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DECO Digital(2009年10月20日)。Mustardseed & Moonshine。【線上論壇】。取自https://elledecoration.co.za/mustardseed-moonshine/
Sarnacki, A。(2011年7月12日)。茶壺很難:古老的設計繼續挑戰緬因州的陶藝家McClatchy – Tribune。【商業新聞】。取自https://search.proquest.com/docview/875905640?accountid=170225
Taiwan Artists(2015年12月28日)。陳景亮。【線上論壇】。取自http://www.artmap.com.tw/3-pics-tw/a07-liang/07pic-b025.htm
teasanity(2018年02月22日)。唐朝茶器多講究 帶您一窺究竟。【線上論壇】。取自https://teasanity.com/2018/02/22/%E5%94%90%E6%9C%9D%E8%8C%B6%E5%99%A8%E5%A4%9A%E8%AC%9B%E7%A9%B6-%E5%B8%B6%E6%82%A8%E4%B8%80%E7%AA%BA%E7%A9%B6%E7%AB%9F/
中華百科全書(1983)。史前陶器。【線上論壇】。取自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588
毛玉龍(2017 年 06 月 27日)。黃健亮│且飲且讀陳鳴遠。【線上論壇】。取自https://kknews.cc/zh-tw/culture/p5354a8.html
王健華(2007)。你應該知道的200件宜興紫砂。台北市:藝術家。
王榛誼(2017)。茶壺設計之器形特徵研究—以金壺獎得獎作品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太創意技術學院,苗栗縣。江淑玲(2005)。時代的茶顏:畫百年台灣茶具。台北縣:北縣鶯歌陶瓷博物館。
池宗憲(2004)。選好壺,泡好茶。台北市:宇河文化。
西沐(2011)。中國紫砂藝術研究。北京:中國書店。
余光中(2008)。白玉苦瓜。台北市:九歌。
吳山(1998)。宜興紫砂壺藝術。台北市:藝術家。
吳白雨(2016年09月22日)。茶壺的起源與演化。【線上論壇】。取自https://kknews.cc/zh-tw/culture/gmm5ze.html
吳鳴(2010)。紫砂壺.傳承.創新:六大人才高峰行動計畫。上海:人民美術。
宋柏胤(2003)。茶具。台北市:貓頭鷹。
李光學(2018年05月14日)。紫砂壺與茶文化相結合“茶因壺而香,壺因茶而響”。【線上論壇】。取自http://www.chawenyi.com/chaju/14568
李亮一(1986)。陶藝技法1‧2‧3。台北市:雄獅圖書。
李瑞欣(2017)。擬真意象──李瑞欣手制陶壺創作論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宜興陶然居(2016年08月14日)。談紫砂壺花貨的造形藝術及工藝技法。【線上論壇】。取自https://kknews.cc/collect/4eyzbg.html
宜興紫砂之家(2018年05月14日)。它有段美麗傳說,黃玉麟看一眼,便日思夜想。【線上論壇】。取自https://kknews.cc/collect/5l6lnkl.html
邵希煒(2015年12月09日)。“壺藝泰斗”顧景舟紫砂珍品再創拍賣記錄。【商業新聞】取自http://www.ce.cn/culture/gd/201512/09/t20151209_7430819.shtml
苟彩煥、張翡月、廖婉君(2013)。美學與藝術生活。新台市:新文京開發。
徐秀棠(2012)。紫砂工藝。北京:文化藝術。
徐鰲潤(2008)。徐鰲潤紫砂陶藝文論。台北:盈記唐人工藝。
高振宇、高英姿(2010)。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景舟。南京:鳳凰。
國立故宮博物館南部院區(2015年12月28日)。茶鄉─中華茶文化。【線上論壇】。取自http://south.npm.gov.tw/zh-TW/ExhibitInfo/page/75f1b120-653c-41b7-9656-d5b54401e2b8
張宏庸(1992)。宜興紫砂經典。台北市:大安。
張宏庸(2002)。台灣茶藝發展史。台中市:辰星。
張振旺(2008)。手捏茶壺之創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莫逐陶社(2018年09月14日)。紫砂歷史上的時代巨匠之一陳鳴遠 瓜果蔬菜都能做成紫砂壺!。【線上論壇】。取自https://read01.com/4DkgzA8.html#.W8lex0szZPY
陳文彥(2015)。水番流潘俊任之手捏陶壺作品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陳雅君(2017)。對比中的和諧—陳雅君竹編意象融入陶塑茶器創作論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陳傳席(1996)。中國紫砂藝術。台北市:書泉。
游博文(2003)。台灣當代陶藝茶壺發展研究(1981∼2003)(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紫砂壺(2018年06月21日)。海外博物館陳鳴遠仿生佳器賞析。【線上論壇】。取自https://kknews.cc/zh-tw/collect/j4o4e8l.html
華人百科(2018年02月22日)。裴李崗文化。【線上論壇】。取自https://www.itsfun.com.tw/%E8%A3%B4%E6%9D%8E%E5%B4%97%E6%96%87%E5%8C%96/wiki-9488085#%E7%99%BC%E7%8F%BE
華人百科(2019)。仿生設計。【線上論壇】。取自https://www.itsfun.com.tw/%E4%BB%BF%E7%94%9F%E8%A8%AD%E8%A8%88/wiki-0608096-2514966
華人百科(2019)。束柴三友壺。【線上論壇】。取自https://www.itsfun.com.tw/%E6%9D%9F%E6%9F%B4%E4%B8%89%E5%8F%8B%E5%A3%BA/wiki-8412321-0184611
華人百科(2019)。花貨種類介紹。【線上論壇】。取自https://www.itsfun.com.tw/%E3%80%8A%E8%8A%B1%E8%B2%A8%E3%80%8B/wiki-9207676
賀瑞麟(2015)。今天美學了沒。台北市:商周。
黃怡嘉(2006)。當代紫砂名陶錄。台北市:盈記唐人工藝。
黃怡嘉(2008)。宜興紫砂壺造形風格之研究─以王寅春、朱可心、顧景舟、蔣蓉四名家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新北市。黃郁芳(2017)。臺灣茶文化探索暨茶器運用於茶席擺設考─茶器與其詩意的棲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黃健亮(2007)。明清宜興紫砂壺與其裝飾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新北市。楊冰(2012)。紫砂壺。合肥:黃山書社。
廖建智(2007)。明代茶文化藝術。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
廖紹惠(2018)。茶藝教學推廣成效初探:以陶藝家習茶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太創意技術學院,苗栗縣。廖瑞章(2007)形變與衍生。台北市:紅豆。
樂動紫砂(2018年03月13日)。清代紫砂器的鼎盛發展 首推陳鳴遠。【線上論壇】。取自https://kknews.cc/zh-tw/collect/ln6zpzb.html
潘俊任(2019)。潘俊任FB。【線上論壇】。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2613138192046545&set=pcb.2613138362046528&type=3&theater
潘春芳(1988)。紫砂茶壺之美。江蘇:中國宜興陶瓷學會,(宜興陶瓷油印本)七。
蔡江隆(2015)。手工創作茶具與在地茶文化發展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蔡明球(2018)。台灣當代茶席感質力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新北市。蕭宏能(2006)。台灣陶藝壺個人風格設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韓其樓(1996)。紫砂壺全書。台北縣:韜略。
蘇何誠、郭益悅(2017)。美學與藝術賞析。台北市:洪業文化。
外文部分:
Art professor creates world-renowned ceramics. (2015, Jan 27). University Wire. Retrieved from https://search-proquest-com.ezproxy.nptu.edu.tw/docview/1648219764?accountid=170225
Bulla, T. (2006, Summer). FLORAL fancies. Casual Living, 22. Retrieved from https://search-proquest-com.ezproxy.nptu.edu.tw/docview/217091086?accountid=170225
Cato, J. (2010). Fong choos miniature teapots. Ceramics, Art and Perception,81, 20-23. Retrieved from https://search.proquest.com/docview/751845986?accountid=170225
Herb weaver explores surrealism through ceramics, mixed media. (2014, Oct 29). University Wire. Retrieved from https://search.proquest.com/docview/1618023060?accountid=170225
Lacy, B. A. (2008, Aug 02). Teapots to savor: Some are short and stout, but all in a national show reveal the makers creativity. McClatchy - Tribune Business News. Retrieved from https://search.proquest.com/docview/464570480?accountid=170225
Park, P. (2002). The evolution of an idea: Ray bubs reassembled ring teapots. Ceramics Monthly (U.S.A.), 50(3), 38-43. Retrieved from https://search.proquest.com/docview/1320185251?accountid=170225
Seckler, J. (2012). Beatrice wood: A lustre for life. Ceramics, Art and Perception, 89, 58-63. Retrieved from https://search.proquest.com/docview/1315748038?accountid=170225
Skophammer, K. (2012). Teapots with A twist. Arts and Activities, 151(1), 26-27. Retrieved from https://search.proquest.com/docview/927935688?accountid=170225
Visiting artist molds pots and pitchers. (2017, Feb 20). University Wire. Retrieved from https://search.proquest.com/docview/1870100471?accountid=170225
Vrankovic, V. (2006). Teapot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Inc,One Astor Plaza,1515 Broadway,New York,NY,10036-5701,USA,mailto:SIGS@acm.org] .Retrieved from URL:https://www.acm.org/]。DOI:https://dx.doi.org/10.1145/1180098.118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