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3)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6 13:4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佩芬
研究生(外文):LEE, PEI-FEN
論文名稱:中部地區幼兒3C產品使用情形與正負向情緒表現之相關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3C Product Usage and Emotional Expressions among Young Children in Central Taiwan
指導教授:駱明潔駱明潔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O,MING-JAE
口試委員:李宜賢蔣姿儀
口試委員(外文):LI,I-SHIENCHIANG,TZU-YI
口試日期:2017-10-1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幼兒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學前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46
中文關鍵詞:中部地區幼兒3C產品使用情形正向情緒表現負向情緒表現
外文關鍵詞:central regions of Taiwanyoung children’s usage of 3C productsexpression of positive emotionsexpression of negative emotion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7
  • 點閱點閱:210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3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研究之目的主要探討中部地區幼兒3C產品使用情形與正負向情緒表現的現況,並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幼兒,在3C產品使用情形與正負向情緒表現之差異及相關性。本研究採用問調查法,以自編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採隨機取樣方式,以中部地區2-6歲健康幼兒為研究對象,共發出1,000份問卷,回收樣本數975份,有效樣本數946份。問卷調查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及皮爾森積差相關等方式,進行統計分析。彙整研究結論如下:
一、中部地區幼兒3C產品使用情形趨於中等程度偏佳,在四個向度中,以「收看電視習慣與時間」的表現最不佳,其次依序為「接觸3C產品的原因」、「使用3C產品的情況」與「使用3C產品之種類與時間」。
二、中部地區幼兒正向情緒表現趨於中上的頻率,在三個向度中,以「高興」情緒表現最多,其次依序為「驚訝」及「愛」。
三、中部地區幼兒負向情緒表現趨於中低的頻率,在三個向度中,以「生氣」情緒表現最多,其次依序為「害怕」及「悲傷」。
四、「幼兒年齡」、「家長教育程度」、「家庭每月總收入」、以及家中「電視」、「電動玩具」及「智慧型手機」之總數量不同,其在整體3C產品使用情形達顯著差異。
五、「幼兒性別」、「與家長關係」、「家長教育程度」或「家庭每月總收入」不同,其在整體正向情緒表現達顯著差異。
六、幼兒因「居住地區」、「與家長關係」、「家長教育程度」、「家庭每月總收入」或「家中電腦總數量」不同,其在整體負向情緒表現達顯著差異。
七、從相關分析發現,中部地區「幼兒3C產品使用情形」越多及不佳,其「正向情緒表現」則越少,兩者間存有顯著負相關。
八、從相關分析發現,中部地區「幼兒3C產品使用情形」越多及不佳,其「負向情緒表現」則越多,兩者間存有顯著正相關。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學齡前家長及教育相關單位,及後續研究者作為參考。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usage of 3C products and expression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emotions among young children in central regions of Taiwan and further analyze differences in and correlations between 3C product usage and emotional expressions among young children with differing background variables.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was adopted. A self-developed questionnaire was administered to randomly selected healthy young children aged between 2-6 and living in central regions of Taiwan. From 1000 questionnaires distributed, 975 responses were obtained, and 946 responses were valid. These responses were analyzed using methods includ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ne-way ANOVA, independent-sample t-test, an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The main findings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The young children in central Taiwan scored slightly above the intermediate level on usage of 3C products. Among the four dimensions, their score on “the habit and time of watching TV” was the poorest, followed by “reasons of using 3C products”, “current usage conditions”, and “types of 3C products used and time of using”.
2.The young children in central Taiwan had an intermediate-to-high frequency of expressing positive emotions. Among the three dimensions, they expressed “happy” emotions most frequently, followed by “surprised” and “loving”.
3.The young children in central Taiwan had an intermediate-to-low frequency of expressing negative emotions. Among the three dimensions, they expressed “angry” emotions most frequently, followed by “afraid” and “sad”.
4.Overall, the young children’s usage of 3C products varied significantly by “age”, “parents’ education degree”, “monthly income of the household”, and the number of “TVs”, “video games”, and “smartphones” in the house.
5.Overall, the young children’s expression of positive emotions varied significantly by “gender”, “relationship with parents”, “parents’ education degree”, and “monthly income of the household”.
6.Overall, the young children’s expression of negative emotions varied significantly by “region of residence”, “relationship with parents”, “parents’ education degree”, “monthly income of the household”, and “total number of computers in the house”.
7.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greater and poorer “usage of 3C products” led to fewer “expressions of positive emotions”, suggesting 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8.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greater and poorer “usage of 3C products” led to more “expressions of negative emotions”, suggesting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Finally, based on findings, this study proposed suggestions to parents of preschool childre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目次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Ⅲ
目次.................................................................Ⅴ
目錄.................................................................Ⅴ
圖目錄...............................................................Ⅶ
表目錄...............................................................Ⅷ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4
第三節 名詞釋義.........................................................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1
第一節 幼兒3C產品使用情形之相關研究......................................12
第二節 幼兒情緒表現之相關研究............................................30
第三節 幼兒3C產品使用情形與正負向情緒表現之相關研究........................57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59
第一節 研究架構........................................................59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取樣方法...............................................61
第三節 研究工具........................................................69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92
第五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9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97
第一節 中部地區幼兒3C產品使用情形與正、負向情緒表現之現況分析...............97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幼兒在3C產品使用情形之差異分析.......................114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幼兒在正向情緒表現之差異分析.........................148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幼兒在負向情緒表現之差異分析.........................171
第五節 幼兒3C產品使用情形與正向情緒表現之相關.............................198
第六節 幼兒3C產品使用情形與負向情緒表現之相關.............................20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207
第一節 結論............................................................207
第二節 建議............................................................216
參考文獻...............................................................219
中文部份...............................................................219
英文部份...............................................................225
附錄...................................................................227
附錄一:專家效度審查問卷.................................................227
附錄二:專業建議彙整表...................................................234
附錄三:預試問卷........................................................239
附錄四:正式問卷........................................................243

圖目錄
圖 2-1-1 文獻探討基本架構 11
圖 2-2-1 Bridges理論中幼兒從出生到五歲的情緒分化圖.........................39
圖 3-1-1 研究架構圖......................................................60
圖 3-5-1研究實施流程.....................................................96

表目錄
表 2-1-1 3C產品的分類....................................................12
表 2-1-2 幼兒3C產品使用情形與其「年齡」之相關研究...........................18
表 2-1-3 幼兒3C產品使用情形與其「性別」之相關研究...........................19
表 2-1-4 幼兒3C產品使用情形與其「居住地區」之相關研究.......................21
表 2-1-5 幼兒3C產品使用情形與其「家長年齡」之相關研究.......................22
表 2-1-6 幼兒3C產品使用情形與其「家長與幼兒關係」之相關研究.................23
表 2-1-7 幼兒3C產品使用情形與「家長教育程度」之相關研究.....................25
表 2-1-8 幼兒3C產品使用情形與其「家庭每月總收入」之相關研究.................27
表 2-1-9 幼兒3C產品使用情形與「家中3C產品的總數量」之相關研究...............28
表 2-2-1 Shaver et al. 之情緒名稱分類表..................................33
表 2-2-2 正負向情緒之分類................................................37
表 2-2-3 幼兒正負向情緒表現之相關研究.....................................41
表 2-2-4 以Shaver et al. 與Bridges學者為主之國內幼兒情緒表現的實証研究.....43
表 2-2-5 幼兒「年齡」與正負向情緒之相關研究................................46
表 2-2-6 幼兒「性別」與正負向情緒之相關研究................................48
表 2-2-7「家長與幼兒關係」與幼兒正負向情緒表現之相關研究....................51
表 2-2-8「家長教育程度」與幼兒正負向情緒表現之相關研究......................54
表 2-2-9「家庭每月總收入」與幼兒正負向情緒之相關研究........................55
表 3-2-1 預試問卷發放及回收情形...........................................61
表 3-2-2 中部地區立案公私立幼兒園之幼兒人數................................62
表 3-2-3 正式問卷取樣人數分佈與問卷回收情形統計表..........................63
表 3-2-4 中部地區幼兒背景變項之次數分配表.................................67
表 3-3-1 問卷審查之專家學者名單..........................................71
表 3-3-2 專家效度建議修改之題項與題數增減結果統整表........................72
表 3-3-3 幼兒使用3C產品情形量表之項目分析.................................74
表 3-3-4 幼兒正向情緒表現量表之項目分析...................................76
表 3-3-5 幼兒負向情緒表現量表之項目分析...................................77
表 3-3-6 幼兒3C產品使用情形量表之因素分析.................................80
表 3-3-7 幼兒正向情緒表現量表之因素分析...................................82
表 3-3-8 幼兒負向情緒表現量表之因素分析...................................84
表 3-3-9 幼兒3C產品使用情形量表之信度分析.................................85
表 3-3-10 幼兒正向情緒表現量表之信度分析..................................86
表 3-3-11 幼兒負向情緒表現量表之信度分析..................................87
表 3-3-12 預試問卷與正式問卷題數明細......................................87
表 3-3-13 幼兒3C產品使用情形量表正式問卷之題目............................88
表 3-3-14 幼兒正向情緒表現量表之正式問卷之題目............................89
表 3-3-15 幼兒負向情緒表現量表之正式問卷之題目............................90
表 3-3-16 正式問卷量表之信度分析.........................................91
表 4-1-1「幼兒3C產品使用情形量表」得分情形................................99
表 4-1-2「幼兒3C產品使用情形量表」之題目分析.............................103
表 4-1-3「幼兒正向情緒表現量表」得分情形.................................105
表 4-1-4「幼兒正向情緒表現量表」之題項分析...............................108
表 4-1-5「幼兒負向情緒表現量表」得分情形.................................110
表 4-1-6「幼兒負向情緒表現量表」之題項分析...............................113
表 4-2-1不同「年齡」的幼兒在3C產品使用情形之ANOVA分析.....................117
表 4-2-2 不同「性別」的幼兒在3C產品使用情形之獨立t檢定....................119
表 4-2-3不同「居住地區」的幼兒在3C產品使用情形之ANOVA分析.................121
表 4-2-4「家長年齡」不同的幼兒在3C產品使用情形之ANOVA分析.................123
表 4-2-5「家長與幼兒關係」不同的幼兒在3C產品使用情形之ANOVA分析............125
表 4-2-6「家長教育程度」不同的幼兒在3C產品使用情形之ANOVA分析..............129
表 4-2-7「家庭每月總收入」不同的幼兒在3C產品使用情形之ANOVA分析............132
表 4-2-8「家中電腦總數量」不同的幼兒在3C產品使用情形之ANOVA分析............134
表 4-2-9「家中電視總數量」不同的幼兒在3C產品使用情形之ANOVA分析............137
表 4-2-10「家中電動玩具總數量」不同的幼兒在3C產品使用情形之ANOVA分析........140
表 4-2-11「家中智慧型手機總數量」不同的幼兒在3C產品使用情形之ANOVA分析......143
表 4-2-12 不同背景變項的幼兒,在3C產品使用情形之差異一覽表.................146
表 4-3-1不同「年齡」的幼兒在正向情緒表現之ANOVA分析.......................149
表 4-3-2 不同「性別」的幼兒在正向情緒表現之獨立t檢定......................152
表 4-3-3 不同「居住地區」的幼兒在正向情緒表現之ANOVA分析..................151
表 4-3-4「家長年齡」不同的幼兒在正向情緒表現之ANOVA分析...................154
表 4-3-5「家長與幼兒關係」不同的幼兒在正向情緒表現之ANOVA分析..............157
表 4-3-6「家長教育程度」不同的幼兒在正向情緒表現之ANOVA分析................159
表 4-3-7「家庭每月總收入」不同的幼兒在正向情緒表現之ANOVA分析..............162
表 4-3-8「家中電腦總數量」不同的幼兒在正向情緒表現ANOVA分析................163
表 4-3-9「家中電視總數量」不同的幼兒在正向情緒表現ANOVA分析................164
表 4-3-10「家中電動玩具總數量」不同的幼兒在正向情緒表現ANOVA分析...........165
表 4-3-11「家中智慧型手機總數量」不同的幼兒在正向情緒表現ANOVA分析.........166
表 4-3-12 不同背景變項的幼兒,在正向情緒表現三個向度及總量表之差異一覽......169
表 4-4-1不同「年齡」的幼兒在負向情緒表現之ANOVA分析.......................172
表 4-4-2 不同「性別」的幼兒在負向情緒表現之獨立t檢定......................173
表 4-4-3 不同「居住地區」的幼兒在負向情緒表現之ANOVA分析..................176
表 4-4-4 「家長年齡」不同的幼兒在負向情緒表現之ANOVA分析..................178
表 4-4-5「家長與幼兒關係」不同的幼兒在負向情緒表現之ANOVA分析..............181
表 4-4-6「家長教育程度」不同的幼兒在負向情緒表現之ANOVA分析................184
表 4-4-7「家庭每月總收入」不同的幼兒在負向情緒表現之ANOVA分析..............187
表 4-4-8「家中電腦總數量」不同的幼兒在負向情緒表現之ANOVA分析..............189
表 4-4-9「家中電視總數量」不同的幼兒在負向情緒表現之ANOVA分析..............190
表 4-4-10「家中電動玩具總數量」不同的幼兒在負向情緒表現之ANOVA分析..........192
表 4-4-11 「家中智慧型手機總數量」不同的幼兒在負向情緒表現之ANOVA分析.......193
表 4-4-12不同背景變項的幼兒,在負向情緒表現三個向度及總量表之差異一覽表......196
表 4-5-1幼兒3C產品使用情形與正向情緒表現之相關分析.........................200
表 4-6-1幼兒3C產品使用情形與負向情緒表現之相關分析.........................204

一、中文文獻
MBA智庫百科(2016)。3C產品。取自 http://wiki.mbalib.com/zh-tw/3C
王宏哲(2012)。孩子的教養,你做對了嗎?。臺北市:方智。
王宏哲(2014)。3C電磁波 穿透寶寶的大腦。天才領袖。
王素蓮(2013)。臉書世代的網路管教。親子天下。
王淑俐(1995)。靑少年情緖的問題、硏究與對策。臺北市:合記。
幼兒教育及照顧法(2014年07月01日)。
朱敬先(2004)。幼兒教育。臺北市:五南。
吳怡茹(2010)。母親對子女負向情緒的反應、幼兒情緒調節和同儕互動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吳明隆(2016)。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呂翠夏(2010)。 母親與父親的情緒社會化行為及幼兒的情緒調節與同儕互動的關係。教育研究學報, 44(2),1-29。
李佩玲(2015)。幼兒使用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現況及家長教養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臺南市。
李佳蓓(2015)。中部地區幼兒電視收視行為與注意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李政賢(2011)。正向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2012)。 2012年兒童使用3 C產品現況調查報告。取自https://www.children.org.tw/research/detail/70/211。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5)。 一家都是低頭族?健康3C用3C!。2015 臺灣家庭3C沉迷現象檢視。取自 http://www.children.org.tw/news/advocacy_detail/1487。
周育如、黃迺毓 (2011)。 文化下的建構:幼兒對情緒內涵的理解。人類發展與家庭學報,13,1-26。
周育如、黃迺毓 (2010)。 親子共讀情緒言談與幼兒情緒理解能力之關係檢視。教育科學研究期刊, 55(3),33-60。
周育如(2009)。幼兒情緒理解能力的發展及其與親子共讀情緒言談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仁和、黃永明(2009)。情緒管理。臺北市:心理。
林月琴(2013)。3C當保姆 孩子恐出現出現類自閉症。育兒生活。
林正苹(2011)。一位教師以圖畫書進行幼兒正向情緒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和逸(1998)。情緒狀態的覺察與引發來源類別對情緒調適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林欣儀(2014)。父母與其子女在情緒經驗對話的性別差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林淑鈴譯(2015)。搞定數位小孩教出滑世代的高EQ人際力。天下文化。
邱玉蟬、江東亮 (2015)。 誰家的孩子看電視時間比較長?家庭因素對十八個月大兒童看電視時間的影響。中華傳播學刊,27, 3-35。
邱貞瑜(2013)。母親與幼兒情緒經驗對話的性別差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邱惠絹(2014)。幼兒的視力保健知識與3C產品使用行為之研究~以新北市六所幼兒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金車教育基金會(2015)。104暑期休閒活動調查。取自https://anntw.com/articles/20150617-udeK
金瑞芝(2013)。 幼兒因應負向情緒方式之研究。兒童與教育研究,8,47-84。
洪蘭譯(2011)。大腦的祕密檔案。臺北市:遠流。
國家發展委員會國土區域離島發展處(2015)。都市及區域發展統計彙編。臺北市:國家發展委員會。
常雅珍(2006)。以正向理學建構情意教育之行為研究。師大學報,51(2),121-146。
張春興(201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0)。情緒發展理論的演變論情意教育。教育心理學報,23,1-12。
張茹茵(2014)。中部地區幼兒家庭環境與其社會行為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張嘉益(2007)。網路服務便利性、網站服務品質、顧客滿意度與購買意圖之探討-以線上購買3C產品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張鳳吟(2006)。學前幼兒情緒性、情緒調節與同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南臺科技大學,臺南市。
教育部(2017)。教育部統計處─主要統計表─幼兒園概況表。取自http://depart.moe.edu.tw/ED4500/cp.aspx?n=1B58E0B736635285&
教育部(2016)。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
莊美麗、程景琳 (2012)。不同攻擊類型幼兒之情緒能力的比較研究。幼兒教育,305, 22-40。
莊素芬(1999)。情緒發展與EQ教育。臺北市:桂冠。
莊淑媛(2015)。滑世代幼兒使用3C產品及其行為表現與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許仲余、蘇育令、賴孟龍 (2014)。 幼兒學習區同儕互動情緒表達之個案研究。幼兒教保研究,13,27-52。
陳介宇、蔡昆瀛 (2009)。 “幼兒情緒與行爲問題檢核表”編製之研究。測驗學刊, 56(2),235-268。
陳佑甄、金瑞芝 (2010)。 兒童隱藏情緒理解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2(2), 253-275。
陳依菱(2010)。中部地區幼兒電視收視行為與健康情形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婷月、蘇育令 (2013)。 兩位大班幼兒在班級中之情緒調節歷程探究。幼兒教保研究,10,127-150。
陳富美、蕭英玲 (2014)。 在工作與家庭之間:父母工作負向情緒、回家負向情緒及教養行為之關聯。中華心理衛生學刊, 27(3),357-378。
陳雅惠(2011)。網路教養,父母的5個害怕。親子天下,30,146。
陳曉雯(2017)。臺中市學齡前幼兒使用3C產品行為與創造力表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黛儀(2013)。大學生網路成癮、情緒智力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傅清雪、劉淑娟、謝來鳳、曹天鳳、王秀文、方咨又、林智慧、魏妙娟、李純儀(2013)。幼兒情緒與繪本教學。臺北市:心理。
黃意君(2012)。大班幼兒睡前行為、干擾因素與睡眠品質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黃瑽琤(2014)。幼兒的同儕社交地位與負面情緒調節策略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薇芯(2015)。運用情緒教育提升幼兒情緒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黃鐘瑩(2014)。當心孩子的視力拉警報 愛用3C產品當褓姆,媽咪寶貝,取自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13907/www.goldfm.com.tw/www.goldfm.com.tw/
楊心慈(2014)。桃園市幼兒園家長對孩童使用3C產品的視力保健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健康信念模式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致昆(2014)。正向情緒、負向情緒與創意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南臺科技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臺南市。
楊瑞珠(1996)。教師情緒管理。臺北市:教育部。
葉芳瑜(2013)。家長食物選擇與幼兒飲料零食攝取及幼兒情緒調節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董秋竺(2015)。父母與其龍鳳胎子女在情緒經驗對話之性別差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臺灣展翅協會(2015)。 影音隨身滑 兒少網安新挑戰。2015國小兒童上網行為調查。取自 http://www.ecpat.org.tw/
劉宜芳(2010)。母親教養態度與幼兒情緒能力之相關研究-以基隆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蔡秀玲、楊智馨(2015)。情緒管理。新北市:揚智。
蔡昆瀛、陳介宇(2011)。 嬰幼兒社會情緒發展與評量之探討。國小特殊教育,51, 29-40。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7)。3C藍光影響幼兒視力~戶外活動遠離3C,取自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1137&pid=7510
鄧繼強(1998)。兒童心理的輔導。臺北市:五南。
鄭雅雯(2013)。高中生Facebook自我揭露、使用狀況、社會支持與正負向情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黎樂山、程景琳、簡淑真 (2008)。 幼兒情緒調節策略、照顧者反應與幼兒氣質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 40(2),283-302。
賴俐雯、金瑞芝 (2011)。 父親後設情緒理念與幼兒情緒表達關係-以生氣情緒為例。應用心理研究,51,41-77。
駱明潔、陳依菱 (2012)。 中部地區幼兒電視收視行為與健康情形之相關研究。幼兒保育學刊,9,77-99。
鍾麗儀(2012)。父母教養態度、親子互動與幼兒情緒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醫學百科(2016)。情緒表現。取自 http://big5.wiki8.com/qingxubiaoxian_117125/
魏美惠、莊淑媛(2016)。滑世代幼兒使用3C產品及其行為表現與學習態度之研究。資訊科學應用期刊,8,47-69。
蘇英婷(2015)。中部地區幼兒使用3C產品情況與其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現象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二、英文文獻
Bridges, L. J., Denham, S. A., & Ganiban, J. M. (2004). Definitional issues in emotionregulation research. Child Development,75 (2), 340 - 345.
Carson, V., & Janssen, I. (2012). Associations between factors within the home setting and screen time among children aged 0-5 year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BMC Public Health, 12, 539. doi: 10.1186/1471-2458-12-539.
Dinleyici, M., Carman, K. B., Ozturk, E., & Sahin-Dagli, F. (2016). Media use by children, and parents' views on children's media usage. Interactive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 5(2) , e8. doi: 10.2196/ijmr.5668.
Fitzpatrick, C., Barnett T., & Pagani, L. S. (2012). Early exposure to media violence and later child adjustment. American College of Preventive Medicine, 33(4), 291-297 doi: 10.1097/DBP.0b013e31824eaab3.
Fredrickson, B. L., & Losada, M. F. (2005). Positive affect and the complex dynamics of human flourish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60,678-686.
Izard, C. E. (1972). Human emotions. New York: Plenum.
Lazarus, R. S. (1991). Emotion and adaptation.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azarus, R. S., & Folkman, S. (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 : Springer.
Lo, M. J. (2016). Relationship between sleep habits and daytime sleepiness, inattention,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among Taiwanese kindergarten children. Clinics in Mother and Child Health, 13(3), 247.
Morowatisharifabad, M. A., Karimi, M., & Ghorbanzadeh, F. (2015). Watching television by kids : How much and why?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4,36. doi: 10.4103/2277-9531.157194. ecollection 2015.
Parkes, A., Sweeting, H., Wight, D., & Henderson, M. (2013). Do television and electronic games predict children's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Longitudinal research using the UK Millennium Cohort Study. 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 98(5), 341-348, doi: 10.1136/archdischild-2011-301508.
Seligman, M., & Csikszentmihalyi, M. (2000). Positive psychotherapy. American Psychologist,55, 5-14.
Shaver, P., Schwartz, J., Kirson, D., & O’connor, G. (1987). Emotion knowledge : furtherexploration of a prototype approac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 1061-1086.
Snyder, C. R., & Lopez, S. J. (2002).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roufe, L. A., & Waters, E. (1977). Attachment as an organizational construct. Child Development, 48, 1194-119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呂翠夏(2010)。 母親與父親的情緒社會化行為及幼兒的情緒調節與同儕互動的關係。教育研究學報, 44(2),1-29。
2. 周育如、黃迺毓 (2011)。 文化下的建構:幼兒對情緒內涵的理解。人類發展與家庭學報,13,1-26。
3. 周育如、黃迺毓 (2010)。 親子共讀情緒言談與幼兒情緒理解能力之關係檢視。教育科學研究期刊, 55(3),33-60。
4. 邱玉蟬、江東亮 (2015)。 誰家的孩子看電視時間比較長?家庭因素對十八個月大兒童看電視時間的影響。中華傳播學刊,27, 3-35。
5. 金瑞芝(2013)。 幼兒因應負向情緒方式之研究。兒童與教育研究,8,47-84。
6. 張春興(1990)。情緒發展理論的演變論情意教育。教育心理學報,23,1-12。
7. 莊美麗、程景琳 (2012)。不同攻擊類型幼兒之情緒能力的比較研究。幼兒教育,305, 22-40。
8. 陳介宇、蔡昆瀛 (2009)。 “幼兒情緒與行爲問題檢核表”編製之研究。測驗學刊, 56(2),235-268。
9. 陳佑甄、金瑞芝 (2010)。 兒童隱藏情緒理解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2(2), 253-275。
10. 陳富美、蕭英玲 (2014)。 在工作與家庭之間:父母工作負向情緒、回家負向情緒及教養行為之關聯。中華心理衛生學刊, 27(3),357-378。
11. 蔡昆瀛、陳介宇(2011)。 嬰幼兒社會情緒發展與評量之探討。國小特殊教育,51, 29-40。
12. 黎樂山、程景琳、簡淑真 (2008)。 幼兒情緒調節策略、照顧者反應與幼兒氣質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 40(2),283-302。
13. 賴俐雯、金瑞芝 (2011)。 父親後設情緒理念與幼兒情緒表達關係-以生氣情緒為例。應用心理研究,51,41-77。
14. 駱明潔、陳依菱 (2012)。 中部地區幼兒電視收視行為與健康情形之相關研究。幼兒保育學刊,9,77-99。
15. 魏美惠、莊淑媛(2016)。滑世代幼兒使用3C產品及其行為表現與學習態度之研究。資訊科學應用期刊,8,4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