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王淑俐(2000)。人際關係與溝通。臺北市:三民。
王叢桂(1998)。師生間的衝突事件與處理。學生輔導雙月刊,57,42-57。吳中勤(2016)。中學生偏差行為組型的異質性分析:社會心理學觀點的詮釋。教育心理學報,47(4),525-546。吳忠泰(2002)。國民小學教師對師生衝突來源知覺及因應策略之研究-以臺中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吳明清(2001)。教育向前跑—開放社會的教育改革。臺北:師大書苑。
吳柏緯(2016年9月18日)。臺灣人日滑手機205分鐘。Retrieved from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829568
吳清山、林天祐(2008)。教育名詞-正向管教。教育研究月刊,176,133。
李介至(2000)。師生衝突之類型與意涵。諮商與輔導,175,11-14。
李秀娟(2006)。臺北市小學現任教師對零體罰教育政策的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李奇在(2014)。臺北市國民小學推動家庭教育之成效、困難及改進途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李政賢(譯)(2006)。M. Catherine, & B.R. Gretxhen著。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臺北市:五南。
李美華(譯)(2007)。UNSCO著,正向管教法-接納、友善的教室。臺北市:財團法人人本教育基金會。
李清偉(2015)。學校推動親職教育的困境與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2),119-122。周新富(2016)。班級經營。臺北市:五南。
林秀鑾(2017)。臺北市社區教保資源中心方案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林金源(譯)(2014)。Todd Whitaker & Annette Breaux著。優秀老師這樣做:輕鬆應付課堂挑戰50招。新北市:木馬文化。
林青志(2014)。以正向管教對學生行為改變之行動研究-以五年級體育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僑光科技大學,臺中市。林淑玲(2006)。家庭教育學。嘉義縣,濤石文化。
林筱帆(2017)。家庭生活教育實務工作者推動青少年家庭教育經驗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柯至芸(2013)。多元智能與正向管教在班級經營上的運用。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9),52-54。
柯志明(2011)。師生衝突因素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以嘉義縣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洪儷瑜(1995)。從校園暴力談整合多學門合作的輔導模式。學生輔導,37,36-43。胡秀妁(2015)。臺灣地區非主流家庭親職教育實施的挑戰與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12),68-72。倪身怡(2014)。以犯罪學理論看輕度自閉症學生偏差行為之輔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徐永誠(2006)。懲罰與教育:以洛克觀點為例。臺北市:師大書苑。
徐嘉珍(2015)。教師如何實施正向管教,提升班級經營效能。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3),58-62。翁桓盛(2012)。親職教育。臺北市:心理。
張民杰(2015)。班級經營:學說與案例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張怡真(2008)。父母教養方式、教師支持與國三學生偏差行為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張怡婷(2013)。師生衝突事件之學生觀點分析─以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張春興(200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臺灣東華書局。
張美惠(2012)。探討跨國婚姻家庭的親職教育,家庭教育雙月刊,40,6-18。曹長仁(2010)。親職教育-理念與實踐。臺北縣:新文京開發。
許舜賢(2015)。青少年中途輟學相關因素之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8),161-178。許憶真(2004)。父母管教方式及國小學生自我概念對其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彭懷真(譯)(1991)。社會學辭典。臺北市:五南。
曾憲政、戴淑芬(2003)。二十一世紀家庭教育的新課題及其推動策略。國家政策季刊,2(3),103-124。黃政傑(1987)。課程評鑑。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惠玲(2004)。父母管教方式、差別同儕結合與少年偏差行為相關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黃瑞琴(1994)。質的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心理。
黃漢耀(譯)(1991)。Insoo Kim Berg & TheresSteiner著。兒童與青少年焦點解決短期心理諮商。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黃德祥(1995)。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市:五南。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臺灣研究的評析。中國心理學刊,28(1),7-28。
詹怡華、張楓明、董旭英(2012)。國中生接觸偏差同儕在其衝動性格、知覺父母監督與偏查行為間關聯性之中介效果。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18,89-123。
賈馥茗(1991)。教育哲學。臺北市:三民。
劉秀美(2010)。花蓮縣公立國中師生對校園零體罰實施後的意見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縣。劉書芳(2000)。我國家庭教育的現況分析及其改進途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潘中道、胡龍騰、蘇文賢(譯)(2014)。Ranjit Kumar著。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臺北市:學富文化。
潘慧玲(2003)。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臺北:高等教育。
戰寶華(2014)。從溝通觀點探討學生偏差行為之輔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10),59-68。盧浩傑(2007)。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與偏差行為相關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鍾萬煋(2002)。苗栗縣國中學生對師生衝突知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少年事件處理法(2005年5月18日)。
家庭教育法(2014年6月18日)。
家庭教育法施行細則(2014年8月1日)。
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學習評量辦法(2014年1月8日)。
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1997年7月16日)。
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2016年5月20日)。
國民教育階段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事務辦法(2012年4月24日)
高級中學學生成績考查辦法(2013年9月13日)
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學習評量辦法(2014年1月8日)
貳、英文部分
Charles,C.M.(2007).Today’s best classroom management strategies:Paths to positive discipline. Boston,MA:Allyn & Bacon.
Hargreaves, D.(1975).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nd Education. London: Routledge & KeganPaul.
Pondy, L. R.(1967). Organizational Conflict: Concepts and Model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2(2), pp. 296-320.
Kreitner, R. & Kinicki, A.(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5th ed.), Sydney, McGraw-Hill.
Zenpeda, M., & Morales, A.(2001). Supporting parents through parent education.Building community systems for young childre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67186)
NCFR(2018).What is Family Life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cfr.org/cfle-certification/what-family-life-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