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丁興祥、李美枝、陳皎眉(1988)。社會心理學。台北:空中大學。
王孟文(2011)。自我失落與再生—分手失落者在完形夢工作期間的自我調節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王詩茜、簡美華(2015)。成年前期女性知覺和因應分手暴力之探究。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刊,11(1),47-78。王裕仁、蔡若婷、林昂賢(2015)。癌症病人身心問題與相關支持性療法對治療之影響。台北市醫師公會會刊,59(3),27
王雅各(譯)(2002)。不同的語音(原作者:Gilligan, C.)。台北:心理。(原著出版年:1982)。
尤韻涵(2010)。長期戀情主動分手者分手調適歷程之敘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台灣心理學會(2012)。心理學專業人員倫理準則。104 年11月查索至http://wiki.kmu.edu.tw/index.php/%E5%8F%B0%E7%81%A3%E5%BF%83%E7%90%86%E5%AD%B8%E6%9C%83%E3%80%8C%E5%BF%83%E7%90%86%E5%AD%B8%E5%B0%88%E6%A5%AD%E4%BA%BA%E5%93%A1%E5%80%AB%E7%90%86%E6%BA%96%E5%89%87%E3%80%8D
吳宣瑩(2008)。時間是最好的良藥?─無法從失戀中順利復原者之困頓經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
吳依容(2007)。諮商師與失戀個案知覺諮商歷程中重要事件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林紀宇(2013)。情緒處理能力評量表之發展:癌症病患情緒處理能力、罹癌影響知覺、與情緒適應間關聯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醫學大學,高雄。李亭萱(2012)。愛情分手者接受心理位移書寫經驗與其對情傷復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李婷婷(2010)。因第三者介入而被動分手者自我轉化敘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林秋燕(2004)。失戀歷程及復原力展現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柯淑敏(2001)。兩性關係學。台北:揚智。
徐西森(2003)。兩性關係與教育。台北:心理。
孫震青(譯)(1978)。成長的最後階段(原作者:羅莎等)。台北:光啟。
郭燕黛(2007)。被動分手者愛情分手經驗之失落反應與調適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陳皎眉(1998)。人際關係。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陳鳳鈴(2011)。探討術後乳癌婦女與配偶身體心像與性生活滿意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台南。陳勤惠(2000)。焦慮矛盾依附型的女大學生之情傷經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陳俐璟(2007)。成年前期失戀者情緒調適歷程之質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張嘉容(2012)。愛情長跑者分手經驗與調適歷程之敘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問道、黃雅男(2015)。認識自我讀懂他人:九型人格心靈密碼學【台灣雲端書庫@高雄】。取自http://lib.ebookservice.tw/ks/
黃毓萍(2012)。在愛情畫下句點後─談分手調適。諮商與輔導,324,41-44。黃漢耀(譯)(2005)。黑暗,也是一種力量(原作者:Debbie Ford)。臺北:人本自然。
黃慧真(譯)(1998)。發展心理學。(原作者:黛安娜‧巴巴利亞、莎莉、歐茨)。台北市:桂冠圖書。
葉紀妤(2013)。目標調適量表之發展:癌症患者目標調適、情緒因應、罹癌影響知覺、與情緒適應間相關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彭懷真(1998)。婚姻與家庭。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鈕文英(2014)。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修定一版。臺北:雙葉。
劉純如(2006)。身心靈賦能團體對乳癌婦女成效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臺北。劉瑞靈、丘周萍(2002)。協助ㄧ位接受乳房切除手術婦女心理衝擊之護理經驗。
護理雜誌,49(5),96-102。
劉凡嘉(2014)。共依附特質者的分手調適歷程案例報告。諮商與輔導,341,40 – 44、47。蔡敦浩、王慧蘭、劉育忠(2011)。敘說探究的第一堂課。臺北:鼎茂圖書。
鄭翔尹(2011)。因第三者介入而分手者其愛情態度轉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衛生福利部(2017)。105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106 年9月檢索至http://www.mohw.gov.tw/cp-16-33598-1.html
羅子琦、賴念華(2005)。大學生走出愛情分手困頓經驗之心理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蘇佳玲(2004)。成年早期受家人反對而分手之情傷經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龔寀楨(2010)。未婚同居分手者在愛情經驗中的自我轉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西文文獻
Clapp,G.(1992). Divorce and new beginnings.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INC.
Duck, S (1992). The role of theory in the examination of relationship loss In T.Orbuch(Eds), Close Relationship Loss Throretical Approach (pp.3-27). New York:Springer-Verlag.
Canary, J.D., Cody, J.M.,& Manusov, L. V.(2000).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uon: A Goal-baced Approach (2nd ed.). Boston: Bedford.
Langenhoff, B. S., Krabbe, P. F. M., Wobbes, T., & Ruers, T. J. M. (2001). Quality of life as an outcome measure in surgical oncology. British Journal of Surgery, 88(5), 643-652.
Vinokur, A. D., Threatt, B. A., Vinokur-Kaplan, D., & Satariano, W. A. (1990). The process of recovery from breast cancer for younger and older patients. Cancer, 65, 1242-1254.doi: 10.1002/1097-0142(19900301)65:5<1242::AID-CNCR2820650535>3.0.CO;2-1
Wilmoth, M. C. (2001). The aftermath of breast cancer: An altered sexual self. Cancer Nurs-ing, 24(4), 2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