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Thayer-Bacon, B. J., & Bacon, C. S. (2006)。教育的應用哲學:培育教室裡的民主社群(卯靜儒、楊滿玉、張宜煌,合譯)。臺北市:學富文化。
Dixon-Krauss, L. (1996)。教室中的維高斯基:仲介的讀寫教學與評量(谷瑞勉,譯)。臺北市:心理。
Ben-Shahar, T. (2012)。更快樂:哈佛最受歡迎的一堂課(譚家瑜,譯)。臺北市:天下雜誌。
Ben-Shahar, T. (2013)。幸福的魔法:更快樂的101個選擇(李芳齡,譯)。臺北市:天下雜誌。
王坦 (2002)。合作學習簡論。中國教育學刊,2002,1,32-35。
王爾暄、李承傑 (2017)。國中生生活緊張因素、負向情緒調節能力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臺南市國中生為例。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35,31-61。
佐藤學(2012)。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黃郁倫、鍾啟泉,合譯)。臺北市:親子天下。
佐藤學(2013)。學習共同體:構想與實踐(黃郁倫,譯)。臺北市:親子天下。
何奕慧、陳美如 (2014)。「合作學習」之回觀思辯與實踐反映。教育研究月刊,240,127-143。何秋蘭(1988)。社經地位、父母教養方式、權威性格、自我概念、情緒穩定性、與國中學生生活適應的關係。高雄市,復文圖書。
余民寧、謝進昌、林士郁、陳柏霖、曾筱婕(2011)。教師主觀幸福感模式建構與驗證之研究。測驗學刊,58(1),55-85。吳和堂;吳卿銣(2014)。學校護理人員的健康概念、正作滿意度與幸福感之關聯性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41,47-81。吳明蒼、蔡正育、柳立偉 (2011)。大學生生活幸福感之研究。運動健康休閒學報,2,152-165。吳青環 (2016)。青少年的人格特質、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同儕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性研究—以嘉義縣一所國中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嘉義縣。吳素真、鳳華(1998)。合作學習對增進國小三年級學生及人際關係欠佳兒童社交技巧之效果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 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彰化縣。吳健宇(2010)。主觀幸福感量表測量恆等性議題之探討(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吳韻儀(2013,5月)。幸福學:企業最想聽的一堂課。天下雜誌,522。取自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9059
呂敏昌 (1993)。國中學生的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心理社會幸福感之關係(未出版的碩士論文)。私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臺北市。呂億如 (2014)。運用合作學習策略提升六年級學生說明文閱讀理解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巫博瀚、賴英娟 (2011)。性別、自我效能、工作價值、科學素養及學校層次因素對臺灣青少年學習情緒之影響:個人與情境交互作用之多層次分析。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6,3,119-149。李志厚(2010)。變革課室教學方式:建構主義學習理念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廣州:廣州教育。
沈佩璇 (2015)。國中生人格特質、親子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嘉義市。邢占軍 (2005)。對主觀幸福感測量的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24,301-323邢占軍、黃立清 (2004)。Ryff心理幸福感量表在我國城市居民中的試用研究。健康心理學雜誌,12(3),231-233。
周怡君 (2008)。實施合作式學習法於小說教學。教育研究學報,42,2,25-43。
周保男、林信廷 (2012)。不同合作學習分組策略導入Wiki網頁編輯以輔助國中生理化科學習之研究。科技與工程教育學刊,45,2,55-75。
岳頌華、張衛、黄红清、李董平 (2006)。青少年主觀幸福感心理健康及其與應對方式的關係。心理發展與教育,3,93-98。
林貞佑、鍾志強(2016)。國中生自由時間管理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休閒運動期刊,15,39-48。林砡琝 (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臺中市。林淑惠、黃韞臻 (2008)。高中職學生學校生活與主觀幸福感關係之研究。輔導與諮商學報,30(2),83-106。
林麗玲 (2006)。青少年家人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臺北市。林麗玲 (2006)。青少年家人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臺北市。林麗玲 (2006)。家人關係與青少年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臺北市。
夏曉葳 (2011)。國中生人格特質及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某國中學生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臺北市。夏曉葳 (2011)。國中生人格特質及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某國中學生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臺北市。
高俊傑 (2004)。合作學習理論的教學理念。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學報,4,133-143。高苑圻(2009)。國小教師的樂觀信念、情緒調解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南市。
張利鈞、杜東東 (2012)。初中生主觀幸福感與學業成績的關係研究。現代預防醫學,6,1446-1448。
張杏如 (2013)。國小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瞭解與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臺東縣。張春興 (2013)。淺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教育版,7,54-54。
張春興(201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重修二版)。臺北市:東華。
張淑美(1992)。合作學習的涵義、實施與成效。教育文粹,21,20-25。張景媛 (1996)。國中生建構幾何概念之研究暨統整式合作學習的幾何教學策略效果之評估。教育心理學報,28,99-144。張新仁 (2014)。分組合作學習-改變課堂教學生態的希望工程。師友月刊,559,36-43。張新仁(2002)。當代教學統整新趨勢--建構多元而適配的整體學習環境。教育學刊,18,43-64。張當鈞 (2008)。合作學習策略與精熟學習對不同能力學習者射箭技能學習成效與互動行為之研究。中正教育研究,6(2),77-93。
張興貴 (2003)。青少年學生人格與主觀幸福感的關係(未出版的博士論文)。華南師範大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系,廣東省。
張興貴、鄭雪 (2005)。青少年學生大五人格與主觀幸福感的關係研究。心理發展與教育,2,98-103。
張懿婷 (2016)。國中公民科實施分組合作學習之實驗研究。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33(2),29 - 44。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2,11月7日)。教室教學的春天─透過分組合作學習創建學習共同體。教育部國中小教學資源研發中心。取自http://www.coop.ntue.edu.tw/
梁忠軒 (2002)。國中生之幸福感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臺北市。郭淑華 (2017)。人格特質對青少年幸福感之作用-以社會依附與班級團體動力為中介效果(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陳伊琳 (2014)。品格長處與德行在促成個體幸福快樂中的角色:評介M. E. P. Seligman著《Authentic Happiness》。教育資料與研究,115,253-278。陳芳毓(2015,7月)。教改啟動20年基層教師意見大調查:臺灣教育及格邊緣,第一線老師打62.5分。遠見雜誌電子報。取自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20743
陳珈誼 (2016)。差異化教學與合作學習對國中學生提升英語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以桃園市某國中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研究所,臺東市。陳淑娟 (2016)。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歷史科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以桃園市光明國中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研究所,桃園市。陳富美(2012)。Dr.Diener的主觀幸福感對國民中學學生管教方式的影響。教育研究論壇,4(1),51–70。陳雅慧(2013,7月)。哈佛最受歡迎的人生導師:成功不會給孩子一輩子的快樂。親子天下雜誌,47,取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50371-%E5%93%88%E4%BD%9B%E6%9C%80%E5%8F%97%E6%AD%A1%E8%BF%8E%E7%9A%84%E4%BA%BA%E7%94%9F%E5%B0%8E%E5%B8%AB%E5%A1%94%E7%88%BE%EF%BC%8E%E7%8F%AD%E5%A4%8F%E5%93%88%EF%BC%9A%E6%88%90%E5%8A%9F%E4%B8%8D%E6%9C%83%E7%B5%A6%E5%AD%A9%E5%AD%90%E4%B8%80%E8%BC%A9%E5%AD%90%E7%9A%84%E5%BF%AB%E6%A8%82/
陳榮章(2012)。動機型態對不同能力合作學習成效及互動行為之研究。中華體育季刊,26(1),117-123。彭錦鵬、李俊達 (2014)。影響主觀幸福感因素之研究。論文發表於 臺灣政治學會年會暨當前全球民主實踐的再思考:困境, 挑戰與突破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曾多聞(2016,10月)。透過閱讀和寫作,青少年可自學抗壓。親子天下。取自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2844
馮麗君 (2008)。國中生生活壓力、正向壓力因應策略與幸福感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南市。馮麗君 (2008)。國中生生活壓力、正向壓力因應策略與幸福感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南市。
黃芳銘、楊金寶、許福生 (2005)。在學青少年生活痛苦指標發展之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50(2),97-119。
黃建鴻、王士仁 (2016)。國中生休閒運動參與程度、正向情緒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3(1),39-51。
黃政傑、吳俊憲(2006)。合作學習:發展與實踐。臺北市:五南。
黃政傑、林佩璇 (1996)。合作學習。臺北市:五南。
黃春太、姜逸群、黃雅文、胡益進 (2008)。臺南縣國中生社會資本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29,27-50。黃郁婷(2010)。運用互動電子白板與小組合作學習策略輔助國小四年級摘寫國語課文大意之成效研究。 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 3(2),17-48。黃家垣 (2015)。學習表現、同儕關係、父母親教養風格對青少年幸福感之影響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私立大葉大學,彰化縣。黃德祥 (200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市臺:五南。
黃德祥、邱紹一。教育幸福感的要素與發展。2012年8月。教育研究月刊,220,44-113。
黃韞臻、林淑惠 (2008)大學生幸福感之組成與比較。國立臺中技術學院學報,9(2),19-31。趙淑媛、蔡太生、曾祥志、陳志堅(2011)。高中生主觀幸福感的特點及其與學業成績的關係。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1,128-129。
劉姿青 (2016)。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自尊對幸福感之影響—以新北市某國小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私立龍華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桃園市。劉素倫、林清文(2005)。國中教師班級經營與學生學習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彰化縣。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蔡華華、張雅萍 (2007)。學習動機對學習成效之影響-以領導行為為干擾變數。 中華管理學報,8(4),1-17。蔡嘉惠 (1998)。國中生的社會支持、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蔣昀真 (2015)國中生生活壓力、內控信念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桃園市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縣。鄧清如、陳昭儀 (2010)。國中生社團參與態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北縣一所國中為例。教育心理學報,41(4),703-732。鄭志明 (2017)。高職學生人格特質、學習動機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私立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彰化縣。賴慧敏、鄭博文、陳清檳 (2017)。臺灣青少年憂鬱情緒與偏差行為之縱貫性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8(3),399-426。謝昌志 (2012)。國中生幸福感、社會支持與霸凌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南投縣。謝慧綺 (2003)。國小四年級「藝術與人文』實施合作學習的行動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屏東縣。簡妙娟 (2000)。高中公民科合作學習教學實驗之研究(未出版的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貳、外文文獻
Argyle, M. (1994). The psychology of social class.New York, NY: Psychology Press.
Chapman, K. J., & Van Auken, S. (2001). Creating positive group project experiences: An examinationof the role of the instructor on students’perceptions of group projects. Journal of Marketing Education, 23, 117–127.
Dommeyer, C. J. (1986). A comparison of the individual proposal and the team project in themarketing research course. Journal of Marketing Education, 8, 30–38.
Fernandez-Rio, J., Cecchini, J. A., Méndez-Giménez, A., Méndez-Alonso, D., & Prieto, J. A. (2017). Design and validation of a questionnaire to assess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ducational contexts. Anales de Psicología/Annals of Psychology, 33(3), 680-688.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87).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Johnson, D. W., Johnson, R. T., & Holubec, E. J. (2013).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 (9th ed.). Edina. MN: Interaction Book.
Johnson, D. W., Johnson, R. T., & Smith, K. A. (1998). Cooperative learning returns to college. Change, 30, 26.
Munoz, C., & Huser, A. (2008). Experiential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Using a situation analysis project in principles of marketing.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 83(4), 214-220.
Sharan, Y. (2014). Learning to cooperate for cooperative learning. Anales de Psicología, 30(3), 802-807.
Siegel, C. (2005). Implementing a research-based model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8(6), 339-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