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煌、李俊豪(2013)。臺北都會區居住模式之研究(1980–2010):隔離、分殊、群聚或階層?都市與計劃,40(4),325–354。
王增勇(2011)。以住宅「社會化」對抗貧窮「污名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1,491–499。
江明芸(2011)。社會住宅–從民間倡議到政府爆衝。新社會政策,14,8–12。
江尚書(2011)。以社會住宅的實踐凝聚城市的進步性。中華民國建築學會會刊雜誌,7,31–34。
江穎慧(2011)。社會住宅的迷思。新社會政策,15,30–31。
李子瑋(2013)。臺北市社會住宅政策之探討:政策工具觀點。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未出版,台中市。
李子瑋、李長晏(2013)。社會住宅政策問題建構與對策提出。中國地方自治,66(6),20–60。
杜文苓、陳致中(2007)。民眾參與公共決策的反思—以竹科宜蘭基地設置為例。臺灣民主季刊,4(3),33–62。
李永展(1997)。鄰避症候群之解析。都市與計劃,24(1),69–79。
李永展(1998)。鄰避設施衝突管理之研究。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9,33–44。
李翠萍(2010)。褐地重建中的公民參與及政策間隙-以中石化舊台鹼安順廠戴奧辛污染爲例。公共行政學報,34,123–151。
李宗勳(2009)。公民社會與社區參與 ―從心態期待到空間讓渡。公共行政學報,30,131–148。
林育如(2011)。社會住宅在台灣的實踐之路。新社會政策,14,17–20。
吳明隆、凃金堂(2005)。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第二版)。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林帝佑(2011)。住宅標籤化與社區管理維護績效之結構方程模式分析―以新竹市為例。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林國明(2016)。審議造就積極公民?公民審議、社會資本與政治參與。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8(2),133–177。
林萬億(2003)。論我國的社會住宅政策與社會照顧的結合。國家政策季刊,2(4),53–82。
林萬億(2006)。台灣的社會福利–歷史經驗與制度分析(初版)。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胡志平、林帝佑(2013)。住宅標籤化與社區意識及維護績效路徑分析―結構方程模型應用。住宅學報,22(1),81–105。
約翰•艾倫、朵琳•瑪西、邁可•普瑞克主編(2009),國立編譯館主譯,王志弘譯。騷動的城市。台北市:群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徐世榮(2015)。浮濫徵收與土地正義。臺灣社會福利學刊,12(2),1–13。
馬群傑(2011)。地方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的公眾參與認知研究。公共行政學報,40,1–39。
馬群傑(2011)。公民參與導向之政策個案教學實證研究:名義群體技術的應用。政治科學論叢,50,37–94。
馬駿、牛美麗主編(2009)。王巍、牛美麗編譯。公民參與(初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梁世武(2014)。風險認知與核能支持度關聯之研究:以福島核能事故後台灣民眾對核能認知與態度為例。行政濟政策學報,58,45–86。
許立一(2011)。從形式參與邁向實質參與的公共治理:哲學與理論的分析。行政暨政策學報,52,39–86。
彭渰雯、曾瑾珮(2009–2011)。水治理之民眾參與:石門水庫集水區治理的經驗反思。范玫芳等主編。風和日麗的背後—水、科技、災難,168–194。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張雅惠(2009)。國民住宅轉型社會住宅之課題分析。土地問題研究季刊,8(2),79–88。
陳杰、馬克.斯蒂芬斯、滿燕云編著(2015)。陳杰譯。公共住房的未來–東西方的現狀與趨勢(第一版)。北京市: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陳怡伶、黎德星(2010)。新自由主義化、國家與住宅市場–臺灣國宅政策的演變。地理學報,59,105–131。
陳慧君(2011)。政府住宅供給與價格補貼之政策分析—兼論社會住宅政策。土地問題研究季刊,14(1),105–123。
湯儒彥(2015)。論我國交通建設計畫的民眾參與。都市交通半年刊,30 (1),47–68。
黃麗玲(2011)。社會住宅政策與社會轉型的新視野。新社會政策,14,13–16。
黃馨慧(2012)。北高兩市靑年民眾對於社會住宅政策需求之硏究。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温揚彥(2012)。臺灣社會住宅之研究-歷史制度主義觀點。國立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廖俊松(2012)。社會住宅的社區營造策略分析:從菩提長青村的社會住宅實踐出發。環境與藝術學刊,12,66–88。
蔡培慧(2007)。921鄉村區住宅重建之探討。農業推廣學報,23,37–53。
魏文欽、郭宗諭(2012)。影響房價變動因素之系統動態模擬(兼論奢侈稅)。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srel,5(1),31–49。
簡赫琳(2016)。二十一世紀的新型民主:不可或缺的公民參與。新社會政策,66–69。
簡龍鳳、游建華(2011)。英美社會住宅及租金補貼政策之啟示與經濟分析。臺灣銀行季刊,62(3),146–172。
Cai, X., Tsai, C.C., & Wu, W.N. (2017). Are they neck and neck in the affordable housing policies? a cross case comparison of three metropolitan cities in China. Sustainability,9(4), 542; doi: 10.3390/su9040542.
Debicka, E. and Friedman, A. (2009). Flexible Design of Public Housing in Iqaluit, Nunavut, Canada. Open House International,34(4),26-35.
Fentona, A., Ruth, L., Rachel, A., & Rebecca, T. (2013). Public housing, commodification, and rights to the city: The US and England compared. Cities,35,373-378.
Ha, S.K. (2008).Social housing estates and sustainable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South Korea. Habitat International,32(3),349-363.
Jargowsky, P.A. (2002). Sprawl, concentration of poverty, and urban inequality. Urban sprawl: Causes, consequences, and policy responses, 39-72.
Ley, D. and Teo, S.Y. (2014). Gentrification in Hong Kong? Epistemology vs. ont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38(4), 1286-1303.
Lees L. (2011). The geography of gentrification: Thinking through comparative urbanism.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1-17.
Matthews, P., Bramley, G., & Hastings, A. (2015). Homo Economicus in a Big Society: Understanding Middle-class Activism and NIMBYism towards New Housing Developments. Housing, Theory and Society,32(1),54-72.
Pendall, R. (1999).Opposition To Housing NIMBY and Beyond. Urban Affairs Review,35(1),112-136.
Schively, C. (2007).Understanding the NIMBY and LULU Phenomena: Reassessing Our Knowledge Base and Informing Future Research. Journal of Planning Literature,21(3),255-266.
Scally, C.P. (2012). The Nuances of NIMBY: Context and Perceptions of Affordable Rental Housing Development. Urban Affairs Review,49(5),718-747.
Tighe, J.R. (2010). Public Opinion and Affordable Housing :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ournal of Planning Literature,25(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