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列順序依據古今之分,民國以前依朝代次序由先至後排列,今人作者則依姓氏筆劃多寡而定。凡所列之書目,皆為本文有所援引者。
一、書籍
1.古籍
﹝漢﹞陸賈 著《新語•思務篇》,(臺北:世界書局,1975)。
﹝漢﹞班固 著,《漢書》冊上,《百衲本二十四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臺6版)。
﹝漢﹞高誘 注釋,《淮南子注釋》(臺北:華聯出版社,1973年,初版)。
﹝三國﹞徐幹 著,《中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臺1版)。
﹝南朝﹞沈約 注,《竹書紀年》(北京:中華出版社,1985年,新1版)。
﹝宋﹞司馬光 著,吳茵 注譯,《資治通鑑》(武漢市:崇文書局,2015)。
﹝宋﹞朱熹 注,《論語章句集注》(《四書五經》上冊,北京市:中國書店出版,1992年6版)。
﹝宋﹞朱熹 注,《孟子章句集注》,《四書五經》上冊(北京市:中國書店出版,1992年6版)。
﹝宋﹞朱熹 注,《中庸章句集注》,收錄於《四書五經》上冊(北京市:中國書店出版,1992年6版)。
﹝宋﹞葉適:《魏志》,載於《習學記言序目》卷27(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明﹞趙本學 著,《孫子書校解引類》(臺北:中華書局,1970年,初版)。
﹝清﹞陳廷敬、張玉書等 編著 ,《康熙字典 : 最新整理本》(北京 :中國書店,2010)。
﹝清﹞段玉裁 注,《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2版)。
﹝清﹞永瑢等 著,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本)。
﹝清﹞王先謙 著,《莊子集解》(臺北:三民書局,1981年,2版)。
﹝清﹞畢沅 疏證,《釋名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新1版)。
﹝清﹞阮元 編,《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清﹞戴望 著,《新編諸子集成》第五冊《管子校正》(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重印版)。
﹝清﹞王先謙 著,《新編諸子集成》第二冊《荀子集解》 (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重印版)。
﹝清﹞孫詒讓 著,《定本墨子閒詁》(臺北:世界書局,1992年,13版)。
﹝清﹞梁啟超 著,《中國歷史研究法》,收錄於《飲冰室專集》第一冊(臺北:中華書局,1978年)。
﹝清﹞梁啟超 著,《墨子年代考》,收錄於《古史辯》(臺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2版),第四冊。
﹝清﹞梁啟超 著,《墨子學案》,收於嚴靈峰 編,《無求備齋墨子集成》第18 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清﹞梁啟超 著,《子墨子學說》(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5 年)。
﹝清﹞王先慎 著,《韓非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3版)。
2.今人著作
4劃
王冬珍 著,《墨學新探》(臺北:世界書局,1980年)。
方授楚 著,《墨學源流》(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初版)。
王邦雄等 著,《中國哲學史》上冊(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1版)。
元照、周永坤 著,《解禁中的人權: 中國大陸人權研究》 (臺北:元照出版社,2013年)。
王讚源 著,《墨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 年,初版)。
6劃
朱謙之 著,《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2版)。
牟宗三 著,《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任繼愈 主編,《墨子大全》第100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1版)。
7劃
李紹崑 著,《墨子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初版)。
李紹崑 著,《墨子:偉大的教育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
邢兆良 著,《墨子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4版)。
8劃
林德宏 著,《科學思想史》(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年)。
9劃
胡適 著,《中國哲學史大綱──古代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年,2版)。
胡適 著,《中國古代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臺3版)。
韋政通 著,《中國思想史》上冊(臺北:水牛出版社,2005年,13版)。
10劃
倉修良 編注,《文史通義新編新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1版)。
自孫開泰 著,《先秦諸子精神:百家爭鳴、融合與傳統文化整體觀》,(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
徐希燕 著,《墨學研究》,收錄於《墨子大全》91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1版)。
12劃
馮友蘭 著,《中國哲學簡史》(臺中:藍燈文化事業,1993年)。
馮友蘭 著,《中國哲學史》增訂本上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馮成榮 著,《墨子行教事蹟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
勞思光 著,《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市:三民書局,1991年,6版)。
13劃
楊伯峻 編著,《春秋左傳注》下冊(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2版)。
劉起釪 著,《尚書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15劃
鄭杰文 著,《20世紀墨學研究史》(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2002年1版)。
鄭杰文 著,《中國墨學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1版)。
﹝宋﹞蔡沈 注,《書經集傳》,《四書五經》上冊(北京:中國書店出版,1992年6版)。
蔡尚思 主編,《十家論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初版)。
16劃
錢穆 著,《國學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3版)。
錢穆 著,《先秦諸子繫年》(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初版)。
錢穆 著,《墨子纂箋》,收錄於《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95年)第6冊。
20劃
﹝日﹞瀧川龜太郎 著,《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初版)。
二、期刊論文
3劃
于光勝、劉長明 著,〈墨子的科技思想及其當代價值〉,《自然辯證法研究》,第31卷,2015年。
4劃
王桐齡 著,《儒墨之異同》,《民國叢書第四編》,第5冊(上海:上海書店,1922年)。
王開府 著,〈思想研究法綜論──以中國哲學為例〉,《國文學報》,1998,第二十七期。
王美美 著,〈墨子民本思想探賾〉,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31卷第6期 2015年12月。
王家智 著,〈《墨子》《韓非子》功利主義差異性研究〉,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
5劃
白崢勇 著,〈司馬遷「敘墨子獨作疑詞」探析〉,興大中文學報,2011年,第二十九期。
白崢勇,〈論《墨子》思想中的道教根源〉,《興大人文學報》第47期,2011年。
白崢勇 著,《戰國到漢初墨家思想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白崢勇 著,〈《墨子》兼愛說平議〉,《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二十一期,2010年。
9劃
韋展勛,《墨子哲學理論基礎──「義」之研究》,天主教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11劃
陳學舉 著,〈試論先秦諸子學說的共性特徵〉,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9月。
陳紅映 著,〈先秦諸子起源新探〉,刊載於《社會科學戰線》,1983年。
12劃
湯娟宜 著,《墨子的宗教思想研究》,東吳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湯智均 著,〈論墨家「義」學的實踐〉,《聯合學報》,2003年22期。
13劃
解啟揚 著,〈梁啟超與墨學〉,《安徽史學》,2003年,第5期。
楊玲、高文傑 著,〈悖反中的統一:韓非對墨子的接受〉,甘肅高師學報第16卷第3期,2011年。
甄盡忠 著,《先秦時期社會救助思想研究》,鄭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
鄒大海 著,〈墨家和名家的不可分量思想與運動觀〉,《漢學硏究》第19卷第1期,2001年。
14劃
劉文清 著,〈再論墨經、二取之篇名及其相關問題〉,《大陸雜誌》第102卷3期,2001年。
劉薇 著,〈俠義精神在我國文學中的淵源〉,《語文建設》(北京:語文出版社,2013年9月)。
劉浩 著,〈《論語》中的俠義精神淺論〉,四川教育學院學報 2010年8月。
15劃
賴鎮濤 著,〈淺談墨子的科技思想及其影響〉,湘潭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
17劃
韓愈 著,〈讀墨子〉。收錄於周啟成、周維德 注譯,《新譯昌黎先生文集》(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
韓雲波 著,〈俠的文化內涵和文化模式〉,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94年。
18劃
藍弘岳 著,〈近現代東亞思想史與「武士道」:傳統的發明與越境〉,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八十五期,2011年。
19劃
魏義霞 著,〈康有爲對墨子的身份歸屬和定位〉,出自《齊魯學刊》2014年5月。
21劃
顧頡剛 著,〈禪讓傳說起於墨家考〉,收錄於《顧頡剛古史論文集》冊 1(北京:中華書局,19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