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王泠、李鴻棋 (2003)。增強式肌力訓練對大專女子籃球選手彈跳能力之影響。大
專體育學刊,5(1),231-237。
王竹中 (2006)。跳躍式運動對青少年骨骼發展及彈跳能力之影響。大專體育,(82),201-207。
王淑華、曾應龍 (2012)。高爆發力派勒馬翠克。台北市:易利。
王英瑛、林新龍、紀恩成 (2013)。大專排球選手專項體能訓練計畫. 大專體育,(124),45-52。
王文堂 (2014)。增強式訓練對大專田徑短跑選手的速度與爆發力之影響 (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競技運動學系碩士學位論文,臺中市。
方進隆 (2007)。健康體適能理論與實務。臺中市:華格那企業。
方進隆、黃泰諭 (2011)。我國學生體適能政策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5(3),451-461。
沈樹林 (1999)。跳繩教學活動對國小學童體適能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學位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沈建國、黃榮松 (2001)。國小學生活動空間大小與健康體適能之探討。體育學報,(31),81-90。
吳金玉 (1990)。敏捷訓練的原理與方法。載於台灣省政府教育廳(主編),台灣
省中小學生體能訓練手冊。台灣省政府教育廳。218-226。
吳重貴 (2002)。不同訓練對國中女生心肺功能的影響。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
碩士論文,桃園縣。
吳柏叡 (2002)。從人才養成與提升競技實力的觀點論發展職業排球的可行性。大
專體育,(61),107-114。
吳義弘 (2006)。跳繩訓練頻率差異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
臺南市。
吳姿螢、謝誠文 (2012)。跳繩運動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影響之探討。屏東教大體育,15,300-307。李建平 (1996)。排球運動之體能訓練原理。臺灣體育,(87),66-72。李安格、黃輔周 (1995)。現代排球。北京:北京體育學院。
李相如 (2008)。胖人跳绳,雙腳起落。人生與伴侣:新養生,(8),60-61。
李鳳珠 (2011)。四十週跳繩運動介入對國小學童身體適能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林正常 (1993)。運動科學與訓練。臺北縣:銀河文化。
林正常 (1995)。生理學在排球訓練上的應用。中華體育,9(2),135-145。
林正常 (1998)。運動生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正常 (2001)。運動訓練法。臺北市:藝軒圖書出社。
林裕川 (2003)。不同形式的跳躍訓練探討對垂直爆發力與落地衝擊力之影響 (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林宏彥、劉立宇 (2007)。振動刺激頻率對爆發力、平衡感及敏捷性的影響。國際
運動生理與體能領域學術研討會,116-116。
林彥廷、麥財振 (2009)。籃球敏捷性之訓練方式。大專體育,(101),131-138。周鶴鳴、陳在頤 (1986)。田徑運動。臺中縣:霧峰出版社。
周德倫 (2007)。排球彈跳能力特徵及其訓練原則探析。運動教練科學,(9),113-123
頁。
周熙平 (2008)。跳繩訓練對學童骨質密度及體適能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北市。
金宗強 (2004)。我國優秀排球運動員專項體能評價體系與診斷方法的研究。北京
體育大學博士學位論文,北京。
邱鑾英 (2006)。如何提升女大學生排球運動人口之分析。中華排球,172-179。
耿成春 (2004)。加強青少年籃球運動員協調能力訓練。運動神網電子報。取自網
址http://www.sportsnt.com.tw/sample/spo_sample/Sample_03.asp?struct_id=7357
馬怡鴻 (2009)。重量訓練與跳繩訓練對籃球選手下肢動力之影響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桃園縣。
高柏豪 (2011)。跳繩控量增速訓練對改善國小學童爆發力之影響。國立臺北教育
大學體育學系體育教學碩士論文,臺北市。
國際跳繩聯盟 (2007)。國際跳繩規則手冊。取自國際跳繩聯盟,跳繩技術委員會
網址http://www.irsf.ca/new/docs/rule-book6.pdf
教育部 (2010)。98學年度推展學校民俗體育專案計畫。資料引自
http://140.122.72.62/sportedu/index?style=1&id=56d7a6ee9130e9fle094f89al2628db4acbf74a90fd4
教育部體育署 (2013)。101年運動城市調查報告書。臺北市:國家圖書館出版。
教育部體育署 (2013)。101年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報告書。臺北市:國家圖書館
出版。
莊延玉 (2006)。震動訓練與跳繩訓練對棒球選手跑壘速度及反應時間之影響。國
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許義雄 (1997)。體適能與生命品質。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
許秀帆 (2010)。跳繩運動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的影響-以臺南縣柳營國小為
例。亞洲大學學生物資訊學系碩士論文,臺中市。
許玉蓉 (2014)。國小學童晨光時間跑走運動與跳繩運動對體適能影響之研究—以
高雄市前鎮區民權國小為例.。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高雄
市。
張萍 (2000)。排球。臺北市:國家出版社。
張振興 (2004)。優秀女子排球選手專項體能與扣球技術表現之迴歸分析 (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木山 (2005)。不同動作速度被動反覆衝擊式訓練效果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
叢,15(2),69-78。
張碧娥 (2006)。跳繩運動指導對低年級學童協調性的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陳克宗 (1976)。六人制排球體能研究。屏東縣:東益。
陳全壽 (1997)。由性差別、地域差看兒童大肌肉活動能力、小肌肉活動能力、學
科學習能力的發達傾向及相關。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
告。
陳俊忠 (2001)。體適能的評估。體適能指導手冊,12,26-46。臺北市:中華民國有氧體能運動協會出版。
陳俊忠 (2001)。從選材觀點談運動神經肌肉系統功能的測量。2001年國際運動教
練科學研討會講師論文集,261-265。
陳逸政 (2005)。排球選手下肢肌力表現與不同等張肌力訓練的量化研究。臺灣師
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臺北市。
陳明木 (2006)。跳繩運動訓練對國小學童心肺適能及爆發力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陳寶源、黃國光、潘寶石 (2006)。排球運動專項體能之應用剖析。高應科大體育學刊,5,82-93。
陳翠娟 (2008)。十公尺衝刺與跳繩訓練對青少年劍道選手下肢動力、攻擊速度及
反應時間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大學,桃園縣。
陳益民 (2008)。跳繩運動訓練對國小男學童心率變異度之影響。國立台北教育大
學體育學術研討會。
陳幸苹 (2009)。球體速度與顏色對國小棒球選手接球反應時間與動作時間的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學系碩士班,屏東市。
陳俊智 (2011)。高中男子排球專項體能測驗之編製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陳怡君 (2011)。十二週跳繩運動介入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之影響。亞洲大學
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論文,臺中市。
陳志強 (2011)。跳繩訓練對高年級女童跟骨骨質密度之影響。國立台南大學體育
學系碩士論文,臺南市。
陳美吟 (2012)。跳繩運動對國小學童體適能與身心健康狀態之影響。國立台灣體
育運動大學運動管理學系碩士論文,臺中市。
陳慧珍、林清香、賴麗雲 (2004)。排球競賽特性與運動員肌力、爆發力訓練之探
討。文化體育學刊,2,199-210。
陳瑋右、陳家祥、林俊達、涂瑞洪 (2015)。跳床與跳繩運動介入對國小高年級學
童動態平衡能力。屏東大學體育,1,237-243。
陳國銓、郭癸賓、林俊達、涂瑞洪 (2015)。增強式訓練處方與效果之探討。屏東
大學體育,1,153-163。
陳克舟、張吉堯、林國全、孟範武、何金山 (2016)。排球選手專項體能評估與探討。運動研究,25(1),13-23。游道鎔 (1985)。關於少年排球運動員基礎訓練的幾個問題。北京體育學院學報,4,
48-50。
曾凡輝、王路德、邢文華 (1992)。運動員科學選材。北京:人民出版社。
馮道正 (2007)。跳繩訓練對國中生健康體適能的影響-以桃園縣立迴龍國中小為
例。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新北市。
黃輔周、李安格、李今石 (1985)。為改革少年排球競賽制度對技術評定與身體素
質測驗項目、方法的研究。北京體育學院學報,4,14-23。
黃淑芳 (2014)。跳繩活動對國小學童體適能之影響。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
系碩士論文,臺中市。
葉憲清 (2003)。運動訓練法。臺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葉志仙、李明憲、朱峯亮 (2003)。棒球聖經。臺北市:成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
司。
葉忠桂 (2009)。排球選手不同週期之訓練計畫。競技運動,11(2),22-33。楊振興 (2007)。排球自由防守球員與一般球員在背景變項,專項體能與防守效益
之比較研究。運動教練科學,(9),141-151。
楊雅嵐 (2011)。跳繩介入對四年級學童身體健康指標的影響。國立陽明大學臨床
暨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楊慧蓮 (2014)。運動強度對學習專注力與反應時間的影響-以跳繩為例 (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廖介佑 (2004)。跳繩運動對國小羽球選手在基本體能上的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蔡崇濱 (2008)。排球運動的專項性體能訓練-起跳爆發力。排球教練科學,3,1-4。歐芬鈴 (2009)。跳繩遊戲對國小低年級學童運動能力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2013)。兒童與青少年生長身體質量指數(BMI)建議值。
網址http://obesity.hpa.gov.tw/TC/BMIproposal.aspx
謝秋雲 (2003)。我國八至九歲學童動作協調能力之一年追蹤評估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謝明達、邱文信 (2008)。跳繩運動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中華體育季刊,22(4),51-60。英文文獻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1991).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 (4th ed). Philadelphia, PA: Lea and Febiger.
Asher, K. S. (1997). Coaching Volleyball: the American Volleyball Coaching Assosiation, 41-109.
Bosco, C., Luhtanen, P., & Komi, P. V. (1983). A simple method for measurement of mechanical power in jumping. 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50,273-282.
Berger, G.M.B., & Griffiths, M. P. (1987). Acute effects of moderate exercise on plasma lipoprotein paramet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8(5), 336-341.
Cibulka, M. T., & Threlkeld-Watkins, J. (2005). Patellofemoral pain and asymmetrical hip rot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hysical Therapy Association, 85(11), 1201-1207.
Chu, D. A. (1992). Jumping into plyometrics.Champaign, IL : Human Kinetics de Villarreal, E. S. S., González-Badillo, J. J., & Izquierdo, M. (2008). Low and moderate plyometric training frequency produces greater jumping and sprinting gains compared with high frequency.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 Conditioning Research, 22(3), 715-725
Donnelly, J., Jacobsoen, D.J., & Heelan, K. S. (2000). The effects of 18 months of intermittent vs continuous exercise on aerobic capacity, body weight and composition, and metabolic fitness in previously sedentary, moderately obese femal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24, 566-572.
Elizabeth, C. L., & Sunil, K. P. (2006). Physical therapy management of pompe disease. Genetics in Medicine, 8(5), 318-327.
Fry, A. C., Kraemer, W. J., Weseman, C. A., Conroy, B. P., Gordon, S. E., Hoffman, J. R., Maresh, C. M. (1991). The effects of an off-season strength andconditioning program on starters andnon-starters in women’s intercollegiatevolleyball.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Conditioning Research, 5(4), 174-181. doi:10.1519/1533-4287(1991)005<0174:TEOAOS>2.3.CO;2
González-Ravé, J. M., Arija, A., & Clemente-Suarez, V. (2011). Seasonal changes in jump performance and body composition in women volleyball players.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 Conditioning Research, 25(6), 1492-1501.
Hoeger, W. W. K., & Hoeger, S. A. (2001). Fitness and Wellness (5th). Wadsworth: Thomson Learning.
Hillis, D., & Okrainec, M. (2015). Strength and power changes during an in-season resistance training program for male cis volleyball players. USURJ: 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 Undergraduate Research Journal, 1(2), 62-71.
Ho, C. S., Lin, K. C., Chen, K. C., Chiu, P. K., & Chen, H. J. (2015). Systemdesign and application for evaluation ofblocking agility in volleyball. Retrievedfrom http://pip.sagepub.com/content/early/2015/04/08/1754337115579801
Luebbers, P. E., Potteiger, J. A., Hulver, M. W., Thyfault, J. P., Carper, M. J., & Lockwood, R. H. (2003). Effects of plyometric training and recovery on vertical jump performance and anaerobic power.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 conditioning research, 17(4), 704-709.
Myer, G. D., Ford, K. R., Palumbo, J. P., & Hewett, T. E. (2005). Neuromuscular training improves performance and lower-extremity biomechanics in female athletes.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19(1), 51.
Newton, R. U., Kraemer, W. J., & Haekkinen, K. (1999). Effects of ballistictraining on preseason preparation of elitevolleyball players. Medicine and Science inSports and Exercise, 31(2), 323-330. doi:10.1097/00005768-199902000-00017
Ozer, D., Duzgun, I., Baltaci, G., Karacan, S., & Colakoglu, F. (2011). The effects of rope or weighted rope jump training on strength, coordination and proprioception in adolescent female volleyball players.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 51(2), 211.
Pitreli, J., & O'shea, P. (1986). SPORTS PERFORMANCE SERIES: Rope Jumping: The biomechanics, techniques of and application to athletic conditioning. Strength & Conditioning Journal, 8(4), 5-13.
Smith, D. J., Roberts, D., & Watson, B. (1992). Physical, physiological and performance differences between Canadian national team and universiade volleyball players.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10(2), 131-138.
Sage, G. H. (1995). Motor learning and control: Neuropsychological approach. Iowa : Brown & Benchmark.
Stamm, R., Veldre, G., Stamm, M., Thomson, K., Kaarma, H., Loko, J., & Koskel, S. (2003). Physical Fitness.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43(3), 291-299.
Sheppard, J. M., & Young, W. B. (2006). Agility literature review: Classifications, Training and testing.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24(9), 919-932. doi:10.1080/ 02640410500457109
Sahin, H. M. (2014). Relationships betweenacceleration, agility, and jumping ability infemale volleyball players. Europea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4(1), 303-308.
Maffiuletti, N. A., Dugnani, S., Folz, M., Di Pierno, E., & Mauro, F. (2002). Effect of combined electrostimulation and plyometric training on vertical jump height.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34(10), 1638-1644.
Trecroci, A., Cavaggioni, L., Caccia, R., & Alberti, G. (2015). Jump rope training: Balance and motor coordination in preadolescent soccer players.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 medicine, 14(4), 792.
Tipsword, S. C. (2006). Increasing vertical jump height in high school female volleyball players through the use of plyometric training and recovery (Doctoral dissertation,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Wojtys, E. M., Huston, L. J., Taylor, P. D., & Bastian, S. D. (1996). Neuromuscular adaptations in isokinetic, isotonic, and agility training program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4(2), 187-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