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羅雋,何曉昕(2004年)《風水史》台北:華成圖書出版社。
陳華文(2007年)《喪葬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余孔堅(1998年)《景觀:文化、生態與感知》科學出版社7月。
鄭全雄(2001年)《論易經風水思想與傳統建築及景觀環境規劃關聯性之探討》。
張捷夫(1995年)代表作《中國喪葬史》台灣文津出版社出版。
王玉德(1994年)《風水術註評》台北:雲龍出版社,出版二刷。
郭璞,據《宋志》本名《葬書》二十篇,擇地以葬其術本於東晉郭璞所著,後來術家尊其說者改名《葬經》。
薛惠娟(2014年)「遺體SPA」對喪親家屬的意義及其影響之研究。
黃天中(1991年)死亡教育概論-死亡態度及臨終關懷研究。
李素貞(2003年)死亡的尊嚴與本真的向死存在-安樂死與海德格的死亡觀。
蔡昌雄(2005年)醫療田野的詮釋現象學研究應用。
傅偉勳(1993年)生命的尊嚴與死亡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臺北:正中書局。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
林鈴珍(2014年)「詠薄暮,懷別喪」台灣傳統喪葬禮俗之圖形化網站。
蒲慕州(2005年)〈中國古代鬼論述的形成(先秦至漢代)〉《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寫》,臺北:麥田出版社。
楊國柱、鄭志明(2003年)民俗殯葬與宗教專論。臺北:韋伯文化。臺灣省政府民政廳(1995年)喪葬禮儀範本。南投:臺灣省政府。
黃榮臻(2008年)墓葬的倫理探究。
鍾溫凊(1993年)觀音山風景區墓地整治規劃,統籌環境工程規劃股份有限公司。
廖倫光(2004年)台灣傳統墳塚的地方性樣式與衍化研究。
徐吉軍(1998年)中國喪葬史。大陸:江西高校出版社。
黃有志(2002年)殯葬改革概論,編著者出版。
黃有志、鄧文龍(2002年)環保自然葬概論,編著者出版。
吳麗娛(2012年)中古喪葬制度研究,中華學術文庫,中華書局。
黎志添(2013年)民國時期廣州市正一派火居道士營業道館分布的空間分析。
陳蓮笙(2009年)上海近代道教的變遷,收入《陳蓮笙文集》上海辭書出社。
黎志添(2000年)《廣東地方道教研究—道觀、道士及科儀》。潘志賢、楊洪校〈廣州道教仙跡鉤沉〉正一道派在廣州市的道館分為「正一道館」和「祈福道館」詳《中國道教》。
徐福全(1993年)安葬禮俗與墓政革新,禮儀民俗論述專輯-喪葬禮俗篇。
徐福全(1994年)宗教與喪禮:禮儀民俗論述專輯-喪葬禮儀篇。臺灣地區之開發與禮俗源流。《台灣民間傳統喪葬儀節之研究》台北:內政部。
徐福全(1993年)台灣民間傳統「沐浴」儀節出處:台灣私法。
許玉霜(2008年)喪手足成人的悲傷反應及調適歷程之探究。
薛惠娟(2014年)「遺體SPA」對喪親家屬的意義及其影響之研究。
陳開宇(釋慧開)、蔡明昌(2006年)台閩地區殯葬消費行為調查研究。
呂應鐘(2001年)生死學導論,台北縣,新文京開發出版有限公司。
周鍾瑄(1996年)《諸羅縣志》卷四〈祀典志〉。
劉良璧(1993年)《重修福建台灣府志》,(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池永歆(1995年)嘉義沿山聚落的存在空間:以內埔仔十三庄頭十四緣區域構成為例。
《臺灣日日新報》(1926年)9月3日報導嘉義北嶽殿地藏庵民俗節慶時仍稱地藏庵為北嶽殿(1964年)以後主事者將北嶽殿地藏庵與中國九華山地藏信仰連結。
張珣、江燦騰(2003年)合編《台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和新思維》。
陳登武(2005年)〈唐代法制研究-以庶民犯罪與訴訟制度為中心〉。
周鍾瑄(1996年)《諸羅縣志》卷七〈兵防志〉、〈藝文志〉。
嘉義市役所(1935年)《嘉義市制五周年紀念》。
張同雨(2014年)《嘉義市東區墓地規劃之研究》。
吳育臻(1996年)《臺灣地名辭書卷二十嘉義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周鍾瑄(1996年)《諸羅縣志》卷七〈風俗志〉。
王見川、李世偉〈日據時期的嘉義城隍廟〉《台灣宗教研究通訊》第二期。
邱彥貴(1995年)〈嘉義廣寧宮二百年史(1752至1952)勾勒一座三山國王廟的社會史面貌初探〉,《臺灣史料研究》6號。林富士(1995年)《孤魂與鬼雄的世界》,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康豹(1998年)〈新莊地藏庵的大眾爺崇拜〉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十六期。
汪娟(1998年)〈歷代地藏懺儀析論〉《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4期。何培夫(1978年)《台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嚴禁北厲壇《九華山北嶽殿地藏庵慶祝台灣光復節暨起建開光安座典禮紀念特刊》,嘉義:九華山北嶽殿地藏庵管理委員會編印〈嘉義縣市篇〉。
游崇功(1716年)為福建漳州漳浦人,行伍出身,康熙五十六年擔任海壇鎮標右營游擊的武官〈臺灣列傳卷〉7110(1至7)號,故宮博物院典藏。
余文儀(1962年)《續修台灣府志》卷十九〈雜記〉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李建興(2002年)1月30日〈地藏庵阿重師訪問紀錄〉。(2001年)〈嘉義市地理師協會理事長王錦泉先生訪問紀錄〉。
《台灣省嘉義縣寺廟調查表》(1977年),嘉義市東區公所。
《九華山北嶽殿地藏庵慶祝台灣光復節暨啟建開光安坐典禮紀念特刊》(1978年)九華山北嶽殿地藏庵管理委員會編印。
謝金鑾(1993年)《續修臺灣縣志》卷二〈政志〉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會)。
〈大正藏〉第十三卷,(唐)實叉難陀譯《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一。
《瑜伽集要焰口施食儀》卷一,〈大正藏〉第二十一卷。
周璽(1993年)《彰化縣志》卷五〈祀典志〉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會。
林富士(1995年)《孤魂與鬼雄的世界》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劉素蘭(2002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中國地藏信仰之研究〉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周鍾瑄(1996年)《諸羅縣志》〈縣治圖〉。
洪筱蘋(2009年)從台灣閩南諺語與語彙看喪葬禮俗之變遷:以嘉義地區為例。
徐福全(1994年)安葬禮俗與墓政革新,禮儀民俗論述專輯-喪葬禮俗篇、臺灣地區之開發與禮俗源流,台北:作者自行編印。
外文部分
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1976年)為德國哲學家,發現感性的重要性在現象學、存在主義、解構主義、詮釋 學、後現代主義、政治理論、心理學及神學等有系統分析闡釋。
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博士(1926年)精神科醫生,著作:論死亡與臨終(On Death and Dying)、 臨終前五階段論(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憂鬱、接受。
斯多亞學派(Stoicism)(從公元前308年—公元前2世紀中葉)重視形而下的倫理,認知內容有:感官知覺是確定知識的基礎。
片岡巖(1994年)南天出版,日本民俗學者,著有日文《臺灣風俗誌》(1921年臺灣日日新報社出版)、《臺灣俚諺詳解》、(1990)「台灣人的階級」。
William Worden(2004年) 臨終五階段,悲傷輔導。
Stephen F.Teiser(1999年)《幽靈的節日》〈中國中世紀的信仰與生活〉,侯旭東譯,浙江人民出版社。
土屋重雄(1985年)《台灣事情一班》,上卷,(1897 刊)台北:成文出版社。
鎌田茂雄(1986年)《中國の仏教儀禮》,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發行。
金村義夫(1906年)《嘉義廳報》,嘉義廳第百八十五號大正五年九月二十八日。
渡邊欣雄(2000年),周星著譯《漢族的民俗宗教─社會人類學的研究》。
卡騰森(1998年)『社會情緒選擇理論』 (史丹佛心理學家 Laura Carstensen)。
努蘭(1994年)外科醫生(Sherwin Nuland)《死亡的臉》(How WeDie)。
林恩(2004年)如臨終研究學者所言(Joanne Lynn)《尊重臨終者的遺言》。
康納曼1996年)諾貝爾獎心理學家(Daniel Kahneman)《快思慢想》。
葛文德(1998年)外科醫師(Atul Gawande)《凝視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