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18.97.9.168)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6 16:06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趙冠茹(釋知意)
研究生(外文):
CHAO, KUAN-JU (SHI, ZHI-YI)
論文名稱:
星雲大師幸福觀之研究:以《十種幸福之道-佛說妙慧童女經》為文本
論文名稱(外文):
A Study of the Conception of Happiness of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based on "Ten Paths to Happiness--A Commentary on the Sumati Sūtra"
指導教授:
李芝瑩
指導教授(外文):
LEE, CHIH-YING
口試委員:
林仁昱
、
釋覺明
口試日期:
2018-06-25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
宗教學研究所
學門:
人文學門
學類:
宗教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5
中文關鍵詞:
星雲大師
、
人間佛教
、
幸福
、
《妙慧童女經》
、
世出世間
外文關鍵詞: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
Humanistic Buddhism
、
happiness
、
Ten Paths to Happiness--A Commentary on the Sumati Sutra
、
transcendental
相關次數:
被引用:0
點閱:867
評分:
下載:188
書目收藏:1
《十種幸福之道──佛說妙慧童女經》是星雲大師《妙慧童女經》的白話釋譯,大師將佛教經典,以平易淺顯的文學筆調重新詮釋,讓人容易與佛法相應。書中將幸福分為兩類,首先以「現世富足」為幸福的開端,循序漸進至「出世安樂」為最終幸福。本研究在第二章透過幸福內涵的梳理,以佛教義理與西方哲學探究幸福的層次與來源,從文獻爬梳和歸納分析,發現「道德」與「利人」是獲得幸福的重要因素,而現世幸福與出世間幸福兩者是相輔相成。所以在第三章以現世富足為探討,從《妙慧童女經》的五種現世幸福歸納為三點:自心和悅、家庭和順、人我和敬。第四章則以出世幸福為探究,當現世幸福被滿足時,便能無後顧之憂的追求出世幸福,此階段的幸福不再向外追求,而是往內的自性開發,並擁有幸福的主導權。另外,第五章則探究書中的人間佛教意涵,以「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為梳理的脈絡,將星雲大師實踐人間佛教的具體成就作分析與歸納,從中了解大師所作的一切事業只為兩件事──「為佛教」、「為眾生」。由此可見《十種幸福之道──佛說妙慧童女經》不僅給人們能夠通往幸福的道路,更從中體現人間佛教帶給人的幸福與安樂。
Ten Paths to Happiness: A Commentary on the Sumati Sutra is a vernacular explanation on the Sumati Sutra by the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With a lucid and simple literary style, Venerable Master did a new explanation on the Buddhist sutra, so that readers can understand the Buddha Dharma easily. The book gives happiness two types of explanation. It starts from “happiness attained in this life” and progresses towards “transcendental happiness”. The second chapter of this thesis is a discussion on the meaning of “happiness”. Through researching the source of happiness from Buddhist teachings and Western Philosophy, it is discovered that “morality” and “benefit others” are the two important aspects in achieving happin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appiness attained in this life and transcendental happiness is bidirectional, and so the third chapter is research on transcendental happiness. Three points are concluded from happiness attained in this life: personal harmony achieved through joy, interpersonal harmony achieved through respect, and family harmony achieved through deference. The fourth chapter will focus on transcendental happiness. When present happiness is satisfied, one can chase after transcendental happiness without any worries. In this stage, happiness is no longer an outwardly pursue, but development of intrinsic nature, returning the power of happiness into one’s hands. Furthermore, the fifth chapter will look into the concept and meaning of Humanistic Buddhism as found in the book. Through the structure of “what the Buddha thought, what is essential to human beings, what purifies, and what is virtuous and beautiful”, the chapter examines the success of Venerable Master in realizing the practice Humanistic Buddhism, discovering two points: everything that Venerable Master did was for “Buddhism” and for “all beings”. Ten Paths to Happiness: A Commentary on the Sumati Sutra not only is a book that shows people the way towards happiness, it also embodies how Humanistic Buddhism brings happiness and peace to humankind.
誌謝 I
中文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錄 V
圖目次 VII
表目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3
第三節 研究對象 5
第四節 文獻回顧 7
第二章 幸福的內涵 13
第一節 幸福的基礎 13
第二節 幸福的來源 18
第三章 《十種幸福之道-佛說妙慧童女經》之現世富足的達成 35
第一節 現世富足的基礎 35
第二節 以自心和悅為基石 43
第三節 以家庭和順為棟梁 55
第四節 以人我和敬為支柱 64
第四章 《十種幸福之道-佛說妙慧童女經》之出世安樂的圓滿 79
第一節 出世安樂的建構 79
第二節 無礙超越為自在 87
第三節 調伏其心為清淨 96
第四節 共成佛道為圓滿 107
第五章 《十種幸福之道-佛說妙慧童女經》的人間佛教意涵 117
第一節 「佛說的」義理闡明 117
第二節 「人要的」的文學特色 121
第三節 「淨化的」、「善美的」幸福實踐 128
第六章 結論 135
第一節 結語 135
第二節 建議 137
參考書目 140
附錄一:《十種幸福之道》中的譬喻、故事與大師的親身體會 148
圖目次
圖1 現世富足的藍圖 43
圖2 布施的功德利益是多方面 55
圖3 「與人為善,廣結善緣」是獲得現世富足的重要因素 77
圖4 無礙超越為自在的三種法門相輔相成 92
圖5 《十種幸福之道》成就同體共生的關鍵條件 103
圖6 出世安樂的基本要素 115
圖7 《十種幸福之道-佛說妙慧童女經》以人間佛教為核心的創作特色 133
表目次
表1 《十種幸福之道-佛說妙慧童女經》現世富足之法門 36
表2 《十種幸福之道-佛說妙慧童女經》出世安樂之法門 80
表3 佛教出世的生活 85
表4 三聚淨戒的功用與解釋 98
表5 回向的種類、解釋與星雲大師的詮釋 107
一、經典
三國.維祇難等譯:《法句經》,《大正藏》冊4。
後漢.安世高譯:《佛說出家緣經》,《大正藏》冊17。
後漢.安世高譯:《佛說大安般守意經》,《大正藏》冊15。
後漢.安世高譯:《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大正藏》冊14。
後漢.安世高譯:《佛說八大人覺經》,《大正藏》冊17。
後漢.失譯:《雜譬喻經》卷1,《大正藏》冊4。
吳.維祇難等譯:《法句經》卷2,《大正藏》冊4。
吳.支謙譯:《菩薩生地經》,《大正藏》冊14。
西晉.無羅㕚共竺叔蘭譯:《放光般若經》卷13,《大正藏》冊8。
西晉.竺法護譯:《持心梵天所問經》卷4,《大正藏》冊15。
西晉.竺法護:《賢劫經》卷1,《大正藏》冊14。
西晉.竺法護:《普曜經》卷7,《大正藏》冊3。
西晉.法護譯:《賢劫經》卷8,《大正藏》冊14。
西晉.失譯:《佛說玉耶女經》,《大正藏》冊2。
姚秦.竺佛念譯:《菩薩從兜術天降神母胎說廣普經》卷6,《大正藏》冊12。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增壹阿含經》卷11,《大正藏》冊2。
東晉.鳩摩羅什譯:《中論》,《大正藏》冊30。
東晉.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卷1,《大正藏》冊14。
東晉.鳩摩羅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23,《大正藏》冊8。
東晉.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卷1,《大正藏》冊14
東晉.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卷7,《大正藏》冊9。
東晉.鳩摩羅什譯:《佛說華手經》卷6,《大正藏》冊16。
東晉.鳩摩羅什譯:《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大正藏》冊12。
東晉.鳩摩羅什譯:《十住經》,《大正藏》冊10。
東晉.鳩摩羅什:《佛說阿彌陀經》,《大正藏》冊12。
東晉.法顯譯:《佛說大般泥洹經》,《大正藏》冊12。
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冊9。
東晉.佛陀跋陀羅譯:《達摩多羅禪經》,《大正藏》冊15。
東晉.失譯:《菩薩本行經》,《大正藏》冊3。
東晉.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大正藏》冊9。
北涼.曇無讖譯:《菩薩地持經》,《大藏經》冊30。
北涼‧曇無讖譯:《大方等大集經》卷50,《大正藏》冊13。
北涼.曇無讖譯:《優婆塞戒經》卷2,《大正藏》冊24。
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卷21,《大正藏》冊12 。
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大正藏》冊12。
隋.瞿曇法智譯:《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大正藏》冊1。
隋.達摩笈多譯:《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大正藏》冊141。
隋.那連提黎耶舍譯:《大方等大集經》,《大正藏》冊13。
隋.那連提耶舍:《佛說施燈功德經》,《大正藏》冊16。
唐.實叉難陀譯:《地藏菩薩本願經》,《大正藏》冊13。
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冊10。
唐.實叉難陀譯:《十善業道經》,《大正藏》冊15。
唐.菩提流志譯:《大寶積經》,《大正藏》冊11。
唐.般若譯:《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8,《大正藏》冊8。
唐.般若譯:《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4,《大正藏》冊3。
唐.般剌蜜帝譯:《首楞嚴經》卷1,《大正藏》冊19。
唐.玄奘譯:《本事經》卷7,《大正藏》冊17。
宋.畺良耶舍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大正藏》冊12。
宋.延壽集:《宗鏡錄》,《大正藏》冊48。
宋‧求那跋摩譯:《菩薩善戒經》卷1,《大正藏》冊30。
宋.畺良耶舍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大正藏》冊12。
宋.施護:《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大正藏》冊12。
宋.法賢譯:《佛說戒香經》,《大正藏》冊2。
宋.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卷28,《大正藏》冊2。
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卷4,《大藏經》冊2。
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卷37,《大正藏》冊2。
宋.求那跋陀羅譯:《過去現在因果經》卷2,《大正藏》冊3。
宋.求那跋陀羅譯:《佛說罪福報應經》,《大正藏》冊17。
宋.求那跋陀羅譯:《大寶積經》卷36,《大正藏》冊11。
宋.子璿集:《首楞嚴義疏注經》卷1,《大正藏》冊39。
元.宗寶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大正藏》冊48。
明.智旭著:《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10,《嘉興大藏經》冊36。
明.如巹續集:《緇門警訓》,《大正藏》冊48。
清.續法述:《八大人覺經疏》,《卍正藏》冊37。
二、專書
亞里斯多德著,高斯謙譯:《尼各馬科倫理學》,台北:台灣商務,2006。
苗力田、李毓章著:《西方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吳光正:《宗教實踐與星雲大師的早期文學創作》,高雄:佛光文化,2017。
孫效智:《宗教、道德與幸福的弔詭》,台北:立緒文化事業,2002。
張大可:《中國文獻學》,大陸: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程恭讓:《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高雄:佛光文化事業,2015。
滿義法師:《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台北:天下遠見,2005。
滿義法師:《星雲學說與實踐》,台北:遠見天下文化,2015。
演培法師:《大寶積妙慧童女經講記》,台北:天華出版社,1989。
蔡文輝:《婚姻與家庭: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圖書,2007。
賴賢宗:《佛教詮釋學》,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3。
濟群著:《幸福人生的原理》,甘肅:甘肅民族出版社,2010。
釋永明:《佛教的女性觀》,台北:佛光文化事業,1990。
三、星雲大師專書
星雲大師:《無聲息的歌唱》,高雄:佛光出版社,1990。
《星雲日記11.菩薩情懷》,高雄:佛光出版社,1997。
《星雲日記13.法無定法》,高雄:佛光出版社,1997。
《星雲日記41.生死一如》,台北:佛光文化出版社,1997。
《佛教.人間佛教》,高雄:佛光山宗務委員會,1998。
《佛教叢書1.教理》,高雄:佛光出版社,1998。
《佛教叢書2.經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98。
《佛教叢書9.藝文》,高雄:佛光出版社,1998。
《佛教叢書10.人間佛教》,高雄:佛光出版社,1998。
《佛光教科書2.佛教的真理》,台北:佛光文化出版社,1999。
《佛光教科書6.實用佛教》,台北:佛光文化出版社,1999。
《佛光教科書11.佛光學》,台北:佛光文化出版社,1999。
《往事百語2.老二哲學》,台北:佛光文化出版社,1999。
《往事百語3.皆大歡喜》,台北:佛光文化出版社,1999。
《往事百語4.一半一半》,台北:佛光文化出版社,1999。
《往事百語5.永不退票》,台北:佛光文化出版社,1999.。
《往事百語6.有情有義》,台北:佛光文化出版社,1999。
《佛光教科書3.菩薩行證》,台北:佛光文化出版社,1999。
《佛光教科書8.佛教與世學》,台北:佛光文化出版社,1999。
《迷悟之間1.真理的價值》,台北:香海文化,2004。
《迷悟之間9.高處不勝寒》,台北:香海文化,2004。
《迷悟之間12.生活的層次》,台北:香海文化,2004。
《人間佛教系列1.佛光與教團》,台北:香海文化,2006。
《人間佛教系列2.人生與社會》,台北:香海文化,2006。
《人間佛教系列3.佛教與生活》,台北:香海文化,2006。
《人間佛教系列4.佛教與青年》,台北:香海文化,2006。
《人間佛教系列5.人間與實踐》,台北:香海文化,2006。
《人間佛教系列6.學佛與求法》,台北:香海文化,2006。
《人間佛教系列7.佛法與義理》,台北:香海文化,2006。
《人間佛教系列8.緣起與還滅》,台北:香海文化,2006。
《星雲法語1.修行在人間》,台北:香海文化,2007。
《星雲法語2.生活的佛教》,台北:香海文化,2007。
《星雲法語3.身心的安住》,台北:香海文化,2007。
《星雲法語8.成功的條件》,台北:香海文化,2007。
《當代人心思潮》,台北:香海文化,2007。
《人間佛教書信選》,台北:香海文化,2008。
《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上)》,台北:香海文化,2008。
《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中)》,台北:香海文化,2008。
《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下)》,台北:香海文化,2008。
《人間佛教語錄(上)》,台北:香海文化,2008。
《人間佛教語錄(下)》,台北:香海文化,2008。
《人間佛教論文集(上)》,台北:香海文化,2008。
《人間佛教論文集(下)》,台北:香海文化,2008。
《人間萬事2.無形的可貴》,台台北:香海文化,2009。
《人間萬事3.豁達的人生》,台北:香海文化,2009。
《人間萬事11.生命的擁有》,台北:香海文化,2009。
《人間萬事12.悟者的心境》,台北:香海文化,2009。
《星雲大師談幸福》,台北:天下遠見,2010。
《合掌人生1.在南京,我是母聽的聽眾》,台北:香海文化,2011。
《合掌人生2.關鍵時刻》,台北:香海文化,2011。
《佛光祈願文》,台北:香海文化,2011。
《僧事百講2.出家戒法》,高雄:佛光文化出版社,2012。
《僧事百講4.集會共修》,高雄:佛光文化出版社,2012。
《人間佛教法要》,台北: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2012。
《十種幸福之道-佛說妙慧童女經》,台北:有鹿文化,2013。
《星雲大師全集52—文叢》,高雄市:佛光出版社,2017。
星雲大師講述:《六祖壇經講話1》,台北:香海文化,2000。
星雲大師講述:《六祖壇經講話2》,台北:香海文化,2000。
星雲大師講述:《六祖壇經講話3》,台北:香海文化,2000。
星雲大師口述,佛光山書記室紀錄:《百年佛緣1》生活篇1,高雄:佛光出版社,2013。
星雲大師口述,佛光山書記室紀錄:《百年佛緣2》生活篇2,高雄:佛光出版社,2013。
星雲大師口述,佛光山書記室紀錄:《百年佛緣12》行佛篇2,高雄:佛光出版社,2013。
星雲大師口述,佛光山書記室紀錄:《人間佛教佛陀本懷》,高雄:佛光文化出版社,2013。
星雲大師口述,佛光山書記室紀錄:《貧僧有話要說》,台北:福報文化,2015。
星雲大師著,高希均、王力行策畫:《三好一生》,台北:遠見天下文化,2017。
四、期刊論文
王海明:〈論道德結構〉,《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33卷第5期,2004。
江傳月:〈現當代中西方幸福觀研究綜述〉,《理論月刊》第4期,2009。
李杜:〈從哲學的了解去說宗教的入世說與出世說〉,《哲學與文化》第23卷第7期,1996。
周曉東、許健:〈簡論人類道德的發生、發展及其價值〉,《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第30卷第1期,2012。
俞懿嫻:〈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論--目的價值論與目的倫理學〉,《東海哲學研究集刊》第8期,1997。
郭富餘:〈生存與道德〉,《商業文化》第6期,2010。
陸洛:〈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人文及社會科學》,第8卷第1期,1998。
鄔昆如:〈目的論、幸福論、德行論三合一體系的研究〉,《哲學與文化》第32卷第5期,2007。
龍運傑:〈當代國外幸福理論研究進展〉,《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2期,2014。
楊卉:〈利己?利他?-作為純粹利己與純粹利他交集的己他兩利主義〉,《理論月刊》,第8期,2010。
釋昭慧:〈利己與利他之矛盾與統合〉,《玄奘佛學研究》,第28期,2017。
覺培法師:〈「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成立之當代意涵〉,《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6期,2016。
五、碩博士論文
王剛:《中國傳統幸福觀的歷史嬗變及其現代價值》,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中國哲學系博士論文,2008。
施建彬:《幸福感來源與相關因素之探討》,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1995。
薛江謀:《星雲人間佛教的倫理思想研究》,南京大學中國哲學系博士論文,2012。
六、報章和網路資源
杜憲昌報導,〈整場球賽都是教育〉,《人間福報》,2017年1月6日,第7版。
郭書宏報導:〈看人間神明聯誼致融和世界和平契機〉,《人間福報》,2016年12月30日,第11版。
Robert Waldinger:What makes a good life? Lessons from the longest study on happiness,TED,https://goo.gl/rS7Ayf,瀏覽日期2018年4月4日。
世界會生組織,https://goo.gl/q3wCFd,瀏覽日期:2017年8月19日。
國際美容外科醫學會,https://goo.gl/3LzXZJ,瀏覽日期:2018年4月22日。
淨空法師專集,https://goo.gl/fZjVhR,瀏覽日期:2017年10月27日。
法堂書記室整理供稿,〈星雲大師開講:宗教信仰 同中存異 異中不必求同〉,佛陀紀念館.喬達摩第58期,https://goo.gl/eo5Kvt,瀏覽日期:2018年6月11日。
人間福報、人間社、編輯部編輯,〈中華傳統宗教總會 在佛光山成立〉,佛陀紀念館,喬達摩第36期,https://goo.gl/GsVtz5,瀏覽日期:2018年6月11日。
七、外文文獻
Deborah S Rogers, Anantha K Duraiappah, Daniela Christina Antons, Pablo Munoz, Xuemei Bai, Michail Fragkias, Heinz Gutscher, “A vision for human well-being:transition to social sustainability.”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4,1(2012): 61-73.
Raz, Joseph.“The Role of Well-Being.”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18(2004):269-294.
Mendola, Joseph. “Real Desires and Well-Being.” Philosophical Issues, 19(2009 ): 148-165.
Ryan, R.M., & Deci, E.L.“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 ”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1 ( 2000 ): 68-78.
藤近恵市:〈仏教的人間学の可能性〉,《仏教の人間觀》,(東京:北樹出版,2007.11)。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戰後台灣佛教的振興:以佛光山教團為研究個案
2.
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理念的詮釋
3.
道藝一體之實踐――佛光山人間佛教文化弘法之探討
4.
人間佛教修行生活的食、衣、住、行 四個面向之研究:以佛光山為例
5.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以《六祖壇經講話》為核心
6.
「人間佛教」在台灣的發展-以佛光山「回歸本來面目」之教育為核心的探討
7.
國際佛光會苗栗教師分會之研究
8.
星雲大師《六祖壇經講話》內涵探析
9.
從星雲大師一筆字書法論其傳道特色與影響
10.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五和」經證及其實踐
11.
建構星雲人間佛教領導模式 - 以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分會長為例
12.
星雲大師的財富觀-以「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為例
13.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及其建築實踐-以佛陀紀念館為例
14.
星雲大師的中道思想-以《維摩詰經》為進路
15.
返本開新:論佛光山教團的「四大宗旨」
無相關期刊
1.
星雲大師體育弘法的三好理念與實踐
2.
從星雲大師一筆字書法論其傳道特色與影響
3.
《六祖壇經》之無住思想 及其在星雲大師弘法事業的實踐
4.
試析星雲大師「菩薩性格」的論述-以《貧僧有話要說》為例
5.
星雲大師布施觀研究
6.
星雲大師簡食觀及其實踐之研究
7.
星雲大師《六祖壇經講話》內涵探析
8.
星雲大師的財富觀-以「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為例
9.
星雲大師《無聲息的歌唱》研究
10.
星雲大師「四給精神」與其宗教情懷之探討
11.
佛光山僧伽教育之研究
12.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五和」經證及其實踐
13.
高齡化社會的幸福之道-星雲大師孝道觀的當代價值
14.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及其建築實踐-以佛陀紀念館為例
15.
星雲大師兒童教育理念與教材分析:以《心中的陽光.國小低年級》為例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