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專書
Anando著,翠思譯:《對生命說是》,台北:神秘玫瑰出版社,2009。
Beckford, James A. and Martine Levasseur著,林本炫譯:〈西歐的新興宗教運動〉,《宗教與社會變遷》,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
Bhagwan Shree Rajueesh著,單知識譯:《無拘無束的愛》,台北:方智出版社,1989。
Boris Cyrulnik:《重新學會愛》(台北:心靈工坊,2015)。
C.S. Lewis著,梁永安譯:《四種愛:親愛,友愛,情愛,大愛》(台北:立緒出版社,2012)。
Carl G. Jung著,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立緒出版社,2013)。
Cyndi Dale著,韓沁林譯:《精微體:人體能量解剖全書》(台北:心靈工坊,2014)。
Devapath著,黃翎展譯:《呼吸的神奇力量》,台北:生命潛能出版社,2010。
Edwin C. Nevis著,卓紋君校閲,蔡瑞峰等譯:《完形治療觀點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2005)。
Erich Fromm著,孟祥森譯:《愛的藝術》(台北:志文出版社,2009)。
Erich Fromm著,劉宗為譯:《逃避自由:透視現代人最深的孤獨與恐懼》(台北:木馬文化,2015)。
Gerald Corey著,修慧蘭等譯:《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台北:雙葉書廊,2009)。
Irvin D. Yalom著,方紫薇,馬宗潔等譯:《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桂冠圖書(股)公司,2003)。
Irvin D. Yalom著、易之新譯:《存在心理治療》(上)(台北:張老師出版社,2014)。
Irvin D. Yalom著、易之新譯:《存在心理治療》(下)(台北:張老師出版社,2014)。
Jesse H. Wright, M.D., Ph.D.等著,陳錫中等譯:《學習認知行為治療:實例指引》(台北:心靈工坊,2009)。
Jiddu Krishnamurti著、羅若蘋譯:《愛與寂寞》(台北:方智出版社,1996)。
Jon Kabat-Zinn Ph.D.著,胡君梅翻譯:《正念療癒力》(新北:野人文化(股)公司,2013)。
Liebermeister Svagito R.著,莎薇塔譯:《當靜心與諮商相遇》,台北:生命潛能出版社,2010。
Liebermeister Svagito R.著,陳伊娜譯:《奧修靜心治療:16位著名治療師與1位成道奧秘的相逢》,台北:生命潛能出版社,2014。
Ma DharmJyoti著,謙達那譯:《與奧修交融》,台北:奧修出版社,2010。
Mangala Billison著,謙達那譯:《直覺式塔羅牌》(台北:神奇塔羅出版社,2010)。
P. Clarkson著,卓紋君等譯:《完形治療的實踐》(台北:心理出版社,2002)。
Red Hawk著、孫霖譯:《觀察自己:第四道靈性大師葛吉夫入門》(台北:新星球出版社,2014)。
Richard Gerrig, Philip Zimbardo,游恆山編譯:《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4)。
Robert A.Neimeyer著,章惠安譯:《悲傷治療的技術:創新的悲傷輔導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2015)。
Robin M. Akert著,余伯泉等譯:《社會心理學》(台北:楊智文化,2015)。
Sigmund Freud著,林克明譯:《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西安市:太白文藝出版社,2004)。
Tiffany Watt Smith著、林金源譯:《情緒之書》(新北:木馬文化出版社,2016)。
Zindel V. Segal, J. Mark G. Williams, John D. Teasdale等著,石世明譯:《找回內心的寧靜:憂鬱症的正念認知療法》(台北:心靈工坊,2015)。
巴思巴著、俞中元、魯鄭勇評著:《大乘要道密集》(西安:陝西攝影出版社,1994)。
王先謙:《荀子集解》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88)。
王驤陸:《王驤陸居士全集》(台北:大乘精舍印經會,2005)。
李安德,若水譯:《超個人心理學》(台北:桂冠出版社,1992)。
岸見一郎、古賀史健著,葉小燕譯:《被討厭的勇氣》(台北:究竟出版社(股)公司,2015)。
許鶴齡:《哲學諮商在生命關懷上的運用》(台北:瀚蘆圖書,2017)。
陳皎眉:《心理學》(臺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2010)。
傅偉勳:〈大乘起信論義理新探〉,《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
傅偉勳:〈四聖諦的多層義蘊與深層義理〉,《佛教思想的現代探索》,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
傅偉勳:〈老莊、郭象與禪宗-禪道哲理聯貫性的詮釋學試探〉,《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6。
傅偉勳:〈現代儒學的詮釋學暨思維方法論建立課題——從當代德法詮釋學爭論談起〉,江日新主編:《中西哲學的會面與對話》,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
傅偉勳:〈創造的詮釋學及其應用—中國哲學方法論建構式論之一〉,《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
傅偉勳:〈壇經慧能頓悟禪教深層義蘊試探〉,《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
傅偉勳:〈關於緣起思想的詮釋學考察〉,《佛教思想的現代探索》,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
傅偉勳:《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台北:正中出版社,1994。
傅偉勳:《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台北:正中書局,1998。
曾昭旭:《永遠的浪漫愛》(台北:張老師文化出版社,1993)。
曾昭旭:《從電影看人生》(台北:漢光文化事業(股)公司)。
游金潾:《把愛找回來——心理劇在悲傷輔導上的運用》(台北:心理出版社,2014)
奧修門徒著,謙達那譯:《奧修傳》,台北:奧修出版社,2011。
廖俊裕:《道德實踐與歷史性──關於蕺山學的討論》(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
蓮花生大士著、孫景風譯:《中有教授聽聞解脫密法》(上海:上海佛學書局,2004)。
鍾適惠:《塔羅教室,就在你家》(台北:神奇塔羅出版社,2008)。
奧修專書
OSHO. (2006), Autobiography of a Spirutually incorrect mystic, St Mattin''s press,OSHO international Foundation.
OSHO著,Ashina譯:《自由,不是放縱》,新北:親哲出版社,2013。
OSHO著,Bhakti譯:《自由-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台北:麥田出版社,2012。
OSHO著,Zahir譯:《名望、財富與野心》,新北:麥田出版社,2011。
OSHO著,Zahir譯:《愛BEING IN LOVE》(台北:麥田出版社,2017)。
OSHO著,Zahir譯:《愛與死亡),新北:欽哲文化出版社,2013。
OSHO著,吳淡如譯:《性-愛的狂喜》,台北:探索文化出版社,1994。
OSHO著,李奕廷譯:《羽翼成》(台北:期刊出版社,2013)。
OSHO著,李舒潔譯:《創造力-釋放你的內在能量》,台北:生命潛能出版社,2001。
OSHO著,沈文玉譯:《女性意識:女性特質的慶祝與提醒》,台北:生命潛能出版社,2005。
OSHO著,沈文玉譯:《慈悲-愛的極致綻放》,台北:生命潛能出版社,2006。
OSHO著,沙微塔譯:《脈輪能量書I—回歸存在的意識地圖》(台北:生命潛能文化,2004)
OSHO著,沙薇塔譯:《奧修談自我-從幻象邁向自由》,台北:生命潛能出版社,2013。
OSHO著,金暉譯:《金色童年》,台北:方智出版社,2003。
OSHO著,莎微塔譯:《脈輪能量書II—靈妙體的探索旅程》(台北:生命潛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
OSHO著,陳明堯譯:《女人,自在平衡自己》,台北:生命潛能出版社,2009。
OSHO著,陳明堯譯:《男人,真實解放自己》,台北:生命潛能出版社,2009。
OSHO著,陳明堯譯:《奧修談親密─學習信任自己與他人》,台北:生命潛能出版社,2015。
OSHO著,陳明堯譯:《靜心春與夏》,台北:生命潛能出版社,2007。
OSHO著,陳明堯譯:《靜心秋與冬》,台北:生命潛能出版社,2007。
OSHO著,陶稀譯:《沒有水,沒有月亮》,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OSHO著,黃瓊瑩譯:《成熟-重新看見自己的純真與完整》,台北:生命潛能出版社,2001。
OSHO著,黃瓊瑩譯:《直覺-超越邏輯的全新領悟》,台北:生命潛能出版社,2002。
OSHO著,黃瓊瑩譯:《勇氣-在生活中冒險是一種喜悅》,台北:生命潛能出版社,2001。
OSHO著,黃瓊瑩譯:《叛逆的靈魂-奧修自傳》,台北:生命潛能出版社,2003。
OSHO著,黃瓊瑩譯:《奧修談覺察》,台北:生命潛能出版社,2013。
OSHO著,黃瓊瑩譯:《愛・自由與單獨》(台北:生命潛能文化,2011)。
OSHO著,黃瓊瑩譯:《歡慶生死》,台北:生命潛能出版社,2004。
OSHO著,謙達那譯:《般若心經》(台北:奧修出版社,2013)。
OSHO著,謙達那譯:《譚崔洞見》(台北:奧修出版社,2012)。
OSHO著,謙達那譯:《譚崔經典(七)》(台北:奧修出版社,2007)。
OSHO著,謙達那譯:《譚崔經典(十)》(台北:奧修出版社,2008)。
OSHO著,謙達那譯:《譚崔經典(五)》(台北:奧修出版社,2012)。
OSHO著,謙達那譯:《一杯茶》,台北:奧修出版社,2012。
OSHO著,謙達那譯:《了解性、超越性:從性到超意識》,台北:奧修出版社,2014。
OSHO著,謙達那譯:《女人與婚姻》,台北:奧修出版社,2011。
OSHO著,謙達那譯:《女性解放的新觀點》,台北:武陵出版社,1992。
OSHO著,謙達那譯:《生命.愛與歡笑》,台北:奧修出版社,2010。
OSHO著,謙達那譯:《白雲之道》,台北:奧修出版社,2011。
OSHO著,謙達那譯:《先知的愛:奧修談論季伯倫的「先知」》(台北:奧修出版社,2012)。
OSHO著,謙達那譯:《死亡的幻象》,台北:奧修出版社,2013。
OSHO著,謙達那譯:《找尋奇蹟(上冊)》,台北:F奧修出版社,2007。
OSHO著,謙達那譯:《找尋奇蹟(下冊)》,台北:奧修出版社,2009。
OSHO著,謙達那譯:《沙的智慧》(台北:奧修出版社,1991)。
OSHO著,謙達那譯:《金錢與工作》,台北:奧修出版社,2012。
OSHO著,謙達那譯:《奧修禪塔羅》(台北:奧修出版社,2014)。
OSHO著,謙達那譯:《瑜珈之書(下)》(台北:奧修出版社,2007)
OSHO著,謙達那譯:《道之門》,台北:奧修出版社,2001。
OSHO著,謙達那譯:《橘皮書》,台北:奧修出版社,2012。
OSHO著,謙達那譯:《靜心之路》,台北:奧修出版社,1999。
OSHO著,謙達那譯:《靜心冥想》,台北:奧修出版社,2008。
OSHO著,謙達那譯:《靜心與健康(上冊)》,台北:奧修出版社,2010。
OSHO著,謙達那譯:《靜心與健康(下冊)》,台北:奧修出版社,2010。
OSHO著,謙達那譯:《靜心觀照》,台北:奧修出版社,2012。
中文期刊
史偉民:〈黑格爾論思辨與概念〉,《東吳哲學學報》第36期,2017年8月。史堅鳴:〈太極圖的參與悟-生、老、病、死〉,《臺灣中醫臨床醫學雜誌》19卷第一期,2013年12月。
朱迺欣:〈東西禪意大不同〉,《科學人雜誌》第154期,2014年12月。
何信全:〈唐君毅論儒學中的自由精神〉《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二期,1995年11月。吳建明:〈奧修對莊子生命哲學詮釋得失之評估〉,《人文研究期刊》,2009年6月。李昱平:〈生命教育中的幽谷伴行—談臨終關懷與安寧療護〉,《諮商與輔導》第290期,2010年2月5日。林綉亭:〈奧修靜心與身心靈自我調整療育研究〉,《親民學報》第10期,2004年8月。施鐈湘:〈接納死亡是生命解脫與進化的要件──東西方修行大師對生死的慧見〉,《新世紀宗教研究》第13卷第1期,2014年9月。徐銘謙:〈劉蕺山對太極的詮釋〉,《有鳳初鳴年刊》第五期,2009年10月。張奪:〈"積極自由"與"消極自由"——弗洛姆自由思想及其對伯林的回應〉,《中南大學學報》第3期20卷,2014年6月。
陳立驤:〈周敦頤《太極圖說》「無極」與「太極」關係之研究〉,《鵝湖月刊》第385期,2007年7月。陳家倫:〈自我宗教的興起:以新時代靈性觀為例〉,《世界宗教學刊》,第3期,2004年8月。陳家倫:〈新時代運動探源與當代發展趨勢〉,《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45卷第4期,2007年12月。陳家倫:〈與諸神共舞:新時代運動的內涵與特徵〉,《弘光人文社會學報》,第3期,2005年8月。陳振崑:〈唐君毅人文主義的自由人權思想〉,《江蘇行政學院學報》第57期,2011年3月。
智奮:〈奧修:“聖人”還是邪教教主—奧修系列叢書出版熱的觀察與思考〉,《中國圖書評論》第2期,1998年7月。
游淑瑜、游金潾:〈心理劇治療的改變轉機——理論觀點與實務對話〉,《輔導季刊》4期48卷,2012年12月。廖俊裕:〈作為神秘主義的蕺山學〉,《傳播、交流與融合——明代文學、思想與宗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5年8月)。
廖俊裕:〈慈心三昧作為人間佛教生命教育的實踐途徑〉。論文發表於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南華大學人間佛教研究與推廣中心、南華大學生命教育研究中心舉辦之2016「人間佛教與生命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嘉義,2016年5月21日。
廖俊裕:〈儒學的生死學——以晚明儒學為文本〉,《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四期(台南:成功大學中文系,2004)。鄭詩怡:〈重新擁抱內在小孩——以完形治療理論觀點〉,《諮商與輔導》第379期,2017年7月5日。鍾芳玲:〈社會的開放讓分眾出版強強滾〉,《聯合報》,第15版,1994年2月27日。
英文文獻
Aveling, Harry ed. (1999), OSHO Rajneesh and His Disciples: Some Western Perceptions, Delhi: MotilalBanarsidass Publishers.
Fox, Judith M. (2002), OSHO Rajneesh–Studies in Contemporary Religion Series, No. 4, Salt Lake City: Signature Books.
Fu, Charles Wei-Hsun. “Creative Hermeneutics: Taoist Metaphysics and Heidegger”,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3, 1976. 115-143.
Fu, Charles Wei-Hsun. “Fingarette and Munro on Early Confucianism: A MethodologicalExamination”,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28(2), April 1978. 181-198.
Heelas, Paul. (1996), The New Age Movement: Religion, Culture and Society in the Age of Postmodernity, Oxford: Wiley-Blackwell.
Kostas, Andrea Fanti. ( 2007),Effects of Seven-Day OSHO Dynamic Study,Psychological Science: Research, Theory and Future Directions.
Nathawat, S. S; Khan, Saleena. (1995),A study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OSHOs devotees.Indian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Vol 22(1), 41-44.
博碩士論文
吳浩平:《揭開奧修「神秘玫瑰」的神秘面紗-透過我的生命經驗來看見》,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李京倫:《奧修內在和平觀對大同主義的貢獻》,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10。李佩怡:《朝向整合之路—奧修靜心歷程之轉化與療癒經驗對身心靈及生活的影響之質性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2010。
林恕聖:《葛印卡內觀與奧修靜心之比較研究─以十日內觀課程為例》,佛光大學生命與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15。張芝怡:《新興宗教奧修在台灣的發展-以門徒之奧修經驗及消費特性為考察》,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01。陳家倫:《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發展的社會學分析》,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
黃志忠:《論美學情感到宗教情操的過渡--以奧修的「愛」的思想為例示》,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黃淑玲:《印度奧修「動態靜心」身心體驗:從《薄伽梵歌》的莫克夏到個人靈性的成長》,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網路資料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二) 腎氣與生命階段以及生殖能力的關係〉。2017年4月1日。取自http://www.worldofmastermind.com/?p=7161。
http://www.arttherapy.org.tw/arttherapy/post/post/data/arttherapy/tw/what_is_art_therapy/,台灣藝術治療學會,20171208搜尋。
http://www.osho.tw/ebook/box1_00_00.htm,神秘玫瑰,20171210搜尋。
http://www.osho.tw/ebook/box1_03_19.htm,神祕玫瑰,20171209搜尋。
http://www.osho.tw/ebook/box1_03_19.htm,神祕玫瑰,20171209搜尋。
http://www.osho.tw/ebook/box1_05_17.htm,神秘玫瑰,20171210搜尋。
http://www.osho.tw/ebook/box1_05_35.htm,神祕玫瑰,20171210搜尋。
https://www.health.harvard.edu/staying-healthy/the-health-benefits-of-tai-chi,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 Harvard Medical School,20171207搜尋。
沈政男(民105年6月5日)。誰說「哲學系的出路就是教哲學」,你聽過「哲學諮商」嗎?,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4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