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傳統文獻 (按姓氏筆畫排序)
尸 佼,《尸子》,臺北:中華書局,1976。
方 苞,劉季高校點,《方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王 溥,《唐會要》,京都:中文出版社,1978。
王 燾,高文柱校注,《外台秘要方校注》,北京市:學苑出版社,2011。
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四川:巴蜀書社,1985。
王瑞明點校,《李綱全集》,長沙市:岳麓書社,2004。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62。
史 鑄,《百菊集譜》,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151冊,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朱 弁,《曲洧舊聞》,收於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三編
七,鄭州:大象出版社,2008。
朱 熹,《朱子語類》,收於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呂大防等撰,徐敏霞校輯,《韓愈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1。
宋徽宗,《大觀茶論》,收於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編,《民俗叢書‧飲食編
1》,臺北:東方文化出版社,1975。
岑仲勉,《隋唐史》,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
李 昉編纂,夏劍欽等校點,《太平御覽》,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4。
李 綱,《建炎進退志》,收於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三
編五,鄭州:大象出版社,2008。
______,《梁谿先生全集》,臺北:漢華出版社,1970。
______,《靖康傳信錄》,收於朱易安、傅璇琮主編,《全宋筆記》,第三編
五,鄭州:大象出版社,2008。
李 綸,《梁溪先生年譜》,收於《宋人年譜叢刊》第六冊,成都市:四川大
學出版社,2003。
李 肇,楊家駱主編,《新校唐國史補》,臺北:世界書局,1962。
李 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
周義敢,《秦觀集編年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
林 洪,《山家清供》,收於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編,《民俗叢書‧飲食編
9》,臺北:東方文化出版社,1975。
林 寶,《元和姓纂》,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196冊,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林景熙,章祖程注、陳增傑補注,《林景熙集補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
社,2012。
柳宗元,尹占華、韓文奇校注,《柳宗元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
凌迪知,《氏族博攷》,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263冊,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
班 固,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集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
1978。
秦 觀,徐培均箋注,《淮海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馬緒傳編,《全唐文篇名目錄及作者索引》,北京:中華書局,1985。
高似孫,《蟹略》,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153冊,臺北:臺灣
商務印書館,1983。
張 英,《御定淵鑑類函》,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293冊,臺
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梅堯臣,朱東潤編年校注,《梅堯臣集編年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畢 沅,楊家駱主編,《續資治通鑑》,臺北:世界書局,1962。
脫 脫,楊家駱編,《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
許次紓,《茶疏》,收於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編,《民俗叢書‧飲食編
1》,臺北:東方文化出版社,1975。
陳邦俊,《廣諧史》,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
陳 善,《捫蝨新話》,收於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全宋筆
記》,第五編十,鄭州:大象出版社,2012。
陳克明,《韓愈年譜及詩文繫年》,成都市:巴蜀書社,1999。
陳與義,白敦仁校箋,《陳與義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陶 穀,《清異錄》,收於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一編
二,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
陸 游,錢仲聯校注,《劍南詩稿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曾 鞏,陳杏珍、晁繼周點校,《曾鞏集》,北京市:中華書局,1984。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楊仲良,《續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末》,北京:北京圖書館,2003。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
楊希閔,《李忠定公年譜》,收於《宋人年譜叢刊》第六冊,成都市:四川大
學出版社,2003。
楊萬里《誠齋詩話》,收於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
版社,1998。
葉夢得,《避暑錄話》,收於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二編十,
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
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
熊 蕃,《宣和北苑貢茶錄》,收於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編,《民俗叢書‧飲
食編1》,臺北:東方文化出版社,1975。
趙汝礪,《北苑別錄》,收於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編,《民俗叢書‧飲食編1》,
臺北:東方文化出版社,1975。
趙希鵠,《洞天清祿集》,新北:藝文出版社,1966。
趙效宣,《李綱年譜長編》,加州:新亞研究所,1968。
劉 向,《列女傳》,收於周光培編,《歷代筆記小說集成:漢魏六朝筆記小說》,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趙 翼,《陔餘叢考》,京都:中文出版社,1979。
劉 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劉 勰,范文瀾註,《文心雕龍注》,臺北:學海出版社,1991。
劉義慶,徐震堮編,《世說新語校箋》,香港:中華書局,1987。
劉 斧,《青瑣高議》,收於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二編二,
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
蔡 沈注,《書經集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蔡 襄,《茶錄》,收於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編,《民俗叢書‧飲食編1》,
臺北:東方文化出版社,1975。
韓 愈,馬其昶校注,馬茂元編次,《韓昌黎文集校注》,新北:頂淵出版社,
2005。
______,劉真倫、岳珍校注,《韓愈文集彙校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
______,錢仲聯集釋,《韓昌黎詩繫年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韓彥直,《橘錄》,收於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編,《民俗叢書‧飲食編9》,
臺北:東方文化出版社,1975。
蘇 軾,《仇池筆記》,收於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一編九,
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
______,《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
______,王文誥輯註,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
______,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全集校注》,石家莊 : 河北人民
出版社,2010。
蘇易簡,《文房四譜》,收於周光培編,《歷代筆記小說集成:宋代筆記小說》
第二十二冊,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釋冰瑩,《玉壺清話》,收於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一編六,
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
顧炎武,《原抄本日知錄》,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
二、近人著作
王水照主編,《宋代文學通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
王次澄,《宋元逸民詩論叢》,臺北:大安出版社,2001。
卞孝萱,《唐人小說與政治》,收於《卞孝萱文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卞孝萱、張清華、閻琦,《韓愈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寺地遵,劉靜貞、李今芸譯,《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臺北:稻禾出版社,1995。
朱 剛,《唐宋「古文運動」與士大夫文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
李貞慧,《歷史敘事與宋代散文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李鵬飛,《唐代非寫實小說之類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何忠禮,《南宋政治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何文匯,《雜體詩釋例》,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1。
柏文莉(Beverly Bossler),劉云軍譯,《權力關係:宋代中國的家族、地位與國
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
俞樟華、婁欣星等著,《古代假傳和類傳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15。
陳榮華,《高達美詮釋學:《真理與方法》導讀》,臺北:三民出版社,2011。
黃寬重,《基調與變奏:七至二十世紀的中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2008。
游鑑明、胡纓、季家珍主編,《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臺北:五南出版社,
2011。
鄧國光,《韓愈文統探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
諸葛憶兵,《宋代文史考論》,北京:中華書局,2002。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臺北:東大圖書出版社,1976。
羅家祥,《朋黨之爭與北宋政治》,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三、學位論文
安秉咼,《中國寓言傳記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
林 芳《明前假傳研究》,浙江:浙江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
孫敏惠,《擬人傳體寓言析論──以《廣諧史》為研究對象》,臺中:中興大學
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
陶杰文,《明清假傳研究》,浙江:浙江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
黃小菊,《唐宋假傳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
潘殊閑,《葉夢得研究》,四川:四川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
鄭淑榕,《李綱福建蹤跡考》,福建:福建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13。
瞿 靜,《明代假傳體作品研究》,成都:四川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論
文,2014。
謝敏玲,《韓愈之古文變體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
四、單篇論文
丁以壽,〈蘇軾〈葉嘉傳〉中的茶文化解析〉,《茶葉通報》,3,安徽:2003,
頁140-142。
______,〈蘇軾〈葉嘉傳〉中的茶文化解析(續)〉,4,安徽:2003,頁189-
191。
王美盈,〈試論韓愈〈毛穎傳〉之相關問題〉,《世新中文研究集刊》,9,臺北:2013,頁249-273。
史素昭,〈試論唐代寄託傳記的小說化傾向及其成因〉,《河南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36.3,2009,頁191-195。
田泳錦,〈試論秦觀〈清和先生傳〉的「傳異」性質〉,《芒種》,2,瀋陽:
2015,頁94-95。
朱迎平,〈唐宋傳體文流變略論〉,《學術研究》,5,廣州:2010,頁130-136。
李孟學,〈唐代銅鏡銘文初探〉,《書畫藝術學刊》,16,臺北:2014,頁351-386。
李 觀、劉奕超譯注,〈清和先生傳〉,《釀酒科技》,3,貴陽:1980,頁22-
24。
尚永亮、錢建狀,〈貶謫文化在北宋的演進及其文學影響──以元祐貶謫文人群
體為論述中心〉,收於陶文鵬主編,《兩宋士大夫文學研究》,北京:中國
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頁64-94。
林 曦、吳在慶,〈北宋時期對韓愈的接受〉,《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5,廈門: 2011,頁90-97。
姜龍翔,〈韓愈〈毛穎傳〉新詮〉,《成大中文學報》,35,臺南:2011,頁69-98。
柏文莉(Beverly Bossler),〈宋元墓誌中的「妾」在家庭中的意義及其歷史變
化〉,《東吳歷史學報》,12,臺北:2004,頁95-128。
______,〈貞操的想像:從貞妓到節婦〉,收於《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臺
北:五南出版社,2011。
婁欣星,〈論古代假傳的文體特點〉,《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39.1,浙江:2014,頁15-21。
康韻梅,〈唐代古文與小說的交涉──以韓愈、柳宗元的作品為考察中心〉,《臺
大文史哲學報》, 68,臺北:2008,頁105-133。
張振國,〈中國古代「假傳」文體發展史述論〉,《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
學版》,2,廣東:2012,頁109-113。
張智炳,〈新時期以來韓愈〈毛穎傳〉研究論述〉,《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哲
社版》,1,黑龍江:2014,頁45-48。
曼素恩(Susan Mann),〈傳記史料中的言與不言〉,收於游鑑明、胡纓、季家
珍主編,《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臺北:五南出版社,2011,頁33-55。
梁庚堯,〈豪橫與長者:南宋官戶與士人居鄉的兩種形象〉,《新史學》,4,臺北:1993,頁45-95。
淺見洋二,〈「形似」的新變──從語言與事物的關係論宋詩的日常性特點〉,
收於張高評主編,《宋代文學之會通與流變:近世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集一》,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7,頁1-26。
粘振和,〈元末楊維楨〈清苦先生傳〉的茶文化意蘊〉,《成大歷史學報》,37,
臺南:2009,頁61-88。
陳清茂,〈宋代海產加工及其食用評價──以宋詩為討論依據〉,《中國飲食文
化》,2,臺北: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2012,頁103-143。
黃自鴻、胡梓穎,〈傳記與辨體觀──內部衝突的分類過程〉,《漢學研究》,34.1,臺北: 2016,頁95-122。
潘殊閑,〈葉夢得與蘇過〉,《樂山師範學院學報》,4,四川:2006,頁14-17。
葉國良,〈中晚唐古文家對「小人物」的表彰及其影響〉,《長庚人文社會學報》,1,桃園: 2010,頁1-18。
劉成國,〈宋代俳諧文研究〉,《文學遺產》,5,北京:2009,頁34-43。
______,〈以史為戲:論中國古代假傳〉,《江海學刊》,4,江蘇:2012,頁
191-197。
劉季富,〈「竹夫人」詞源小考及其他〉,《安陽師範學院學報》,6,河南:
2006,頁69-70。
劉 寧,〈論韓愈〈毛穎傳〉的托諷旨意與俳諧藝術〉,《清華大學學報(哲學
社會科學版)》,2,北京:2004,頁51-57。
劉靜貞,〈墓誌書寫中歷史形象的引介:「唐宋變革」的再思考〉,收於黃寬重
主編,《基調與變奏:七至二十世紀的中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
系,2008,頁27-41。
鍾志偉,〈平議《四庫全書總目》「假傳體」文類的編目與批評〉,《漢學研究》,32.4,臺北:2014,頁259-292。
顏瑞芳,〈唐宋擬人傳體寓言探究〉,收於《古典文學》第14集,臺北:學生書局,1997,頁12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