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庸小說(依出版時間排序)
《神鵰俠侶》(共四冊),臺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
《射鵰英雄傳》(共四冊),臺北:遠流出版社,2003年。
《倚天屠龍記》(共四冊),臺北:遠流出版社,2005年。
二、古籍(依朝代排序)
〔周〕朱守亮:《詩經評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漢〕鄭玄注:《禮記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漢〕司馬遷著,胡懷琛、莊適選註:《史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宋〕朱熹撰,江永註:《近思錄》臺北:廣文書局,1981年。
〔宋〕朱熹:《四書集注》,臺北:世新書局,1978年。
〔宋〕孫奭:《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景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刻本。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臺北:光復書局,1998年。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清〕姚振宗:《漢書藝文志條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三、專書(依出版時間排序)
唐敬杲選註:《韓非子》,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年。
劭增樺註釋:《韓非子今註今譯(上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正中書局,1979年。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9年。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周英雄:《小說˙歷史˙心理˙人物》,臺北:東大圖書,1989年。
杜聲鋒:《拉康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臺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
梁濃剛:《回歸佛洛依德──拉康的精神分析學》,臺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
林淑梨等:《人格心理學》,臺北:心理出版社,1991年。
劉世劍:《小說概說》,高雄:麗文文化,1994年。
陳小文:《弗洛依德》,臺北:東大出版社,1994年。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臺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
傅騰霄:《小說技巧》,臺北:紅葉文化事業,1996年。
李豐楙:《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翁靈文等:《諸子百家看金庸(參)》,臺北:遠流出版社,1997年。
梁守中:《武俠小說話古今》,臺北:遠流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陳墨:《情愛金庸》,臺北:雲龍出版社,1997年。
董千里:《金庸小說評彈》,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
杜南發等著:《諸子百家看金庸(伍)》,臺北:遠流出版社,1997年。
倪匡:《再看金庸小說》,臺北:遠流出版社,1997年。
溫瑞安:《談笑傲江湖》,臺北:遠流出版社,1997年。
王國芳、郭本禹:《拉岡》,臺北:生智出版社,1997年。
倪匡、陳沛然:《五看金庸小說》,臺北:遠流出版社,1997年。
曹正文:《俠客行──縱談中國武俠》,臺北:雲龍出版社,1998年。
陳墨:《形象金庸》,臺北:雲龍出版社,1998年。
賴保禎等:《青少年心理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9年。
嚴家炎:《金庸小說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陳墨:《藝術金庸》,臺北:知書房出版,1999年。
陳墨:《美學金庸》,臺北:知書房,1999年。
林保淳:《解構金庸》,臺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
陳墨:《俠客金庸》,臺北:遠流出版社,2001年。
陳碧月:《小說創作的方法與技巧》,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3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漢湘文化公司,2003年。
陳墨:《金庸筆下人物(上)》,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2004年。
陳墨:《金庸【小說】總評(上)》,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2004年。
金明求:《虛實空間的移轉與流動──宋元話本小說的空間探討》,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劉紀蕙:《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黃作:《不思之說──拉康主體理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葉洪生、林保淳:《臺灣武俠小說發展史》,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5年。
舒國治:《讀金庸偶得》,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王立、劉衛英編:《中國古代俠義復仇史料萃編》,山東:齊魯書社,2009年。
王國瓔:《中國文學史新講(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4年。
四、譯著(依出版時間排序)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葉頌壽譯:《精神分析引論˙精神分析新論》,臺北:志文出版社,1990年。
佛洛依德(Sigismund Schlomo Freud)著,車文博編:《弗洛依德文集》,長春:長春出版社,1998年。
Leader,Darian著,龔卓軍譯:《拉岡》,臺北:立緒出版社,1998年。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金星明譯:《歇斯底里症研究》,臺北:知書房出版社,2000年。
福原泰平著,王小峰、李濯凡譯:《拉康:鏡像階段》,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宋廣文譯:《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臺北:胡桃木文化,2006年。
Caroline Garland等著,許育光等譯:《創傷治療──精神分析取向》,臺北:五南出版社,2007年。
五、期刊論文(依出版時間排序)
江寶釵:〈陶淵明桃花源的締造歷程與象徵意義〉,《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2卷第1期,1991年10月,頁70-74。張建國:〈中國古代復仇觀之我見〉,《法學》第201期,1998年8月,頁24-27。
危令敦:〈楊過和他的問題〉,《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1998年11月,頁210-223。
黃丹:〈中國俠文化背景下的金庸武俠小說寫作特點芻議〉,《貴州寫作學會2002年學術年會交流論文集》2002年期,頁17-20。
黃志剛、黃凌雲:〈烈日下的芙蓉──從金庸小說看男權意識影響下的女性命運〉,《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頁69-73。
趙言領:〈金庸小說中的山洞意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7卷第2期,2007年3月,頁127-130。
劉玲:〈拉康欲望理論闡釋〉,《學術論壇》第31卷第5期,2008年5月,頁18-22。
劉筠:〈從精神分析學看《金鎖記》中的曹七巧〉,《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4期,2008年8月,頁135-137。
王莉:〈人性的自我矛盾和超越──「真假美猴王」與《秘密的共同命運者》〉,《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11期,2008年11月,頁8-10。
曹平:〈自我˙本我˙超我˙真我──從弗洛伊德人格理論看終極版《東邪西毒》〉,《電影評介》2009年23期,2009年12月,頁39-40。
石瑞卿:〈走向死亡的創傷──《象牙戒指》中張沁珠形象的深層人格解讀〉,《當代小說》2010年22期,2010年11月,頁74。
趙偉:〈拉康的欲望理論新探〉,《理論月刊》2011年10期,頁58-61。
廖堂智:〈以拉岡鏡像理論看金庸筆下的桃花島/黃藥師〉,《修平人文社會學報》第20期,2013年3月,頁1-25。崔萌:〈拉康主體欲望理論視野下的文本分析──以張愛玲《金鎖記》為個案〉,《現代語文》第10期,2015年5月,頁42-45。
劉寶強:〈金庸小說文本中李莫愁形象新論〉,《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6卷1期,2014年3月,頁59-62。
六、碩士論文(依出版時間排序)
劉玉華:《金庸《倚天屠龍記》研究》,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1月。邱珮雯:《金庸《神鵰俠侶》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7月。楊芸芳:《沈淪與解脫:《天龍八部》的悲劇意識》,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9月。顏振宇:《《神鵰俠侶》中楊過的心理創傷與療癒》,臺北:華梵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1月。李維軒:《金庸武俠小說中的愛情論述》,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8月。吳元禎:《宋元話本小說幻異空間析論》,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