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2.114)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31 12:1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義筌
研究生(外文):HUANG, I-CHUAN
論文名稱:男男(MSM)愛滋感染者的性實踐經驗與主體建構
論文名稱(外文):Subject Construction in Sexual Practices of Men having Sex with Men (MSM) and Living with HIV
指導教授:蔡麗玲蔡麗玲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SAI,LI-LING
口試委員:游美惠蔡春美蔡麗玲
口試委員(外文):YOU, MEI-HUITSAI, CHUN-MEITSAI,LI-LING
口試日期:2018-07-1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性別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其他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4
中文關鍵詞:愛滋汙名性實踐性經驗男性間性行為者
外文關鍵詞:HIVAIDSstigmasexual practicessexual behaviorMS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75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2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愛滋病毒感染)為我國法定傳染疾病,主要傳染途徑為不安全的性行為、母子垂直感染及針具共用。為疾病控制及保障此疾病之感染者,臺灣現已訂定《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及設立指定治療機構、建立愛滋個案管理制度等政策執行疾病管控。且透過通報統計及流行病學模式訂此疾病之高危險族群,其中包含男男性行為者。
為了解男男性行為愛滋感染者在性實踐過程中的經驗及相關制度之影響,本研究訪談10位男男性行為之愛滋感染者,針對身分告知、安全性行為實踐及其他預防策略等主題收集相關資料。並透過傅柯對於權力與主體的理解,分析詮釋感染者主體與其實踐經驗的關係。
本研究發現:透過公衛、法律、媒體或社群的知識論述,會影響感染者對自身主體的建構,進而影響感染者對於性實踐策略之選擇與因應,及後續實踐經驗。而後性實踐經驗也會與既有相關論述競合,再建構感染者主體。故,本研究認為感染者的性實踐經驗應被脈絡化的理解,建構主體的論述為何,又論述如何影響感染者。此外,雖然愛滋、男男性行為者或男同志相關汙名仍然存在,但透過較正向之論述所建構的感染者主體,仍會透過告知身分與汙名化的論述對抗,追求平等的性關係或親密關係;再者,愛滋汙名會因為個別感染者的其他身分及「治療即預防」(U=U)等相關新興研究發現而改變,「有吃藥的」的感染者與「沒吃藥的」的感染者的區分亦會影響感染者間的性行為實踐經驗。
最後,本研究依據前述研究發現與討論,針對公衛及醫療人員、愛滋助人工作者、法律與政治工作者及愛滋感染者提供相關建議與回饋,並提出未來可能之相關研究方向。

HIV infection is a legal infectious disease in Taiwan.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experience of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 and living with HIV in the process of sexual practice, the study interviewed 10 MSM and living with HIV about their sexual experience and relative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understanding of power and subject of Foucault, the study analyzes and interprets the sexual experience and ptactice.

This study finds that through the discourse of public health, law, media or community of HIV, it will affe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ubject of who living with HIV. And then affect the choice and response of the people’s sexual practice strategy and experience. And the sexual experience will also affect the discourse and re-construct the subject of these people. Therefore, this study thinks that the sexual experience of people who living with HIV should be understood in the context, including what and how discourse construct subject and these people. In addition, although the stigma of HIV, AIDS, MSM or gay still exists, the subject of these people constructed through a more positive discourse will still confront the stigma by telling their infection status for pursuing an equal sexual relationship or intimate relationship. More, the stigma will interative with other stigma or status, and change by the new research findings such as ‘U=U’.

Based on the findings and discussions mentioned above, this study provides advice and feedback on public health and medical, AIDS workers, legal and political workers, and who living with HIV, and suggests some relative research direction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
第二節 研究背景 4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10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2
第一節 理論概念 13
第二節 臺灣愛滋病防治相關研究 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7
第一節 研究取徑 27
第二節 研究歷程 28
第三節 研究倫理 32
第四節 小結 36
第四章 愛滋感染者的性實踐經驗 38
第一節 說,不說?──不/告知的性實踐經驗 38
第二節 不/安全性行為之實踐經驗 50
第三節 感染者性相關知識的建構 59
第四節 小結:感染者性實踐策略與經驗的互動 65
第五章 感染者性實踐主體的建構 67
第一節 可能傳染給他人的 67
第二節 汙名交織的 77
第三節 透過告知建構主體 84
第四節 小結:感染者主體再建構 89
第六章 結論 92
第一節 研究討論 92
第二節 研究建議與回饋 95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展望 97
參考文獻 99
附錄 105
附錄一 愛滋病防治政策與法令事記 105
附錄二 訪談提綱 109
附錄三 研究同意書 110
附錄四 社群網站研究邀請函稿 111
附錄五 愛滋感染者個案服務機構 113
表次
表一、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表 30
表二、資料分析示例 31
表三、編碼簡碼對照表 32
表四、愛滋病防治政策與法令事記 105
表五、訪談提綱 109
表六、愛滋感染者個案服務機構 113
圖次
圖一、感染者性實踐與主體再建構 93
圖二、社群網站研究邀請附圖 112




英文部分
Garnett, G.P. & Gazzard, B. (2008). Risk of HIV transmission in discordant couples. The Lancet, 372, 270-271.
Guba, E. G. (1981). Criteria for assessing the trustworthiness of naturalistic inquiries.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 29, 75-92.
譯本與中文部分
Barry, A. M. & Yuill, C.(2008)。郭寶運、黃俊榮(譯)(2009)。健康社會學導讀(Understanding the Sociology of Health: An Introduction)。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
Brown, A. L.(1999)。聂保平(譯)(2014)。福柯(第二版)(On Foucault)。北京市:中华书局。
Chriss, J. J.(2007)。纳雪沙(譯)(2012)。社会控制(Social Control: An Introduction)。北京市:电子工业。
Connell, R. (2009)。劉泗翰(譯)(2011)。性別的世界觀(Gender: In World Perspective)。臺北市:書林。
Cuff, E. C., Sharrock, W. W. & Francis, D. W.(1998)。林秀麗,林庭瑤,洪惠芬(譯)(2008)。特新社會學理論的觀點(Perspectives in Sociology)。新北市:韋伯文化。
Foucault, M. (1975)。刘北成,杨远婴(譯)(2012)。规训与惩罚(Furveiller et Punir)。北京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Foucault, M. (1978)。尚衡(譯)(1990)。性意識史(Histoire de la Sexualité)。臺北市:久大桂冠。
Gros, F.(2004)。何乏筆,楊凱麟,龔卓軍(譯)(2006)。傅柯考(Michel Foulcault)。臺北市:麥田。
Johnson, A. G.(1997)。成令方,王秀雲,游美惠,邱大昕,吳嘉苓(譯)(2008)。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The Gender Knot: Unraveling Our Patriarchal Legacy)。臺北市:群學。
Rubin, G.(1984)。張娟芬(譯)(1999)。性的雜想:情慾政治的激進理論(Thinking Sex: Notes for a Radical Theory of the Politics of Sexuality)。載於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頁271-278)。臺北市,女書。
Sontag, S. (2001)。程巍(譯)(2012)。疾病的隱喻(Illness As Metaphor and AIDS and Its Metaphors)。臺北市:麥田。
Weedon, C.(1987)。白曉虹(譯)(1994)。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Feminist Practice and Poststructuralist Theory)。臺北:桂冠。
丁文、丁志音、王永衛、呂淑妤、李思賢、林育蕙、林宜慧、林錫勳、施鐘卿、柯乃熒、柯文謙、洪健清、徐美苓、晏涵文、涂醒哲、莊再成、莊苹、陳宜民、馮明珠、黃立民、楊秀儀、詹宇鈞、廖元豪、劉永慶、劉武哲、蔡淑芬、謝世良、謝菊英(2009)。我國愛滋病防治政策建議書。苗栗縣竹南鎮:國家衛生研究院。
王作方(1996)。活在愛滋的陰影裏﹣臺灣地區男同性戀者的生活經驗及對愛滋病與防治的感受。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成令方、宋素卿(2010)。性、性別與權力。載於楊幸真(主編),青少年的性:西方研究與在地觀點(頁20-40)。臺北市:巨流。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編)(2006)。愛滋病諮商與篩檢專業人員手冊 。臺北市: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吳孟姿(2014)。一位愛滋社工之助人實踐與敘說反思。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吳意山(2005)。欲言又止的掙扎──男同志愛滋病毒感染者親密關係的探討。慈濟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
李佳霖(2013)。治理「性/病」:臺灣愛滋防治的性治理。論文發表於臺灣社會研究學會舉辦之「2013臺灣社會研究學會年會-重返民間:從規範性論述到在地歷史解釋」,臺北市。
李佳霖(2014)。套不住的爽:一個無套肛交與愛滋防治的思辨。論文發表於2014年文化研究學會年會「不。爽。文。化:日常生活文化批判之重返」,臺北市。
李素芬(2011)。愛滋病個案管理成效分析─以臺中榮總為例。東海大學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學系,未出版。
李商琪、林春秀、李思賢(2011)。使用俱樂部藥物青少年保險套使用之情形:以計畫行為理論與原型/意願模式之調查研究。臺灣性學學刊,17(2),31-52。
李夢萍(2011)。HIV Positive!青少年男同志愛滋感染者之生命經驗與性實踐。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杜思誠(2008)。高風險的性?從男同志轟趴參與者的性實作檢視「多重性伴侶」的愛滋風險論述。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杜漢祥、陳郁慧、湯宏仁(2018)。談U = U及愛滋感染管制。感染控制雜誌,28(1),41-43。
邱士芬(2007)。化妝保養的身體實踐與「新男人味」的建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邱伊翎(2006)。一個也不能少:臺灣愛滋篩檢的風險治理。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珠敏、丁志音(2010)。「愛滋病個案管理師計畫」對於個案行為與健康狀況之影響。臺灣衛誌,29(4),299-310。
柯乃熒、劉曉穎、賴霈妤、李欣純、柯文謙(2006)。HIV個案管理模式及其成效評估。感染控誌雜誌,16(4),237-245。
范順淵(2013)。做與不做的雙重困境─未成年愛滋個案管理師的實務經驗述說。論文發表於臺灣社會研究學會舉辦之「2013臺灣社會研究學會年會-重返民間:從規範性論述到在地歷史解釋」,臺北市。
徐美苓(2001)。愛滋病與媒體。臺北市:巨流。
高宣揚(1999)。後現代論。臺北市:五南。
張小虹(2000)。女同志理論。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頁243-268)。臺北市:女書文化。
張瑞玲(2009)。治療型國家與高危險群策略:臺灣藥癮愛滋減害計畫的建制民族誌分析。國立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梁維麗(2013)。新世代男同志對性關係及性傳染病預防模式。義守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莊苹(1995)。HIV/AIDS之社會烙印。國防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伯杰(2014)。臺灣地區男性間性行為者性傳染病感染危險因子探討:不同場域之比較。國立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市。
陳佳伶、黃惠鈞、劉宜廉、史麗珠(2012)。桃園地區夜校高二生的性行為、使用保險套行為:健康信念模式。性學研究,3(1),1-23。
陳佳伶、鄭其嘉、黃惠鈞、陳富莉、劉宜廉、史麗珠(2011)。愛滋防治教育介入成效評估—以桃園地區夜校高中職一年級生為例。臺灣性學學刊,17(1),1-20。
陳姝蓉(2002)。感染愛滋病對男同志親密關係的影響。國立臺灣大學護籬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馨傑(2011)。男同志HIV感染者的帶病生涯與自我照顧。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游美惠(2010)。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跟研究新手談「訪談法」的技巧。載於質性/別研究(頁113-145)。臺北市:巨流。
馮嘉玉、晏涵文(2011)。高中職全人性教育之愛滋及其他性病防治課程介入成效。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36,79-100。
黃道明(2011)。紅絲帶主流化:紅絲帶主流化:臺灣愛滋NGO防治文化與性治理。論文發表於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舉辦之「第三屆兩岸三地性∕別政治新局勢學術會議」,桃園縣。
黃道明(2012)。臺灣國家愛滋教育之國族身體形構與情感政治:以世界愛滋病日為線索。文化研究,15,9-42。臺北市,遠流。
黃薰瑩、楊玉玟、黃貴莉、鄭安華、李大鵬、楊世仰(2012)。「100年度男男間性行為(MSM)特定場域推廣使用保險套先驅工作計畫」後續分析。疫情報導,28(8),135-151。
楊正誠(2005)。析論組織民族誌的意義、概念、方法與實例。女學學誌,20,223-254。
楊家瑞(2016)。愛滋病毒防治之新思維:以治療為預防。愛之關懷季刊,96,5-9。
葉桂君(2009)。男性間性行為者在公共場域的性行為型態及潛在的性健康風險。國立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之倫理議題。載於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頁367-383)。臺北市:心理。
蔡春美,徐森杰(2009)。是「愛」還是「礙」?初探愛滋對感染者身分相異男同志伴侶互動關係之影響。臺大社工學刊,19,1-40。
蔡麗玲(2003)。科學學習與科學知識是中立的嗎?。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3,91-97。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2016)。愛滋病防治工作手冊。取自https://www.cdc.gov.tw/professional/submenu.aspx?treeid=7b56e6f932b49b90&nowtreeid=70C2903C080B87D3。
鄭舒倖(2011)。愛滋病三十年,防治走到哪?。感染控制雜誌,21(3),167-173。
蕭佳華(1996)。疾病與烙印初探:兼論AIDS防治政策。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慧華(2006)。愛滋男同志雙重暗櫃中伴侶關係之斷裂、綿延與展現。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鍾安峻(2016)。臺灣同志健康中心之運作經驗初探。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鍾道詮(1998)。男同志在面對愛滋烙印與防治政策時的壓力及其因應策略。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鍾道詮(2009)。從老年愛滋病毒感染者的需求檢視現今臺灣長期照顧制度。愛之關懷季刊,68,48 - 55。
羅士翔(2010)。反AIDS歧視與法律動員-以臺灣AIDS防治法制為中心(1981-2009)。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士翔(2012)。驅逐AIDS感染者,就能維護公共健康?。載於王文基、王秀雲、郭文華(主編),意外多重奏──STS如何重組真相(頁138-162)。臺北市:行人文化實驗室。
顧祐瑞(2014)。圖解公共衛生學。臺北市:五南。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