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籍(依時代排序)
﹝秦﹞失譯:《度諸佛境界智光嚴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0冊。
﹝東漢﹞支婁迦讖譯:《般舟三昧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3冊。
﹝曹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2冊。
﹝西晉﹞法立、法炬譯:《大樓炭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冊。
﹝西晉﹞法立、法炬譯:《法句譬喻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冊。
﹝西晉﹞法立、法炬譯:《佛說諸德福田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6冊。
﹝東晉﹞帛尸梨蜜多羅譯:《佛說灌頂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1冊。
﹝姚秦﹞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2冊。
﹝北魏﹞勒那摩提譯:《究竟一乘寶性論》,《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3冊。
﹝北魏﹞釋曇鸞:《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註》,《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0冊。
﹝北魏﹞釋曇鸞:《略論安樂淨土義》,《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7冊。
﹝北涼﹞失譯:《大方廣十輪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3冊。
﹝劉宋﹞畺良耶舍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2冊。
﹝齊﹞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梁﹞釋僧祐:《出三藏記集》,《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5冊。
﹝梁﹞馬鳴菩薩造,釋真諦譯:《大乘起信論》,《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2冊。
﹝陳﹞釋慧思:《立誓願文》,《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6冊。
﹝隋﹞菩提燈譯:《占察善惡業報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7冊。
﹝隋﹞釋法經:《眾經目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5冊。
﹝隋﹞釋彥琮:《眾經目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5冊。
﹝隋﹞費長房:《歷代三寶紀》,《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9冊。
﹝唐﹞實叉難陀譯:《地藏菩薩本願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3冊。
﹝唐﹞釋玄奘譯:《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3冊。
﹝唐﹞護法等菩薩造,釋玄奘譯:《成唯識論》,《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1冊。
﹝唐﹞無著菩薩造,釋玄奘譯:《攝大乘論本》,《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1冊。
﹝唐﹞彌勒菩薩說,釋玄奘譯:《瑜伽師地論》,《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3冊。
﹝唐﹞無著菩薩造,釋玄奘譯:《顯揚聖教論》,《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1冊。
﹝唐﹞天親菩薩造,釋玄奘譯:《大乘百法明門論》,《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1冊。
﹝唐﹞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2冊。
﹝唐﹞釋明佺:《大周刊定眾經目錄》,《大正新脩大藏經》55冊。
﹝唐﹞釋智昇:《開元釋教錄》,《大正新脩大藏經》55冊。
﹝唐﹞釋智顗:《摩訶止觀》,《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6冊。
﹝唐﹞釋道綽:《安樂集》,《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7冊。
﹝唐﹞釋道宣:《廣弘明集》,《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2冊。
﹝唐﹞釋善導:《往生禮讚偈》,《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7冊。
﹝唐﹞釋善導:《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讚》,《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7冊。
﹝唐﹞釋善導:《集諸經禮懺儀》,《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7冊。
﹝唐﹞釋善導:《觀無量壽佛經疏》,《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7冊。
﹝唐﹞釋智儼集:《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5冊。
﹝唐﹞釋智儼述:《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5冊。
﹝唐﹞釋法藏述:《華嚴經探玄記》,《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5冊。
﹝唐﹞釋法藏:《大乘起信論義記》,《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4冊。
﹝唐﹞釋法藏:《華嚴經問答》,《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5冊。
﹝唐﹞釋法藏:《華嚴經明法品內立三寶章》,《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5冊。
﹝唐﹞釋澄觀:《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6冊。
﹝唐﹞釋澄觀:《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5冊。
﹝唐﹞釋良賁:《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3冊。
﹝唐﹞釋法寶:《俱舍論疏》,《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1冊。
﹝唐﹞釋窺基:《雜集論述記》,《卍新纂續藏經》第48冊。
﹝唐﹞釋窺基:《瑜伽師地論略纂》,《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3冊。
﹝唐﹞釋窺基:《唯識二十論述記》,《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3冊。
﹝宋﹞王日休教輯:《佛說大阿彌陀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2冊。
﹝宋﹞釋志磐:《佛祖統紀》,《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9冊。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1冊。
﹝宋﹞釋正受編:《嘉泰普燈錄》,《卍新纂續藏經》第79冊。
﹝宋﹞釋贊寧等撰:《宋高僧傳》,《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0冊。
﹝宋﹞釋普濟集:《五燈會元》,《卍新纂續藏經》第80冊。
﹝宋﹞釋常謹集:《地藏菩薩像靈驗記》,《卍新纂續藏經》第87冊。
﹝宋﹞崔敦禮:《宮教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元﹞釋念常集:《佛祖歷代通載》,《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9冊。
﹝元﹞釋懷則:《天台傳佛心印記》,《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6冊。
﹝明﹞雙徑山僧眾編:《大明重刊三藏聖教目錄》,《中華大藏經》第106冊。
﹝明﹞釋一如等編:《大明三藏法數》,《永樂北藏》第181冊。
﹝明﹞釋智旭:《大乘起信論裂網疏》,《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4冊。
﹝明﹞釋智旭:《閱藏知津》,《嘉興大藏經》第31冊。
﹝明﹞釋智旭:《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嘉興大藏經》第36冊。
﹝明﹞釋智旭:《占察善惡業報經玄義》,《卍新纂續藏經》第21冊。
﹝明﹞釋智旭:《占察善惡業報經義疏》,《卍新纂續藏經》第21冊。
﹝明﹞釋智旭:《絕餘編》,《嘉興大藏經》第28冊。
﹝明﹞釋道忞編修 吳侗集:《禪燈世譜》86冊。
﹝明﹞釋明河:《補續高僧傳》,《卍新纂續藏經》第77冊。
﹝明﹞釋祩宏集:《雲棲法彙》,《嘉興大藏經》第33冊。
﹝明﹞釋正誨說:《八識規矩略說》,《卍新纂續藏經》第55冊。
﹝明﹞謝肇淛:《五雜俎》,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有限公司,1977 年。
﹝清﹞釋靈椉:《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卍續藏經》第21冊。
﹝清﹞釋靈椉:《地藏菩薩本願經科注》,《卍新纂續藏經》第21冊。
﹝清﹞釋超永編:《五燈全書》,《卍新纂續藏經》第81冊。
﹝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年8月。
撰者不詳:《續傳燈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1冊。
撰者不詳:《瑜伽集要焰口施食儀》,《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1冊。
二、近人中、外著作(依作者國籍或姓氏筆畫排序)
(一)專書
﹝日﹞小野玄妙著,楊白衣譯:《佛教經典總論》,臺北:新文豐出版,1994年1月。
﹝日﹞木村清孝:《中國華嚴思想史》,臺北:東大圖書,1996年2月。
﹝日﹞矢吹慶輝:《三階教之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27年。
﹝日﹞矢吹慶輝編:《三階教殘卷》,收入藍吉富主編《現代佛學大系》,臺北:彌勒出版社,1982年7月。
﹝日﹞村上專精著,釋印海譯:《佛教唯心論概論》,臺北:嚴寬祜文教基金會,2004年12月。
﹝日﹞孟西和夫編:《敦煌從刊初集‧蘇俄所劫敦煌卷子目錄一、二》,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6月。
﹝日﹞真鍋廣濟:《地藏菩薩の研究》,京都:三密堂書店,1987年。
﹝日﹞酒井忠夫著:《十王信仰に关する诸问题及び阎罗王受記經》, 見《斋藤先生古稀祝賀紀念論文集》, 東京:刀江書院,1937年。
﹝日﹞望月信亨著,釋印海譯:《中國淨土教理史》,臺北:正聞出版社,1991年4月,三版。
﹝日﹞望月信亨著,釋印海譯:《淨土教起源及其展開》,臺北:嚴寬祜文教基金會,2004年12月。
﹝日﹞望月信亨著,釋印海譯:《淨土教概論》,臺北:嚴寬祜文教基金會,2004年12月。
﹝日﹞望月信亨編:《望月佛教大辭典》,臺北:地平線出版社,1997年。
﹝日﹞龜川教信著,印海譯:《華嚴學》,高雄:佛光文化,1997年9月。
﹝俄﹞L.N.Meńsikov、錢伯城主编:《俄藏敦煌文獻》第六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俄羅斯科學出版社東方文學部,1992-2001年。
于凌波:《唯識學綱要》,臺北:東大圖書,1992年1月。
尹富:《中國地藏信仰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10月。
方立天:《法藏》,臺北:東大圖書,1991年7月。
方東美:《華嚴宗哲學》,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6月。
王文顏:《佛典疑偽經研究與考錄》,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4月。
史金波、雅森‧吾守爾:《中國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和早期傳播——西夏和回鶻活字印刷術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1月。
弘學:《唯識學概論》,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10月。
朱慶之:《佛典與中古漢語詞匯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7月。
西義雄:《大乘菩薩道の研究》,京都:平樂寺書店出版,1977年。
吳汝鈞:《佛學研究方法論》,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年3月。
呂澂:《中國佛學思想概論》,臺北:天華出版,1991年5月。
呂澂:《佛教研究法》,揚州:廣陵書社,2009年。
呂澂:《呂澂佛學論著選集(三)》,山東:齊魯書社,1996年12月。
周叔伽:《唯識研究》,臺北:天華出版,1979年5月。
林子青、周叔迦等著:《人物與儀軌》,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 年。
柏楊:《中國歷史年表》,臺北:皇光出版社,2001年5月新版。
海雲繼夢:《就從這裡入法界:地藏菩薩行法(海雲和上馬來西亞弘法講記)》,新北:空庭書苑,2011年3月。
張總:地藏信仰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3月。
莊明興:《中國中古的地藏信仰》,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9年6月。
陳登武:《從人間世到幽冥界-唐代的法制、社會與國家》,臺北:五南出版社,2007年8月。
陳劍鍠《行腳走過淨土法門──曇鸞、道綽與善導開展彌陀淨土教門之軌轍》,臺北:商周出版,2009年9月。
彭金章、王建軍:《敦煌莫高窟北區石窟》,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7月。
湯一介:《佛教與中國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10月。
湯用彤:《隋唐佛教史稿》,高雄:佛光文化,2013年10月,二版。
楊正河:《華嚴經教與哲學研究》,臺北:慧炬出版社,1982年10月,二版。
廖明活:《中國佛教思想述要》,臺北:臺灣商務,2006年8月。
熊娟:《漢文佛典疑偽經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4月。
趙亮杰:《地藏菩薩本願經唯識觀》,台北市:千華出版社,1993年1月。
藍吉富編:《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聖德新編合刊》,高雄:財團法人鳳山市鎮南宮仙公廟,2005年。
譚世保:《漢唐佛史探真》,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1年6月。
釋印光:《印光法師文鈔續編下冊》,臺北:華藏淨宗弘化基金會頁,2010年10月。
釋慈怡主編:《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88年。
(二)期刊論文
﹝日﹞羽溪了諦:〈大集經和佉羅帝的關係〉,《宗教研究》新11卷5月,東京:宗教研究社,1934年9月,頁11─13。
﹝日﹞西本照真:〈三階教文獻綜述〉,《藏外佛教文獻》第9冊,頁364-382。
﹝日﹞望月信亨著,印海譯:《佛教經典成立史論》之27,《中國佛教月刊》第38卷第2期,1994年4月,頁44─48。﹝日﹞勝呂信靜著,李世傑譯:〈唯識說的體系之成立〉,《唯識思想》,新北市:華宇出版社,1985年12月,頁109─156。
丁希勤:〈從地藏信仰的興起看明清時期傳統文化的發展與變遷〉,《池州師專學報》第20卷第2期,2006年4月,頁55─57。
尹富:〈《地藏菩薩本願經》綜考〉,《四川大學學報》總第153期,2007年第6期,頁48─56。
尹富:〈地藏菩薩及其信仰傳入中國時代考〉,《四川大學學報》總第143期,2006年第2期,頁63─70。
代超:〈兩種薰習說比較──《攝大乘論》《成唯識論》與《大乘起信論》薰習說比較〉,《蘭州學刊》總第197期,2010年第2期,頁13─16。
史金波:〈敦煌莫高窟北區出土西夏文文獻初探〉,《敦煌研究》總第65期,2000年第3期,頁1─16。
吳可為:〈阿賴耶識、真如空性與如來藏心──大乘唯識學與如來藏思想辨微〉,《上海大學學報》第14 卷第4 期,2007年7月,頁64─70。
姚長壽:〈緣起和性起〉,《法源》總第23期,2005年,頁112─118。
剛曉:〈從金喬覺到地藏王〉,《佛學研究》,2000 年,頁83─87。
袁家耀:〈九華山佛教文化〉《世界宗教研究》第4 期,1993 年12月,頁81─88。
張淼:〈百年佛教疑偽經研究略述──以經錄為中心的考察〉,《敦煌學輯刊》 2008卷1期,2008年3月,頁122─133。
張新鷹:〈九華山金地藏斷想三則〉《世界宗教研究》第3 期,1992 年3月,頁111─116。
張總:〈關於《地藏菩薩十齋日》〉,見方廣錩主編《藏外佛教文獻》第七輯,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頁363─371。
梁啟超:〈略論清代思潮〉,《清代學術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頁3─6。
章太炎:〈論佛法與宗教、哲學及現實之關係〉,《普門學報》第49期,2009年1月,頁34─47。莊慶信:〈從宗教哲學看智顗的一念三千〉,《東吳哲學學報》,1986年3月,頁13─25。郭朝順:〈論天台、華嚴「觀心」思想之交涉與轉變:以《華嚴經》及《大乘起信論》的詮釋為中心〉,《法鼓佛學學報》第10期,2012年6月,頁53─93。陳佩妏:〈從地藏造像的組合看其與西方淨土信仰的關係〉,《宗教學研究》2010年第2期,190─194。
陳姵妏:〈中原地區早期地藏造像之樣式、淵源和信仰〉,《雲南社會科學》2010年第2期,頁138─141。
陳劍鍠:〈道綽、善導的懺悔觀——以末法觀念及念佛三昧為核心〉,《法鼓佛學學報》2009年第5期,頁101─144。陳劍鍠:〈道綽的末法觀念與淨土門的創立〉,《東華人文學報》第13期,2008年7月,頁1─29。陳劍鍠:〈曇鸞的空觀思想──以「十念相續」與「生而無生」為核心之探討〉,《世界宗教學刊》第8期,2006年12月,頁71─96。陸沉:〈論唯識學的第八識及其種子〉,《宗教學研究》,2007年第1期,頁79─86。
彭彥琴、胡紅云:〈現象學心理學與佛教心理學―研究物件與研究方法之比較,《南京師大學報》第4期,2010年7月,頁119─124。
焦得水:〈金地藏認同為地藏菩薩應化的根據、年代及意義〉,《池州學院學報》第25卷第4期,2011年8月,頁82─84。
陽航、王旭瑞:〈地藏本願特殊性証偽──兼論《地藏經》偽經思想的起源與近代弘傳〉,《五台山研究》總第128期,2016年3期,頁10─16。
楊白衣:〈淨土探源〉,收入'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淨土思想論集(一)》,臺北:大乘文化,1978年12月,頁1─36。
楊維中:〈論華嚴宗的染淨善惡觀與妄盡還源的修行路徑〉,《妙林》第12卷4月號,2000年4月,頁51─62。
楊增文:〈信行與三階教典籍考略〉,《世界宗教研究》第3 期,1995年9月,頁34─41。
溫金玉:〈曇鸞大師念佛法門研究〉,《慈光禪學學報》,2001年12月,頁177─192。溫金玉:〈曇鸞—道綽—善導系宗派學意義辨析〉,《中國哲學史》2006年第3期,頁51─57。
聖凱:〈攝論學派與早期華嚴宗的形成〉,《宗教學研究》 2008卷1期,2008年3月,頁80─90。
葉珠紅:〈三階教滅亡芻議〉,《興大人文學報》第三十九期,2007年9月,頁79─110。廖明活:〈初唐時期佛性論爭的兩個相關論題-定性二乘和變易生死〉,《中華佛學學報》2005年第18 期,頁31─71。廖明活:〈智儼的「緣起」和「性起」思想〉,《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2期,1997年7月,頁53─71。廖明活:〈華嚴宗性起思想的形成〉,《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6期,1995年3月,頁31─56。蔡纓勳:〈釋曇鸞思想之研究〉,《弘光學報》第32期,1998年10月,頁179─194。盧秀華:〈明代地藏信仰初探〉,《中正歷史學刊》2007年第9期,頁1─26。蕭振邦:〈佛學研究一般方法論〉,《正觀雜誌》第24期,2003年3月,頁91─136。蕭登福:〈論佛教受中土道教的影響及佛經真偽〉,《中華佛學學報》第9期,1996年7月,頁80 -93。賴文英:〈唐代華嚴法界救度思想的開展──兼論榆林窟第25窟盧舍那佛與藥師、地藏的組合〉,《敦煌学辑刊》2013年第1期,頁119─129。
賴賢宗:〈法藏《大乘起信論義記》及元曉與見登的相關述記關於一心開二門的闡釋〉,中華佛學學報第14期,2001年,頁267─292。聶士全:〈地藏信仰與金地藏研究述評〉,《法音》第7期,1996 年7 月,頁21─28。
釋聖嚴:〈天台思想的一念三千〉,《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57期,1980年10月,頁207─221。
龔雋:〈作為「知識」的近代中國佛學之書寫――以民國時期佛學概論與通史為例〉,收入《漢傳佛教研究的過去現在未來》會議論文集,宜蘭: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2015年04月,頁447─488。
(三)學位論文
陳佳彌:《地藏菩薩的淨土法門之探究-以《地藏三經》為主》,新竹:玄奘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6月。陳莉芳(釋證聞):《《地藏菩薩本願經》四聖諦思想之研究》,宜蘭:佛光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6月。
廖彩鳳:《蕅益智旭的生平及思想:地藏信仰、持戒的實踐和性相融會思想》,宜蘭:佛光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1月。劉素蘭:《中國地藏信仰之研究》,新竹:玄奘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6月蔡東益:《《地藏經》及其孝道思想之研究》。臺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釋融星:《地藏三經中「業」的探討》,台北:法鼓佛教學院佛教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