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94.15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5 23:0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唐佳琳
研究生(外文):TANG, JIA-LIN
論文名稱:奧修生死觀研究-兼論其靜心與心理治療關係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OSHO's View of Life and Death--And on OSHO's Meditation and Psychotherapy
指導教授:廖俊裕廖俊裕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AO, CHUN-YU
口試委員:蔡明昌曾賢熙
口試委員(外文):CAI, MING-CHANGZENG, XIAN-XI
口試日期:2017-12-2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生死學系碩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其他人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1
中文關鍵詞:奧修生死觀新時代靜心
外文關鍵詞:OSHOLife and DeathNew Age Movementmedit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119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6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時代代表人物——奧修,對生命與死亡大事的獨特見解。研究方法採用傅偉勳先生的「創造的詮釋學」,進行剖析與歸納出奧修在世期間公開之演講內容裡,傳達對生命與死亡的思想觀點與內涵。奧修在身心靈方面,非常強調靜心的重要性;認為生命在透過慶祝、歡笑及活在當下,才會持續成長;在關係中,強調活出自我的愛;對於死亡,他認為是幻象,當看破這個幻象,人可以進入一個絕對永恆喜樂的境界。運用奧修的智慧,希冀能帶給現代人面臨有關身心靈議題、關係、死亡等無常變化的人生中,在生死探索中有所啟發。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view of Life and Death of OSHO, who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in the New Age Movenment. The thesis, creative hermeneutics of Mr. Charles Fu method was applied OSHO's view of Life and Death thought of interpretation. OSHO places great emphasis on meditation, and he believes Life will grow through the celebration, laughter and seize the day. In relationship, must live to be Self in order to love. Death is the createst fiction, which is the greatest mystery of life. Knowing this mystery, will be knowing Life is everlasting. Hope OSHO's wisdom can inspire modern people to explore the issue of Life and Death.
謝誌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錄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3
第三節 研究範疇 4
第四節 研究方法及步驟 5
第五節 文獻回顧 7
第六節 論文架構 14
第二章 奧修學思歷程及其論生命發展週期 16
第一節 奧修的生命發展與各階段思想重點 16
第二節 奧修論七年一循環的生命週期 26
第三節 奧修生命核心思想之內涵 37
第三章 奧修論生命主題展現之內涵 49
第一節 愛 50
第二節 自由 77
第四章 奧修死亡觀 89
第一節 奧修論死亡的心理面貌 89
第二節 奧修論面臨死亡時的心理狀態 91
第三節 奧修論如何處理死亡議題 91
第四節 奧修論臨終關懷 99
第五章 奧修的靜心與心理治療 102
第一節 奧修論靜心 103
第二節 奧修靜心在心理治療實務應用 114
第六章 結論 130

參考文獻 134
中文專書
Anando著,翠思譯:《對生命說是》,台北:神秘玫瑰出版社,2009。
Beckford, James A. and Martine Levasseur著,林本炫譯:〈西歐的新興宗教運動〉,《宗教與社會變遷》,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
Bhagwan Shree Rajueesh著,單知識譯:《無拘無束的愛》,台北:方智出版社,1989。
Boris Cyrulnik:《重新學會愛》(台北:心靈工坊,2015)。
C.S. Lewis著,梁永安譯:《四種愛:親愛,友愛,情愛,大愛》(台北:立緒出版社,2012)。
Carl G. Jung著,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立緒出版社,2013)。
Cyndi Dale著,韓沁林譯:《精微體:人體能量解剖全書》(台北:心靈工坊,2014)。
Devapath著,黃翎展譯:《呼吸的神奇力量》,台北:生命潛能出版社,2010。
Edwin C. Nevis著,卓紋君校閲,蔡瑞峰等譯:《完形治療觀點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2005)。
Erich Fromm著,孟祥森譯:《愛的藝術》(台北:志文出版社,2009)。
Erich Fromm著,劉宗為譯:《逃避自由:透視現代人最深的孤獨與恐懼》(台北:木馬文化,2015)。
Gerald Corey著,修慧蘭等譯:《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台北:雙葉書廊,2009)。
Irvin D. Yalom著,方紫薇,馬宗潔等譯:《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桂冠圖書(股)公司,2003)。
Irvin D. Yalom著、易之新譯:《存在心理治療》(上)(台北:張老師出版社,2014)。
Irvin D. Yalom著、易之新譯:《存在心理治療》(下)(台北:張老師出版社,2014)。
Jesse H. Wright, M.D., Ph.D.等著,陳錫中等譯:《學習認知行為治療:實例指引》(台北:心靈工坊,2009)。
Jiddu Krishnamurti著、羅若蘋譯:《愛與寂寞》(台北:方智出版社,1996)。
Jon Kabat-Zinn Ph.D.著,胡君梅翻譯:《正念療癒力》(新北:野人文化(股)公司,2013)。
Liebermeister Svagito R.著,莎薇塔譯:《當靜心與諮商相遇》,台北:生命潛能出版社,2010。
Liebermeister Svagito R.著,陳伊娜譯:《奧修靜心治療:16位著名治療師與1位成道奧秘的相逢》,台北:生命潛能出版社,2014。
Ma DharmJyoti著,謙達那譯:《與奧修交融》,台北:奧修出版社,2010。
Mangala Billison著,謙達那譯:《直覺式塔羅牌》(台北:神奇塔羅出版社,2010)。
P. Clarkson著,卓紋君等譯:《完形治療的實踐》(台北:心理出版社,2002)。
Red Hawk著、孫霖譯:《觀察自己:第四道靈性大師葛吉夫入門》(台北:新星球出版社,2014)。
Richard Gerrig, Philip Zimbardo,游恆山編譯:《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4)。
Robert A.Neimeyer著,章惠安譯:《悲傷治療的技術:創新的悲傷輔導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2015)。
Robin M. Akert著,余伯泉等譯:《社會心理學》(台北:楊智文化,2015)。
Sigmund Freud著,林克明譯:《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西安市:太白文藝出版社,2004)。
Tiffany Watt Smith著、林金源譯:《情緒之書》(新北:木馬文化出版社,2016)。
Zindel V. Segal, J. Mark G. Williams, John D. Teasdale等著,石世明譯:《找回內心的寧靜:憂鬱症的正念認知療法》(台北:心靈工坊,2015)。
巴思巴著、俞中元、魯鄭勇評著:《大乘要道密集》(西安:陝西攝影出版社,1994)。
王先謙:《荀子集解》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88)。
王驤陸:《王驤陸居士全集》(台北:大乘精舍印經會,2005)。
李安德,若水譯:《超個人心理學》(台北:桂冠出版社,1992)。
岸見一郎、古賀史健著,葉小燕譯:《被討厭的勇氣》(台北:究竟出版社(股)公司,2015)。
許鶴齡:《哲學諮商在生命關懷上的運用》(台北:瀚蘆圖書,2017)。
陳皎眉:《心理學》(臺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2010)。
傅偉勳:〈大乘起信論義理新探〉,《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
傅偉勳:〈四聖諦的多層義蘊與深層義理〉,《佛教思想的現代探索》,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
傅偉勳:〈老莊、郭象與禪宗-禪道哲理聯貫性的詮釋學試探〉,《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6。
傅偉勳:〈現代儒學的詮釋學暨思維方法論建立課題——從當代德法詮釋學爭論談起〉,江日新主編:《中西哲學的會面與對話》,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
傅偉勳:〈創造的詮釋學及其應用—中國哲學方法論建構式論之一〉,《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
傅偉勳:〈壇經慧能頓悟禪教深層義蘊試探〉,《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
傅偉勳:〈關於緣起思想的詮釋學考察〉,《佛教思想的現代探索》,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
傅偉勳:《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台北:正中出版社,1994。
傅偉勳:《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台北:正中書局,1998。
曾昭旭:《永遠的浪漫愛》(台北:張老師文化出版社,1993)。
曾昭旭:《從電影看人生》(台北:漢光文化事業(股)公司)。
游金潾:《把愛找回來——心理劇在悲傷輔導上的運用》(台北:心理出版社,2014)
奧修門徒著,謙達那譯:《奧修傳》,台北:奧修出版社,2011。
廖俊裕:《道德實踐與歷史性──關於蕺山學的討論》(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
蓮花生大士著、孫景風譯:《中有教授聽聞解脫密法》(上海:上海佛學書局,2004)。
鍾適惠:《塔羅教室,就在你家》(台北:神奇塔羅出版社,2008)。

奧修專書
OSHO. (2006), Autobiography of a Spirutually incorrect mystic, St Mattin''s press,OSHO international Foundation.
OSHO著,Ashina譯:《自由,不是放縱》,新北:親哲出版社,2013。
OSHO著,Bhakti譯:《自由-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台北:麥田出版社,2012。
OSHO著,Zahir譯:《名望、財富與野心》,新北:麥田出版社,2011。
OSHO著,Zahir譯:《愛BEING IN LOVE》(台北:麥田出版社,2017)。
OSHO著,Zahir譯:《愛與死亡),新北:欽哲文化出版社,2013。
OSHO著,吳淡如譯:《性-愛的狂喜》,台北:探索文化出版社,1994。
OSHO著,李奕廷譯:《羽翼成》(台北:期刊出版社,2013)。
OSHO著,李舒潔譯:《創造力-釋放你的內在能量》,台北:生命潛能出版社,2001。
OSHO著,沈文玉譯:《女性意識:女性特質的慶祝與提醒》,台北:生命潛能出版社,2005。
OSHO著,沈文玉譯:《慈悲-愛的極致綻放》,台北:生命潛能出版社,2006。
OSHO著,沙微塔譯:《脈輪能量書I—回歸存在的意識地圖》(台北:生命潛能文化,2004)
OSHO著,沙薇塔譯:《奧修談自我-從幻象邁向自由》,台北:生命潛能出版社,2013。
OSHO著,金暉譯:《金色童年》,台北:方智出版社,2003。
OSHO著,莎微塔譯:《脈輪能量書II—靈妙體的探索旅程》(台北:生命潛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
OSHO著,陳明堯譯:《女人,自在平衡自己》,台北:生命潛能出版社,2009。
OSHO著,陳明堯譯:《男人,真實解放自己》,台北:生命潛能出版社,2009。
OSHO著,陳明堯譯:《奧修談親密─學習信任自己與他人》,台北:生命潛能出版社,2015。
OSHO著,陳明堯譯:《靜心春與夏》,台北:生命潛能出版社,2007。
OSHO著,陳明堯譯:《靜心秋與冬》,台北:生命潛能出版社,2007。
OSHO著,陶稀譯:《沒有水,沒有月亮》,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OSHO著,黃瓊瑩譯:《成熟-重新看見自己的純真與完整》,台北:生命潛能出版社,2001。
OSHO著,黃瓊瑩譯:《直覺-超越邏輯的全新領悟》,台北:生命潛能出版社,2002。
OSHO著,黃瓊瑩譯:《勇氣-在生活中冒險是一種喜悅》,台北:生命潛能出版社,2001。
OSHO著,黃瓊瑩譯:《叛逆的靈魂-奧修自傳》,台北:生命潛能出版社,2003。
OSHO著,黃瓊瑩譯:《奧修談覺察》,台北:生命潛能出版社,2013。
OSHO著,黃瓊瑩譯:《愛・自由與單獨》(台北:生命潛能文化,2011)。
OSHO著,黃瓊瑩譯:《歡慶生死》,台北:生命潛能出版社,2004。
OSHO著,謙達那譯:《般若心經》(台北:奧修出版社,2013)。
OSHO著,謙達那譯:《譚崔洞見》(台北:奧修出版社,2012)。
OSHO著,謙達那譯:《譚崔經典(七)》(台北:奧修出版社,2007)。
OSHO著,謙達那譯:《譚崔經典(十)》(台北:奧修出版社,2008)。
OSHO著,謙達那譯:《譚崔經典(五)》(台北:奧修出版社,2012)。
OSHO著,謙達那譯:《一杯茶》,台北:奧修出版社,2012。
OSHO著,謙達那譯:《了解性、超越性:從性到超意識》,台北:奧修出版社,2014。
OSHO著,謙達那譯:《女人與婚姻》,台北:奧修出版社,2011。
OSHO著,謙達那譯:《女性解放的新觀點》,台北:武陵出版社,1992。
OSHO著,謙達那譯:《生命.愛與歡笑》,台北:奧修出版社,2010。
OSHO著,謙達那譯:《白雲之道》,台北:奧修出版社,2011。
OSHO著,謙達那譯:《先知的愛:奧修談論季伯倫的「先知」》(台北:奧修出版社,2012)。
OSHO著,謙達那譯:《死亡的幻象》,台北:奧修出版社,2013。
OSHO著,謙達那譯:《找尋奇蹟(上冊)》,台北:F奧修出版社,2007。
OSHO著,謙達那譯:《找尋奇蹟(下冊)》,台北:奧修出版社,2009。
OSHO著,謙達那譯:《沙的智慧》(台北:奧修出版社,1991)。
OSHO著,謙達那譯:《金錢與工作》,台北:奧修出版社,2012。
OSHO著,謙達那譯:《奧修禪塔羅》(台北:奧修出版社,2014)。
OSHO著,謙達那譯:《瑜珈之書(下)》(台北:奧修出版社,2007)
OSHO著,謙達那譯:《道之門》,台北:奧修出版社,2001。
OSHO著,謙達那譯:《橘皮書》,台北:奧修出版社,2012。
OSHO著,謙達那譯:《靜心之路》,台北:奧修出版社,1999。
OSHO著,謙達那譯:《靜心冥想》,台北:奧修出版社,2008。
OSHO著,謙達那譯:《靜心與健康(上冊)》,台北:奧修出版社,2010。
OSHO著,謙達那譯:《靜心與健康(下冊)》,台北:奧修出版社,2010。
OSHO著,謙達那譯:《靜心觀照》,台北:奧修出版社,2012。

中文期刊
史偉民:〈黑格爾論思辨與概念〉,《東吳哲學學報》第36期,2017年8月。
史堅鳴:〈太極圖的參與悟-生、老、病、死〉,《臺灣中醫臨床醫學雜誌》19卷第一期,2013年12月。
朱迺欣:〈東西禪意大不同〉,《科學人雜誌》第154期,2014年12月。
何信全:〈唐君毅論儒學中的自由精神〉《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二期,1995年11月。
吳建明:〈奧修對莊子生命哲學詮釋得失之評估〉,《人文研究期刊》,2009年6月。
李昱平:〈生命教育中的幽谷伴行—談臨終關懷與安寧療護〉,《諮商與輔導》第290期,2010年2月5日。
林綉亭:〈奧修靜心與身心靈自我調整療育研究〉,《親民學報》第10期,2004年8月。
施鐈湘:〈接納死亡是生命解脫與進化的要件──東西方修行大師對生死的慧見〉,《新世紀宗教研究》第13卷第1期,2014年9月。
徐銘謙:〈劉蕺山對太極的詮釋〉,《有鳳初鳴年刊》第五期,2009年10月。
張奪:〈"積極自由"與"消極自由"——弗洛姆自由思想及其對伯林的回應〉,《中南大學學報》第3期20卷,2014年6月。
陳立驤:〈周敦頤《太極圖說》「無極」與「太極」關係之研究〉,《鵝湖月刊》第385期,2007年7月。
陳家倫:〈自我宗教的興起:以新時代靈性觀為例〉,《世界宗教學刊》,第3期,2004年8月。
陳家倫:〈新時代運動探源與當代發展趨勢〉,《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45卷第4期,2007年12月。
陳家倫:〈與諸神共舞:新時代運動的內涵與特徵〉,《弘光人文社會學報》,第3期,2005年8月。
陳振崑:〈唐君毅人文主義的自由人權思想〉,《江蘇行政學院學報》第57期,2011年3月。
智奮:〈奧修:“聖人”還是邪教教主—奧修系列叢書出版熱的觀察與思考〉,《中國圖書評論》第2期,1998年7月。
游淑瑜、游金潾:〈心理劇治療的改變轉機——理論觀點與實務對話〉,《輔導季刊》4期48卷,2012年12月。
廖俊裕:〈作為神秘主義的蕺山學〉,《傳播、交流與融合——明代文學、思想與宗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5年8月)。
廖俊裕:〈慈心三昧作為人間佛教生命教育的實踐途徑〉。論文發表於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南華大學人間佛教研究與推廣中心、南華大學生命教育研究中心舉辦之2016「人間佛教與生命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嘉義,2016年5月21日。
廖俊裕:〈儒學的生死學——以晚明儒學為文本〉,《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四期(台南:成功大學中文系,2004)。
鄭詩怡:〈重新擁抱內在小孩——以完形治療理論觀點〉,《諮商與輔導》第379期,2017年7月5日。
鍾芳玲:〈社會的開放讓分眾出版強強滾〉,《聯合報》,第15版,1994年2月27日。

英文文獻
Aveling, Harry ed. (1999), OSHO Rajneesh and His Disciples: Some Western Perceptions, Delhi: MotilalBanarsidass Publishers.
Fox, Judith M. (2002), OSHO Rajneesh–Studies in Contemporary Religion Series, No. 4, Salt Lake City: Signature Books.
Fu, Charles Wei-Hsun. “Creative Hermeneutics: Taoist Metaphysics and Heidegger”,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3, 1976. 115-143.
Fu, Charles Wei-Hsun. “Fingarette and Munro on Early Confucianism: A MethodologicalExamination”,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28(2), April 1978. 181-198.
Heelas, Paul. (1996), The New Age Movement: Religion, Culture and Society in the Age of Postmodernity, Oxford: Wiley-Blackwell.
Kostas, Andrea Fanti. ( 2007),Effects of Seven-Day OSHO Dynamic Study,Psychological Science: Research, Theory and Future Directions.
Nathawat, S. S; Khan, Saleena. (1995),A study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OSHOs devotees.Indian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Vol 22(1), 41-44.

博碩士論文
吳浩平:《揭開奧修「神秘玫瑰」的神秘面紗-透過我的生命經驗來看見》,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李京倫:《奧修內在和平觀對大同主義的貢獻》,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10。
李佩怡:《朝向整合之路—奧修靜心歷程之轉化與療癒經驗對身心靈及生活的影響之質性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2010。
林恕聖:《葛印卡內觀與奧修靜心之比較研究─以十日內觀課程為例》,佛光大學生命與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15。
張芝怡:《新興宗教奧修在台灣的發展-以門徒之奧修經驗及消費特性為考察》,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01。
陳家倫:《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發展的社會學分析》,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
黃志忠:《論美學情感到宗教情操的過渡--以奧修的「愛」的思想為例示》,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黃淑玲:《印度奧修「動態靜心」身心體驗:從《薄伽梵歌》的莫克夏到個人靈性的成長》,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網路資料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二) 腎氣與生命階段以及生殖能力的關係〉。2017年4月1日。取自http://www.worldofmastermind.com/?p=7161。
http://www.arttherapy.org.tw/arttherapy/post/post/data/arttherapy/tw/what_is_art_therapy/,台灣藝術治療學會,20171208搜尋。
http://www.osho.tw/ebook/box1_00_00.htm,神秘玫瑰,20171210搜尋。
http://www.osho.tw/ebook/box1_03_19.htm,神祕玫瑰,20171209搜尋。
http://www.osho.tw/ebook/box1_03_19.htm,神祕玫瑰,20171209搜尋。
http://www.osho.tw/ebook/box1_05_17.htm,神秘玫瑰,20171210搜尋。
http://www.osho.tw/ebook/box1_05_35.htm,神祕玫瑰,20171210搜尋。
https://www.health.harvard.edu/staying-healthy/the-health-benefits-of-tai-chi,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 Harvard Medical School,20171207搜尋。
沈政男(民105年6月5日)。誰說「哲學系的出路就是教哲學」,你聽過「哲學諮商」嗎?,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4131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史偉民:〈黑格爾論思辨與概念〉,《東吳哲學學報》第36期,2017年8月。
2. 何信全:〈唐君毅論儒學中的自由精神〉《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二期,1995年11月。
3. 吳建明:〈奧修對莊子生命哲學詮釋得失之評估〉,《人文研究期刊》,2009年6月。
4. 李昱平:〈生命教育中的幽谷伴行—談臨終關懷與安寧療護〉,《諮商與輔導》第290期,2010年2月5日。
5. 林綉亭:〈奧修靜心與身心靈自我調整療育研究〉,《親民學報》第10期,2004年8月。
6. 施鐈湘:〈接納死亡是生命解脫與進化的要件──東西方修行大師對生死的慧見〉,《新世紀宗教研究》第13卷第1期,2014年9月。
7. 徐銘謙:〈劉蕺山對太極的詮釋〉,《有鳳初鳴年刊》第五期,2009年10月。
8. 陳立驤:〈周敦頤《太極圖說》「無極」與「太極」關係之研究〉,《鵝湖月刊》第385期,2007年7月。
9. 陳家倫:〈自我宗教的興起:以新時代靈性觀為例〉,《世界宗教學刊》,第3期,2004年8月。
10. 陳家倫:〈新時代運動探源與當代發展趨勢〉,《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45卷第4期,2007年12月。
11. 陳家倫:〈與諸神共舞:新時代運動的內涵與特徵〉,《弘光人文社會學報》,第3期,2005年8月。
12. 游淑瑜、游金潾:〈心理劇治療的改變轉機——理論觀點與實務對話〉,《輔導季刊》4期48卷,2012年12月。
13. 廖俊裕:〈儒學的生死學——以晚明儒學為文本〉,《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四期(台南:成功大學中文系,2004)。
14. 鄭詩怡:〈重新擁抱內在小孩——以完形治療理論觀點〉,《諮商與輔導》第379期,2017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