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20 07:3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慧萍
研究生(外文):ZHANG, HUI-PING
論文名稱:人物‧空間‧心理:金庸《神鵰俠侶》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Character ˙ Space ˙ Psychology: Research on Jin Yong "Condor Heroes"
指導教授:林秀蓉林秀蓉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 XIU-RONG
口試委員:林登順嚴立模
口試委員(外文):LIN, DENG-SHUNYAN, LI-MO
口試日期:2017-06-2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屏東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8
中文關鍵詞:金庸神鵰俠侶人物空間心理
外文關鍵詞:Jin YongCondor HeroesCharacterSpacePsychologica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92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4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金庸被推崇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小說家之一,其武俠小說在中國武俠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金庸的小說不僅深受讀者喜愛,甚至進而發展出相關的「金學」研究。《神鵰俠侶》乃是金庸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無論是在主題內容或思想意涵上,都頗具新意。本論文共計分為五章,各章主旨如下: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武俠小說界定與發展、文獻回顧與探討、研究方法與架構。第二章進行人物類型的分析,依序就復仇型、俠義型、自私型、至真型四類進行探討,以見人物塑造的多樣性。第三章針對小說中重要的空間場景,如桃花島、活死人墓、絕情谷,說明人物與空間的交互影響及象徵意涵,以見空間設計的創意性。第四章參佐佛洛伊德和拉岡的精神分析心理學,窺探小說中主要人物內心幽微的轉折變化,以見人性刻劃的細膩度。第五章總結歸納《神鵰俠侶》的特色與成就,並提及未來可再續研究的方向。
Jin Yong was hailed as one of the most outstanding novelist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whose novel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Jin Yong's novel is not only popular, but also to develop the relevant research. "Condor Heroes" is one of Jin Yong's representative works, and the subject content or ideological meaning are quite new.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at are as follows: The first chapter describes the motives and aims of research, the defin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rtial arts ficti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discussion, research methods and architecture. The second chapter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types to see the diversity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form of revenge, chivalrous, selfish and sincere type. The thir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important spatial scenes in the novel, such as Peach Blossom Island, Living Dead Tomb, Desperate Valley, that explain the interaction and symbolic meaning between characters and space to see the creativity of space design. The fourth chapter refers to the psychoanalytic psychology of Freud and Ragan and explores the changes of the mind of the main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to see the exquisiteness of human characterization. The fifth chapter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chievements of "Condor Heroes" and refers to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research.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次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6
 第二節 武俠小說界定與發展 7
  一、武俠小說界定 7
  二、武俠小說發展 10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14
  一、學位論文 14
  二、期刊論文 17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19
  一、研究方法 19
  二、研究架構 21

第二章 《神鵰俠侶》之人物類型 23
 第一節 復仇型 24
  一、武三通 24
  二、李莫愁 27
  三、裘千尺 31
  四、陸無雙、程英 34
 第二節 俠義型 38
  一、郭靖 39
  二、楊過 41
 第三節 自私型 45
  一、公孫止 46
  二、金輪法王 49
  三、郭芙 51
 第四節 至真型 57
  一、小龍女 57
  二、公孫綠萼 60
  三、郭襄 64
  四、周伯通 67
  小結 69

第三章 《神鵰俠侶》之空間敘事 71
 第一節 桃花島 73
  一、祭奠愛情的墓地 74
  二、孕育家庭的搖籃 79
 第二節 活死人墓 82
  一、隱藏情感的堡壘 83
  二、回歸最初的起點 85
 第三節 絕情谷 91
  一、慾望的墳場 92
  二、愛情的無私 98
  小結 99

第四章 《神鵰俠侶》之心理圖像 101
 第一節 創傷症候群與無意識壓抑 102
  一、創傷症候群 103
  二、無意識壓抑 108
 第二節 人格三部結構 110
  一、三我的界定 110
  二、三我的意識 113
 第三節 欲望論的展演 119
  一、需要、需求和欲望 120
  二、愛情與欲望的匱乏 122
  小結 125

第五章 結論 127

參考文獻 133
一、金庸小說(依出版時間排序)
《神鵰俠侶》(共四冊),臺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
《射鵰英雄傳》(共四冊),臺北:遠流出版社,2003年。
《倚天屠龍記》(共四冊),臺北:遠流出版社,2005年。

二、古籍(依朝代排序)
〔周〕朱守亮:《詩經評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漢〕鄭玄注:《禮記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漢〕司馬遷著,胡懷琛、莊適選註:《史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宋〕朱熹撰,江永註:《近思錄》臺北:廣文書局,1981年。
〔宋〕朱熹:《四書集注》,臺北:世新書局,1978年。
〔宋〕孫奭:《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景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刻本。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臺北:光復書局,1998年。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清〕姚振宗:《漢書藝文志條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三、專書(依出版時間排序)
唐敬杲選註:《韓非子》,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年。
劭增樺註釋:《韓非子今註今譯(上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正中書局,1979年。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9年。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周英雄:《小說˙歷史˙心理˙人物》,臺北:東大圖書,1989年。
杜聲鋒:《拉康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臺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
梁濃剛:《回歸佛洛依德──拉康的精神分析學》,臺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
林淑梨等:《人格心理學》,臺北:心理出版社,1991年。
劉世劍:《小說概說》,高雄:麗文文化,1994年。
陳小文:《弗洛依德》,臺北:東大出版社,1994年。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臺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
傅騰霄:《小說技巧》,臺北:紅葉文化事業,1996年。
李豐楙:《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翁靈文等:《諸子百家看金庸(參)》,臺北:遠流出版社,1997年。
梁守中:《武俠小說話古今》,臺北:遠流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陳墨:《情愛金庸》,臺北:雲龍出版社,1997年。
董千里:《金庸小說評彈》,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
杜南發等著:《諸子百家看金庸(伍)》,臺北:遠流出版社,1997年。
倪匡:《再看金庸小說》,臺北:遠流出版社,1997年。
溫瑞安:《談笑傲江湖》,臺北:遠流出版社,1997年。
王國芳、郭本禹:《拉岡》,臺北:生智出版社,1997年。
倪匡、陳沛然:《五看金庸小說》,臺北:遠流出版社,1997年。
曹正文:《俠客行──縱談中國武俠》,臺北:雲龍出版社,1998年。
陳墨:《形象金庸》,臺北:雲龍出版社,1998年。
賴保禎等:《青少年心理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9年。
嚴家炎:《金庸小說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陳墨:《藝術金庸》,臺北:知書房出版,1999年。
陳墨:《美學金庸》,臺北:知書房,1999年。
林保淳:《解構金庸》,臺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
陳墨:《俠客金庸》,臺北:遠流出版社,2001年。
陳碧月:《小說創作的方法與技巧》,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3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漢湘文化公司,2003年。
陳墨:《金庸筆下人物(上)》,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2004年。
陳墨:《金庸【小說】總評(上)》,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2004年。
金明求:《虛實空間的移轉與流動──宋元話本小說的空間探討》,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劉紀蕙:《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黃作:《不思之說──拉康主體理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葉洪生、林保淳:《臺灣武俠小說發展史》,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5年。
舒國治:《讀金庸偶得》,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王立、劉衛英編:《中國古代俠義復仇史料萃編》,山東:齊魯書社,2009年。
王國瓔:《中國文學史新講(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4年。

四、譯著(依出版時間排序)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葉頌壽譯:《精神分析引論˙精神分析新論》,臺北:志文出版社,1990年。
佛洛依德(Sigismund Schlomo Freud)著,車文博編:《弗洛依德文集》,長春:長春出版社,1998年。
Leader,Darian著,龔卓軍譯:《拉岡》,臺北:立緒出版社,1998年。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金星明譯:《歇斯底里症研究》,臺北:知書房出版社,2000年。
福原泰平著,王小峰、李濯凡譯:《拉康:鏡像階段》,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宋廣文譯:《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臺北:胡桃木文化,2006年。
Caroline Garland等著,許育光等譯:《創傷治療──精神分析取向》,臺北:五南出版社,2007年。

五、期刊論文(依出版時間排序)
江寶釵:〈陶淵明桃花源的締造歷程與象徵意義〉,《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2卷第1期,1991年10月,頁70-74。
張建國:〈中國古代復仇觀之我見〉,《法學》第201期,1998年8月,頁24-27。
危令敦:〈楊過和他的問題〉,《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1998年11月,頁210-223。
黃丹:〈中國俠文化背景下的金庸武俠小說寫作特點芻議〉,《貴州寫作學會2002年學術年會交流論文集》2002年期,頁17-20。
黃志剛、黃凌雲:〈烈日下的芙蓉──從金庸小說看男權意識影響下的女性命運〉,《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頁69-73。
趙言領:〈金庸小說中的山洞意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7卷第2期,2007年3月,頁127-130。
劉玲:〈拉康欲望理論闡釋〉,《學術論壇》第31卷第5期,2008年5月,頁18-22。
劉筠:〈從精神分析學看《金鎖記》中的曹七巧〉,《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4期,2008年8月,頁135-137。
王莉:〈人性的自我矛盾和超越──「真假美猴王」與《秘密的共同命運者》〉,《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11期,2008年11月,頁8-10。
曹平:〈自我˙本我˙超我˙真我──從弗洛伊德人格理論看終極版《東邪西毒》〉,《電影評介》2009年23期,2009年12月,頁39-40。
石瑞卿:〈走向死亡的創傷──《象牙戒指》中張沁珠形象的深層人格解讀〉,《當代小說》2010年22期,2010年11月,頁74。
趙偉:〈拉康的欲望理論新探〉,《理論月刊》2011年10期,頁58-61。
廖堂智:〈以拉岡鏡像理論看金庸筆下的桃花島/黃藥師〉,《修平人文社會學報》第20期,2013年3月,頁1-25。
崔萌:〈拉康主體欲望理論視野下的文本分析──以張愛玲《金鎖記》為個案〉,《現代語文》第10期,2015年5月,頁42-45。
劉寶強:〈金庸小說文本中李莫愁形象新論〉,《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6卷1期,2014年3月,頁59-62。

六、碩士論文(依出版時間排序)
劉玉華:《金庸《倚天屠龍記》研究》,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1月。
邱珮雯:《金庸《神鵰俠侶》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7月。
楊芸芳:《沈淪與解脫:《天龍八部》的悲劇意識》,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9月。
顏振宇:《《神鵰俠侶》中楊過的心理創傷與療癒》,臺北:華梵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1月。
李維軒:《金庸武俠小說中的愛情論述》,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8月。
吳元禎:《宋元話本小說幻異空間析論》,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12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