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經典(依譯著者年代排列)
後秦・鳩摩羅什譯:〈魔事品第十一〉,《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 冊8, No. 227) 卷5。
後秦・鳩摩羅什譯:《清淨毘尼方廣經》(大正藏 冊24, No. 1489,2002年11月)。
後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大正藏 冊09,No. 262)。
後秦・鳩摩羅什譯:《梵網經》(大正藏 冊24,No. 1484)。
龍樹菩薩造,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大正藏 冊25,No. 1509,1999年12月)。
龍樹菩薩造,後秦・鳩摩羅什譯:《十住毘婆沙論》(大正藏 冊26,No. 1521)。
龍樹菩薩造,梵志青目釋,後秦・鳩摩羅什譯:《中論》(大正藏 冊30,No. 1564)。
婆須密舅法救菩薩撰,後秦・竺佛念譯:《出曜經》(大正藏 冊4,No. 0212)。
于闐國・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 冊10,No. 279)。
失譯人名附後漢錄(220年代):《分別功德論》(大正藏 冊25,No. 1507)。
龍樹菩薩造,陳・真諦譯:《寶鬘論》或《寶行王正論》(大正藏 冊32,No. 1656)。
天親菩薩造,陳・真諦譯:《佛性論》(大正藏 冊31,No. 1610)。
隋・吉藏撰:《中觀論疏》(大正藏 冊42,No. 1824)。
隋・智顗(智者)撰:《維摩經玄疏》(大正藏 冊38,No. 1777)。
隋・智顗說:《妙法蓮華經玄義》(大正藏 冊33,No. 1716)。
世親菩薩造,唐・玄奘譯:《阿毘達磨俱舍論》(大正藏 冊29,No. 1558)。
唐・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401卷-第600卷)》卷478 (大正藏 冊07,No. 220)。
無著菩薩造,彌勒菩薩說,唐・玄奘譯:《瑜伽師地論》(大正藏 冊30,No. 1579,2005年1月)。
唐・若那跋陀羅譯:《大般涅槃經後分》(大正藏 冊12,No. 377)。
宋・元照撰:《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大正藏 冊40,No. 1805)。
宋・志磐撰:《佛祖統紀》(大正藏 冊49,No. 2035)。
宋・宗鑑集:《釋門正統》(新纂卍續藏 冊75,No. 1513)。
宋・思坦集註:《楞嚴經集註》(新纂卍續藏 冊11,No. 268)。
法稱(寂天)菩薩造,宋・法護等譯:《大乘集菩薩學論》(宜蘭:中華印經協會,2009年8月)。
元・元粹述:《四教儀備釋》(新纂卍續藏 冊57,No. 977)。
明・袾宏述,《阿彌陀經疏鈔》(新纂卍續藏 冊22,No. 424)。
明・智旭著:《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嘉興藏 冊36,No. B348) 卷6,頁360上。
清・智銓述:《法華經玄籤證釋》(新纂卍續藏 冊28,No. 592)。
敬母善巧阿闍黎造:《一百五十讚佛頌》(大正藏 冊32,No. 1680)。
宗喀巴大師造,索達吉堪布譯:《三主要道》。
宗喀巴大師造,達賴喇嘛講授:《緣起贊講記》(台北市:福智之聲出版社,2003年3月)。
釋弘一編:《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台北市:福智之聲出版社,2012年3月)。
寂天菩薩造,釋如石譯:《入菩薩行論》(台北市:福智之聲出版社,2008年2月)。
宗喀巴大師造,釋如性譯:《菩提道次第略論》(台北市:福智之聲出版社,2012年5月)。
宗喀巴大師造,日宗仁波切釋論,釋如性譯:《菩提道次第略論講記》,(台北市:福智之聲出版社,2014年04月初版)。
宗喀巴大師造,釋能海講授,任定詢筆記:《菩提道次第論科頌講記》(台北市:福智之聲出版社,2002年9月)。
宗喀巴大師造,釋法尊譯:《菩提道次第廣論》(台北市:福智之聲出版社,2002年9月)。
宗喀巴大師著,釋法尊譯:《三十八攝頌》或《菩提道次第攝修求加持頌》。
宗喀巴大師造,釋法尊譯:《入中論善顯密意疏》(台北市:福智之聲出版社,1993年8月初版)。
二、專書(以譯著者姓氏筆畫排列)
于凌波著:《原始佛教基本教理的探討》(高雄市:妙林雜誌社,2000年8月初版)。
呂澂著:《中國佛學源流略論》(台北縣:大千出版社,2003年1月初版)。
呂澂著:〈雜阿含經刊定記〉,《內學》(1924年第一輯),頁108-109。
宇井伯壽:〈阿含成立に関する考察〉,《印度哲學研究》第三.三九四頁以下,四九頁。
李元光著:《宗喀巴大師宗教倫理思想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6年9月)。
吳汝均著:《佛學研究方法論》(上)(台北市:學生書局,1983年)。
莊春江著:《阿含經隨身剪輯》,(桃園市:圓光出版社,1996年4月1版)。
莊春江編著:《學佛的基本認識》(莊春江,2001年5月初稿)。
平川彰著,莊崑木譯:《印度佛教史》(台北市:商周出版,2002年10月初版)。
連英華:《讀懂《菩提道次第廣論》之止觀思想與實踐:學習廣論一定要知道的解脫道關鍵》(新北市:大千出版社,2013年8月初版)。
晉美彭措法王講,索達吉譯:《百業經白話譯釋》(台北市:福智之聲出版社,2005年10月)。
第一世帕繃喀仁波切著:《掌中解脫─菩提道次第二十四天教授》(台北市:白法螺出版社,2007年再版)。
達賴喇嘛:《般若與佛道次第》(台北市:福智之聲出版社,2004年4月初版)。
達賴喇嘛:《覺燈日光—道次第講授成滿智者所願》(台北市:商周出版社,2012年初版)。
達賴喇嘛,施郁芬、廖本聖:《慈悲與智見》(台北市:橡樹林出版社,2009年7月)。
楊惠南著:《印度哲學史》,(台北市:東大出版社,2012年7月初版)。
楊惠南著:《佛教思想發展史論》,(台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6月初版)。
聖嚴教育基金會學術研究部:〈聖嚴法師人間淨土思想立場的抉擇〉,《聖嚴研究:第二輯》(台北市:法鼓文化,2011年7月)。
釋太虛講授:〈我怎樣判攝一切佛法〉,《太虛集》(中國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12月)。
釋日常講授:《佛法要義(一)》(台北市:福智之聲出版社,2002年2月初版)。
釋日常講授:《學佛次第十二講(下)》(台北市:財團法人台北市福智佛教基金會,2012年1版)。
釋日常講授:《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五)。
釋印順著:《成佛之道》(福建廈門:南普陀寺慈善基金會印行,1996年)。
釋印順著:《印度佛教思想史》(新竹縣:正聞出版社,2005年4月)。
釋印順著:《佛法概論》(新竹縣:正聞出版社,1998年初版)。
釋印光著:《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
釋印順著:《《大乘廣五蘊論》講記》,(新竹縣:財團法人印順文教基金會,2015年12月初版)。
釋印順著:《佛法概論》(新竹縣:正聞出版社,2009年8月)。
釋印順著:《初期大乘佛教的起源與開展》(新竹縣:正聞出版社,1981年5月出版)。
釋印順著:〈大乘是佛說論〉,《以佛法研究佛法》(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頁102-133。
釋印順著:《空之探究》(新竹縣:正聞出版社,2000年1月初版)。
釋印順著,釋貫藏編:《華雨集第四冊》(台北市:財團法人印順文教基金會,2013年6月)。
釋印順著:《印度佛教思想史》(新竹縣:正聞出版社,2005年4月)。
寂天菩薩造,釋如石譯,久美多杰堪布講授:《入菩薩行論講記》。
宗喀巴大師造論,釋法尊譯,劉小儂:《白話《菩提道次第廣論》》(台北市:橡樹林文化,2013年1版)。
宗喀巴大師造論,巴梭法王、語王堅穩尊者、妙音笑大師、札帝格西合註,哈爾瓦・嘉木樣洛周仁波切講記,釋性柏、釋如行等譯:《四家合註入門 壹》(台北市:福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6月初版)。
宗喀巴造論,巴梭法王、語王堅穩尊者、妙音笑大師、札帝格西合註,釋法尊譯論,釋如法、釋如密等譯註:《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註・白話校註集1》(台北市:福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6月初版)。
宗喀巴大師造論,釋法尊譯,釋日常述:《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台北市:圓音有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初版)。
宗喀巴大師造論,釋法尊譯,祁順來、海月:《菩提道次第廣論(白話本)》(中國:青海民族出版社,2014年初版)。
宗喀巴大師造論,釋法尊譯,釋淨蓮述:《菩提道次第廣論白話註釋》(台北市: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2011年初版)。
宗喀巴大師造論,釋法尊譯,釋智敏集註:《菩提道次第廣論集註》(台北市:方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4年)。
釋星雲著:《星雲大師文集》用世系列之《佛教叢書10-人間佛教》(高雄:佛光出版社)。
森下大圓著,釋星雲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話》(高雄:佛光出版社,1998年7月)。
水野弘元著,釋惠敏譯:《佛教教理研究:水野弘元著作選集(二)》,(台北市: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7月初版)。
釋聖嚴著:《正信的佛教》(台北市:法鼓文化出版,2015年12月)。
釋聖嚴著:《印度佛教史》,(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年12月初版)。
三、論文
王月清:〈論中國佛教倫理思想及其現代意義〉,《普門學報》第7 期 (普門學報社出版,2002 年1 月)。
王開府:〈思想研究法綜論--以中國哲學為例〉,《國文學報》第27期 (1998年6月)。
林志欽:〈天台智顗教觀思想體系〉,《中華佛學研究》第五期 (2001年03月)。郭鎧銘:〈試論「菩薩僧團」——以「人菩薩行」為出發之立論〉,《印順導師與人菩薩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連英華:〈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廣論》之止觀思想與實踐〉 (台北市:法光文教基金會,2013如學禪師佛教文化博碩士論文獎學金得獎論文摘述,2014年1月) 參見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BJ013/bj013395608.pdf (參考日期2017年12月16日)雪廬老人編,吳聰龍述記:〈方便五乘解脫〉,《佛學概要十四講表述記》(明倫期刊) 期140。參見http://www.minlun.org.tw/3pt/3pt-1-18/9.htm (參考日期2017年12月15日)
楊國寬:〈宗喀巴止觀實修方法之研究── 以《菩提道次第廣論》為主〉 (博論,2015年7月) 。參見http://hdl.handle.net/11296/ff5g44 (參考日期2017年12月18日)
釋如石:〈〈大乘起源與開展之心理動力〉釋疑〉 (台北市:法光文教基金會,2002年3月)。
釋印光著:〈釋普通疑惑-論勝緣:苦為成佛之本〉,《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
釋印定:〈試論《大智度論》中菩薩般若與聲聞般若〉,《福嚴佛學院學生論文集》。
月稱論師造,釋法尊譯,益西彭措堪布著疏:《入中論日光疏》(2001年9月15日)。參見 http://www.ucchusma.idv.tw/vajrapani/rzlrgs.htm (參考日期 2018年1月12日)
釋耀行:〈佛法本義不容歪曲——評〈釋印順佛教研究和佛學思想略觀——從反思的角度看〉〉,《弘誓雙月刊》第145 期。
四、網路資料
甘丹赤巴仁波切講述:〈毗缽舍那(第1講)緣起法會〉 (2003年2月19日)。參見 https://www.lama.com.tw/content/edu/data.aspx?id=6279 (參考日期2017年11月19日)
宗喀巴大師造,第十四世達賴喇嘛講授:《聖道三要》(美國洛杉磯:2004年),參見 http://www.dalailamaworld.com/topic.php?t=890 (參考日期2017年11月27日)
倉忠仁波切:〈略述:出離心、三學戒定慧、四聖諦〉 (2015年6月24日)。參見http://cn.t-karuna.com/jiehuodayi/2015-06-24/220.html (參考日期2017年12月19日)
嘉察仁波切講授:〈六般若蜜多〉 (2012年3月在新德里,應弟子請法)。參見 http://www.liuxingshe.com/qt/625814.html (參考日期2017年5月17日)
淨一:〈不生輕慢心〉,《人乘電子報・修學道上》(2005年12月10日)第二期。參見http://www.zgs.org.tw/epaperSystem/periodical/9412/paper3-2.htm (參考日期2017年11月20日)
淨空法師講述,邱淑貞記錄:〈四諦十二因緣〉,《佛學十四講講記》第十一講。參見 http://book.bfnn.org/books/0411.htm (參考日期2017年12月20日)
楊國寬:〈淺論宗喀巴大師止觀思想的特色〉。參見http://buddhism.lib.ntu.edu.tw/FULLTEXT/JR-AN/an396247.pdf (參考日期2017年12月18日)
劉川:〈佛經翻譯家對中國文化之影響〉 (2012年5月30日)。參見 http://blog.udn.com/acewang3005/6500867 (參考日期2017年11月26日)
憨山大師:〈醒世歌〉。參見http://leomaggie.nidbox.com/diary/read/9439689 (參考日期2017年07月02日)
釋日常:福智法人事業主要依循的三大宗旨。參見
http://buddhism.blisswisdom.org/index.php/2012-05-03-06-40-24/2012-05-03-07-0
7-17/itemlist/category/93-%E7%90%86%E5%BF%B5%E5%AE%97%E6%97%A8 (參考日期2018年01月12日)
寂天菩薩造,釋如石譯,久美多杰堪布講授:《入菩薩行論講記--菩提心利益》。參見
http://www.kathok.org.tw/10/bp/%E5%85%A5%E8%8F%A9%E8%96%A9%E8%A1%8
C%E8%AB%96-%E7%AC%AC%E4%BA%8C%E8%AC%9B.pdf (參考日期2017年5月17日)
釋如吉:〈《成佛之道》與《菩提道次第廣論》之比觀〉 (1998年11月20日)。參見 https://www.lama.com.tw/content/edu/data.aspx?id=1179 (參考日期2017年11月19日)
釋如行:〈問題: 請問《廣論》上士道中,受願心與受行心都算受菩薩戒嗎?〉。參見 http://bwsangha.org/qanda/dharma/296-06011 (參考日期2017年11月15日)
釋如祥:〈問題:為什麼「前行四法」和「三主要道」是宗大師不共的教授,這是傳承而來的嗎?〉,參見 http://bwsangha.org/qanda/dharma/478-06089 (參考日期2017年11月16日)
釋如源:〈談印順導師對大乘是佛說之判攝要領〉。參見http://www.fuyan.org.tw/8h/19.htm#_ftn50 (參考日期2017年11月19日)
釋性說:〈問題:請問大菩提心跟大悲心的差別是什麼?〉,參見 http://bwsangha.org/qanda/dharma/861-060163 (參考日期2017年11月19日)
釋衍論:〈轉法輪〉,《指月集轉法輪》。參見http://www.masterhinlun.com.hk/Sakyamuni-2.htm (參考日期2017年6月6日)
釋超定:〈聲聞佛法與方等大乘〉(2000年10月)。參見https://yinshun.org/Enlightenment/2000/2000nov/2000nov1.htm (參考日期2017年5月17日)
釋聖嚴講授:〈聖嚴法師--正確的佛教人生觀〉(2015年11月17日)。參見http://dharma-yinlung.blogspot.com/2015/11/blog-post_17.html (參考日期2017年7月1日)
釋慈怡主編:《佛光大辭典》。參見https://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參考日期2017年12月19日)
〈十二因緣〉。參見http://www.buddha.twmail.cc/share/viewthread.php?tid=725 (參考日期2017年12月20日)
〈三十八攝頌~廣論大綱架構〉(2016年10月12日)。參見
http://csafz0706.pixnet.net/blog/post/395639473-%E4%B8%89%E5%8D%81%E5%8
5%AB%E6%94%9D%E9%A0%8C~%E5%BB%A3%E8%AB%96%E5%A4%A7%E7%B6%B1
%E6%9E%B6%E6%A7%8B (參考日期2017年11月20日)
〈開創中國特色的天台宗學說〉。參見http://www.hkbuddhist.org/dharma/faq_85.html (參考日期2016年8月12日)
〈煩惱障〉。參見http://vajrayana.asso.fr/Chinois/Theories-C/worries-C.htm (參考日期2017年12月19日)
〈論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2012年2月)。參見 http://ntnumot.blogspot.tw/2012/02/blog-post.html?view=classic (參考日期2017年5月17日)。
〈關於禁止把南傳佛教稱為小乘佛教的提案〉(2009年2月23日)。參見https://read01.com/jPzxnL.html (參考日期2018年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