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科( 1983 )。《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皮亞傑理論的應用》,台北:五南,頁135-136、263—269。
王向東、袁孝亭( 2004 )。地理素養的核心構成和主要特點。課程教材教法,第12期,頁64-67。
王全世( 2001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第80期,頁23-31。
王茂軍、柴彥威、高宜程( 2007 )。認知地圖空間分析的地理學研究進展,人文地理,第22期,頁10-18。
王佩玲( 2004 )。探討國中生獲取空間知識的過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王品閑、陳羿彣、胡佳湘( 2017 )。我要成為寶可夢大師!台南市Pokémon Go熱點的空間分布與變遷分析。第十六屆地理奧林匹亞地理小論文。
江映瑩( 2007 )。Google Earth應用於中學地理教育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呂秋華( 2005 )。線上遊戲小學生玩家經驗之質性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明燕( 2000 )。台灣地區高中地圖教育之理論探究:地形圖之教與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李明燕( 2007 )。台灣地區國中與高高中生閱讀衛星影像之能力探究,頁125-154。
李宗倫( 2012 )。電腦遊戲在高中地理教學的應用—以企業霸主II模擬遊戲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李偉旭( 1999 )。電腦遊戲學習軟體與內在動機因素-以英語幼教光碟的學習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余民寧( 2002 )。《教育測驗與教學統計》,台北:心理。
吳怡靜 ( 2016 )。《精靈寶可夢Go》開發者漢克:寶可夢給了大家花時間在一起的理由。天下雜誌,604 期,18-20。
林志宜( 2009 )。建構小五學生Google地球地圖學習情境:以活動理論為架構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林佑傑( 2009 )。最適步行速度下的運動學與下肢肌群活化程度之探討。國立臺灣體育大學碩士論文。林裕恆( 2013 )。世界區位知識學習遊戲之建置與應用。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
洪正義( 2006 )。國小高年級學童地理素養電腦化測驗的發展與應用。國立臺南大學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洪則禹( 2011 )。Google Maps 融入國小中年級社會領域地圖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碩士論文。洪榮昭、劉明洲(1999)。電腦輔助教學之設置原理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郭俊麟( 2016 )。「Pokémon Go」在地理資訊教學與地圖協作活動之應用。中國地理學會第十六屆學術研討會。
郭靜晃譯( 1992 )。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原作者:J. E. Johnson, J. F. Christie, T. D.Yawkey)。台北:揚智文化。
施添福( 1983 )。我國中學的地理教育:反省與展望。台北:師大地理系。
計惠卿、陳怡靜( 1997 )。育樂式課程軟體之遊戲式學習情境,視聽教育雙月刊,39期,24-33。
孫聖和( 2000 )。遊戲理論及幽默感應用於設計教育之可行性初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豫( 1996 )。迎接電腦遊戲時代,新新人類新欣文化-電腦遊戲。天下雜誌,64期,79-93。
陳孟寬( 2008 )。資訊融入國小四年級社會領域鄉土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陳韋銘( 2007 )。科學問題解決取向之數位遊戲學習軟體之發展及其成效評估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莉萍( 2006 )。電子地圖與傳統地圖在國小六年級地圖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陳哲彰( 2008 )。電子地圖融入國小四年級社會科地圖教學之應用。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天佑( 2000 )。電腦遊戲與教育。國教天地,140期,3-6。
黃婉婷( 2007 )。地理課程標準地圖知能指標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碩士論文。葉連祺、林淑萍( 2003 )。布魯姆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修訂版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05期,9-106。
廖慧意( 2001 )。國一學生繪製地圖與地圖認知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碩士論文。廖泫銘( 2016 )。從空間資訊科技角度,談《精靈寶可夢GO》資訊技術與地圖教育應用。中國地理學會第十六屆學術研討會。
張秀燕( 2010 )。應用GPS於國小五年級地圖能力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論文。張維婷( 2010 )。從基測試題探究國中生地圖能力。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碩士論文。許秀桃( 2007 )。網路電子地圖與傳統地圖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兒童空間認知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歐陽鍾玲( 1982 )。學童空間概念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教育,10 期,129-137。
賴秋琳( 2013 )。地圖式試算表心智工具對學生地理科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應用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謝芝庭( 2017 )。寶可夢無所不在:探討擴增實境手機遊戲之享樂感及其對地方依附之影響。國立中山大學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薛毅白( 2015 )。結合翻轉教室與合作學習應用於九年級地理之教學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數位學習科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簡幸如( 2005 )。數位遊戲設計之教學模式建構。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簡國斌( 2010 )。數位遊戲之遊藝功能要素分析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位科技設計學系碩士論文。蘇國章( 2005 )。電子地圖運用於社會領域地圖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空間認知之影響。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龔心怡( 2013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教學評量新趨勢:多元評量之應用。臺中市教育電子報,26期—多元評量。2017/06/20引自http://www.tc.edu.tw/epaper/index/print/id/856
西文部分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191-215.
Broda, H. W. & Baxter, R. E. (2003). Using GIS and GPS technology as an instructional tool. The Social Studies, 94(4), 158-160.
Crawford, C. (1982).The Art of Computer Game Design, Peaboy, S.1997.
Daniela, F. Ottati (2015) Geographical Literacy, Attitudes, and Experiences of Freshman Students: A Qualitative Study at 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Eve , R.A. , Price , B. & Counts , M. (1994).Geographic illiterac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 Youth and Society 25, 408 - 427.
Gartner (2011). Top 10 strategic technology trends for 2011. Retrieved October 25,2011, fromhttp://www.gartner.com/it/content/1524600/1524620/february_9_top_10_strategi
c_tech_dcearley.pdf.
Greenfield, P. M. (1984). Mind and media: The effects of television, video game, and computer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Jodi, M. Winship (2004) Geographic Literacy and World Knowledge Among Undergraduate College Students,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Kafai, Y. B. (1995). Mind in play-computer game design as a context for children’s learning. New Jersey: Hillsadle.
Lawler, R. (2012). Apple iPad sales topped 100 million two weeks ago. Retrieved
November 30, 2012, from http://www.engadget.com/2012/10/23/apple-ipad-sales-
100-million/.
Malone, T. W. (1981).Toward a theory in intrinsically motivating instruction. Cognitive Science, 4, 333-369.
Meyer, M. W. (1973) Map skills instruction and the child’s developing cognitive abilities. Journal of Geography, 72, 27-35.
Nanjappa (2001).Educational games: learners as creators. The University of Memphis.
National Geographic (2006) National Geographic-Roper Public Affairs 2006 Geographic Literacy Study, 2016 from 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roper2006/pdf/FINALReport2006GeogLitsurvey.pdf
Ngo, A. (2011). IHS iSuppli increases iPad sales estimates. Retrieved October 20, 2011,
from http://www.notebookcheck.net/IHS-iSuppli-increases-iPad-sales-
estimates.60202.0.html
Ormrod,J. E. (1999). Human learning (3r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Pintrich, R. R., & DeGroot, E. V. (1990). Motivational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components of classroom academ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 33-40.
Prensky, M. (2001). Digital natives, digital immigrants part 1. On the Horizon, 9(5), 1-6.
Prensky, M. ( 2001 ). 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16(5),11-15.
Saarinen, T. F.,& MacCabe, C. L.(1995).World patterns of geographic lteracy based on sketch map quality. Professional Geographer,47(2):196.
Salter, K. K. (1990).What is the essence of geographic literacy. Focus, 40(2): 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