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1.尤鼎傑(2013),武術散打學員參與動機、休閒滿意度與持續參與意願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方彥博、呂謙、莊詩歆(2013),離島地區民眾休閒動機、參與行為與休閒阻礙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0(1),64-87。3.白明勳(2011),登山會會員持續涉入、人格特質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企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4.余玥林(2004),單車活動參與者的目標取向、社會支持和休閒型態對休閒效益的影響,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
5.吳永發(2006),路跑運動參與者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推廣研究所碩士論文。6.吳玉真(2011),國中運動代表隊選手心理需求、自我決定動機與自我設限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7.吳建璋(2013),中部地區自行車參與者之參與動機、持續涉入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8.吳政杰(2006),飛行傘冒險遊憩活動參與者參與動機、持續涉入及涉入後行為之相關研究,大仁科技大學休閒健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9.吳科驊(2006),登山健行者休閒參與動機、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0.呂惠富(2008),休閒運動之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休閒產業管理學刊, 1(1),41-53。11.李坤宗(2016),組織變革知覺、工作不安全感、工作壓力及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以社會支持為調節效果,國防大學資源管理及決策研究所碩士論文。12.李玲慧、沈秀蓁(2012),宗教節慶活動遊客涉入與體驗之研究-以斗六受天宮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
13.李莉薇(2009),飛盤狗運動參與者休閒動機、持續涉入與幸福感之研究,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4.李雅婷(2013),教師思考風格、成就動機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15.林子揚(2009),臺北市籃球俱樂部參與者參與動機、持續涉入與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6.林妤屏(2016),新北市國中田徑運動代表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7.林佳慧(2010),長跑運動俱樂部會員者參與動機和社會支持之關係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8.林宜蔓(2004),游泳者持續參與在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19.林昕翰、鄭溫暖、邱榮基、畢璐鑾(2011),台北市社區大學舞蹈課程知覺服務品質與休閒效益,運動休閒管理學報,8(2),55-69。
20.林崇舜(2013),台北市國小六年級學童運動價值觀及社會支持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1.林曉怡(2005),台南市國小游泳團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2.邱榮泰(2012),臺中市國中學生籃球運動參與動機及涉入程度對滿意度與休閒效益之影響研究,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運動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3.徐維辰(2008),新竹市國小學童運動社會支持與體育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4.涂淑芳(譯)(1996),G. Bammel & L. L. Burrus-Bammel著,休閒與人類行為,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25.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1),15-28。26.高群超(2011),水上安全救生訓練參與者之社會支持、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對涉入程度之影響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8(1),209-227。27.張佩娟(2004),國中輔導教師社會支持與其輔導角色實踐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28.張佩瑜(2005),登山者的休閒活動動機和社會支持對登山承諾及登山行為的影響,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29.張治文(2007),冒險性休閒活動參與動機及休閒效益之研究-以六龜鄉荖濃溪泛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30.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書局。
31.張家豪(2011),專職講師成就動機、工作特徵、關鍵成功因素及競爭策略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32.許尤俐(2010),自行車隊成員參與動機、持續涉入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33.許建民(2006),青少年休閒參與動機模式之建立與驗證,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34.許美玉(2009),瑜珈參與者動機、休閒效益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35.許碧章(2006),臺北縣國民小學手球團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臺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36.連央毅、陳美燕(2015),馬拉松運動參與動機、休閒效益與滿意度之研究,休閒研究,6(1),48-69。37.郭又銘(2005),志工工作倦怠之前因後果與解決途徑,南台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38.郭森吉(2014),雲林縣跆拳道館學員參與動機、社會支持及休閒運動效益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39.陳坤森(2007),可供多人移動式互動使用之擴增實境系統及方法,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電子報,19。
40.陳冠中(2003),「天堂」遊戲參與者之動機、沉迷與交易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41.陳音妝(2010),高屏地區國際觀光飯店服務人員職業倦怠、休閒調適策略及休閒效益之研究,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42.陳嘉雯(2006),登山健行活動之登山客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43.陳慧玲(2011),國小運動校隊學童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自我效能及運動行為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44.陳慶峰(2001),從心流(flow)理論探討線上遊戲參與者之網路使用行為,南華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45.陳顯宗、戴遐齡(1994),暑期進修學生體育課選修游泳項目之動機因素調查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5,279-296。46.彭羽琪(2016),北區技職校院學生在不同媽寶行為覺知類型下其人際互動、情緒管理、成就動機對網路沉迷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47.彭信憶(2012),線上遊戲參與者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永續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8.曾鼎堯(2014),新北市國小體育教師工作收入、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體育學系體育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49.黃信元(2012),臺北市國小女童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體育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50.黃玉青(2010),國小躲避球運動代表隊選手社會支持、參與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51.黃佩茹(2014),基隆市高中職田徑選手參與田徑運動動機、社會支持與競技倦怠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論文。
52.黃明昌(2017),寶可夢遊戲於學童親子關係、同儕關係及學習動機之研究-以嘉義縣國小高年級學生為例,南華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53.黃俊英、賴文彬(1990),涉入的理論發展與實務應用,管理科學學報,7(1),15-29 。54.黃威儒(2016),全國國小巧固球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相關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體育學系體育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55.黃政紘(2013),雲林縣國小田徑選手運動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與運動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56.黃郁馨(2016),台南市國中田徑選手運動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57.黃淑芬(2015),高山登山者韌性人格、風險知覺、登山體驗、休閒滿意度對持續涉入之影響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論文。
58.黃雅慧(2004),虛擬世界中的真實人生:線上遊戲成癮現象及其相關因素探討,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59.黃靜君(2013),雲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60.塗大慶(2014),高中(職)體育班學生社會支持、學習態度與生涯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61.楊欽城、鄒雨潔、曾怡喬、柳立偉(2017),衝浪活動參與者在知覺風險、持續涉入與休閒效益之關係,運動健康休閒學報,8,45-57。
62.葉建助(2010),溯溪參與者休閒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63.廖哲毅(2009),自行車活動參與者的休閒態度與社會支持對休閒自發性表現行為的影響,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64.熊英君(2007),國中生之內外控、社會支持、情緒智力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以板橋市國中為例,私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65.蒲逸生(2005),臺北市國民中學籃球校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臺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66.劉俊良(2015),臺灣地區國小手球選手社會支持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體育學系體育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67.劉奕蘭(2002),網路中社會支持的探討,網路與社會研討會,新竹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68.劉嘉茗(2017),全國高中職學生漆彈競賽參與動機、滿意度及持續涉入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體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69.劉譯翔(2013),冒險遊憩參與者參與動機、持續涉入及幸福感相關研究-以台灣飛行傘運動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70.蔡妙玫(2012),運動代表隊選手社會支持、參與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新北市國小田徑選手為例,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71.蔡文賢(2012),社會支持/工作滿意度對工作不安全感/組織承諾調節 作用研究—以半導體封測公司為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72.蔡佳和(2009),基隆市國小學童運動團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73.蔡勇美、郭文雄(1984),都市社會學,臺北市:巨流。
74.蔡謦任、季力康、游鎮安(2012),青少年不同運動階段中社會支持的差異:來源與形式的探討,體育學報,45(1),31 -41。75.鄭三權(2011),衝浪者活動參與動機、涉入程度與流暢體驗與相關之研究,中華運動休閒與創新研發管理學刊,1(1),20-34。
76.鄭旭宏(2007),線上遊戲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以魔獸世界為例,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研究所碩士論文。77.鄭志賢(2015),全國中等學校運動選手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體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78.鄭國良(2013),國小教師社會支持、教師自我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79.鄭惠文(2000),失業青年之生活壓力、休閒支持、休閒決心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80.鄭愛珍(2017),桌球運動者持續涉入之相關研究—以土城桌委會為例,臺北城市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系碩士論文。81.賴文儀、周政德、陳麗珠(2015),馬拉松跑者參賽動機、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2013府城安帄仲夏夜浪漫星光馬拉松為例,創 新研發學刊,11(2),12–27。
82.謝汝軒(2016),直排輪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流暢經驗與持續涉入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83.謝明忠(2009),桃園市陽明運動公園使用者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84.謝淑瑛(2011),自行車騎乘者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以高雄市西臨港線自行車道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大學)生態休閒教育教學系碩士論文。85.鍾潤華(2015),2015年苗栗縣『理事長盃』慢速壘球賽參與動機、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2(4),18-34。86.簡政輝(2014),國小學童運動社會支持與運動樂趣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大學)體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87.魏聰惠(2012),冒險遊憩活動參與者之參與動機、知覺風險、持續涉入與流暢體驗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88.蘇芬媛(1996),網路虛擬社區的形成:MUD 之初探性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西文部分
1.Ajzen,I.(1991). Benefits of leisure: 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In B.L.Driver,P.J.Brown&G.L.Peterson(Eds.), Benefits of Leisure (pp.411-418). Stag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2.Barnes,J.A.(1954). Class and committees in a Norwegian Island Parish. Human Relations, 71(1), 39-58.
3.Bloch,P.H.,&Richins,M.L.(1983). A theoretical model for the study of product importance percept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47, 69–81.
4.Bricker,K.S.,&Kerstetter,D.L.(2000). Level of specialization and place attachment:An exploratory study of whitewater recreationists. Leisure Sciences, 22, 233-257.
5.Brown, C. A.(2007). The carolina shaggers: Dance as serious leisur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9(4), 623-647.
6.Caplan,G.(1974). Social support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Lectures on concept. New York: Behavioral Publications.
7.Cohen,S.,& Wills,T.A.(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 310-357.
8.Curt L.Lox.&Kathleen A.Martin Ginis&Steven J.Petruzzello(2010).The psychology of exercise:integr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3rd.
9.Deci&Ryan(1985).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New York&London:Springer.
10.Oudsten,B.L.,Van Heck,G.L.,Van der Steeg,A.F.,Roukema,J.A.,&De Vries,J.(2010). Personality predicts perceived availability of social support and satisfaction with social support in women with early stage breast cancer. Supportive Care in Cancer,18(4), 499-508.
11.Gordon,P.M.,Heath,G.W.,Holmes,A.,&Christy,D.(2000).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those trying to lose weight.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18(1),83-86.
12.Hair, J., Anderson, R., Tatham, R.,&Black, W., 1998,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Prentice Hall, New Jersey, USA.
13.Homans, G. C.,(1958). Social behavior as exchang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pp. 597-606.
14.Houston,M.J.,&Rothschild,M.L.(1978).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perspectives in involvement, research frontiers in marketing: Dialogues and direction. Chicago: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15.Iso-Ahola,S.E.,&Park,C.J.(1996). Leisure-related social support and self-determination as buffers of stress-illness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8, 169-188.
16.Kaiser, H.F., 1974, An index of factorial simplicity, Psychometrika, 39, 31-36.
17.Kyle, G. T., Absher, J. D., Hammitt W. E.,&Cavin, J.(2006). An examination of the motivation—involvement relationship. Leisure Sciences, 28, 467–485.
18.Kyle, G., Absher, J., Norman, W., Hammitt, W.,&Jodice, L.(2007). A modified involvement scale. Leisure Studies, 26(4), 399-427.
19.Kyle,G.,&Chick,G.(2004). Enduring leisure involvement: The importance of personal relationships. Leisure Studies,2(3), 243-266.
20.Laurent G.&Kapferer,J.(1985). Consumer involvement profiles: A new practical approach to consumer involvement.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25, 49-55.
21.Mannel,R.C.&Stynes,D.J.(1991). A retrospective: The benefits of leisure. In B. L.Driver, P. J. Brown&G. L. Peterson(Eds), Benefits of leisure(pp.461-473).Stag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22.McIntyre,N.&Pigram,J.J.(1992). 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 reexamined: The case of vehicle based campers. Leisure Sciences, 14, 3–16.
23.McIntyre,N.(1989). The personal meaning of participation: Enduring involvement.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1(2),167-179.
24.Robert, K.,&Angelo, K.(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5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25.Sherif, M.,&Cantril,H.(1947). The psychology of go-involvements: Social attitudes and identifications. Now York: Wilcy.
26.Swindle,R.W.(1983). Social networks,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with stress.In R.D.Felner,L.A.Jason, J.N.Moritsugu,&S.S.Farber(Eds.), Preventive psychology: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community intervention (pp.89-103). New York: Pergamon.
27.Taylor,S.E.(2011). Social support: A review. In H. S. Friedman(E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health psychology(pp.192-217),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8.Tinsley,H.E.A.&Tinsley,D.J.(1986). A theory of attributes, benefits, and causes of leisure experience. Leisure Sciences,8(1), 1-45.
29.Tracy,B.H.(1990). Sex role and social support as moderators of life stress adjust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3), 576-585.
30.Tyebjee,T.(1979). Respones time, conflict, and involvement in brand choic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6(3), 295-304.
31.Zaickowsky,J.L.(1986). Conceptualizing involvement. Journal of Advertence, 15, 4-14.
三、網際網路部分
1.中央社(2017),寶可夢GO減輕心理壓力首度獲科學驗證。
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709080008-1.aspx
2.吳怡靜(2016),精靈寶可夢Go開發者漢克:寶可夢給了大家花時間在一起的理由,天下雜誌604期。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7885
3.柯俊銘(2016),「精靈寶可夢 GO」爆紅,遊戲有助療癒。
https://health.gvm.com.tw/webonly_content_10749.html
4.張巧宜(2016),丟出寶貝球捉住親子關係。
https://ir.nctu.edu.tw/handle/11536/131563
5.陳慶餘(2016),Pokémon GO上市後已創下五項世界紀錄。
http://hottopic.chinatimes.com/20160816005021-260804
6.楊中傑(2016),AR+GPS遊戲很不一樣,資策會。
http://www.iii.org.tw/Operation/FocusDtl.aspx?fm_sqno=12&f_sqno=9NAs9yQIF6DEx6
7.楊晴雯(2016),寶可夢熱潮令人憂心?專家:太漠視正面效益!欣傳媒 (XinMedia)。
https://solomo.xinmedia.com/health/87293-PokmonGo
8.精靈寶可夢GO,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精靈寶可夢GO
9.鄭寧(2016),還是有好處!精靈寶可夢的4個正面影響。
http://news.knowing.asia/news/2c3ec4e1-6d52-40e6-8701-013138fdf577
10.盧麗蓮(2016),為何大家都迷Pokémon GO?原來是這原因!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60714/907666/
11.謝宗翔(2016),Pokémon Go現象:大人們,其實你可以更懂孩子,報導者。
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pokemon-phenomenon
12.鍾子偉(2016),63歲美國外交官玩「寶可夢」教我的事:有多老,完全是自己決定的,商業週刊。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aspx?id=17809&type=Blog
13.羅之盈(2016),寶可夢紅到了頂,接下來靠什麼賺錢?時代雜誌電子報。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8074
14.譚偉晟(2016),PokémonGo爆紅關鍵?專家:這遊戲太健康了!自由電子報。
http://3c.ltn.com.tw/news/25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