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方德隆、蔡文正(2006)。學校本位課程評鑑工具設計與實施之研究。課程研究,2(1),1-30。
王麗雪(2008)。低社經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全國學校經營創新獎(2009)。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旮毅亞偉(2013)。遇見桃花園-馬里光娬,睞婦女工作小組民族誌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朱湘慈(2003)。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成效評估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江嘉杰(2017)。偏鄉國小校本特色課程的在地實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90-95。
江滿堂(2007)。邁向轉型的課程領導:課程領導的理念與實踐。學校行政,(49),68-83。doi:10.6423/HHHC.200705.0068
吳俊憲(2013)。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社群與議題。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2012)。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學生學習。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29(1),1‒4。
吳清基(1993)。國小課程的發展與評鑑。載於伍振鷟(主編),教育評鑑(頁99-122)。臺北市:南宏圖書。
吳璧如(2001)。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實務工作者與學者看法之分析。教育研究集刊,47,185 – 214。
吳璧純、詹志禹(2015)。偏鄉教育創新發展。教育研究月刊,258,28-41。
吳禮瑟(2010)。領導行動智慧概念的實踐與省思-以玉峰國小深耕閱讀方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呂允成(2004)。國民中學校長課程領導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李子建(2004)。課程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知識管理的觀點。香港教師中心學報,3,15-2。
李子健(2005)。校本課程領導與課程評價。課程研究,1(1),103-117。
李文欽、林奕成(2018)。舊瓶新酒-再論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實踐。臺灣教育,710,49-56。
李宜映、林海珍(2009)。以情境分析建構臺灣農業未來願景。臺灣經濟研究月刊,32(12),41-47。
李柏佳(2009)。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權利之探討─以國民教育階段為例。學校行政,60,140-168。
汪文豪(2014年5月15日)。桃園三光國小五月桃親師生合作銷售教育費【新聞群組】。取自https://www.newsmarket.com.tw/aboutus/
沈純華(2017)。國小教務主任課程領導核心素養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首府大學,臺南市。沈雲明(1995)。香港的家庭與學校合作模式及進展路向。教育學報,23(1),1-23。
周金城、楊士奇(2014)。動態課程地圖系統整合課程評鑑、教學評量與學習成效之實務工作探討。課程與教學,17(3),61-84。
林志成(2007)。教育行動研究的迷思與省思。元智大學第二屆倫理與身體思維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頁54-70)。
林志成(2011)。課程發展與課程領導的行動智慧。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102,175-202。
林志成(2013)。校本特色課程發展問題析述與策略論述。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30(6),5-16。
林志成(2016)。行動智慧導向的教學創新。臺灣教育,698,2-10。
林佩璇(2002)。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知識基礎──教師實踐知識。教育研究集刊,48(003),0183-0210。
林惠敏(2006)。國民小學教務主任課程領導行動研究-以彰化縣一所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林燕玲(2017)。從學校本位的觀點探討特殊教育學校課程計畫的發展。特殊教育季刊,143,19-26。doi:10.6217/SEQ.2017.143.19-26
侯世昌(2002)。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姜凱元(2010)。國小家長參與志工意願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姜韻梅(2018)。從逆境中突起-偏鄉學校學校本位課程變革的實例分享。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336-349。
洪詠善(2013年07月15日)。看見教師幸福感:新北教師專業社群貢獻平臺經驗的反思。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https://epaper.naer.edu.tw/index.php?edm_no=68&content_no=1793
洪詠善(2016)。創新人才培育的學校本位課程治理與國家系統導Reijo Miettinen「創新、人才、民主:朝向賦能福利國家」。教育脈動,7,194-202。
胡永寶(2016)。原住民小學執行「以民族教育為特色學校本位課程計畫」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范信賢、陳偉泓(2016)。課程理念篇—1.2素養導向與議題融入。取自:https://goo.gl/9MFLw9
徐良煥(2008)。國小校長課程領導行為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以教師知識分享策略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徐俊斌、許銘津、林清達、潘文福(2015)。學校本位品德教育實施策略自我檢核表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12,59-102。
馬里光DOC(2016年7月15日)。馬里光五月桃【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s://itaiwan.moe.gov.tw/local_info.php?id=88
高博銓(2007)。創造思考教學的理念與實施。國立編譯館館刊,35(1),85-96。
高新建(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意涵與實施。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例集(頁18-44)。臺北市:課程與教學學會。
高新建(2008)。學校本位課程:發展、領導與評鑑。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高瓊芬(2011)。國小家長參與班級教育活動與學生學習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國立教育資料館(2007)。主要國家教育發展資料蒐集與分析。臺北市,作者。
張孟瑄(2014)。落實環境正義以原住民族傳統生態知識檢視水資源政策。原教界期刊,57,58-61。
張明輝、顏秀如(2005)。英、紐、澳及瑞典中小學家長教育選擇權。教育研究月刊,135,48-65。
張玟慧、徐超聖(2011)。國小校長領導風格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關係。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101,31-58。
張素貞、李俊湖(2013)。中央輔導地方推動精進教學計畫之策略分析。教育研究與發展月刊,226,48-64。
張新仁、馮莉雅、潘道仁、王瓊珠(2011)。臺灣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啟動。教育研究月刊,201,5-25。
張鈿富、林坤燦(2009)。美國歐巴馬新政府教育政策評析。教育研究月刊,185,65-73。
張嘉育(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嘉育、黃政傑(2001)。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規劃與實施。課程與教學季刊,4(2),85-109。
張德銳、李俊達(2007)。教學行動研究及其對國小教師教學省思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38(1),33-66。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
教育部(2017)。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教育部(2018)。全國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網。取自:https://www2.inservice.edu.tw/
教育部(2018)。教育部統計查詢網。取自:https://stats.moe.gov.tw/
莊啟文(2013)。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中的課程再概念化與課程領導。南臺灣教育論壇,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
許珍瑜(2013)。學校本位課程設計與實施之研究-以探索教育方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許惠茹(2008)。校長領導學校本位課程永續發展經驗之研究。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6(4),71-108。
許靜芳(2005)。不同社經地位之國小學童家長之父母效能感對家長參與的影響-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郭昭佑(2001)。學校本位評鑑的理念與實踐─以臺北縣柑園國中為例。師大學報:教育類,46(1),21-43。doi:10.29882/JTNUE.200104.0002
郭諭陵(1993)。課程評鑑資料的蒐集技術。國立教育資料館館訊,25,60-64。
陳信亨(2015)。體育教師研習的學與用:實務無敵?理論無用?。臺灣運動教育學報,10(1),51-72。doi:10.6580/JTSP.2015.10(1).04
陳建銘(2016)。商業生態系統理論在學校本位特色課程發展的應用。學校行政,(104),1-14。doi:10.3966/160683002016070104001
曾煥淦(2017)。偏鄉國小教師專業發展的困境與策進作為。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12),122-126。
游振鵬、陳寶山、王逸慧(201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停滯原因之探究-以一所曾獲教學特優獎之國中為例。學校行政,76,129-146。doi:10.6423/HHHC.201111.0129
萊素珠、張哲瑛、張雅惠(2017)。有焦點的教學省思札記與幼兒老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長庚科技學刊,27,47-62。doi:10.6192/CGUST.201712_(27).7
黃于哲(2011)。屏東縣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策略、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黃月純(2006)。1995-2004年臺灣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政策與學位論文研究分析。教育政策論壇,9(3),27-46。
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臺北市:五南。
黃旭鈞(2002)。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模式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黃宏仁(2014)。學年主任看實踐教師領導的難題與因應之研究-以推動希望國小學校本位課程為例。中州管理與人文科學學刊,2(2),136-153。
黃彥超(2016)。偏鄉小校發展之思維:學校特色發展。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5),38-42。
黃政傑(2002)。課程評鑑。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2003)。學校課程評鑑的概念與做法。課程與教學季刊,6(3),1-20。
黃嘉雄(1999)。落實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行政領導策略。發表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辦之[現代教育論壇—學校本位的課程發展與設計](41-52)。臺北市。
黃嘉雄(2016)。運用SWOT分析於校本課程發展之要領。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7,21-34。
黃聰哲(2012)。臺灣小型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模式」之建構與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黃繼仁(2014)。課程地圖的理論探源與實務應用:以十二年國教政策的課程實踐為例。課程與教學,17(3),85-118。
新北市教師研究中心(2010年12月22日)。推動三級制教師社群。取自http://tesag.ntpc.edu.tw/news/u_news_v2.asp?id={B211D844-E596-4874-A187-61B6733F4D25}&newsid=2&info=13800032
楊昌林(2017年9月28日)。偏鄉教育巡迴論壇點亮偏鄉教育希望。民眾日報。取自:http://www.mypeople.tw
楊鎮宇(2016)。部落托育的教學:在生活中活出部落文化。人本教育札記,319,56-61。
葉連祺(2014)。國小校長課程領導之實踐課題。學校行政,91,1-32。doi:10.3966/160683002014050091001
葉興華(2002)。從課程領導者的角色期望—談我國國小校長課程領導之困境與展望。初等教育學刊,13,177-200。
廖鳳瑞(1995)。成長出自內在的力量-幼教老師成長的訣竅。新幼教,13,61-65。
熊鑫、钟兴泉(2010)。从自发走向自觉:促进教师课程领导的策略。教育與教學研究,24(10),8-10+45。
甄曉蘭、鍾靜(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相關問題及其相應措施之研究。師大學報,47,1-16。
劉秋麗(2012)。學校本位課程之研究—以兩所學校之特色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劉鎮寧(2017)。學校本位教師持續專業發展的概念省思與圖像建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10),65-69。
歐用生(1999)。落實學校本位的課程發展。國民教育,39(4),2-7。
歐用生(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的內涵與特色。邁向課程新紀元(二)。臺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歐用生(2000)。落實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載於歐用生(主編),課程改革。臺北市:師大書苑。
蔡文山(2007)。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歷程之個案研究──從國小教師的觀點來探討。擷取自網頁http://www.naer.edu.tw/mediafile/editor_file/222/07.pdf
蔡宜佳(2014)。雲林縣轉型優質計畫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歷程研究-以一所郊區小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蔡清田(2002)。學校整體課程經營——學校課程發展的永續經營。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2003)。課程政策決定。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2005)。課程領導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2011)。行動研究的理論與實踐。T&D飛訊電子月刊,188,1-20。
蔡清田、王全興(2012)。國小教務主任進行課程領導扮演的角色及落實策略。臺灣教育,678,42-45。
蔡清田、雲大維(2009)。偏鄉小校課程社群在教科書選用之研究。教育研究月刊,187,5-21。
蔡清田、雲大維(2011)。透過課程領導經營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研究。教育與資料研究雙月刊,101,107-134。
蔡進雄(2011)。教師領導的理論、實踐與省思。中等教育,62(2),8-19。
鄭文健(2009)。澎湖縣國小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鄭淵全(2008)。國小校長在校本課程發展的課程領導作為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學報,25(1),1-20。
鄭淵全、陳殷哲(2016)。析論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7,4-20。
賴惠蘭(2013)。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謝譯瑩(2005)。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下之統整課程設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鍾孝昇(2017年9月2日)。山中歲月一百年。教育電子報。取自http://e-news.smes.tyc.edu.tw/Module/Pages/News_View.php?ID=6071&type=newspage
藍偉瑩(2018)。學校課程領導工作坊規劃與實踐。中等教育,69(1),80-94。doi:10.6249/SE.201803_69(1).0005
蘇美麗(2002)。學校本位課程領導之研究:以陽光國小為例。朝陽人文社會學刊,1(1),39-69。
蘇莉貞(2009)。一個統整式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海洋教育融合鄉土教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貳、英文部分
Abe, Y., Thomas, V., Sinicrope, C., & Gee, K. A. (2012). Effects of the Pacific CHIL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Evaluation and Regional As- sistance,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Brown, C. & Militello, M. (2016). Principal’s perceptions of effecti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school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54(6), 703-726.
Darling-Hammond, L., Wei, R. C., Andree, A., Richardson, N., & Orphanos, S. (2009). Professional learning in the learning profession: A status report on teacher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broad. Stanford, CA: National Staff De- velopment Council and the School Rede- sign Network at Stanford University.
Furumark, A.M. (1973). A Swedish approach to decentralized curriculum innovation. OECD/ CERI.
Glatthorn, A. A. (1987). Curriculum renewal. Alexandria, Virginia: ASCD.
Keay, J. (2006). What is a PE teacher’s role? The influence of learning opportunities on role definition. Sport, Education and Society, 11(4), 369-383.
Marsh, C., & Stafford, K. (1988). Curriculum: practices and issues (2nd ed.). NY: McGraw Hill.
Marsh, C., Day, C., Hannay, L. & McCutoheon, G. (1990). Reconceptualiz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 The Talmer Press.
OECD/CERI. (1979). S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aris: OECD.
Ornstein, A. C., & Hunkins, F. P. (2004). Curricular: Foundations, principles, and issues (4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Sample McMeeking, L. B., Orsi, R., & Cobb, R. B. (2012). Effects of a teacher profes- 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 on the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43(2), 160-182. doi:10.5951/jresematheduc.43.2.0159
Skilbeck, M. (1984)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 Harper and 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