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島由道,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1998〔1917〕,《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蕃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三卷〕—賽夏族》,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朱國勝,2015,〈九芎樹〉,《賽夏族民族植物趣聞》,苗栗縣:苗栗縣賽夏族瓦祿部落發展協會。79-82。
江湉君,2015,《賽夏遇見客家-當代賽夏族宗教神靈觀之探究》,國立聯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壬癸,1999,《台灣原住民史-語言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2004,〈賽夏族矮人祭歌詞重探〉,《台灣南島語言論文選集》,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2:1175-1209。
------------2004,〈台灣南島語言的分布和民族的遷移〉,《台灣南島語言論文選集》,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2:1017-1029。
何大安,1998,〈台灣南島語言的語言關係〉,《漢學研究第16卷》,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141-170。
林修澈,2000,《賽夏族史編》,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林衡立,1956,〈賽夏族矮靈祭歌詞〉,《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集刊》,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2:31-102。
拉露 打赫史 改擺抱,2017,《賽夏語中客語借詞之音韻探討》,國立聯合大學台灣語文與傳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胡台麗,1995,〈賽夏族矮靈祭歌中的疊影現象〉,《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9:1-61。
胡台麗、謝俊逢,1993,〈五峰賽夏族矮人祭歌的詞與譜〉,《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 8:34-37。
胡家瑜,1996,《賽夏族的物質文化—傳統與變遷》,台北:內政部、中華民族學會。
------------2015,《賽夏族》,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世新大學,2016,《原住民族語言調查研究三年實施計畫-16族綜合比較報告-第1-3期調查研究報告摘要彙編》,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
高清菊,2009,《賽夏語詞彙的結構與語義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正希,1952a,〈台灣矮人的故事〉,《台灣風物》2﹙1﹚﹕29-30。
------------1952b,〈台灣矮人的故事﹙完﹚〉,《台灣風物》2﹙2﹚﹕25-28。
游汝杰,1993,《中國文化語言學引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葉美利,2000,《賽夏語參考語法》,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6,《賽夏語語法概論》,新北市:原住民族委員會。
賴盈秀,2003《誰是「賽夏族」?賽夏族族群識別與認同界線之研究》,慈濟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潘秋榮,1998,《賽夏族祈天祭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趙宇函,2013,《賽夏語言談動詞koSa’「説」的語法化》,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趙福民,1997,〈台灣原住民賽夏族矮靈祭變遷之研究〉,《源遠學報》9:63-76。
鄭依憶,1989,〈血緣、地緣與儀式:向天湖賽夏族三儀式之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集刊》,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67:109-142。
------------2004,《儀式、社會與族群:向天湖賽夏族的兩個研究》,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羅常培,2004,《語言與文化》,北京:北京出版社。
齊莉莎、朱黛華、lalo’ a tahesh kaybaybaw(Zeitoun et al.2015)《賽夏語構詞研究》(A Study of Saisiyat Morphology).
Blust, Robert. 1977. The proto-Austronesian pronouns and Austronesian subgrouping: A preliminary report. Working Papers in Linguistics 9.2:1-15. 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
Bureau of Aboriginal Affairs. 1911. Report on the Control of the Aborigines in Formosa, Taihoku, Formosa: Bureau of Aboriginal Affairs.
Dahl, Otto Christian. 1976. Proto-Austronesian. Sweden: Scandinavian Institute of Asian Studies, Monograph Series 15.
Deng, Wan-zhen(鄧婉貞). 2006. Toward a Unified Analysis of Consonant Loss and Its Related Phenomena in Saisyat《賽夏語輔音丟失所產生之歷史音韻現象研究》,MA thesis. Hsinchu: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Dyen, Isidore. 1965. Formosan Evidence for Some New Proto- Austronesian Phonemes. Lingua 14:285-305.
Haudricourt, Andre, G. 1965. Problems of AuStronesian comparative philology. Lingua 14:315-329.
Hsieh, Fang-yin Freda(謝方穎). 2006. Saisiyat Phonolog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Vowel Variations《賽夏語音韻研究:以元音變化為例》. MA thesis. Hsinchu: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Lakoff, George. 1993.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ed. Andrew Ortony, 1993, Metaphor and Thought (2nd ed.): 202-251 (Cambridgs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koff, George and Mark Johnson. 2006.《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周世箴譯),聯經出版公司。
Li, Paul Jen-kuei. 1978a. The Case-marking Systems of the Four Less Known Formosan Languages. Papers presented at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stronesian Linguistics, January 4-11, 1978, Canberra.
----------,1978b. A comparative vocabulary of Saisiyat dialects(賽夏語比較詞彙). BIHP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集刊) 49.2:133-199
Starosta, Stanley. 1995. A grammatical subgrouping of Formosan languages. In Li, Paul et al., eds., Austronesian Studies Relating to Taiwan, 683-726. Taipei: Institute of Histo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