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參考書目:
王振德(1998)。我國資源教室方案實施現況及其成效評鑑。特殊教育研究學刊,4,1-20。王振德(2002)。教育改革、九年一貫課程與特殊教育。特殊教育季刊,82,1-8。王雪瑜(2006)。國小數學學障兒童數學解題錯誤類型分析之探討。載於莊素貞(主編),特殊教育叢書9501,特殊教育現在與未來(頁15-30)。臺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教中心。
王雅蘭、張蓓莉(2004)。國小聽覺障礙學生加、減法文字題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6,201-219。王琇慧(2001)。肢體障礙國中生之數學認知─一個建構教學的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系,彰化縣。王櫻瑾(2007)。從教育調整的向度看融合教育下的調整策略。屏師特殊教育,14,56-64。朱坤昱(2010)。國小普通班教師對特殊需求學生實施課程與教學調整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中市。江美娟(2002)。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學生解題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彰化縣。何美宜(2013)。國中資源班教師英語課程調整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彰化縣。何素華(2013)。新修訂特殊教育課程綱要實施之挑戰與因應措施。特殊教育季刊,126,1-8。何華國(2015)。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臺北市:五南。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臺北市:五南。
林和秀(2014)。應用替換式數學教學在國小五年級數學障礙學生學習「分數乘法解題」之成效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南市。林怡君(2001)。建構教學對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數概念應用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高雄市。林怡秀(2008)。中部地區國小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數學課程與教學調整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中市。林宛萱(2013)。國中小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實施課程與教學調整之現況與困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屏東縣。林美和(1987)。數學障礙兒童學習問題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 育學刊,16,43-76
林坤燦、郭又方(2004)。因應個別障礙學生普通教育課程與教學調整方案之試探研究─以宜蘭縣國小輕度障礙學生為例。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6,33-64。林俐君(2013)。高雄市國小普通班教師對特殊需求學生實施課程與教學調整之現況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東縣。林素貞(2014)。資源教室方案與經營。臺北市:五南。
林惠芬(2009)。智能障礙者教育。載於許天威、徐享良、張勝成主編,新特殊教育通論(第二版)(頁147-149)。臺北市:五南。
林麗芬(2010)。提昇國中數學學習成效─數學學習策略之探討。科學教育 月刊,328,19-28。孟瑛如(1992)。學習障礙與補救教學─教師及家長實用手冊。臺北市:五 南。
孟瑛如(2014)。資源教室方案:班級經營與補救教學。臺北市:五南。
孟瑛如、簡吟文(2014)。由DSM-5的改變談學習障礙未來的鑑定與教學輔 導趨勢。輔導季刊,50(4),28-34。周台傑(1992)。學習障礙者之評量。載於周台傑(主編),特殊兒童診斷手冊。彰化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編印。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周珮如(2011)。雙重特教需求學生課程與教學調整之研究。未出版之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北市。
洪榮照(2011)。我國特殊教育師資培與之探討。特殊教育叢書,10001,75-82。
洪儷瑜(1995)。學習障礙者教育。臺北市:心理。
范揚素(2012)。直接教學法對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學生在乘法運算之學習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屏東縣。侯禎塘(2004)。特殊教育需求兒童數學學習困難之特質、教學策略與創意遊戲數學之應用。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胡永崇(2005)。評量調整在學習障礙學生之應用。載於洪儷瑜、王瓊珠與陳長益(主編),突破學習困難─評量與因應之探討(頁69-94)。臺北市,心理。
胡永崇(2013)。如何避免學障學生僅依關鍵字作數學解題。南屏特殊教育,4,1-9。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b)。國民教育階段特殊教育課程發展共同原則及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0)。特殊教育課程教材教法及評量方式實施辦法。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高中職以下階段之認知功能輕微缺損學生實施普通教育課程領域之調整應用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國民教育階段身心障礙資源班實施原則。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2)。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特殊教育班班級及專責單位設置與人員進用辦法。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3)。高級中等下學校特殊教育課程大綱暨相關配套實施與應用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3)。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特殊教育法。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2016)。105學年度一般學校各縣市特教班別班級數統計(身障)【年度特教統計】。取自https://www.set.edu.tw/Stastic_WEB/sta2/frame_print.asp?filename=classA_city_All_cls_C/classA_city_All_cls_C_20161020.asp
姚藺方(2015)。臺南市國中小特教教師實施新修訂特殊教育課程綱要現況與問題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南市。秦麗花(1995)。數學學習障礙兒童解題錯誤類型分析。特殊教育季刊,55, 33-38。涂馨尹(2008)。國小學習障礙學生學習態度及學習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中市。陳明聰、張惠娟、陳政見(2007)。從測驗調整到測驗的全方位設計。雲嘉 特教,6,16-24。
陳明聰、張靖卿(2004)。特殊教育工作者對身心障礙學生測驗調整意見之 調查研究。特殊教育復健學報,12,55-80。
陳美如(2010)。國民中學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數學領域專業知能之研究。未出版之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屏東市。
陳燕燕(2009)。國民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課程設計之研究。未出版之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中市。
陳曉萍(2005)。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提升數學低成就學生數學解題能力與數學態度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所,臺中市。陳麗如(2008)。身心障礙學生教材教法。臺北市:心理。
陳麗玲(1993)。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學生計算錯誤類型分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彰化縣。郭靜姿、許慧如、劉貞宜、張馨仁、范成芳(2001)。數學學習障礙之鑑定工具發展與應用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135-163。許靖如(2008)。自我教導策略對提升學習障礙兒童加減法文字題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北市。黃小凡(2008)。電腦融入圖示策略教學對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學生解題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北市。
黃米琪(2013)。臺中市國小資源班教師對閱讀困難學習障礙學生實施課程與教學調整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中市。黃俊哲(2015)。國小特殊教育新課綱實施融合教育之探討。2015第一屆亞太地區融合教育國際研討會張貼之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黃美潔(2015)。替換式數學教學對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學生在長度單位化聚之學習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南市。黃慈雲(2005)。中部地區國民中學身心障礙資源班實施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彰化縣。黃馨誼(2014)。國小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課程與教學調整及同儕接納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東縣。張青紟(2006)。國民中學身心障礙資源班課程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彰化縣。張博舜(2016)。臺北市國小普通班教師對身心障礙學生實施課程調整現況及困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北市。鈕文英(2003)。融合教育的理念與作法:課程與教學規劃篇。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教中心。
鈕文英(2006)。國小普通班認知障礙學生課程與教學調整方案之發展與成效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5,21-58。鈕文英(2007)。啟智教育課程與教學設計。臺北市:心理。
鈕文英(2008)。擁抱個別差異的新典範─融合教育。臺北市:心理。
曾燕菁、陳怡婷(2012)。學習障礙學生評量調整的實務經驗與省思。特教園丁,27(4),69-74。傅秀媚(2001)。融合教育的實施模式研究。中師特教中心「特殊教育論文集」,9001,141-156。
楊坤堂(2003)。數學學習障礙學生的課程與教學。臺北市:臺北市立師院特殊教育中心印行。
楊坤堂(2007)。數學學習障礙。臺北市:五南。
楊坤堂(2008)。學習障礙導論。臺北市:五南。
楊坤堂(2010)。學習障礙教材教法。臺北市:五南。
詹士宜(2013)。替換式數學的理論基礎。載於詹士宜(主編):替換式數學對數學學習困難學生之補救教學。臺南市: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蔡文煉(1995)。多媒體電腦輔助數學學障生減法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彰化縣。蔡淑桂(1998)。建構式數學教學模式對數學學習障礙兒童解題能力及數學信念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學系所,臺北市。蔡宗武(2008)。從工作記憶理論談學習障礙兒童的教學輔導。臺東特教,27,30-33。蔣明珊(2002)。普通班特殊教育需求學生課程調整之探討及其在國語科應用成效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0NTNU0284019)蔣明珊(2004)。普通班教師參與身心障礙學生課程調整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7,39-58。劉芳玲(2013)。國中小資源班數學教師專業知能的表現與重要程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市。劉信雄、王亦榮、林慶仁(2000)。視覺障礙學生輔導手冊。教育度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賴翠媛(2003)。實施融合教育的困境與普通班教師的因應策略。教師之友,44(5),2-7。盧台華(1995)。身心障礙學生數學能力之比較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6,25-50。盧台華(1998)。身心障礙學生課程教材之研究與應用。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主編),身心障礙教育研討會(頁185-190)。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盧台華(2004)。九年一貫課程在特殊教育之應用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盧台華(2015)。特殊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簡明建(2008)。特殊教育的課程與教學。載於林寶貴(編)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299-345。臺北市:心理。
蘇春萍(2006)。具體─表徵─抽象教學對不同工作記憶能力的數學學習困難學生學習未知數計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南市。謝甫佩(2002)。國小五年級學童學習策略調查。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26, 9-21。
謝家玲(2013)。中部地區國中資源班教師對數學課程與教學調整認知與實施差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彰化縣。蕭金土(1995)。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學生的鑑定、學習問題診斷及策略教學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二、英文參考書目:
Badian, N. A. (1983). Dyscalculia and nonverbal disorders of learning. In H. R. Myklebust(Ed.), Progress in learning disabilities (Vol.5, pp.235-264). NY: Grune & Stratton.
Baroody, A., & Ginsburg, H. (1991).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assessing the mathematical difficulties of children labeled learning disabled. In H.L. Swanson(Ed.), Handbook on the a segment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pp. 117-228). Austin, TX: Pro-Ed.
Bender, W. N. (2004). Learning disabilities: Characteristic, identification,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and Bacon.
Carnine, D. (1997). Instructional design in mathematics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30(2), 134-141.
Garnett, K. (1992). Developing fluency with basic number facts : Intervention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Learning Disability Research and Practice ,7, 210-216.
Ginsburg, H. (1997). Mathematics learning disabilities: A view from development psychology.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30(1), 20-33.
Hoover, J. J., & Patton, J. R. (1997). Curriculum adaptations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and behavior problem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2nd ed.). Austin, TX: Pro-ed.
Kosc, L. (1974). Developmental dyscalculia.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7, 165-178.
Russell, R. L., & Ginsburg, H. P. (1984). Cognitive analysis of children's mathematics difficulties.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1(2), 217-244.
Johnson, D. J., & Myklebust, H. (1967). Learning disabilities: Educational principles and remedial approaches. NY: Grune & Stratton.
Lerner, J. (2003). Learning disabilities: Theories, diagnosi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9thEd.).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Montague, M. (1997). Cognitive strategy instruction in mathematics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y.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30(2), 164-177.
Nunes, T. & Moreno, C. (2002). An intervention program for promoting deaf pupils’ achievement in mathematics. Journal of Deaf Studies and Deaf Education, 7(2), 120-133.
Oliva, P. F. (2008). 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7th. ed.). NY: Harper Collins.
Simmons, D. C. & Kameenui, E. J. (1996). A focus on curriculum design: When children fail. Focus on Exceptional Children, 28(7), 1-16.
Stone, C. A., & Reid, D. K. (1994). Social and individual forces in learning: Implications for instruction of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 17(1), 72-86.
Shulman, L. 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1-23.
Swanson, H. L. (2006). Cross-sectional and incremental changes in working memory and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6, 249.
Wong, B. Y. L., & Wong, R. (1988). Cognitive intervention for learning disabilities. In K. A. Kavale (Ed.), Learning disabilities: State of the art and practice (p141-160). Boston, MA :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