-2012年新北市客家義民文化嘉年華活動為例」。新北市:國立臺北大學。
朱景鵬、朱鎮明(2013)。公共治理思潮下之我國地方治理。公共治理季刊,1(1),頁84-98。
江明修(1997)。公共行政學:理論與實踐。臺北市:五南圖書。
江明修、鄭勝分(2002)。非營利管理之協力關係。收錄於江明修(主編),非營利管理,頁81-124。臺北市:智勝文化。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地方行政研習中心。
吳英明(1996)。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兼論公私部門聯合開發與都市發展。高雄市:復文。
吳濟華、林皆興(2012)。跨域治理暨縣市合併課題與策略。高雄市:巨流。
吳耀明 馮厚美(2007,3月)。鄉土語言教學政策形成與實施現況訪談分析。屏東教育大學學報,26,頁 37-72。
宋學文、黎寶文(2004)。從治理〈governance〉探討我國客家政策之制定:一個3i決策模型的觀點。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編),傳統與現代客家-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86-220。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
李宗勳(2005)。協力夥伴跨域治理的挑戰與機會-以社區風險治理為例。中央警察大學警政論叢,5,頁 1-42。
李宗勳(2007)。政府業務委外經營:策略與經驗。臺北市:智勝文化。
李宗勳,鄭錫鍇(2002)。知識經濟時代的新治理模式-歐陸新治理(Modern Governance)的觀點。研習論壇,16,頁1-20。
李柏諭(2005)。公私協力與社區治理的理論與實務:我國社區大學與政府經驗。公共行政學報,16,頁59-106。
李珺樺(2010)。臺北縣客家社團互動與網絡分析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慕如(1997)。母語!母語!母語~樂在母語中(下)。國教天地,123,頁36-40。
周宗賢(1997)臺灣民間組織。八十六年冬令營臺灣史蹟源流研習會講議(彙編),頁339-474。臺北市:臺北市文獻會。
周書田(2017)協力治理觀點下的原住民族地區資源共同管理–以南投縣信義鄉雙龍部落為例。南投縣: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林水波、李長晏(2005)。跨域治理。臺北市:五南。
林淑馨(2005)。非營利組織與政府夥伴關係之析探:以日本為例。公共事務評論,6(1),頁25-50。
林淑馨(2011)。非營利組織概論。高雄市:巨流圖書。
林勝偉、顧忠華(2004)。「社會資本」的理論定位與經驗意義:以戰後臺灣社會變遷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37,頁113-166。
林瑞榮(2011)。鄉土教育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五南。
邱良森(2013)。臺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治理成效之探討:協力治理觀點。臺北:國立中興大學。
施正鋒(2008)。臺灣民主化過程中的客家運動。載於張維安、徐正光、羅烈師(主編),多元族群與客家-臺灣客家運動20年,頁71-94。臺北市:台灣客家研究學會,南天。
紀文華(1996,3月27日)。鍾肇政:客語沒了,等於族群滅絕。自由時報,A7。
胡幼慧 (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
范振乾(2007)。文化社會運動篇。載於徐正光(主編)。台灣客家研究概論,頁417-447。臺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台灣客家研究學會,南天。
孫本初(2009)。新公共管理。臺北市:一品。
孫本初、鍾京佑(2005)。治理理論之初探:政府、市場與社會治理架構。公共行政學報,16,頁 107-135。
徐正光(2002)。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臺北市:正中書局。
徐德賢(2003)。國小客家語教材結構化設計研究以一年級課程為例。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紐文英(2016)。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第二版。臺北市:雙葉書廊。
袁文華(2013)。桃園縣客語薪傳師協會與政府協力推動客家文化之研究。桃園市:國立中央大學。
高曼茜(2017)。桃園市客家社團網絡治理指標之研究。桃園市: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高淑清 (2008)。質性研究的 18 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張世杰(2012)。治理網絡的後設治理與民主定錨問題之探討。第十一屆公共事務研討會暨第八屆公共事務與公共行政青年論壇主辦單位。
張以潔、賴金河等(2017)。新北好客人:客屬社團創會理事長篇,頁97-115。新北市客家事務局。
張芳全(2009)。問卷就是要這樣編。臺北市:心理出版。
張培倫(2005)。秦力克論自由主義與多元文化主義。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張紹勳(2012)。模糊多準則評估法及統計。臺北市:五南。
張雅愛(2015)。桃園市客家社團網絡參與之研究。桃園市: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張維安、黃毅志(2000)。臺灣閩南與客家族群社會階層背景之分析。臺灣客家族群史-產經篇。南投縣:國史臺灣文獻館。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市。
畢恆達(2009)。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臺北市:學富。
許明洲(2001,3月20-23日)。母語政策專題系列報導。自立晚報,第六版。
許耿銘(2009)。協力理論在跨界人力資源管理的應用-以「政府機關與績優民間機構人才交流實施辦法草案」為例。文官制度季刊,1(3),頁55-79。
許耿銘(2010)。協力理論在跨界人力資源管理的應用-以「政府機關與績優民間機構人才交流實施辦法草案」為例。載於林水波(主編),公共治理:能力、民主與行銷,頁131-156。臺北市:考試院。
許琇惠(2014)。地方文化活動之協力治理分析-以新北市永和區「仲夏夜之夢為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
連奎瑛(2014)。台北市都市更新政策的網絡管理機制之研究-公私協力的風險評估途徑。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郭生玉 ( 2012)。心理與教育研究法-量化、質性與混合研究方法。新北市:精華書局。
郭明堂(2004)。鄉土語言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決策形成之分析。論文發表於九十三學年度師範校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屏東縣: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陳介英(2005)。深度訪談在經驗研究地位的反思。載於齊力、林本炫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頁117-127。嘉義縣: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陳育正(2010)。地方文化產業協力治理之分析-以三峽藍染文化產業為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
陳定銘(2006)。政府與第三部門協力關係探討。研習論壇月刊,62,頁1-11。
陳定銘(2007)。非營利組織、政府與社會企業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智勝文化。
陳定銘(2008)。非營利組織與政府協力之研究-以三個公益組織方案為例。載於江明修(主編),第三部門與政府:跨部門治理,頁230-255。臺北市:智勝文化。
陳定銘(2010)。政府推動客家文化之跨部門協力研究-以臺北縣政府客家事務局為例。臺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陳定銘(2016)。都會地區客家族群認同與政策網絡之研究-以新北市為例。客家公共事務學報,14,頁1-7。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陳定銘、陳樺潔、游靖宇(2012)。政府與客家社團協力指標之析探。行政暨政策學報,54,頁41-82。
陳武雄(2003)。人民團體經營管理。臺北市:揚智文化
陳金貴(2013)。治理之理論與發展。公共治理季刊,1(1),頁25-36。
陳建仁、周柏彣(2012)。都市內分權與環境治理機制-以台中市大雪山社區為例。臺灣民主季刊,9(2),頁125-165。
陳恆鈞(2002)。治理互賴與政策執行。臺北市:商鼎文化。
陳恆鈞(2008a)。協力治理模式之初探。T&D飛訊文官培訓學刊,69,頁1-16。國家文官學院。
陳恆鈞(2008b)。協力網絡治理之優點與罩門。研習論壇月刊,92,頁40-54。
陳恆鈞、張國偉(2005)。協力運作模型之初探。法政學報,19,頁41-80。
陳康宏(1998a)。臺灣客家社團的概況研究(上)。客家雜誌,93,臺北市:客家雜誌社,頁11-16。
陳康宏(1998b)。臺灣客家社團的概況研究(下)。客家雜誌,94,臺北市:客家雜誌社,頁50-52。
陳康宏(2011)。邱榮舉:客家先鋒 客研戰士。客家雜誌,251,頁23-25。
陳敦源、張世杰(2010)。公私協力夥伴關係的弔詭。文官制度季刊,2(3),頁 17-71。
陳景霖(2008)。公私協力夥伴關係之治理模式-以花蓮縣豐田社區總體營造為例。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暉淵、郭惠雯、王韻婷、潘炫融(2010)。創新治理下文官策略性執行力之研究。考試院委託研究報告。
陳樺潔(2011)。新北市客家社團公民社會化之研究:CIVICUS公民社會指標的初探。桃園市: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彭欽清(2002)。臺灣客家社團之發展。收錄於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族群史:社會篇,頁117-184。南投縣: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曾冠球(2008)。網絡研究不同陣營之比較:文獻回顧。法政學報,21,頁171-207。
曾冠球(2011) 。協力治理觀點下公共管理者的挑戰與能力建立。文官制度季刊,3(1),頁27-52。考試院。
曾冠球(2016,3 月)。良善協力治理下的公共服務民間夥伴關係。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5(1)。
曾冠球、許世雨(譯)、江明修審訂(2006)。H.George H.George Frederrickson著。新公共行政學。臺北市:智勝文化。
游宗憲(2005)。「淺談新公共服務與公民社會的建構」。T&D飛訊文官培訓學刊,37,頁1-17。
湯麗鈺、宋華瑞(2000)。攜手共傳薪。載於陳浙雲、吳財順、潘文忠(主編),邁向協同教學之路:新校園文化的生成與開展,頁248-255。臺北市:遠流。
程冠樺(2011)。淡水河流域整治之研究:協力治理之觀點。臺中市:國立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子堯(1998)。認識客家族群。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館刊,9,頁15-18。
黃昭儒(2015)。中石化安順廠汙染整治問題之協力治理分析。新北市:國立臺北大學
楊和炳(1988)。市場調查。臺北市:五南圖書。
楊忠龍(2008)。從母語運動到社區營造:初探臺灣客家運動的擴展。收錄於張維安、徐正光、羅烈師(主編),多元族群與客家-臺灣客家運動20年,頁204-224。新竹市:台灣客家研究學會。
楊長鎮(1991)。客家運動與客家人文化身份意識之甦醒。載於徐正光(主編),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頁 184-197。臺北市:正中書局。
楊國鑫(2008)。臺灣的客家問題、客家運動與客家學。載於張維安、徐正光、羅烈師(主編),多元族群與客家-臺灣客家運動20年,頁133-153。 臺北市:台灣客家研究學會,南天。
葉至誠、葉立誠(2011)。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第三版)。臺北市:商鼎數位。
廖洲棚、魏國彥(2012)。從協力治理觀點剖析臺北市1999市民熱線的營運與管理,T&D飛訊文官培訓學刊,150,頁1-26。國家文官學院。
廖景淵、黃子堯 (2007)。臺北縣的客家人。新北市:客家台灣文史工作室 。
廖繼暉(2011)。台中市客家社團參與客家公共事務協力關係之研究-以哈客文化藝術節為例。臺北市: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榮泰生(2011)。EXPERT CHOICE 在分析層級程序法(AHP)之應用。臺北市:五南圖書。
臺北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編(2007)。臺北縣的客家人。臺北:愛華。
褚志鵬(2009)。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heory 層級分析法AHP理論與實作。花蓮縣:東華大學。ftp://mail.im.tku.edu.tw/Prof_Shyur/AHP/AHP2009.pdf。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新北市:心理。
蔡孟礽(2014)。新北市政府「幸福保衛站」協力治理之研究。臺北市:銘傳大學
鄧振源(2012)。多準則決策分析-方法與應用。臺北市:鼎茂圖書。
鄧振源、曾國雄(1989a)。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上)。中國統計學報,27(6),頁5-27。
鄧振源、曾國雄(1989b)。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下)。中國統計學報,27(7),頁1-20。
蕭新煌(2017)。第三部門在台灣的歷史與發展特色。載於蕭新煌、官有垣、陸宛蘋(主編),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第三版),頁33-46。高雄市:巨流。
賴慧珠(2014)。公私協力推動客庄傳統節慶研究:以新竹縣新埔鎮"迎花燈"活動為例。新竹縣:國立交通大學
應淑如(2012)。從公私協力治理觀點探討文化資產委外管理機制-以台東鐵道藝術村為例。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
謝 劍(1981)。香港的惠州社團-從人類學看客家文化的持續。香港:中文大學。
鍾玫芳(2015)。客語生活學校對客語傳承的影響-以屏東縣大成國小為例。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
鍾國允(2004)。中壢客家社團之研究-族群網絡與客家意識。行政院客家委員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頁1-25。
鍾肇政(1991)。我們不是「隱藏」人-龍潭鄉客家文化大展後的省思。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編,協和台灣叢刊-新个客家人,23,頁22-25。臺北市:臺原。
簡禎富(2014)。決策分析與管理。臺北市:雙葉書廊。
羅美香(2012)。客家社團社會資本與組織發展關聯之研究-以新北市板橋客屬會為例。桃園市: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羅綸新(2009) 。客家文化與語言網路資源調查。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1,頁111-130。
羅肇錦(1995)。看不見的族群-只能做隱忍維生的弱勢人民嗎?載於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編,協和台灣叢刊-臺灣客家人新論,39,頁31-36。臺北市:臺原。
顧忠華 (2000)。二十一世紀非營利與非政府組織的全球化。新世紀智庫論壇季刊,11,頁17-24。
顧景偉(2016)。台北市跨年晚會政策之公私協力治理之機制:政策過程之分析。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
貳、英文部份
Ansell, C., & Gash, A. (2008).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18(4), 543-571.
Bailey, N.(1994). Towards a Research Agenda for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in the 1990’s. Local Economy, 8, 292-306.
Bryson, J. M., B. C. Crosby, and M. M. Stone. 2006.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ross-sector collaborations: Propositions from the literatur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12(Special Issue): 44-55.
Denhardt, R. B. & J. S. Denhardt(2003). The New Public Service Serving , not Steering. New York: M. E. Sharpe Hood, C. C.。
Forrer, J., Kee ,J. E. & Boyer, E. (2014). Governing Cross-Sector Collaboration. San Francisco: John Wiley & Sons, Inc.
Harding,A.(1990).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in Urban Regeneration. In M. Campbell(ed.), Local Economic Policy. London: Cassell.
Langton,S.(1983).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Hope or hoax?. National Civic Review,72(5),256-261.
O´Leary, R., B. Gazley, M, McGuire and L. B. Bingham. (2009). The Collaborative Public Manager : New Idea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 Edited by R. O´Leary and L. B. Bingham, 1-14. Washington, D. 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Rhodes, R. A. W.(1996)。The New Governance: Governing without Government.,University of Newcastle-upon-Tyne. Political Studies, 44, 652-657.
Saaty, Thomas L.(1990). Decision Making For Leaders-the analytic hierarchyprocess for decisions in a complex world. Pittsburgh, PA: RWS Publications。
Satty, Thomas L. (1980).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cGraw Hill,Inc.,New York.
Selden, S. C., Sowa, J. E. , & Sandfort, J. (2006). The impact of nonprofit collaboration in early child care and education on management and program outcome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66(3), 412-425。
Stephenson,M.O.(1991).Whither the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Urban Affairs Quarterly,27, 109-127.
Turrini, A., Cristofoli, D., Frosini, F. & Nasi, G.(2010). Networking literature about determinants of network effectiveness. Public Administration, 88 (2), 528-550.
Vigoda, E.(2002). From Responsiveness to Collaboration: Governance, Citizens, and the Next Generation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September /October ,62,5.
Young, Iris Marion. (1989). Policy and Group Difference: A Critique of the Ideal of Universal Citizenship. Ethics, 99(2), 250-274.
叁、網路資料
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2017)。2017年11月11日,取自https://www.hakka.gov.tw/Content/Content?NodeID=626&PageID=37585
內政部合作及人民團體司籌備處(2017)。社會團體解釋令彙編。2017年11月2日,取自https://group.moi.gov.tw/sgms/html/decree!socialList.action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1)。人民團體法。2017年11月15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91
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2010)。2017年10月10日,取自https://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
全球客家經貿平台(2013)。2017年10月16日,取自http://archive.is/fUWYR
客家委員會(2017)。105 年度全國客家人口暨語言基礎資料調查研究,2018年1月30 日,取自https://www.hakka.gov.tw/Content/Content?NodeID=626&PageID=37585
客家委員會(2017)。地方客家單位。2017年11月13日,取自 https://www.hakka.gov.tw/Block/Block?NodeID=380&PageMarkID=4&page=2
客家風雲雜誌(2008)。2017年10月12日,取自http://www.rainbowtw.com/0hakka/custom_3378.html
教育部(2016)。國民教育法。2017年10月17日,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FL008927
新北市客家事務局對新北市民間團體補助計畫。2018年5月19日,取自http://www.hakka-affairs.ntpc.gov.tw/news/?type_id=10178&parent_id=10177
新北市客家社團館(2016)。新北市客家社團成立的背景。2017年12月22日,取自日期:https://www.hakka-associations.ntpc.gov.tw/files/15-1002-3431,c311-2.php
新北市客家社團館(2016)。新北市客家社團的類別與功能。2017年12月23日,取自日期:https://www.hakka-associations.ntpc.gov.tw/files/15-1002-3431,c311-3.php
新北市政府社會局。人民團體名冊(2017)。2018年1月1日,取自https://www.sw.ntpc.gov.tw/home.jsp?id=152&parentpath=0,7,144&mcustomize=formdata_list1.jsp&mclassno=201802130026
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局(2017)。2017年11月01日,取自 http://www.hakka-affairs.ntpc.gov.tw/content/?parent_id=10244&type_id=10244
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7)。施政計畫,客家事務局2017年度施政計畫。2018年3月31日,取自https://www.rde.ntpc.gov.tw/home.jsp?id=203&parentpath=0,2,182&mcustomize=multimessages_view.jsp&dataserno=201703310001&t=null&mserno=201608030001
維基百科(2017)。2017年11月2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F%8D%E8%AA%9E
臺灣好生活電子報(2011)。2017年9月20日,取自http://www.taiwangoodlife.org/story/20110512/3776
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2003)。2017年10月15日,取自http://www.hakkaworld.com.tw/twhapa/introduce.html
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2017)。2017年10月10日,取自http://readopac.ncl.edu.tw/nclJournal/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