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4 05:1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許旺順
研究生(外文):HSU, WANG-SHUN
論文名稱:黃老思想內聖外王之當代體現
指導教授:陳德和陳德和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 TE-HO
口試委員:黃源典陳政揚
口試委員(外文):HUANG, YUAN-DIANCHEN, ZHENG-YANG
口試日期:2017-11-02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生死學系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其他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8
中文關鍵詞:黃老思想內聖外王管子四篇黃老帛書領導統御虛靜無為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72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5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黃老思想是一套「君人南面之術」,於戰國中後期形成,在漢初完全實際體現而有「文景之治」的輝煌成果。黃老思想是以老子思想為根據,黃帝事功為理想而發展出來的統治者哲學。也就是說,統制者由己身內聖修養,推而向外王事功之術。「內聖外王之道」,就是「由治心而治身而治國之道」。
  先秦黃老哲學,諸多文獻中,以《管子四篇》及《黃老帛書》或稱《黃帝四經》等古佚書為代表,若以內聖外王工夫論之,《管子四篇》側重在內聖面,而《黃老帛書》偏向外王面。
  《管子四篇》繼承了《老子》的「道」概念,以道為宇宙萬物的終極本源,道做為一切事物活動的規律,依循道安頓治理天下。結合精氣說,以虛欲去智,潔宮開門,靜心氣理,一意摶心,執一不失,調氣靜意為治心之道。以四體既正,筋信骨強,形神雙全,飢飽適中,充攝和度,思莫勿致,明益不衰為治身之道。以靜因之道,因應隨順,君臣分職,君佚臣勞,督言正名,隨變斷事,知時為度做為治國之道。
  《黃老帛書》以「道」為本,道生法,因順天道,因循天時,一切依法定刑名而治天下。換言之,《黃老帛書》的哲學思想集中於道論,取法自然之道,融合法家,以道統法、刑、名。主張道法結合,刑名理法,先德後刑,剛柔並濟,文武並重,王霸雜治,無為而治做為治國之道。
  企業經營管理,如同為政治國,一個企業領導者所管理之項目不外人、事、物。黃老思想提出的以身作則,上行下效,知人善任,適才適所,賞罰分明,充分授權,無為而治的管理思維,對當今企業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啓發。
摘要I
目錄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材料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結構9
第二章 黃老思想論內聖修養要旨14
第一節 黃老思想之內聖學說14
一、黃老思想起源發展15
二、《管子四篇》成書考證22
三、《管子四篇》之精氣說24
第二節《管子四篇》治心之道29
一、虛欲去智,潔宮開門30
二、靜心氣理,恬愉無為31
三、一意摶心,執一不失32
四、詩樂薰陶,調氣靜意33
第三節《管子四篇》治身之道33
一、四體既正,精將自定34
二、筋信骨強,形全於外35
三、飢飽適中,充攝和度35
四、思莫勿致,明益不衰36
第三章 黃老思想論外王事功要旨37
第一節 黃老思想之外王學說37
一、《黃老帛書》外王事功37
二、《黃老帛書》成書考證38
三、《管子四篇》外王思維40
第二節《管子四篇》治國之道41
一、靜因之道,因應隨順41
二、君臣分職,君佚臣勞42
三、督言正名,循名責實43
四、隨變斷事,知時為度44
第三節《黃老帛書》治國之道44
一、道法結合,抱道執度45
二、刑名理法,循名究理48
三、先德後刑,剛柔並濟52
四、文武並重,王霸雜治57
第四章 黃老思想內聖外王當代體現62
第一節 領導者之德行修養62
一、 上行下效,以身作則63
二、 宏觀視野,虛一而靜63
三、 強健體魄,思勿過勞64
第二節 領導者之人事運作65
一、 團隊合作,以和為貴66
二、 知人善任,適才適所67
三、 以德服人,以理服人68
第三節 領導者之策略方法69
一、 隨機應變,當機立斷70
二、 恩威並重,賞罰分明71
三、 充分授權,監督考核72
第五章 結論75

參考書目80
一、原典文獻(略依年代順序排列)
先秦,孔子,《論語》,臺北市,正中書局,1994年。
先秦,老子,《老子》,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96年。
先秦,墨子,《墨子》,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
先秦,左丘明,《左傳》,臺北市,師大出版中心,2012年。
先秦,孟子,《孟子》,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先秦,莊子,《莊子》,臺北市,里仁書局,1992年。
先秦,荀子,《荀子》,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96年。
先秦,管仲∕等,《管子》,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
先秦,韓非,《韓非子》,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先秦,呂不韋,《呂氏春秋》,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79年。
西漢,佚名,《帛書老子》,臺北市,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西漢,司馬遷,《史記》,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東漢,王充,《論衡》,臺北市,國立編譯館,2005年。
曹魏,王弼,《老子注》,臺北市,世界書局,1962年。
曹魏,孔晁,《逸周書》,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80年。
唐朝,房玄齡,《管子注》,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84年。
唐朝,成玄英,《老子義疏》,新北市,廣文書局,2013年。
北宋,陸佃,《鶡冠子解》,臺北市,世界書局,1979年。
南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市,大安出版社,1984年。
明朝,陸長庚,《老子道德經玄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65年。
清朝,凌署,《春秋繁露》,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清朝,王先謙,《荀子集解》,臺北市,華正書局,1987年。
清朝,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市,天工書局,1989年。

二、近現代哲學專書注釋(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丁原明,《黃老學論綱》,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年。
丁原植,《郭店竹簡老子釋析與研究》,臺北市,萬卷樓圖書公司,1999年。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臺北市,黎明文化公司,1985年。
王邦雄,《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5年。
王邦雄,陳德和,《老莊與人生》,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2009年。
王邦雄/等,《中國哲學史》,臺北市,里仁書局,2015年8月修訂一.版。
王博,《簡帛思想文獻論集》,臺北市,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
王沛,《黃老「法」理論源流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王葆玹,《黃老與老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
王清祥,《《老子河上公注》之研究》,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年。
王瑞英,《管子新論》,臺中市,大立出版社,1983年。
王曉波,《道與法:法家思想和黃老哲學解析》,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年。
王冬珍∕等,《新編管子校注》, 臺北市,國立編譯館出版,2002年。
石一參,《管子今詮》,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白奚,《稷下學研究-中國古代的思想自由與百家爭鳴》,北京,新華書店,1998年。
司修武,《黃老學說與漢初政治平議》,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任繼愈,《中國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10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9年。
余明光,《黃帝四經與黃老思想》,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李增,《先秦法家哲學思想》,臺北市,華泰文化事業公司,2001年。
李瀅瑜,《荀子內聖外王思想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李勉,《老子詮證》,臺北市,臺灣東華書局,1987年。
李志農編著,《孫臏兵法》,新北市,華文網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朱永嘉∕等,《新譯呂氏春秋》臺北市,三民書局,1995年。
余培林,《新譯老子讀本》,臺北市,三民書局,2007年。
林珊湘,《史記「太史公曰」之義理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6年。
林靜茉,《帛書《黃帝書》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
金春鋒,《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吳怡,《老子解義》,臺北市,三民書局,2013年。
吳光,《黃老之學通論》,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
吳光,《古書考辨集》,臺北市,允晨文化出版社,1989年。
吳肇嘉,《莊子應世思想研究》,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
施昭儀,《管子道法學述義》,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
洪漢鼎,《理解的真理─解讀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
胡家聰,《管子新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胡家聰,《稷下爭鳴與黃老新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胡信田,《黃帝經通釋》,臺北市,天工書局,1984年。
賴炎元,《春秋繁露今註今譯》,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馬持盈,《史記今註》,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徐漢昌,《管子思想研究》,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7年。
黃漢光,《黃老之學析論》,臺北市,鵝湖出版社,2000年。
黃永堂,《國語譯注》,臺北市,臺灣古籍出版社,1997年。
陶建國,《兩漢魏晉之道家思想》,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0年。
梁漱溟,《內聖外王之境》,上海市,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
梁冰柟,《莊子內聖外王之道及其八大學說詮證》,臺南市,友寧出版有限公司,1977年。
郭沫若,《十批判書》,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郭沫若,《青銅時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葛荃、曹全祿注釋,《齊黃老書》,山東,齊魯書社,1997年。
樓宇烈,《王弼集校釋》,臺北市,華正書局,2006年。
張舜徽,《周秦道論發微》,臺北市,木鐸出版社,1983年。
張固也,《《管子》研究》,山東,齊魯書社,2006年。
張增田,《黃老治道及其實踐》,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年。
張亨,《思文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年。
許抗生,《帛書老子注釋與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陳德和,《生活世界的哲思》,臺北市,樂學書局,2001年。
陳德和,《從老莊思想詮詁莊書外雜篇的生命哲學》,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陳德和,《淮南子的哲學》,嘉義縣,南華管理學院,1999年。
陳德和,《道家思想的哲學詮釋》,臺北市,里仁書局,2005年。
陳麗桂,《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7年。
陳麗桂,《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1991年。
陳廣忠、梁宗華,《道家與中國哲學》,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陳政揚,《「管子四篇」的黃老思想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
陳桐生,《《史記》與諸子百家之學》,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06年。
陳奇猷,《韓非子集釋》,臺北市,華正書局,1982年。
陳鼓應,《管子四篇詮釋》,臺北市,三民書局,2003年。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
陳鼓應,《黃帝四經今註今譯》,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陳文德,《無為大智:文景之治及黃老治術》,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市,三民書局,1996年。
湯孝純,《管子述評》,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傅偉勳,《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臺北市,正中書局,1994年。
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蒙文通,《中國哲學思想探原》,臺北市,臺灣古籍出版社,1997年。
葛榮晉,《道家文化與現代文明》,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
熊十力,《韓非子評論》,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78年。
熊鐵基,《秦漢新道家略論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熊鐵基∕等,《中國老學史》,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劉榮賢,《莊子外雜篇研究》,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2004年。
劉蔚華,《管仲與《管子》》,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2004年。
蔡仁厚,《中國哲學史》,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9年。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16年。
蔡英文,《韓非的法治思想及其歷史意義》,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鄭國瑞,《兩漢黃老思想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
鄭圓鈴,《《史記》黃老思想研究》,新北市,學海出版社,1998年。
羅根澤,《管子探源》,臺北市,里仁書局,1982年。
裘錫圭,《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第肆部》,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2014年。
湯孝純,《新譯管子讀本》,臺北市,三民書局,1995年。
韓復,《論衡今註今譯》,臺北市,國立編譯館,2005年。
魏啓鵬,《馬王堆漢墓帛書《黃帝書》箋證》,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魏汝霖,《孫子兵法大全》,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
顏昌嶢,《管子校釋》,湖南,岳麓書社,1996年。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市,中新書局,1977年。
閻鋼,《內聖外王──儒學人生哲理》,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島田虔次,《熊十力與新儒家哲學》,臺北市,明文書局,1992年。

三、期刊學報論文(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王博,〈《黃帝四經》和《管子》四篇〉,《道家文化研究》第1輯,1992年6月。
王邦雄,〈從道家思想看當代人生〉,《鵝湖月刊》第82期,1982年4月。
王邦雄,〈道家思想的時代意義〉,《鵝湖月刊》第110期,1984年8月。
王采淇,〈從儒、道理論比較研究探尋建立道家工夫論之途徑〉,《鵝湖月刊》第433 期,2011年7月。
王曉波,〈「道生法」──《黃帝四經》的道法思想和哲學〉,《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32 期,2006年。
王曉波,〈漢初的黃老之治與法家思想〉,《食貨月刊》第11卷第10期,1982年2月。
白奚,〈郭店儒簡與戰國黃老思想〉,《道家文化研究》第17輯,1999年8月。
白奚,〈黃老道家的治國理念與當代政治文明〉,《道家文化研究》第22輯,2007年10月。
李學勤,〈馬王堆黃老帛書與鶡冠子〉,《江漢考古》第2期,1983年。
李申,〈黃老、道家即道教說論綱〉,《道家文化研究》第16輯,1999年4月。
李零,〈說「黃老」〉,《道家文化研究》第5輯,1994年11月。
余明光,〈《黃帝四經》書名及成書年代考〉,《道家文化研究》第1輯,1992年6月。
余明光,〈《論六家要旨》所述「道論」源於「黃學」〉,《中國哲學史》第5期,1987年。
余明光,〈黃老思想初探〉,《中國哲學史》第3期,1985年。
余明光,〈論道家的兩個流派──帛書黃帝四經和老子的比較〉,《求索》第1期,1988年。
吳光,〈關於黃老帛書的性質問題──對黃老帛書和淮南子道氣論的剖判〉,《學術月刊》第8期,1984年。
吳震,〈對「內聖與外王」的一種新詮釋一一就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而談〉,《國學學刊》,2010年第2期。
周貞余,〈《管子》四篇心學考察〉,《宗教哲學》第62期,2012年12月。
高柏園,〈無為而無不為─道家管理藝術之理論與應用〉,《鵝湖月刊》第279期,1998年9月。
高齡芬,〈《黃帝四經》與《荀》、《韓》、《淮南子》法、刑名理論的比較〉,《鵝湖月刊》第296期,2000年2月。
胡家聰,〈稷下道家從老子繼承並推衍了什麼――心術上和內業的研究〉,《社會科學戰線》第4期,1983年。
胡家聰,〈尹文子與稷下黃老學派──兼論尹文子並非偽書〉,《文史哲》第2期,1984年。
胡家聰,〈管子中道家黃老之作新探〉,《中國哲學史研究》第4期,1987年。
唐蘭,〈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的研究〉,《考古學報》第1期,1975年。
許抗生,〈略說黃老學派的產生和演變〉,《文史哲》第3期,1979年。
陳德和,〈管子心術上篇義理疏解〉,《鵝湖月刊》第199期,1992年1月。
陳德和,〈試諭《淮南子》道家思想的類屬〉,《鵝湖月刊》第259期,1997年1月。
陳德和,〈淮南道家與黃老道家的對比性考察─《淮南子》性格的再標定〉,《鵝湖月刊》第290期,1999年8月。
陳德和,〈戰國老學的兩大主流――政治化老學和境界化老學〉,《鵝湖學誌》第35期,2005年12月。
陳廣忠,〈《淮南子》─黃老道學的集大成〉,《鵝湖月刊》第298期,2000年4月。
陳麗桂,〈淮南子裡的黃老思想〉,《中國學術年刊》第14期,1993年3月。
陳麗桂,〈董仲舒的黃老思想〉,《紀念程旨雲先生百年誕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4年5月。
陳鼓應,〈《管子》四篇的心學和氣論〉,《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22期,1988年1月。
陳政揚,〈稷下黃老思想初探〉,《鵝湖月刊》第298期,2000年4月。
陳政揚,〈《黃帝四經》與《老子》治道之異同〉,《鵝湖月刊》第324期,2002年6月。
黃漢光,〈黃老之學與漢初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鵝湖月刊》第276期,1998年6月。
黃源典,〈《黃帝四經》「四無」說的衡與恆〉,《鵝湖月刊》第364期,2005年10月。
馮契,〈管子和黃老之學〉,《中國哲學》第11輯,1981年1月。
蔡仁厚,〈牟宗三先生對「外王學」的省察與開擴〉,《鵝湖月刊》第384期6月。
葛榮晉,〈試論黃老帛書的「道」「無為」思想〉,《中國哲學史研究》第3期,1981年。
裘錫圭,〈馬王堆老子甲乙本卷前後佚書與「道法家」〉,《中國哲學史研究》第2輯,1980年。
楊儒賓,〈論《管子》白心、心術上下、內業」四篇的精氣說與全心論—兼論其身體觀與形上學的繫聯〉,《漢學研究》第9卷1期,1991年,6月。
蒙文通,〈略論黃老學〉,《道家文化研究》第14輯,1998年7月。
劉榮賢,〈先秦兩漢所謂「黃老」思想的名與實〉,《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期,2009年6月。
劉蔚華、苗潤田,〈黃老思想源流〉,《文史哲》第1期1986年。
劉毓璜,〈論黃老之學的起源〉,《歷史教學問題》第5期,1982年。
謝君直,〈《道原》中的道論〉,《鵝湖月刊》第296期,2000年2月。
謝明陽,〈從《老子》到《管子》四篇看「心」的概念之發展〉,《鵝湖月刊》第296期,2000年2月。
嚴靈峰,〈黃老道術源流〉,《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22期,1988年1月。
滕復,〈黃老之學通論述評〉,《學術月刊》第2期,1986年。
鍾肇鵬,〈黃老帛書的哲學思想〉,《文物》第2期,1978年。
谷中信一,〈《管子》中的秩序與和諧觀〉,《道家文化研究》第15輯,1999年3月。

四、碩博士學位論文(依博士碩士年代順序排列)
(一)博士學位論文
羅賢龍,《《管子》黃老治道思想研究》,安徽,安徵大學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5年。
林靜慧,《《老》、《莊》與《黃帝四經》政治觀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4年。
劉黎明,《黃老治道及其現代價值新論》,湖北,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13年。
王海成,《黃老學派的政治哲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13年。
池萬興,《《管子》研究》,甘肅,西北師範大學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
李笑岩,《先秦黃老之學淵源與發展》,山東,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
陳佩君,《先秦道家的心術與主術――以《老子》、《莊子》、《管子》四篇為核心》,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
劉智妙,《《管子》四篇「精氣論」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
李夏,《帛書《黃帝四經》研究》,山東,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王璟,《漢代養生思想研究――以黃老思想為主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黃源典,《先秦道家之意義治療意蘊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劉文星,《君人南面之術:先秦至西漢中葉黃老思潮影響下的修身思想與治國學說》,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
陳博,《從理想社會構思到社會政治實踐─黃老思想與漢初政治》,陝西,西北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土學位論文,2003年。
陳政揚,《孟子與莊子「內聖外王」研究》,東海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
張忠宏,《戰國黃老的「天道」與「道」――以《黃帝四經》及《管子四篇》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
郭應哲,《戰國至漢初黃老學說的政治思想》,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

(二)碩士學位論文
葉蘊嫻,《黃老帛書君法關係研究》,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
蔡佳儒,《論黃老思想在當代的實踐─以領導管理為例》,南華大學哲學與生命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姚柏丞,《《史記》中的黃老思想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蘇上毓,《老子與馬王堆黃老帛書的政治觀之比較研究》,南華大學哲學與生命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陳振鵬,《管子四篇黃老思想研究》,陝西,西藏民族大學政法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王佩,《《黃帝四經》政治哲學思想研究》,陝西,陝西師範大學政治經濟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李強,《先秦黃老之學政治思想研究》,吉林,吉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王鑫,《漢初黃老政治述論》,吉林,吉林大學行政學院法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徐勇勝,《先秦黃老學的結構性演進及其相關問題研究》,陝西,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張炳磊,《《黃老帛書》治術思想研究》,南華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熊勇能,《漢初黃老治術之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蘇明輝,《《黃帝四經》思想的現代應用:以人事行政為例》,南華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楊芳華,《漢初黃老學說的經世觀及其實踐》,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李昱東,《西漢前期政治思想的轉變及其發展――從黃老思想向獨尊儒術的演變》,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巫夢虹,《《管子》四篇思想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陳佩君,《〈十大經〉中的黃帝與黃老之學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謝君直,《《道德經》與《黃老帛書》「道論」之比較研究》,南華管理學院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黃武智,《「黃老帛書」考證》,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艾文君,《黃老帛書政治思想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
吳賢俊,《黃老評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高祥,《戰國末秦漢之際黃老學說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五、近現代國內外管理學書籍(依作者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丁逸豪,《現代企業人事管理》,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7年。
冼日明,陳志輝,謝冠東,《管理新思維》,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07年。
張緒通,《道學的管理要旨》,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
孫一之,《當機立斷的智慧──吳子兵法》,臺北市,星光出版社,1985年。
曹永和∕等,《臺灣歷史人物與事件》,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2003年。
蕭而鄺,《孫吳兵法與企業管理》,臺北市,信文圖書有限公司,1978年。
日本經營管理協會(編著),現代企業經營管理公司(編譯),《主管與領導統御》,臺北市,現代企業經營管理公司,1986年。
哈佛企業管理叢書編纂委員會,《企業管理百科全書.上冊》,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5年。
史都.雷文(Stuart R.Levine),《新世紀領導人》,臺北市,龍齡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
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著),齊若蘭(譯),《彼得.杜拉克的管理聖經》,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科 特(Kotter)等(著),邱如美(譯),《領導人的變革法則》,臺北市,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保羅.麥爾(Paul J. Meyer)(著),陳滿麗(譯),《領導的五根樑柱》,新北市,沛洋成功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
華倫.班尼斯(Warren Bennis)(著),李元墩、陳璧清(譯),《領導,不需要頭銜》,臺北市,大是文化有限公司,2010年。
勞倫斯.米勒(Lawrence Miller)(著),尉謄蛟(譯),《美國企業精神》,臺北市,長河出版社,1984年。
傑拉爾德.溫伯格(Gerald M. Weinberg)(著),李田樹(譯),《領導的技術》,臺北市,經濟新潮社,2006年。
傑克.史道(Jack Stahl)著,睛天(譯),《當主管必須懂這些》,臺北市,大是文化有限公司,2009年。
瓊安.瑪格瑞塔(Joan Magretta)(著),李田樹(譯),《管理是什麼》,臺北市,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邦雄,〈從道家思想看當代人生〉,《鵝湖月刊》第82期,1982年4月。
2. 王邦雄,〈道家思想的時代意義〉,《鵝湖月刊》第110期,1984年8月。
3. 王采淇,〈從儒、道理論比較研究探尋建立道家工夫論之途徑〉,《鵝湖月刊》第433 期,2011年7月。
4. 王曉波,〈「道生法」──《黃帝四經》的道法思想和哲學〉,《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32 期,2006年。
5. 王曉波,〈漢初的黃老之治與法家思想〉,《食貨月刊》第11卷第10期,1982年2月。
6. 周貞余,〈《管子》四篇心學考察〉,《宗教哲學》第62期,2012年12月。
7. 高柏園,〈無為而無不為─道家管理藝術之理論與應用〉,《鵝湖月刊》第279期,1998年9月。
8. 高齡芬,〈《黃帝四經》與《荀》、《韓》、《淮南子》法、刑名理論的比較〉,《鵝湖月刊》第296期,2000年2月。
9. 陳德和,〈管子心術上篇義理疏解〉,《鵝湖月刊》第199期,1992年1月。
10. 陳德和,〈淮南道家與黃老道家的對比性考察─《淮南子》性格的再標定〉,《鵝湖月刊》第290期,1999年8月。
11. 陳德和,〈戰國老學的兩大主流――政治化老學和境界化老學〉,《鵝湖學誌》第35期,2005年12月。
12. 陳廣忠,〈《淮南子》─黃老道學的集大成〉,《鵝湖月刊》第298期,2000年4月。
13. 陳麗桂,〈淮南子裡的黃老思想〉,《中國學術年刊》第14期,1993年3月。
14. 陳鼓應,〈《管子》四篇的心學和氣論〉,《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22期,1988年1月。
15. 陳政揚,〈稷下黃老思想初探〉,《鵝湖月刊》第298期,200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